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一直沒有放棄對大陸「捲土重來」的信心和準備。他們的盟友美國政府,也正因「紅色中國」的影響在世界上蔓延深感憂慮。
美國中央情報局渴望得到大陸的情報,但1949年之後的紅色中國,組織嚴密、防範嚴絲合縫,以往利用諜報人員深入對方地域搜集情報的常規手段已經徹底失效。此時,大陸唯一的弱點就是防空能力極弱,於是,利用偵察飛機進行空中搜集、偵聽、竊取情報就成了最好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問題在於如果美國政府直接出動飛機到一個國家上空偵察,無疑是侵略行為,一旦引發國際爭端,在法理上無法解釋。
恰好此時的國民政府一直積極努力「重返大陸」(這是典型的「內部事情」),於是,雙方一拍既合:一個出技術(飛機、偵聽設備),一個出人力(飛行、偵聽人員),從空中對大陸進行情報截聽和電子偵察。這樣的合作也使美臺雙方各取所需——一個要情報,一個可以繼續在大陸強化「影響力」。
臺灣空軍34中隊(蝙蝠中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從蝙蝠中隊誕生的前期1952年算起,一直到1966年基本停止對大陸偵察,進入大陸上空偵聽的飛機總共達838架次。
海峽兩岸空軍的較量註定成為一場老鼠和貓的爭鬥--一個在暗夜之中穿越被喻為鐵幕的大陸,一個是持續追蹤、攻擊,直至最後把對方擊落消滅。國共雙方在大陸上空上演了一幕長達14年的「老鼠和貓」的遊戲。在1959-1961年被大陸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這場「遊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
多年來,本文作者在和臺灣航空史學者傅鏡平先生交往、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這一時期「蝙蝠中隊」諸多既驚心動魄、又鮮為人知的內幕。
「蝙蝠中隊」的由來
蝙蝠中隊從創立初期的雛形到最後解散,從頭至尾都有著美國中情局的影子。美國人之所以從初期就在幕後攪和,再到後來提供一切最先進飛機讓國共雙方在空中展開這場爭鬥,應該說韓戰是導火索。
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向世界宣布不使用武力幹預臺海局勢,也將不採取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內戰的途徑。
杜魯門的講話實際上是把國民政府的一隻腳送進了地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臺灣被「解放」已經指日可待,只是個時間問題。
然而同年6月25日,朝鮮突然越過三八線大舉進攻韓國,金日成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一夜之間促使美國政府改變此前放棄臺灣的政策。緊接著,美國國務院明確表態,宣布臺海中立化,第七艦隊隨後進駐臺灣海峽。至此,美臺聯盟悄然形成。
韓戰期間,美國方面就已經決意遏制「共產勢力」在亞洲的迅速擴張,1951年2月,美國聯合戰略計劃委員會與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一項議題:研究支援國民黨在大陸遊擊隊的可能性。
中情局認為留在大陸後方的國民黨「遊擊隊」總數接近六十萬,迄今都搞不清楚這是經過哪個「天才」的計算,要知道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一些小國的軍隊總人數。
聯合戰略計劃委員會和參謀長聯席會議會的初衷是,如果協助、資助這些遊擊隊,可以增加他們的戰鬥能力。如果這些遊擊隊能擴大「遊擊」活動區,就會極大地牽制中共兵力,在進一步減少中共對亞洲其他地區的「威脅」的同時,還能使其無法向朝鮮戰場增兵。歸根結底是為減輕美軍在朝戰場上的「壓力」。
此決議形成後,中情局粉墨登場。他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尋找「合作夥伴」,剛剛敗退臺灣,正積極「反攻大陸」的國民政府成了不二人選。
美臺合作,此時正式開始。
中情局要進入臺灣,必須有合適的掩護身份,1951年2月,西方企業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orporated)在美國匹茲堡註冊登記。同年3月,西方企業公司「員工」陸續抵達臺灣,總部設在臺北市中山北路三段武昌新村,使用的是前一年由中情局購買的民航空運隊(Civil Air Transport ,簡稱:CAT)。
由於當時大陸防空能力極弱,民航空運隊進入大陸如入無人之境,主要任務是空投「敵後」人員和相關作戰器材,以及少量生活用品及大量傳單。
臺灣航空史學者傅鏡平先生告訴記者,在兩年間,西方公司空投了超過兩百名的「敵後人員」到「遊擊區」,但一百多名一落地就被擊斃,其餘人員基本都被俘獲。
民航空運隊的前身是商業航空公司,飛行員魚龍混雜,既有西方飛行員也有中國飛行員,這些人遠離理想和主義,一切飛行都只是為了賺取美金。最大的麻煩是,一旦被俘,將會引起棘手的國際糾紛。經美臺雙方協商,雙方一致同意從國民政府空軍中選拔飛行人員充任飛入大陸飛機的飛行員。
1953年6月起,相當數量的國軍飛行員被選拔進入「特種任務組」。
1956年7月15日,空軍特種任務組改為空軍技術組。
1958年1月,空軍技術組改稱「空軍第34中隊」, 隊徽由圓形的黑蝙蝠及北鬥七星組成--蝙蝠代表暗夜飛行,蝙蝠的左翼突穿紅色圓形外圈,代表蝙蝠展翅,衝破鐵幕,蝙蝠下方的北鬥七星是三加四的組合,代表第34中隊。
給飛機和飛行部隊起綽號,緣於美軍傳統,而國民政府空軍在抗戰中全部送至美國受訓,受美國空軍的影響,國民政府空軍也一直保有這個習慣。
34中隊確定了以黑蝙蝠圖形為隊徽之時,也就確定了蝙蝠中隊的這個綽號。
蝙蝠中隊基地是新竹市,中隊由中情局和臺灣共同管轄,臺灣方面最高負責人是蔣經國。
穿越「鐵幕」
1957年,臺灣「空軍技術組」使用由二戰時期美軍B-17轟炸機改裝成的偵察機,全年進入大陸上空53架次。
據本文作者查閱,曾任解放軍空軍副司令的林虎將軍在《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一書中披露,也是這一年,人民空軍使用米格17等機型進行攔截69架次,但無一成功。
這一年,有兩次飛行讓國共雙方倍加注意。年初的1月2日,一架B-17從新竹起飛,一路北上,深入大陸腹地河南、河北一帶,沿途撒下大量傳單和少量生活用品,全程飛行12小時,而且是在大雨、烏雲、亂流和大雪之中。
這也是國民政府自撤退臺灣後,國民黨空軍第一次到北京、天津及保定三角地帶執行空投及偵察任務。為此,1月4日的《中央日報》特別在頭版頭條發布消息:「我強大空軍穿透鐵幕,遍飛九省遠及平郊,大舉空投萬千紙彈,帶給大陸苦難同胞新年新希望。昨晨完成任務安返基地……」
同年11月20日下午17點,一架B-17從新竹基地起飛,從福建惠安進入大陸,再經由南昌、長沙、荊門、南陽、鄭州一路北上至石家莊,在大陸縱深活動9個多小時,沿途投放傳單、衣服、玩具、塑料盆、碗等生活用品,最後經河北河間,從山東諸城出境,按原計劃降落到韓國。
對於這次飛行偵察,解放軍空軍從B-17所經過的沿途起飛18架次飛機進行攔截,但因B-17不斷變換高度,解放軍空軍沒有一架能成功佔位並進行攻擊。習慣夜間工作的周恩來在11月21日凌晨兩點聽取總參作戰部的匯報後,當即指出,蔣機未能侵入北京,「是不幸中的幸事」、「我們應該用一切辦法將蔣機擊落,不然影響太壞。」11月21日上午11時,周恩來又再次指出,「蔣機在我境活動10個鐘頭未被擊落,實在有點不大光彩」、「要檢查我情報時斷時續和我機為什麼和蔣機面都沒有見到的原因?」(見林虎《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
從這兩起事例看,當時解放軍空軍攔截能力還非常弱。
其實不僅弱,自己還有損失。1958年3月13日至14日凌晨,解放軍空軍在一夜之間損失了兩架飛機。一架是空九師飛行員楊玉江駕駛米格15,自長沙起飛,擔任攔截B-17任務的無線電中繼機,起飛沒多久就失去聯絡,後來在 23時左右墜毀於長沙大託鋪機場附近。第二架是空18師副大隊長王國山於14日凌晨駕駛米格17出海攔截返航的B-17,由於耗油過多,已不能返回本場,所以轉場雷州半島的遂溪機場。但等王國山飛到機場後,機場上空天氣突變,王國山無法目視跑道,最終墜毀在機場跑道附近。
4月21日,一架次B-17進入大陸,這架B-17上的機組成員分別為:機長陳章相(中校),飛行官李德風(中校)、陳莊甫(少校),領航官汪長雄(中校)、謝恕倫(少校)、伏惠湘(上尉),電子反制導官李崇善(上尉)、馬甦(上尉)、劉抑強(上尉),通訊員靳習經(士官長),機械員宋乃洲(士官長),空投員黃士文(士官長),考振芬(上等兵)、馬維棟(上等兵)。
這架B-17傍晚從新竹基地起飛後,從福建進入大陸。當晚21點48分,B-17在南昌附近被解放軍空12師殲擊機大隊飛行員李順祥攔截,但李順祥和地面的通話被B-17上的電子反制導官偵聽並立即報告機長,這架次B-17立即採取機動飛行,躲過李順祥跟蹤追擊,李順祥於22點44分降落。
23點8分,李順祥再度起飛,在地面指揮的引導下進入B-17的後方攻擊區域,就在李順祥準備在地面的引導下向B-17發起攻擊時,位於江西吉安的引導站鑑於地面雷達信號不連續,命令李順祥以機動飛行自尋目標攻擊。
從林虎將軍的《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一文中,可以看到,當地山區標高是1100公尺左右,李順箱下降高度到1400公尺左右,米格-17上的雷達在左前方40度、距離1500公尺處發現目標,李順祥當即打開雷達截獲電門,跟蹤B-17至900公尺處截獲目標,在距離800公尺處進行攻擊。總共發射23毫米炮彈36發,據李順祥落地後報告,開炮後見敵機右機翼起火。
李順祥在攻擊後向右脫離,要求地面引導再次進入,但地面雷達目標丟失,無法引導。23點49分,地面指揮所命令李順祥返航。
李順祥返航後,通過膠捲判讀和偵聽B-17通訊,判斷是B-17被擊傷。
實際情況是這架B-17在開火前,已經截聽到地面和李順祥的通話,並發現李機的位置已經十分接近,於是隨即採取向左大幅度機動飛行,就在此時,艙內已經聽到清脆震耳的機關炮開火聲,機內頓時濃煙瀰漫。
機組成員立即分頭檢查機內受損情況,發現位於機身中段的電子艙頂棚被機關炮射穿4個彈孔,垂直尾翼被擊中,最讓人心驚肉跳的是,飛機尾部被打穿,可以從機艙內看到滿天星鬥。
經機長對機內各系統評估,認為這架B-17仍能安全操作。機長決定,縮短航程,經湖北、安徽轉入江蘇,立即返航。
1960年2月26日,李德風機組駕駛B-17於下午16點從新竹起飛前往雲貴高原一帶偵察,於27日中午11時10分因油量過低而降落臺南基地,這次飛行時間長達19個小時,創下了B-17最長留空的世界紀錄。
貓抓老鼠
由於本是用於二戰轟炸德國的B-17此時已經顯得陳舊,多次在進入大陸上空時被發現並被攻擊,美臺雙方都意識到,B-17裝備和性能已經落後,必須尋找新的替代機種,這樣,P2V進入34中隊。
P2V海神(Neptune)巡邏機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在二戰末期研發的雙發海洋巡邏機,其特點是除了兩臺螺旋槳發動機外,還在左右翼下各掛兩臺噴氣發動機,如遇緊急情況,啟動這兩臺噴氣發動機可以增加速度。除此之外,P2V的電子偵聽設備也遠超B-17。
從目前所得資料查證,P2V最早進入大陸是1960年2月2日,那次是6名情報人員空投到安徽大別山水庫區域。1960年4月29日,P2V又在大陸進行一次空投,和上次的空投一樣,只要人員一離機,就杳無音信。
1960年10月21日,P2V7U5060號進入大陸執行電子偵查及空投任務,這一次,解放軍空軍總共出動13架次米格17進行攔截,皆被P2V投擲幹擾片並配合躲閃動作躲避,而參與攔截的空9師中隊長張漢民駕駛的米格-17,在地面引導下兩次進入攻擊區域,第一次盲目開炮,毫無所獲,第二次進入後發現目標,但連續長時間射擊,射擊完畢後脫離時撞山。
多次對P2V攔截射擊未果,解放軍空軍意識到P2V是塊難啃的骨頭,和P2V相比較,米格17明顯「腿短」--因為留空時間太短,每次發現目標後,只能攻擊兩到三次,否則就不能返場。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是解放軍傳家寶,很快,空軍就制定了一個新方案,把米格-17的雷達裝到圖-2輕型轟炸機上。
除了圖-2,當時的最高機密,續航時間在6小時以上的圖-4也被用來攔截P2V。
1960年12月19日夜,圖-4在渤海攔截P2V,解放軍空軍對P2V窮追不捨,纏鬥十幾分鐘,開炮大約有250炮,從250米一直打到離地面只有幾十米,最終因圖-4的紅外瞄準器精度太差,使P2V逃脫。
這架P2V逃脫後,在張家口又與另一架增援的圖-4遭遇,雙方又是纏鬥十幾分鐘,P2V還是脫離險境,結果氣還沒喘過來,準備返航時,在山東臨沂上空又遭遇第三批起飛的圖-4的攔截。這一次攔截在空中整整較量了35分鐘,最後,P2V又得以逃脫。
1960年11月19日,34中隊一架P2V於18點46分由浙江平陽進入大陸,經浙江青田、金華,安徽合肥、阜陽,河南商水、洛陽、三門峽然後返航,沿途,解放軍空軍出動了米格-17、圖-4、米格-15共10架次攔截,結果一無所獲。
P2V飛行到河南一帶,駐鄭州空軍航空兵第25師74團2大隊,先後出動圖-2共4架次進行攔截。
作者從林虎將軍的《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一書中了解到,用圖-2攔截P2V,是群眾路線的結晶。圖-2是二戰期間蘇聯產的輕型轟炸機,當時空軍想利用這種飛機乘員多、續航時間比較長的特點,可以長時間跟蹤P2V。
當P2V擺脫其他10架次飛機攔截,來到河南許昌上空時,遇到了25師74團2大隊隊長尚德贊駕駛的圖-2緊緊跟隨。尚德贊駕駛的圖-2平均每8分鐘就攻擊一次,在25分鐘內,已經攻擊了3次。
纏鬥中,P2V來到了嵩山上空,機長戴樹清隱約看到山的右遠處有暗淡燈光,領航員馬上做出判斷那是平坦地區,戴樹清決心用地形擺脫,對於整個P2V機組成員來說,這已經是最後一搏。
戴樹清打開擾流片電門,把P2V機首對著嵩山高速直飛過去,在接近到大約1.5海裡左右,戴樹清喝令電子官投下幹擾片,然後操縱P2V猛向右轉。
緊隨其後的駕駛圖-2的尚德贊完全不知這是計謀,此時,圖-2雷達鎖住的是幹擾片,機炮也是衝著幹擾片開火,接著,這架圖-2就撞在嵩山山峰大約80公尺處,機上人員尚德贊、晁中學、杜柄良、邱亞興殉職。
23點7分,地面又命令趙永壽機組駕駛圖-2起飛攔截P2V,當圖-2在河南魯山一帶接近P2V後方一公裡處時,機上雷達又被P2V幹擾失去目標,地面指揮所下令盲目開炮,結果這架圖-2開炮後就失去聯繫。事後發現,該機墜毀在葉縣西南25公裡的小山上,機上炮彈全部打出,機組成員趙永壽、王秀玉、唐路義、劉建強全部殉職。
在1959-1961這3年國共空軍交手中,雙方各有輸贏,但總的來說,國民黨空軍稍微略勝一籌,畢竟,對比進大陸的成功次數,最後被擊落的次數比例已經相當低了。
1957年1月4日,《中央日報》頭版
臺灣和美國在偵測大陸上有很大矛盾——專訪臺灣航空史學者傅鏡平
人物周刊:在臺灣人眼中,蝙蝠中隊隊員,是什麼樣的形象?
傅鏡平:很多人把他們定為英雄,因為畢竟當年出生入死穿越鐵幕,那確實是一種英雄的英勇行為,到了後期,隨著大陸攔截能力的不斷提高,更多的時候,需要一種慷慨赴死的精神。
人物周刊:據說因為傷亡太大,曾出現過心理承受不住導致精神崩潰的?
傅鏡平:如果單從突破大陸防區進入的總架次和被擊落數量,顯然不成比例,但因為一架飛機上就十幾個人,一旦被擊中,幾乎是全部殞命,這個比例就太大了,一沒就沒十幾個人,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大的壓力。確實出現過精神崩潰,我聽說過,似乎是從東北回到韓國後,有人在冬季裡脫掉衣服,跑到雪地上。
人物周刊:據說從特種技術組出現以後,也就是臺美聯盟形成後,臺灣當局就和西方公司一直矛盾不斷,這樣的矛盾,其實也就是臺灣當局和美國政府的矛盾,這些矛盾又是怎麼解決和繼續推進項目的繼續前行呢?
傅鏡平:其實,在我們眼裡這都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當雙方產生矛盾的時候,需要坐下來心平氣靜協商解決,拉下臉來把事情推到極端上面,都不是好辦法。實際上,據我了解,臺灣當局和美國中央情報局、西方公司,在34中隊進入大陸問題上,就一直矛盾不斷。
人物周刊:都什麼樣的矛盾?
傅鏡平:國民黨退臺後,尤其是反攻徹底不可能後,臺灣是防禦狀態,所以,對於當局來說,更需要的是近海情報,諸如浙江、福建等軍事目標和部隊參數這些,而深入大陸縱深,顯然對當局意義不大,這是其一。其二拿那麼多人的生命去冒險得到的是很多無用的電子參數,政府也不願意。
人物周刊:美國人為什麼要大陸這些包括雷達等電子設備的參數?
傅鏡平:我在衣復恩回憶錄中看到老先生所寫,60年代,美國對大陸內地的雷達等多種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性能指標等等就了如指掌。
人物周刊:美國要做什麼,向中國開戰?
傅鏡平:不是,它對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有預案,基本都是中情局在做這件事情。
人物周刊:這樣的矛盾怎麼協調?
傅鏡平: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比如,我需要你到臺北來,你卻讓我到成都去,好,我們雙方各自退讓,我們在廣州見。
人物周刊:妥協?
傅鏡平:必須這樣,否則,事情就沒法再做了。臺灣當局雖然和西方公司有矛盾,甚至是很多時候矛盾重重,但都沒翻臉,所以,整個對大陸的偵測,也一直在向前推進。
人物周刊:我聽說過一次P2V正在江西上空,耳機裡突然收到飛行員父親在下面喊話的事情?
傅鏡平:是有這麼一件事情,也是李德風機組,當時是他在輪休,飛機由戴樹清駕駛,結果在耳機裡聽到了下面播放的戴樹清父親戴銘忠的勸降,還是李德風喊戴樹清聽的。大意應該是樹清我兒,不要做背叛祖國的事情,戴的父親是高級將領,後來被俘。這是一種心戰。我更相信這是事前錄製好的錄音,有飛機過來就播放,瞎貓也能碰上一次死耗子。但有一件事情確實表明,大陸的諜報確實做得好。34中隊朱震生兒子,大陸馬上能在廣播中恭賀他。
人物周刊: 1959、1960、1961大陸發生災害時期,34中隊對大陸有空投糧食嗎?
傅鏡平:這3年也是34中隊進入大陸最高峰的時期,有過空投,但糧食很少,生活用品有一些,也是象徵性的,主要是心戰用的傳單多。
人物周刊:為什麼不空投食品?
傅鏡平:50年代初期,在廣東沿海空投過糧食,那時是為了向大陸民眾表明,蔣介石沒有忘記你們。進入大陸縱深飛行,需要載荷越輕越好,糧食顯然不適合長距離載重,即使是空投一些生活用品,也是以塑料製品為主,主要是輕便,好攜帶。
————————————————
這是《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眾帳號,提供「有種、有趣、有料」的閱讀,歡迎關注。
方法1: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按鈕,選擇「查看公眾帳號」,再加關注。
方法2:在微信添加朋友中搜索 peopleweekly
如果您熱愛生活,喜歡旅行、電影、音樂或攝影,推薦關注本刊出品的人文旅行和生活方式讀本《ACROSS穿越》雜誌官方微信(搜索公眾號 i_ACROSS ),「讓精神跟上你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