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說
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三都,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德義嶺。德義嶺是三都揚名最早的山,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肥沃的紅土地,讓這裡的番荔枝樹成為一大奇觀。此外,這裡流傳的黎母仙姑的傳奇故事,也為此地添了靈氣。
走進三都區德義村委會,道路兩旁以及村民家的房前屋後都種了番荔枝,儼然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顆顆飽滿翠綠的番荔枝此刻正掛滿枝頭,很是誘人。
在一棵百年大榕樹下,一位大姐正在用木梭織魚網,她告訴小白,在三都的許多村子裡都有番荔枝樹,只是像德義村委會這一大片的番荔枝樹在整個洋浦確實是少見。
600多畝的番荔枝樹,一片緊挨著一片,天空藍得很透徹,白雲低低地仿佛飄浮在樹上。番荔枝樹枝葉四散,葉子淡綠淡綠,結的果子有拳頭大小,有著六角的鱗狀外皮,像是綠色的足球。
再過一個月,樹上的番荔枝才可以吃,現在還是生的。生的番荔枝很硬,硬得像火山石一樣,掉在地上擲地有聲,能砸出一個大坑來。
大姐還告訴我們,每年的七八月,是番荔枝收穫的季節。當番荔枝果子呈淡綠黃色,鱗溝微裂,肉是奶黃色時,就是採摘番荔枝的最佳時間。這個時候,村民就拿上籮筐,到荔枝園裡摘番荔枝。熟了的番荔枝,皮特別薄,很容易受傷,因為它很軟,需要用手輕輕地、溫柔地從樹枝上掰下來。如果摘得不及時,風一吹,番荔枝便從樹下掉落下來,啪一聲,裡面的肉就全裸露在外了。
在大姐的記憶中,每年番荔枝熟的時候,村裡的小孩子吃起荔枝的時候像吃蜜一樣,哧溜地一口吮進一個個肉瓣,囫圇地連汁帶籽一塊吸到嘴裡,甜得讓人口渴。大姐打趣說,小孩子喜歡地卟卟地吐出黑黑的籽來,就像山羊噴糞團一樣,特別有意思。
聽村裡的老人說,這裡之所以有成片的番荔枝樹,是因為這裡的土壤特別的肥沃。相傳數百年前,德義嶺曾經是一座火山,火山造就了肥沃的紅土地,一塊塊鬆軟平整的土地,也養育一代代人。
「包羅山海自泱泱,片片龍鱗嶺上生。祠後仙婆說神物,堂中黎母著侯王。舊州罷郡開洋浦,進士歸儋壯梓鄉。北部嵐光收眼底,五峰高接焚艦場。」一首描寫德義嶺的詩句一直在村子裡流傳。
這首詩的作者是儋州著名詩人卓浩然,詩人筆下的德義嶺一山一石一草一花都很奇異,這裡翠鳥碲鳴,怪石嶙峋,登此山頂,可以看到北部灣的美景,碧波萬頃,海天一色,就像仙境一般。
德義村委會枝根村的村民羊球桃告訴我們,村子還流傳著德義嶺來源和黎母仙姑的傳說。
德義嶺是三都揚名最早的山峰,黎母仙姑是大多三都以及儋州地區居民很熟悉的神話傳說人物。
據史料記載,三都德義嶺原來叫大耳嶺。《儋州志》對此山也有記載:「雙峰嵯峨,高約三十餘丈,對峙中有奇石,蜿蜒若龍,鱗具備。」德義嶺坐落在三都的東北面,這裡是儋耳郡府最早的住地。西漢樓船將軍楊僕在南灘浦建立儋耳郡時,為絕後路穩住軍心,他把渡海的艦船拉上德義嶺焚毀,所以此山也叫焚艦嶺。
而黎母仙姑祠是德義嶺的主祠。後來,村民為了紀念黎母仙姑和樓船將軍的恩德義舉,所以把這嶺稱為「德義嶺」。
村民告訴我們,相傳數百年前,德義嶺上有一個巨大的天池,這裡常年積水,清澈甘甜,可治百病。有一天,一條惡龍騰飛過德義嶺,看到天泉後,便下去痛飲。天池的水少,惡龍卻張開大口,一下子吸光池水和地下水,也導致了村裡十年九旱,德義嶺山原先的甘蔗、樹木、野果因為常年缺水枯死。這時鎮守德義嶺的仙婆、福壽公飛去黎母山稟報仙姑。黎母仙姑也第一時間率仙婆、侯王大戰惡龍,歷經七七四十九天的生死決鬥,才把惡龍斬為數段,擲於公堂海灘,龍鱗就成了一塊挨著一塊的石塊。
村民口中的龍頭
後人為了紀念三仙戰惡龍,就建了廟,並雕刻了神像,每年的農曆二月,村裡人會到廟裡祭拜黎母仙姑等人。
在民間,有很多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雖然傳說不能考證,但是與大自然抗爭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勤勞善良的品質一代代流傳下來,乃至今日,德義嶺村依然是一片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
願三都德義村的村民和村前的一大片番荔枝樹一樣,吸取自然精華,奮力開花結果,日子越過越紅火。
*作者簡介:鄧曉龍,筆名白詩羽,自稱「90後白大叔」,一枚溫如植物的男生。
編輯:鄧曉龍
審核:陳豔妹 鄭巍 總策劃: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