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前幾年,談論太空經濟的話,每個人都會覺得離自己太遙遠,這關自己什麼事呢,反正輪不到普通人。可是如今,太空經濟就像十幾年前的智慧型手機一樣,有迅猛發展的勢頭,很多商業敏銳的公司已經暗自布局,準備迎接一場新的科技風口,按照這個趨勢,以後真有可能,每個人的生活,都因為太空經濟而發生質的改變。
其實太空經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就像海洋經濟一樣,凡是圍繞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配套的服務以及其背後的市場應用,如空間技術產品,太空旅行,太空農業等都屬於太空經濟的範疇。航天航空本身是一項極其綜合性的學科,嚴重依賴於物理數學計算機以及生物醫療等學科的發展,所以太空活動所產生的成果,也將廣泛的應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
伴隨著人類對太空進一步的探索和各個國家對該領域的布局,如今像,衛星定位,工業,農業,能源以及文化產業都可以依附和根植於太空活動這片廣闊的土壤,生根發芽。比如我們農業所種大辣椒,俗稱太空椒,就是多年前由太空人帶上太空突變的品種。現如今,航天技術大幅提高,更多的實驗可以在太空進行,產出的成果也將更加密集。
或許有一天,太空活動就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縱觀全球,圍繞太空的商業收入,在近幾年也是突飛猛漲,根據美國太空基金會的數據,2018太空商業化收入為3288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6.6%,而在2019年,太空經濟規模已超過4,200 億美元。
即使是2020年的全球新冠期間,太空活動也絲毫沒有減少。在公眾看來,甚至有活躍之勢,先有SpaceX載人航天的成功,後有中國北鬥系列衛星組網完成,讓太空探索變得家喻戶曉。總火箭發射次數也沒有減少,總共已有 41 次的成功發射的案例,而過去 5 年的平均值是43.2 次。
可以說,2019年美國私人航天公司SpaceX成功將太空人送上太空,加速了這一活躍的趨勢。要知道,之前從來沒有過私營企業能夠將火箭甚至太空人送上天,這背後的巨額花費,一般的國家都難以支撐,就連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在過去縮減了太空探索預算,有時候去國際空間站還得借道俄羅斯。
但是,一個私營企業,憑著其老總的個人滿腔熱血,愣是發展和改進了火箭技術,人家這個火箭是可以回收的,成本進一步縮減,成為人類太空探索的裡程碑式事件。據其總裁馬斯克的想法,未來不但飛船要回收,還要將其商業化作為太空穿梭的工具,就像如今的飛機高鐵一樣,一旦時機成熟,甚至要移居一百萬人去火星居住。
今年五月SpaceX成功之際,全球眾多的創新創業企業加入太空陣營。甚至在國內,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如藍箭航天,零壹空間等,蹭熱度的火箭和衛星製造公司。可以說,SpaceX的成功,讓人們真正看到航空航天領域巨大的經濟空間,而這以前,人們連想像幾乎沒有。
而對SpaceX的馬斯克來說,就像當初波音和歐洲空客公司,牢牢掌握全球民航發展的方向一樣,馬斯克可能也將成為新一代星際穿越服務的提供商,把握這一關口,給未來社會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在其他很多領域,比如保健、運輸、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正在受益於太空探索的成果,反過來共同促進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就像摩根史坦利研究中心預測,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將產生超過1萬億美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