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巨擘競逐萬億美元太空經濟

2020-07-24 光明網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閆磊)《經濟參考報》7月23日刊發題為《全球科技巨擘競逐萬億美元太空經濟》的報導。文章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日前動用火箭將一顆韓國衛星送入軌道,此次發射進一步降低了發射成本,同時刷新了發射載具重返太空最短間隔的世界紀錄。近年來太空產業日趨升溫,低成本高速度搭建衛星網際網路成為全球業界競爭焦點之一,各國紛紛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力求搶佔市場,奪得先機。

資金湧入太空產業

SpaceX一直致力於儘可能多次回收利用火箭配件以降低發射成本。該公司最新成功發射衛星的亮點在於成本得到進一步削減,火箭發射升空後,火箭整流罩的兩個部分均通過回收船順利回收,並可重複利用,此後每次發射預計可減少約600萬美元(約10%)成本。此次發射還打破了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保持35年之久的世界紀錄——發射載具重返太空最短間隔。

在載人航天方面,SpaceX即將參與整套太空人往返的任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日前宣布,NASA與SpaceX將聯合執行8月1日搭載兩名太空人返回地球的航天任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商業乘務計劃提供了資金並指導了龍太空艙的開發,SpaceX也參與其中。從成本看,SpaceX的龍飛船2號單座成本已降至5500萬美元,大幅低於美國之前宇航飛船單座上億美元的成本。

受到SpaceX技術成果和應用的鼓舞,許多產業資本正在湧入太空產業。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和三菱日聯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日前決定共同出資82億日元(約合7600萬美元)援助和扶持火箭和人造衛星等太空開發工作。

日本政府近日通過《宇宙基本計劃》修訂案,這標誌著日本未來十年太空計劃正式形成。未來十年,日本航天產業市場規模將從當前的約1.2萬億日元擴大數倍。日本將改變過去航天事業政府主導模式,放寬民間企業參與限制。

商業航天的廣闊前景也引起了資本市場的興趣。行業資訊公司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統計顯示,2019年全世界初創商業航天公司的投資總額達到57億美元,同比增長60%。美銀美林此前發表研究報告稱,未來30年,全球太空行業規模至少達到2.7萬億美元。

衛星網際網路成競逐焦點

當前,各方競逐太空經濟,衛星網際網路成為重點布局領域。亞馬遜等科技公司宣布斥巨資參與,與SpaceX展開正面競爭。

亞馬遜公司規劃了擁有3236顆衛星的太空網際網路項目「柯伊伯」,並得到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主席的支持。亞馬遜曾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表示,它計劃分五個階段發射「柯伊伯」項目衛星,每顆衛星的設計壽命為七年。目前第一顆「柯伊伯」衛星的發射時間尚未確定。

OneWeb公司也是衛星網際網路界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儘管因財務危機宣告破產,但英國政府注資的重組計劃讓市場重燃熱情。在注資聲明中,英國商務大臣表示,該交易表明了英國在全球舞臺上的雄心。截至目前,OneWeb已發射74顆衛星,公司計劃在2021年完成第一階段648顆衛星部署,最終目標是實現1980多顆衛星的全球星座部署。

作為衛星網際網路的前沿布局者,SpaceX計劃在2019至2024年期間,在太空搭建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絡,藉助這一網絡從太空向地球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SpaceX計劃通過12批火箭發射任務,將720顆「星鏈」衛星送入軌道。在完成這一階段任務後,公司希望於2020年晚些時候為美國北部和加拿大的客戶提供「星鏈」服務,2021年開始將服務範圍覆蓋全球。

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球在軌衛星數量為2218顆,未來十年內預計數量將擴大十倍,增量部分將主要來自低軌通信衛星。

中國業者搶佔制高點

在國際資本和科技公司大舉投入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的同時,中國業者也正抓住時機搶佔競爭制高點。業內人士稱,低軌衛星是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鏈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我國雖然起步稍晚,但趕上了近五年加速發展階段,差距可以通過政策紅利和資源整合等措施彌補。

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範疇後,業界受到鼓舞。小衛星全產業鏈服務商九天微星創始人兼CEO謝濤認為,受「新基建」政策催化,未來三至五年,中國網際網路衛星行業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百公斤以上通信衛星的批量化生產將成為行業剛需,地面終端及應用市場正蓄勢待發。

相關衛星網際網路項目在國內資本市場也獲得較高關注度。九天微星日前獲得了航空工業中航資本旗下基金中航產投及北京國富資本領投的B輪融資,河北唐山和四川宜賓兩地政府基金也參與其中,涉及資金2.7億元人民幣。

與SpaceX和NASA合作模式類似,中國民營企業也選擇與「國家隊」合作。據謝濤介紹,九天微星通過資本運作、聯合技術攻關、產業鏈合作等多種形式,已與中國科學院、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國信通院、科工火箭公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多個單位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掌握微小衛星總體設計研製、關鍵載荷研發與星座組網核心技術以及衛星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核心技術,在未來三年至五年內實現商業化運營與盈利。

相關焦點

  • 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全球太空經濟總估值超過4000億美元
    △圖片來自網絡當地時間7日,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迪皮波在太空經濟領導人會議上表示,當前全球太空經濟的總估值超過4000億美元,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和歐盟的研究表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近40%的具體目標取決於地球觀測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 全球太空探索技術促進經濟增長,普通人可分一杯羹?
    要是在前幾年,談論太空經濟的話,每個人都會覺得離自己太遙遠,這關自己什麼事呢,反正輪不到普通人。可是如今,太空經濟就像十幾年前的智慧型手機一樣,有迅猛發展的勢頭,很多商業敏銳的公司已經暗自布局,準備迎接一場新的科技風口,按照這個趨勢,以後真有可能,每個人的生活,都因為太空經濟而發生質的改變。
  • 面向萬億美元太空資源市場,「起源太空」11月發射全球第一個太空...
    在美國總統川普今年4月6日籤署太空資源行政命令,美國政府積極鼓勵和支持開採月球及小行星資源的大背景下,起源太空是目前這場太空資源爭霸賽中唯一一家中國商業航天公司。深圳起源太空科技有限公司科研性探索,工業化開採,商業化成長從科幻走向現實,什麼樣的企業才能完成小行星礦產資源「找、探、落、採、返」五個階段?
  • 美國銀行:預計未來10年太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4000億美元
    據美國銀行預計,未來10年,太空經濟市場規模將擴大兩倍以上,達一萬四千億美元。分析稱,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一些公共和私人項目的延遲,但似乎並未對整體投資造成過大損害。大量資本湧入太空產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商業乘務計劃提供資金並指導了龍太空艙的開發。
  • 嫦娥四號登錄月球背面 十張圖帶你了解全球太空探索產業發展現狀與...
    嫦娥四號著陸月背不僅是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重要裡程碑,也是全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產業市場規模逐年增長,衛星應用產業貢獻最大 近年來,全球太空探索產業經濟及產業發展呈現出市場收入持續上漲、產業發展環境日益完善、參與主體不斷增多、創新模式大量湧現等態勢,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和貢獻日趨顯著。
  • 中國火箭公司成立 「太空旅遊」20萬美元或可成行
    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介紹,新成立的中國長徵火箭公司,已經具備提供衛星發射、在軌交付與使用、衛星商業運營一體化服務的能力,未來還將適時推出「太空星網、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等多種類型的發射服務計劃,這些都將成為催生太空經濟的新增長點。
  • 600W+聯盟再添新成員,逆變器巨擘錦浪科技入局
    近日,第四屆分布式光伏嘉年華研討會在蘇州召開,東方日升全球市場總監莊英宏受邀參與《過去五年VS未來五年》對話環節。會議現場,全球領先的光伏逆變器生產商錦浪科技宣布加入600W+光伏開放創新生態聯盟,東方日升、天合光能作為聯盟代表為錦浪科技授牌。
  • 中國將建立10萬億美元級的太空經濟區,外媒:中國人或將徵服太空
    目前,中國的太空計劃僅僅用了20年就趕俄超美已在世界處於第一梯隊行列,位列世界第二,我們還計劃發射新型太空擺渡車 目前事情的最新進展是,中國正在考慮在地球之外發展貿易,並希望在2050年之前在順月空間中建立一個經濟區,據中國官媒稍早前援引國家空間計劃的主要承包商CAST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人的話稱,中國計劃將在太空中建立10萬億美元經濟區新區域,並將覆蓋地球,月球以及兩者之間的空間。
  • 太空科技行業機會無限,探索宇宙是下個風口? | 數據看趨勢
    定義 太空科技行業涉及各個領域,比如:人造衛星的製造與發射、外太空火箭發射技術。有的配套公司專門整合、分析、銷售外太空搜集的數據,還有的公司專門清掃太空垃圾。 趨勢 2012年至2017年,太空科技行業融資火爆增長,直到近兩年才稍微放緩。
  • 太空旅遊飛船內部陳設曝光 票價25萬美元起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維珍銀河公司公布了「太空船二號」的內部設計。這是一艘計劃承載6位乘客到太空旅行的商業火箭飛船,包含6個座位及特別設計的「太空鏡」。維珍銀河首席太空官George Whitesides稱,太空旅行市場非常巨大,全球範圍內淨資產達到千萬美元級別的有幾百萬人,500萬美元級別的可能有上千萬人,這些人群都可以承受得起太空旅行。目前已有600人報名太空旅行,票價為25萬美元。短期內我們或許不能進入太空,但太空旅遊業正在發展。維珍銀河表示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讓消費者完美地從太空感受地球。
  • 「睡眠經濟」正在全球興起
    困擾著忙碌又焦慮都市人的睡眠不足問題,催生的「睡眠經濟」正在興起。據《時代》周刊估算,如今美國和日本睡眠創業市場的規模已超千億美元,各類睡眠書籍、助眠床品、安神飲料、催眠軟體等紛紛湧入市場。當人們開始願意為「睡眠」買單時,更多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睡眠生意也開始出現。
  • 美國銀行:預計未來十年內太空產業規模將達到1.4萬億美元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預計,未來10年,不斷增長的太空經濟規模將擴大兩倍以上。該公司本周預測,太空市場規模將增至1.4萬億美元。
  • 印度經濟欠發達,民眾收入不高,為什麼還要發展航天科技?
    2013年11月,印度發射了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並成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歐洲後,全球第4個成功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或地區,也是首個第一次火星探測就取得成功的國家。2017年2月,印度使用PSLV-C37火箭,成功發射了104顆衛星,打破了世界紀錄。
  • 前沿科學家指點「未來科技」
    本報記者 孫奇茹曾「飛掠冥王星」的男人計劃在2020年將普通人類送上太空,獲得李嘉誠等巨擘投資的「人造蛋」已經在美國開賣,2020年中國將首次實現載人萬米深潛極限……在昨日騰訊主辦的WE大會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視野號」任務負責人,引力波觀測站LIGO前首席研究員,用高科技手段提取植物養分替代植物蛋白的「人造蛋」公司創始人等多位全球前沿科技大牛齊聚北京,揭秘太空探測
  • 太空經濟市場規模或在十年內擴大兩倍
    太空經濟市場規模或在十年內擴大兩倍; 據 美國銀行預計,未來10年太空經濟市場規模將擴大兩倍以上。分析稱,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一些公共和私人項目的延遲,但似乎並未對整體投資造成過大損害。大量資本湧入太空產業。
  • 矽谷碼農平均月薪達1.34 萬美元,但並不是全球最高
    以軟體工程師這個職位為例,在灣區軟體工程師的平均月薪為1.34 萬美元,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相同職位的薪酬,美國的西雅圖地區緊隨其後,平均水平約為 1.26 萬美元,其他的科技孵化器,包括波士頓、奧斯汀、洛杉磯、紐約、以及華盛頓地區的軟體工程師薪酬在 1.1 萬到 1.2 萬美元之間。
  • 中國航天首提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國內科技巨頭缺席「太空互聯...
    當然,航天強國的衡量標準並非於此,白皮書從航天科技工業體系、空間基礎設施、創新人才隊伍等十個維度描述了這一願景。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還介紹,未來十年還將發射約100顆衛星。當然,「航天強國」的願景並非只是國家主場,多家接受記者採訪的民間企業認為:「過去航天領域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力推動,但現階段及今後,整個航天產業中需要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加入,來推動航天科技在商用市場的普及。」
  • 全球首個太空機器人即將進入太空
    據國防科技信息網6月27日消息,美國提出的2019財年國防開支法案總額達6750億美元,重點投資創新和研究領域,以維持美國的軍事優勢。其中研發費用950億美元,有望創歷史新高,涉及基礎研究、高超聲速、人工智慧、太空、賽博、微電子和定向能等方面。參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理察·謝爾比表示,這項法案支持投資保衛國家所需的未來技術,美軍必須保持技術優勢。
  • 美國加州的經濟實力相當於全球哪個國家?
    加州作為美國經濟實力最強的一個州,如果把它當作一個獨立的經濟體,那麼即便在全球範圍內,它也是很牛逼的存在,我們可以通過幾項數據來看一下加州的經濟到底有多厲害。如果把加州當作一個獨立的經濟體進行排名,那麼這個人均GDP可以排在第9位,排名僅次於摩納哥,列支敦斯登,盧森堡,澳門,瑞士,挪威,曼島,愛爾蘭等一些小國和地區。
  • 盧森堡:60萬人口的小國,有整個歐洲最強的太空經濟
    >第一次登陸月球的尼爾·阿姆斯特朗,到1998年發射第一個空間模塊,開始建設國際空間站;再到提出火星殖民計劃的SpaceX和即將推出商業太空旅遊服務的維珍銀河等創新科技公司,新型納米材料、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更高質量的寬帶網際網路、5G、物聯網、機器人、AI、3D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