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擬建第三跑道監測白海豚 錄取海洋生物叫聲

2020-12-08 中國網

機管局建築工程副總監潘嘉宏(左)及李仲騰(右)向傳媒講解第三跑道環評進度。圖片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12月6日電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機場管理局就擬建第三跑道展開中華白海豚及海洋生態與漁業環評研究,首次於香港環評研究採用獨立聲音監測器,在填海區範圍內外早晚錄取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生物叫聲,了解其活動情況,作出針對性緩解措施,料有關研究明年第三季完成。香港機管局亦成立技術研討小組,聘請外國專家提供意見,日後會提高研究結果的透明度,避免龍尾灘事件重演。

香港漁護署資料顯示,香港水域及珠江口東面估計有1300至1500條海豚聚居,外界擔心機場第三跑道的填海工程將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甚至滋擾中華白海豚。局方於今年10月展開海洋哺乳類動物與中華白海豚研究,其中一項調查方法是對海豚進行靜態聲音監測。

香港機管局建築工程環保事務總經理李仲騰表示,政府會在機場島以北及沙洲放置5組靜態聲音監測器,其中2組設於可能填海範圍,3組設於填海範圍以外,作監控用途。監測器仿如存儲器,可記錄長達6星期內,不同時段在海底發出的音頻,而且可監測20Hz至40kHZ音頻範圍,「除可記錄船隻外,中華白海豚的高音頻也可記錄,同時可憑音頻分辨出海洋生物種。」

香港過去曾有工程項目採用靜態聲音監測器,監測有否海豚出沒,但應用於環評研究則屬首次。李仲騰指,該儀器更可在晚上不斷監測中華白海豚的活動情況。

香港漁護署監測白海豚僅會採用船上樣線調查,但機管局除了靜態聲音監測器及小型船上樣線調查外,亦使用陸上經緯儀追蹤白海豚的活動及行為。於機場北面、西面及沙洲共設4個經緯儀站,每月觀察5天,追蹤白海豚活動模式外,也可追蹤離岸5公裡範圍內行駛的船隻。

至於小型船上樣線調查平均每月進行4次,就個別海豚在範圍內的活動時間提供詳細資料,並進行相片辨認工作。三項調查的研究範圍達3000公頃,李仲騰表示,機場鄰近水域管制區如西北部、后海灣等屬禁區範圍,不包括漁護署監測範圍內,調查亦有補充作用。

3項調查將於明年第三季陸續完成,機管局掌握中華白海豚的活動情況後,將會按工程作出適合的緩解措施。李仲騰說,政府亦已成立技術研討小組,委託顧問公司及聘請兩名海外專家提供意見,強調研究結果會儘量提高透明度和具專業,加強可信性,以避免再出現龍尾灘事件。

相關焦點

  • 中華白海豚瀕危仍在加劇,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不容樂觀
    今年的6月8日是第十一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談及世界海洋日 「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主題,中科院海洋所李新正研究員形容,「很正常,也很及時,確實需要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海洋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那年春天的清晨,我正在伏案筆書,樓裡一陣雀躍,『快看!白海豚!』
  • 美媒:香港機場增建跑道 或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
    美媒稱,中華白海豚是香港這座城市的吉祥物,然而海洋生物學家說,如今它的長期生存面臨問題。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6月16日文章稱,去年夏天,工人們開始在香港國際機場附近水域興建第三條跑道,這是一個為期八年的工程。官員們表示,這個項目將令香港保持全球航空樞紐的地位,跑道落成後,附近將於2023年左右建成一座海洋公園,以補償該計劃中對一片海豚棲息地的破壞,這片棲息地的面積約為紐約市中央公園的兩倍。
  • 美媒:香港機場增建跑道 生物學家擔心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
    參考消息網6月17日報導 美媒稱,中華白海豚是香港這座城市的吉祥物,然而海洋生物學家說,如今它的長期生存面臨問題。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6月16日文章稱,去年夏天,工人們開始在香港國際機場附近水域興建第三條跑道,這是一個為期八年的工程。
  • 高齡中華白海豚媽媽在廈門海域「遛娃」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廈門海域觀測到中華白海豚母子同遊景象。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供圖人民網廈門6月9日電(陳博)近日,據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消息,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隊伍在廈門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觀測到一對中華白海豚母子海中嬉戲畫面,這是中華白海豚幼崽2020年首次在廈門海域現身。據悉,本次觀測到的中華白海豚媽媽是廈門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人」之一的「大白」。
  • 「檔案中心」檔案中心組織參觀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
    11月21日上午,檔案中心組織幹部職工乘船前往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參觀,與珍稀海洋生物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一行人首先來到海豚繁育館參觀。一進館,可愛的瓶鼻海豚一躍而起和大家打招呼,氣氛一下子高漲起來,隨行而來的小朋友們更是興奮欣喜,紛紛湊近近距離觀賞海豚,海豚也因為有朋友探望,顯得格外開心,不時發出悅耳動聽的叫聲。隨後,大家來到白海豚科普館參觀。中華白海豚是廈門的城市名片,是廈門唯一一種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保育難度極大。
  • 廣州白雲機場新建第三條跑道 長3800米寬75米
    白雲機場新建第三條跑道  時報訊(記者 孫婷婷 實習生 楊麗) 昨日起,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擴建工程進行第一次公示,徵集居民意見,從而標誌著機場擬建第三條機場跑道項目進入環評期。這條跑道長3800米、寬75米,預計2010年建成。
  • 【海洋科普】中華白海豚現存數量與生存現狀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2018年總共出海監測海豚63天次,航時284小時,總航程4641公裡。
  • 保護中華白海豚 我們定下十年目標
    12月5日,《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啟動儀式暨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成立大會在廈門舉行。根據行動計劃的目標——近期到2021年,重點區域中華白海豚種群的衰退趨勢要得到有效遏制,70%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布區域得到有效保護;遠期到2026年,我國中華白海豚要得到切實保護,90%以上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布區域得到有效保護。
  • 雙語閱讀|中華白海豚在香港的生存環境惡化
    由於過度捕魚,以及工廠排汙造成的水質汙染,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的威脅。在香港,中華白海豚還面臨著另外一個威脅:接踵而來的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施工。這其中包括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即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施工,也包括香港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的擴建——香港回歸前,英國殖民者填海造路938公頃,在人工島上建起了香港國際機場,而擴建一條新跑道還需要再填海造陸650公頃。
  • 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啟動
    中華白海豚,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態、科研和文化價值。保護中華白海豚對於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海洋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圍填海工程不斷增多,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不斷縮小,種群數量不斷減少,物種延續面臨嚴峻挑戰。
  • 中華白海豚你真的了解嗎?中華白海豚知識科普
    中華白海豚很少進入深度超過25 m的海域,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鹹水中。中國沿岸的中華白海豚有時進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曾進入珠江到達廣州的海珠橋,並曾進入西江約300 km之遠;廈門附近的曾進入福建省九龍江約60 km;閩江口的曾進入閩江45 km;東海北部的曾進入江蘇省長江段約220 km。
  • 百餘頭中華白海豚集體「出遊」啦
    「五一」期間,中華白海豚結伴在硇洲島附近海域嬉戲。鄭銳強 攝「五一」假期,因為休漁,硇洲島等海域一大群可愛的中華白海豚也出來「放風」度假啦!5月3-6日,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科考隊為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活動,欣喜發現一百多頭中華白海豚在這些海域成群結隊嬉戲。
  • 中華白海豚:海洋生態的活指標
    中華白海豚的在南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分布範圍,主要是珠江口和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珠江口海域——北至深圳寶安機場附近,南至東澳島北的整個伶仃洋海域,是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數量最多,2014年記錄到的中華白海豚有1870頭左右。
  • 中華白海豚屢現珠江口 多方力保海洋棲息環境
    每年4-8月,是監測中華白海豚的最佳時節,只要遇上好天氣,管理局總會派出工作人員和中山大學海洋學院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一起,出海為中華白海豚作照片監測記錄。今年最高紀錄是一個月出海達19次之多。  6月22日當天,頂著炎炎烈日,有6隻中華白海豚被拍照記錄下來,但它們的身份還有待確認。
  • 白海豚,又見白海豚!
    市民在鼓浪嶼海域拍到白海豚。吳福星 攝海西晨報 · ZAKER 廈門記者 郭欽轉 實習生 張嘉慧白的、粉的、灰的、斑點的 …… 昨日 9 時許,在鼓浪嶼鄭成功雕像附近海域,五六隻不同體色的中華白海豚在追逐嬉戲。
  • 海洋中的精靈——中華白海豚
    而在浩瀚的海洋裡,居住著一群具高智慧的海洋生物―─鯨豚。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亦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屬海豚科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中華白海豚與其他鯨豚均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頂層消費者,因此保育中華白海豚對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有重大的效益和意義。
  • 中華白海豚誤入佛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今天早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驚現佛山!今天(12月16日)早上7時許,佛山市水利局下屬單位沙口水利樞紐站工作人員在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一隻疑似中華白海豚在沙口水利樞紐站分洪閘嬉戲,狀態良好。佛山市漁政支隊支隊長劉和平表示,這是中華白海豚,身體泛紅,可見屬於老年海豚,大約30到40歲,體重約300至400斤,無外傷。由於該海豚身體器官老化,聲納系統出現問題,所以誤入內江。一般情況下,白海豚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交接海域。廣東省防汛搶險潛水一隊正在檢查儀器,隨時準備下水執行任務,確保白海豚安全。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中華白海豚「組隊」來昌江鬧海
    其實,近年來,三亞、東方、海口等地附近海域曾多次被發現鯨豚類海洋生物。今年4月5日,三亞海警局千舟艦在執行日常巡邏任務時,先後兩次看到大量海豚在三亞附近海域騰空嬉水,最多一次遇見上百隻。3月10日,海口海警局在瓊州海峽海域開展日常海上巡邏過程中,發現近70隻海豚躍出海面,場面特別震撼。2019年5月,七連嶼海域出現十多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偽虎鯨,最長的有2米多。
  • 珠海金灣又見白海豚嬉戲
    提起白海豚,可謂是無人不愛,它被稱為水上「大熊貓」,一向是以珍稀海洋生物的代表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這不,近日,攝影愛好者蘇先生就十分幸運地在珠海機場附近海域,拍到了他們的身影,只見一群白海豚,或躍出水面,或追逐嬉戲,玩鬧了一個多小時才消失在視野中,話不多說,先看看它們的英姿吧……據蘇先生說,當天上午9時左右,他正在附近出海,忽然看到一群白海豚由遠而近遊來,「當時目測有十幾隻,但它們彼此之間離得比較遠,都是兩三隻在一起活動,所以只拍到了個別的。」
  • 生態保護貫穿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實現中華白海豚「零傷亡」
    這是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首次引入的獨立第三方環保顧問,在自然資源部所屬南海分局指導下,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環境政策的制定、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制度的建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監督、環境保護理念的宣傳貫徹、環境監測與評估、環境保護技術的開發及引進、環境保護設施的選定等各方面工作;他們用4300多個日夜陪伴中華白海豚;他們以科學系統的管理方法築就海洋生態文明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