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管局建築工程副總監潘嘉宏(左)及李仲騰(右)向傳媒講解第三跑道環評進度。圖片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12月6日電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機場管理局就擬建第三跑道展開中華白海豚及海洋生態與漁業環評研究,首次於香港環評研究採用獨立聲音監測器,在填海區範圍內外早晚錄取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生物叫聲,了解其活動情況,作出針對性緩解措施,料有關研究明年第三季完成。香港機管局亦成立技術研討小組,聘請外國專家提供意見,日後會提高研究結果的透明度,避免龍尾灘事件重演。
香港漁護署資料顯示,香港水域及珠江口東面估計有1300至1500條海豚聚居,外界擔心機場第三跑道的填海工程將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甚至滋擾中華白海豚。局方於今年10月展開海洋哺乳類動物與中華白海豚研究,其中一項調查方法是對海豚進行靜態聲音監測。
香港機管局建築工程環保事務總經理李仲騰表示,政府會在機場島以北及沙洲放置5組靜態聲音監測器,其中2組設於可能填海範圍,3組設於填海範圍以外,作監控用途。監測器仿如存儲器,可記錄長達6星期內,不同時段在海底發出的音頻,而且可監測20Hz至40kHZ音頻範圍,「除可記錄船隻外,中華白海豚的高音頻也可記錄,同時可憑音頻分辨出海洋生物種。」
香港過去曾有工程項目採用靜態聲音監測器,監測有否海豚出沒,但應用於環評研究則屬首次。李仲騰指,該儀器更可在晚上不斷監測中華白海豚的活動情況。
香港漁護署監測白海豚僅會採用船上樣線調查,但機管局除了靜態聲音監測器及小型船上樣線調查外,亦使用陸上經緯儀追蹤白海豚的活動及行為。於機場北面、西面及沙洲共設4個經緯儀站,每月觀察5天,追蹤白海豚活動模式外,也可追蹤離岸5公裡範圍內行駛的船隻。
至於小型船上樣線調查平均每月進行4次,就個別海豚在範圍內的活動時間提供詳細資料,並進行相片辨認工作。三項調查的研究範圍達3000公頃,李仲騰表示,機場鄰近水域管制區如西北部、后海灣等屬禁區範圍,不包括漁護署監測範圍內,調查亦有補充作用。
3項調查將於明年第三季陸續完成,機管局掌握中華白海豚的活動情況後,將會按工程作出適合的緩解措施。李仲騰說,政府亦已成立技術研討小組,委託顧問公司及聘請兩名海外專家提供意見,強調研究結果會儘量提高透明度和具專業,加強可信性,以避免再出現龍尾灘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