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院智慧】上海交通大學提出元DNA結構自組裝概念並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8 MBA中國網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樊春海院士團隊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Hao Yan(顏顥)教授團隊合作發展了一種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這些元DNA結構可通過自組裝形成微米尺度的靜態與動態結構。該工作以「Meta-DNA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Nature Chemistry 。

DNA的特異性鹼基互補配對能力和「剛柔並濟」的結構特性,決定了DNA強大可控的自組裝性能。

藉助DNA摺紙(DNA origami)技術,長的單鏈DNA(ssDNA)可在數百條短DNA鏈的幫助下被摺疊成指定形狀,但是這些結構的尺寸主要集中在幾納米到一兩百納米之間。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一直很難組裝出更大(微米至毫米級)的DNA結構,這嚴重限制了DNA摺紙技術的廣泛使用。

為解決這一問題,該團隊發展了一種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元DNA結構。

該結構與人頭髮絲的寬度相當,直徑是原始DNA納米結構的1000倍。而且,這一亞微米級的6螺旋束DNA結構可像放大版的單鏈DNA一樣自我組裝。利用元DNA,該團隊構建了一系列亞微米到微米級DNA體系結構,包括元多結、3D多面體以及各種二維/三維晶格等。

通過分層鏈置換反應,可以將DNA的動態特徵轉移到元DNA上。此外,通過僅改變單個元DNA的局部柔性及其相互作用,團隊成功構建了從一維到三維的一系列亞微米或微米級DNA結構,包括四面體、八面體、稜柱和六種緊密堆積的晶格等。

這種元DNA策略為精確構建微米尺度甚至宏觀尺度的DNA結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有助於將DNA納米技術的精確構築能力從納米尺度提升至微米以上尺度,進而幫助科研人員設計出更複雜的DNA電路、DNA分子機器和DNA納米器件。

來源 | 樊春海團隊

編輯 | 李翔

▲向上滑動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官方微信平臺

嚴謹、務實、博學、創新

化學化工學院

投稿郵箱

sjtuscce@sjtu.edu.cn

tou

長按右方二維碼

關注我們ˉ►

相關焦點

  • 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等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在分子識別中十分重要,如主-客體分子識別、酶與底物的識別,以及適配體與靶標的識別等。納米粒子的形狀可以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ASU和上海交通大學(SJTU)的一個由分子科學學院米爾頓格利克教授郝巖領導的科學家團隊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二元膠體結構組裝研究獲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項目的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教授Yellen與美國杜克大學合作,在二元膠體結構的組裝領域取得新進展。
  • 上海交通大學在細菌DNA硫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吳更教授與武漢大學王連榮、陳實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細菌DNA硫化修飾中催化第一步反應的半胱氨酸脫硫酶發生構象變化,使其活性位點半胱氨酸朝向底物半胱氨酸移動5.5埃以發起攻擊的催化機制。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這種全包裹的方法會導致DNA結構失去其重要的表面定位功能修飾的特點,後續多組分複雜結構的構建會非常困難。因此,如何實現自組裝結構表面二氧化矽的可控定位合成是一項重要挑戰。在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二維金屬片、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Angew. Chem. Int. Ed.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這種全包裹的方法會導致DNA結構失去其重要的表面定位功能修飾的特點,後續多組分複雜結構的構建會非常困難。因此,如何實現自組裝結構表面二氧化矽的可控定位合成是一項重要挑戰。在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二維金屬片、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Angew. Chem. Int.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舉行首屆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
    中心的建設與發展需要來自全國的頂尖科學家們共同謀劃與把脈,提供寶貴智慧與經驗。期待變革性前沿科學中心作為上海交通大學張江高等研究院「五中心一平臺」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充分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為科技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 杜建忠教授在均聚物自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自組裝領域的重要分支,建立均聚物自組裝理論,利用新穎結構的均聚物構築不同的納米結構從而實現不同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同濟大學高分子材料系杜建忠教授課題組從2010年開始從事均聚物自組裝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上海光機所等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
    上海光機所等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 2020-03-05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龍、董紅星領銜的微結構光物理研究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湖南大學等機構合作在超晶格微腔量子應用領域研究中取得進展,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首次將鈣鈦礦材料拓展到量子超快應用領域,通過實驗和理論驗證了超晶格微腔中的腔增強超輻射現象,並基於此現象成功實現0.1 THz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巨大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在前期的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J. Am. Chem.
  • 上海師大在多金屬氧酸鹽的開發和自組裝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師範大學資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焦敏副研究員在多酸化合物合成取得了新的進展一方面,這些高對稱性的多面體籠子具有非常迷人的結構;另一方面,由於它們結合了無機簇和多孔結構的優點,在選擇性催化、分離、識別、離子/質子傳輸等方面展現出廣泛的應用潛力。
  • 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低介電常數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宏達課題組與孫兆茹課題組開展實驗與理論協作,在低介電常數(low k)材料探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norganic Low k Cage-molecular Crystals」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
  • 【超分子】上海交通大學張紹東課題組JACS:互鎖籠的可控多級自組裝
    但目前,人工構築的組裝結構仍相對簡單;通過提升現有基元的結構複雜度,或者創造全新的組裝基元,則有望達到以上要求。其中,由多個單籠互鎖形成的互鎖分子籠,由於具有豐富多樣的衍生結構和動態的機械鍵連方式,從而會呈現出更加複雜精細的組裝結構以及相應的獨特功能。然而,上述領域的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張紹東課題組此前報導了多種三稜柱型互鎖分子籠的製備(Angew.
  • ...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2020線上API展會,碼上看導讀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 [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Chem. Int.
  • 利用自組裝結構調控表界面化學反應構建納米材料圖案方面取得進展
    表界面化學反應是在物質兩相之間的界面上發生的物理化學過程,通過限制反應物的構象、取向及選擇性,可以控制化學反應的活性中心及速率,在物理化學及相關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的圖案化製備為構築納米催化系統以及構建光學和電子學器件提供基礎。
  • 上海交通大學第一篇《Science》
    顏德嶽,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高分子科學家。比較系統地發展了聚合反應動力學的非穩態理論,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合成、超分子自組裝和抗腫瘤新藥研製方面取得了原創性成果。已經發表論文500餘篇,連續多年被Elsevier評為中國高被引學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一項,國家教學成果獎一項。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超分子組裝在自然界和生命體系中廣泛存在。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
  •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舉辦
    2020年1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在閔行校區菁菁堂舉行。此次紀念大會分為「逐夢十載」、「聚啟未來」兩個篇章,分別由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致遠學院院長徐學敏,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常務副院長章俊良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