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空想主義思想家聖西門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這樣說:&34;
在這句話中,聖西門認為社會對於&34;要有要求,那就是,天才必須是獨立的一個人,特別是指思想的獨立性,另外,聖西門對社會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麼就是要保護&34;,不能讓他們埋沒,而不能埋沒的原因就是天才有自己的&34;和&34;。
在各個國家,天才一樣的人物往往備受關注和重視,因為他們似乎是上天的寵兒,通常會在某一方面的學習上表現出極強的能力,稍加培養之後,就能夠提高一個國家的實力。
正因為如此,所以這種天才往往也會受到國民的&34;和喜愛。楊振寧就是這樣的天才之一,他在物理學上有著巨大的天賦,同時也取得了諾貝爾獎這樣的天賦。
即使楊振寧獲諾獎為國爭光,但我國的人民卻似乎對於楊振寧並不感冒,反而很多人厭惡和指責他,所以有人據此提出了&34;的論斷,這顯然是不準確的。
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老家位於安徽合肥地區。他是幸運的,出生在一個家庭將情況較好的家庭,特別是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所以即使是在那樣的一個充滿戰亂的年代裡,楊振寧的父母都極力為他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環境。
據說,在楊振寧三歲的時候,他就能認出將近1000個字,這也成為楊振寧父母極力培養他的一個原因,他是一個&34;。
上學後的楊振寧也確實沒有讓父母失望,每次的考試成績都十分的優異,特別是在理科方向,楊振寧可以說是&34;,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看懂初中的知識點。
1938年,西南聯大錄取了楊振寧,而楊振寧也選擇了物理專業,就是這個選擇決定了他未來會有一番成就。
那時候,他的老師是吳大猷,中國著名的理論物理研究先驅人物,本科期間,楊振寧就表現出了極強的物理天賦,所以,當他決定讀研究生的時候,有很多老師&34;著要成為他的導師。
最後,清華大學的王竹溪老師更勝一籌,開始指導楊振寧。也是在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才真正開始接觸西方的理論物理研究,而越研究,楊振寧越能感覺到中國與國外的差距,當時的他就決定一定要出國留學,學會知識後回來報效祖國。
在1945年,機會找上了門,中國的庚子賠款計劃包括了很多留學名額,作為中國理論物理專業的青年領軍人物,楊振寧獲得多位老師的舉薦,成功獲得了留學美國的機會,入讀芝加哥大學。
這個時候的楊振寧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因為轉為美國國籍,而被國人罵為&34;,他更加想不到再過幾年,他會有機會取得諾貝爾獎。
在芝加哥大學學習三年後,楊振寧已經成為了學校的風雲人物,很多美國的老師都認為他的前途無量,有人還說他和當時也在美國留學的李政道是中國的兩把尖刀。
博士畢業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參加了普林斯頓高校的博士後研究工作,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還沒有學習到物理學的精髓。
同時這幾年,過年開始從美國&34;各種專業的人才,比如錢學森等人,本來楊振寧等人也在翹首以盼,但是,他們發現國家並沒有想要他們回國的意思。
根據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而言,楊振寧的理論物理研究不是十分的&34;,因為這個專業需要長久的資金支持,研究周期過長,不符合中國當時想要研究原子彈、氫彈的目標,所以,楊振寧等人不在回國專家的名單之下。
國家難以直接依靠的時候,楊振寧發現他的物理研究在美國越來越受到美國政府的鉗制,因為他仍然是中國國籍,所以,美國為了防止他們回國帶回去關鍵技術,便故意打壓他們,不給實驗室資金只是一個開始。
之後,更是撤出楊振寧實驗室的基層人員,故意不審批實驗室的實驗等等。楊振寧在這樣的環境裡堅持了一年時間,他理解祖國的難處,但是他沒有辦法,於是在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加入美國國籍,而這也成為了他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
中國國民認為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候,他選擇了拋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做出這樣的決定也讓楊振寧十分的痛苦。
楊振寧在美國實驗室的夾縫中求得生存,終於在1957年,提出了&34;,並且憑藉這個理論成功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這時候已經走到了人生的巔峰。
而這個獎項在中國歷史上還從沒有人得過,所以他還打開了中國的國際視野,獲得了很多國際認同。但是中國國民卻不領情,他們認為楊振寧是靠著賣國才獲得這樣的成就的。
僅完全抹殺了楊振寧的努力,而且還把楊振寧放在了中國人民的對立面。在近些年的採訪中,楊振寧才吐露出了當時的事實。其實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楊振寧是帶著自己的中國護照去的,他想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領獎。
但是由於國際通信以及某些媒體的故意操作之下,才讓楊振寧在中國的形象一落千丈。而且,楊振寧在美國也一直維護中國利益,釣魚島事件發生之後,楊振寧每次參加會議都會強調釣魚島始終是中國的領土,希望參會者支持中國。
在美國,有學校以給他頒發院士頭銜為條件,希望他對著美國國旗宣誓,但是楊振寧寧願不要這個成就,也不願意這樣做。
到了2003年,楊振寧已經81歲了,這時候他覺得回國的時機已經到了,於是選擇再一次轉變國籍,回到中國。但是他的這一舉動再一次引起了國內的討論,很多人認為他回國是因為在美國&34;,所以只能灰溜溜回國。
多麼無稽之談的理由,楊振寧作為一屆物理學諾貝獎項的獲得者,怎麼可能&34;,這無疑是對於楊振寧回國原因的一個惡意猜測。
楊振寧回國之後就給很多學校進行了捐款,在對他的採訪中,他說:&34;
楊振寧說這樣的話也是充滿了對於當年加入美國國籍的無奈,如果不是因為國內的科研環境不允許的話,他又怎麼需要&34;自己的國家呢?
百姓對於楊振寧最大的爭議點仍然在於國家不強的時候就選擇美國,當國家強盛起來的時候,就選擇回國。但是需要知道的是楊振寧在國家不強盛的時候,身在美國,很多事情身不由己,而選擇中國國籍是他能夠自己做主時候的事情。
為什麼楊振寧享譽世界卻備受國人指責?是不是評價標準出了問題?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於楊振寧取得的成就,每個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誇他是個天才,但是一旦他不愛國,那麼所有的這些成就在國民眼中更像是背叛之後的炫耀。
北宋理學的先驅之一胡瑗曾經說過:&34;也就是說,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人在於國家的&34;,但是能夠穩定國家已有成就,使人才的成果得以保存需要&34;。
從楊振寧這一人物就可以看到前人的智慧,百姓對於楊振寧的看法就體現了重視&34;與民間&34;的重要性。
首先,楊振寧在特殊的年代留學美國,憑藉個人實力,獲得諾貝爾獎,為國家爭了光,是中國真正的&34;。
另外,雖然由於國際局勢和理論研究等原因不得已加入美國國籍,但是在獲得能夠轉國籍的機會之後依然選擇中國國籍,從這裡可以看出,楊振寧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是愛國的。
但是總有人抓住他曾經轉為美國國籍這個所謂&34;不承認他的成就,這無疑是一種落後的心態,所以胡瑗所說的社會&34;作用就需要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改變國人的思想,就需要教化,從而使國民堅定楊振寧是一名值得中國人為之驕傲的物理學家這一思想。
評判人才的標準一直沒有改變,&34;這句話也是正確的,但是對一個人進行評判時,必然要從他的整體發展進行,而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