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獲諾獎為國爭光反而很多人厭惡和指責他百姓對人才評價標準

2020-09-05 國魂閱讀


著名的空想主義思想家聖西門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這樣說:&34;


在這句話中,聖西門認為社會對於&34;要有要求,那就是,天才必須是獨立的一個人,特別是指思想的獨立性,另外,聖西門對社會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麼就是要保護&34;,不能讓他們埋沒,而不能埋沒的原因就是天才有自己的&34;和&34;。


在各個國家,天才一樣的人物往往備受關注和重視,因為他們似乎是上天的寵兒,通常會在某一方面的學習上表現出極強的能力,稍加培養之後,就能夠提高一個國家的實力。



正因為如此,所以這種天才往往也會受到國民的&34;和喜愛。楊振寧就是這樣的天才之一,他在物理學上有著巨大的天賦,同時也取得了諾貝爾獎這樣的天賦。


即使楊振寧獲諾獎為國爭光,但我國的人民卻似乎對於楊振寧並不感冒,反而很多人厭惡和指責他,所以有人據此提出了&34;的論斷,這顯然是不準確的。


天才少年,出國留學

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老家位於安徽合肥地區。他是幸運的,出生在一個家庭將情況較好的家庭,特別是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所以即使是在那樣的一個充滿戰亂的年代裡,楊振寧的父母都極力為他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環境。



據說,在楊振寧三歲的時候,他就能認出將近1000個字,這也成為楊振寧父母極力培養他的一個原因,他是一個&34;。


上學後的楊振寧也確實沒有讓父母失望,每次的考試成績都十分的優異,特別是在理科方向,楊振寧可以說是&34;,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看懂初中的知識點。


1938年,西南聯大錄取了楊振寧,而楊振寧也選擇了物理專業,就是這個選擇決定了他未來會有一番成就。



那時候,他的老師是吳大猷,中國著名的理論物理研究先驅人物,本科期間,楊振寧就表現出了極強的物理天賦,所以,當他決定讀研究生的時候,有很多老師&34;著要成為他的導師。


最後,清華大學的王竹溪老師更勝一籌,開始指導楊振寧。也是在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才真正開始接觸西方的理論物理研究,而越研究,楊振寧越能感覺到中國與國外的差距,當時的他就決定一定要出國留學,學會知識後回來報效祖國。


在1945年,機會找上了門,中國的庚子賠款計劃包括了很多留學名額,作為中國理論物理專業的青年領軍人物,楊振寧獲得多位老師的舉薦,成功獲得了留學美國的機會,入讀芝加哥大學



這個時候的楊振寧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因為轉為美國國籍,而被國人罵為&34;,他更加想不到再過幾年,他會有機會取得諾貝爾獎。


研究困境,改變國籍


在芝加哥大學學習三年後,楊振寧已經成為了學校的風雲人物,很多美國的老師都認為他的前途無量,有人還說他和當時也在美國留學的李政道是中國的兩把尖刀。


博士畢業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參加了普林斯頓高校的博士後研究工作,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還沒有學習到物理學的精髓。



同時這幾年,過年開始從美國&34;各種專業的人才,比如錢學森等人,本來楊振寧等人也在翹首以盼,但是,他們發現國家並沒有想要他們回國的意思。


根據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而言,楊振寧的理論物理研究不是十分的&34;,因為這個專業需要長久的資金支持,研究周期過長,不符合中國當時想要研究原子彈、氫彈的目標,所以,楊振寧等人不在回國專家的名單之下。


國家難以直接依靠的時候,楊振寧發現他的物理研究在美國越來越受到美國政府的鉗制,因為他仍然是中國國籍,所以,美國為了防止他們回國帶回去關鍵技術,便故意打壓他們,不給實驗室資金只是一個開始。



之後,更是撤出楊振寧實驗室的基層人員,故意不審批實驗室的實驗等等。楊振寧在這樣的環境裡堅持了一年時間,他理解祖國的難處,但是他沒有辦法,於是在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加入美國國籍,而這也成為了他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


中國國民認為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候,他選擇了拋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做出這樣的決定也讓楊振寧十分的痛苦。


人生巔峰,再換國籍


楊振寧在美國實驗室的夾縫中求得生存,終於在1957年,提出了&34;,並且憑藉這個理論成功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這時候已經走到了人生的巔峰。



而這個獎項在中國歷史上還從沒有人得過,所以他還打開了中國的國際視野,獲得了很多國際認同。但是中國國民卻不領情,他們認為楊振寧是靠著賣國才獲得這樣的成就的。


僅完全抹殺了楊振寧的努力,而且還把楊振寧放在了中國人民的對立面。在近些年的採訪中,楊振寧才吐露出了當時的事實。其實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楊振寧是帶著自己的中國護照去的,他想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領獎。


但是由於國際通信以及某些媒體的故意操作之下,才讓楊振寧在中國的形象一落千丈。而且,楊振寧在美國也一直維護中國利益,釣魚島事件發生之後,楊振寧每次參加會議都會強調釣魚島始終是中國的領土,希望參會者支持中國。



在美國,有學校以給他頒發院士頭銜為條件,希望他對著美國國旗宣誓,但是楊振寧寧願不要這個成就,也不願意這樣做。


到了2003年,楊振寧已經81歲了,這時候他覺得回國的時機已經到了,於是選擇再一次轉變國籍,回到中國。但是他的這一舉動再一次引起了國內的討論,很多人認為他回國是因為在美國&34;,所以只能灰溜溜回國。


多麼無稽之談的理由,楊振寧作為一屆物理學諾貝獎項的獲得者,怎麼可能&34;,這無疑是對於楊振寧回國原因的一個惡意猜測。



人才標準變了嗎


楊振寧回國之後就給很多學校進行了捐款,在對他的採訪中,他說:&34;


楊振寧說這樣的話也是充滿了對於當年加入美國國籍的無奈,如果不是因為國內的科研環境不允許的話,他又怎麼需要&34;自己的國家呢?


百姓對於楊振寧最大的爭議點仍然在於國家不強的時候就選擇美國,當國家強盛起來的時候,就選擇回國。但是需要知道的是楊振寧在國家不強盛的時候,身在美國,很多事情身不由己,而選擇中國國籍是他能夠自己做主時候的事情。



為什麼楊振寧享譽世界卻備受國人指責?是不是評價標準出了問題?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於楊振寧取得的成就,每個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誇他是個天才,但是一旦他不愛國,那麼所有的這些成就在國民眼中更像是背叛之後的炫耀。


北宋理學的先驅之一胡瑗曾經說過:&34;也就是說,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人在於國家的&34;,但是能夠穩定國家已有成就,使人才的成果得以保存需要&34;。



從楊振寧這一人物就可以看到前人的智慧,百姓對於楊振寧的看法就體現了重視&34;與民間&34;的重要性。


首先,楊振寧在特殊的年代留學美國,憑藉個人實力,獲得諾貝爾獎,為國家爭了光,是中國真正的&34;。


另外,雖然由於國際局勢和理論研究等原因不得已加入美國國籍,但是在獲得能夠轉國籍的機會之後依然選擇中國國籍,從這裡可以看出,楊振寧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是愛國的。



但是總有人抓住他曾經轉為美國國籍這個所謂&34;不承認他的成就,這無疑是一種落後的心態,所以胡瑗所說的社會&34;作用就需要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改變國人的思想,就需要教化,從而使國民堅定楊振寧是一名值得中國人為之驕傲的物理學家這一思想。


評判人才的標準一直沒有改變,&34;這句話也是正確的,但是對一個人進行評判時,必然要從他的整體發展進行,而不能以偏概全。

相關焦點

  • 楊振寧獲諾獎為國爭光,卻被罵賣國賊,百姓對人才評價標準變了?
    即使楊振寧獲諾獎為國爭光,但我國的人民卻似乎對於楊振寧並不感冒,反而很多人厭惡和指責他,所以有人據此提出了&34;的論斷,這顯然是不準確的。天才少年,出國留學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老家位於安徽合肥地區。
  • 張首晟辭世 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原標題: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辭世,他的團隊發現「天使粒子」,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來源/復旦大學12月6日上午來自美國的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出生於上海的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對比我國諾獎得主的個人情感和閱歷,屠呦呦是個傳奇,但他最痴情
    當經歷過這些,當看了很多書之後,明白了很多道理之後,寫出的東西,簡直就是一把把刀子。很多人說莫言的東西他看不懂,這是因為他沒去認真研究過莫言兒童時期生活的那個時代。儘管動物學教授南希因為追求李政道不成而自殺未遂,但李政道一眼就認定秦惠箬才是他這輩子最終要牽手的人。後來當李政道獲得諾獎之後,面對多方的邀請、質疑,甚至謾罵,李政道沉默了很久才說:任何國家都不缺人才,主要看他們怎麼對待人才。我的恩師被稱為雷達之父,掃了十幾年廁所,死後屍體被那樣處理,我的心至今仍在滴血。
  • 在諾獎上用中文發表演說,世界科學界評價:他最有機會超越楊振寧
    儘管很多人對於楊振寧先生的私生活有著褒貶不同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一件事情是,楊振寧先生的規範場證明了三大力,讓他成為了當世物理界的第一人。 那麼有沒有科學家能在百年內能超過楊振寧的呢? 如果有這個可能! 那麼這個可能就是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
  • 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
    導讀: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的論文就是這篇,大家看看。由於不支持PDF上傳,所以這是手機長屏截圖。有能力去讀,可以直接根據標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質疑》去下載高清版。不知道這個截圖大家能不能看清楚 。,應該是諾獎史上獲獎最快的。
  • 楊振寧能再獲諾獎?
    因為狹義相對論並不是一個愛因斯坦一人獨佔的,因為光速不變有麥克斯韋和麥可遜-莫雷實驗為其背書,而狹義相對性原理則有洛侖茲和龐加萊已經預先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當愛因斯坦拋棄以太推出相對論後,他自己也覺得即使沒有他愛因斯坦,最晚5年後也會有人推出狹義相對論,只不過這人可能是洛侖茲也可能是龐加萊。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最近收到楊振寧先生來信,對文中個別表述及標題提出意見,並提供了當年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他的回覆),以及何祚庥先生的一封表達相關意見的信文。徵得楊、何兩位先生同意,《科學文化評論》將上述材料公布於眾,以期讀者對當年國內對楊、李獲獎的態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應該承認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內部,對這一重大科學發現,懂得和理解的人,很少很少!我當時雖已離開中宣部科學處,但算是對現代科學有所了解的人,仍經常被抓去幫忙,所以仍和他們聯繫很多。當時《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的有關這一問題的很多文章和報導,以及某內部刊物上刊登的文章,都和我有關,或由我執筆寫成。就我所知,當時的中央領導,十分希望爭取你們兩位回國工作,但均知道難度不小!
  • 多次為國爭光,他放棄麻省理工,北大才子柳智宇為什麼出家?
    很多朋友都知道諾獎中沒有數學,不過可能並不知道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叫做「菲爾茲獎」,是全球數學高手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然而,最近一次「菲爾茲獎」獲得者彼得·舒爾茨卻曾經被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在國際數學大賽上屢次擊敗。
  • 南科大新任校長薛其坤:考研3次才進入中科院,楊振寧曾點讚他「諾獎...
    主要研究方向: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物理和高溫超導電性。他曾帶領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團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曾評價稱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楊振寧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後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多年來一直助力於推動中美文化交流,為促進中美兩國建交和兩國人才交流以及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少貢獻。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本名為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於山東省,是著名的中國當代作家。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要說這世上哪個獎項名氣最大,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諾貝爾獎。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Nature》評價楊振寧是TOP20物理學家,是否客觀?
    《Nature》對楊振寧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楊振寧在物理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為世人所公認的。愛因斯坦一生最大的物理學成就是創立相對論,尤其是描述引力的廣義相對論,但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因不是相對論,而是提出光電效應。就像愛因斯坦一樣,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因也不是他的最大成就。
  • 薛其坤將獲諾獎嗎?楊振寧也看好他,該獎項已有5人成諾獎得主
    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將獎項頒給了三位中外科學家,分別是英國的麥可·貝裡教授、美國的查爾斯·凱恩院士和中國的薛其坤院士。由於此前這個獎項的獲獎者中有5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大家推測薛其坤院士將成為下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其實,楊振寧先生早有這樣的觀點。
  • ...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曾獲「諾獎...
    薛其坤,男,漢族,1962 年 12 月生,山東蒙陰人,1984 年 9 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除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獲 " 諾獎 " 級科研成果這些最為人熟知的標籤外,薛其坤還被稱作 " 量子王國垂釣者 "。
  •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楊振寧評價:政道和我的差距在這點上
    眾所周知,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科學界最出名的公案了。 在1957年,兩人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從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是科學界的雙子星。
  • 楊振寧有多厲害?他原本可以再得一次諾獎,奈何搭檔過於低調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諾獎的一個原則:一個領域,一個人只能獲得一次諾獎!就像愛因斯坦,曾因為光電效應獲得一次諾獎,但這並不是他最厲害的發現,他的廣義相對論也沒有獲得諾獎。而楊振寧又表示米爾斯太過低調,他不應該說最後那一句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有的人做30%的貢獻也會說是70%,而米爾斯是那種有70%貢獻就說30%,有30%貢獻就說自己只有5% 的人。
  • 2020,諾獎將至
    他介紹道,諾貝爾在遺囑中說:「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諾獎成果有什麼標誌?首先就是原創性,是開創者,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
  • 國人何時再獲諾獎:一個沉默的話題
    科學網作者:李明陽  諾獎中的和平獎、文學獎,由於多多少少涉及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其公正性、權威性存在些許爭議。其他四個獎項,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的諾獎提名,通常都沒有多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