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19日22時35分訊(記者 伊永軍)為進一步推動重慶市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和發展,加強科技與產業交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今(19)日,2019重慶材料大會在重慶文理學院開幕,大家通過各種新材料的最新研究和應用成果展示,感受到這些材料正在不經意間改善著我們的生活。
2019重慶材料大會在重慶文理學院開幕。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伊永軍 攝
此次會議以「新時代,新材料」為主題,致力於打造重慶市材料領域最具活力、最具創新能力的學術平臺,服務重慶材料產業發展。
開幕式上,重慶市科協主席、2019重慶材料大會榮譽主席潘復生在發言中表示,新材料是現代製造業的靈魂,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根本保障。重慶作為國家布局西南的重要現代製造業基地,建立了以配套汽車、裝備、電子等製造業為核心的門類齊全的材料工業體系,是重慶工業發展和西部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
來自西南大學的郭勝鋒教授在談到鎂基非晶合金這種新材料時表示,從本世紀初,以鎂合金為代表的具有生物可降解特性的新一代醫用金屬材料發展迅猛。這類新型材料巧妙地利用鎂在人體環境中可發生腐蝕(降解)的特性,以可控方式實現金屬植入物在體內的修復功能,並逐漸降解直至最終消失。由於鎂可降解金屬其化學組元是生物體的生命元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獨特的降解功能,在骨科、心血管支架等領域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應用前景。鑑於鎂基非晶合金獨特的腐蝕行為、高的固溶度及高強度等特點,該研究團隊發展了系列鎂基塊體非晶及其複合材料,並對可降解非晶基複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結果表明,兼具良好塑韌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新型鎂基塊體非晶基複合材料,有望為非晶合金功能性應用開闢新的發展空間。
當今社會,人們對於衣物的要求已不僅局限於舒適、美現,對其功能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這一背景下,「可穿戴智能服裝」應運而生。然而,織物表面粗糙的纖維交織結構極大限制了傳統電子線路製備方法的應用。因此,如何將電子器件與傳統織物更好地結合,對電子器件結構設計和選用什麼樣的功能材料組裝提出了新的挑戰。
據介紹,該項目研究團隊瞄準可穿戴應用領域,選取適合的納米功能材料如氧化石墨烯、銀納米線、活性炭、二氧化錳納米片等,通過塗布印刷、轉移印刷、絲網印刷等方法,構建了以蠶絲織物等為基底的柔性傳感、能源和開關器件,並對器件的性能和潛在應用進行了探索。通過研究,目前已發展了多種基於織物的可穿戴器件原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