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菌子了,有『小烏菌』、『大烏菌』、『喇叭菌』。」7月27日,筆者駕車經過巧家海拔2000米以上的藥山鎮將軍樹和老店鎮紅土村等地,路邊三三兩兩小孩守著裝滿整齊野生菌的一排排提籃,每經過一輛車,孩子們對著乘客叫賣。
當前是野生菌大量生長的有利時期,也正是學生的假期。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高寒山區,小孩們小的六七歲就會拾野生菌賣了,大的也就十來歲。他們年齡雖小,但在山上放牛羊,遊刃有餘;家中餵牛餵豬、做家務,手腳麻利;路邊擺地攤、找零花錢,不怯生人。
就讀於藥山鎮團堡村六年級的學生李昌秀對指著周圍的松林向筆者介紹:「早上天剛亮就起來上山撿菌子,每天要賣四五提籃,六十元錢左右的收入,賣了買衣服穿,或是存起下學期讀書的時候用。」李昌秀父母介紹:「孩子雖然小,但兩個假期和周末至少也要賣三四千元錢。」
「這是『小烏菌』,非常香,只是要難洗一點;這是『喇叭菌』,又嫩又脆,可以炒來吃,也可以炸了吃……」。李昌秀和幾個同伴還不停地向過路的人推銷野生菌。每經過一輛車,乘客都忍不住下車選購,或是多看幾眼賣菌的小孩,一位乘客嘴裡還誇讚道:「多麼懂事的小孩!」
談起對野生菌的了解,這裡的小孩不比大人差,他們知道什麼菌可以吃,什麼菌有毒;還知道哪種野生菌好吃,怎麼炒出來香。當地小孩還唱道:「春天掐蕨苔,夏天撿菌子,秋天摘羊奶果,冬天撤松果咯(摘華山松果),過年放鞭炮嘍,啪啪啪」;「菌子美,菌子妙,打著小傘叫;菌子嫩,菌子香,吃了一碗還要喝湯;煮菌子,炸菌子,吃了就想一輩子」。
在偏遠的高寒山區,當地的群眾生活方式比較單一,生存條件比較差,留守兒童相對較多。暑假、寒假來臨,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與大山「捉迷藏」,與馬牛羊「賽跑」,三三兩兩的小孩一起在大山裡掐蕨苔、拾野生菌、摘羊奶果和華山松果,除了把父母安排的事情做好之外,還把「戰利品」擺在路邊變賣,存起「小金庫」,以備過年過節買件新衣服,天冷了買雙襪子暖腳,開學了買個本子,或是買點零食。
最近幾年來,雲南巧家以建設「森林巧家」、「美麗家園」為目標,按照「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造則造、宜封則封、宜管則管」的原則,深入實施天然林管護、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還草、配套荒山造林等工程,全力念好「山字經」,做好「林文章」、打好「綠色牌」,森林面積不斷壯大,為野生菌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條件,同時也裝滿了孩子們的「小金庫」。(通訊員 胡華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