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人眼裡,世界上只有兩種蘑菇,一種叫野生菌,一種不是菌。如果你請一個雲南人吃金針菇炒香菇,他大概會和你絕交。畢竟,野生菌才是信仰。
吃野生菌,不僅可能會中毒,還有重金屬超標等風險,那為什麼雲南人還對野生菌如此執著?因為人工菌能培育的品種太少了。據統計,全世界已知有2000多種野生食用菌的種類,雲南佔全國的80%,全世界的40%以上,全省境內有126個縣城出產野生菌,每年吃菌的時間長達半年。
每年6月-9月雨季的來臨,雲南又進入一年一度吃野生菌的好時節。但這意味著,一年一度的「試毒」大會即將開始。
這位大叔「精神不正常」?但其實,他只是「菌中毒」了而已吃菌子是一件既危險又幸福的事情,每年雲南都會有不少吃菌中毒身亡的事件。但即使面對如此高的中毒致死率,雲南人民依舊不能放棄吃菌。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菌絕,是雲南人民的人生信條。實在是野生菌太太太太太好吃了,就是那種中了毒也依舊要嘗試的味道。
聲名在外的松茸、松露不必多說,在雲南人眼中,雞樅、乾巴菌、牛肝菌也是經典美味。
類奇多。對待菌子,他們講究給味覺做減法:菌子本身的鮮味比其他調味料不知高到哪裡去了,所以越鮮甜名貴的菌子,做法越簡單。要牢記:越貴的菌子越要素吃。雲南,你要誇一家人闊氣可以說:「這家人吃菌子,一點肉都看不見!」掌握這樣的原則,你基本上就可以像一個雲南人一樣吃菌子了。
生長在酸性土壤上的松樹林中的雞樅可能是儀態最端莊的菌類,長腿銀傘帽,滋味清甜口感脆嫩,老少皆宜。如果是新鮮的雞樅,不妨試試用白水煮,無油無鹽清湯寡水,卻真能嘗出雞湯的鮮甜。
油雞樅是雲南家家必備的菜,雲南人習慣用它來下飯、拌麵吃,鮮辣開胃。
材料:雞樅600克、乾花椒10顆、鹽2茶匙、八角1顆、菜籽油適量、幹辣椒適量
做法:
1. 雞樅菌洗淨撕成小條。
2. 鍋中倒入一碗油(最好是菜籽油),油量沒過雞樅即可。
3. 開小火加熱,下花椒、辣椒、八角、雞樅,攪拌開,一直用小火加熱,慢慢炸出雞樅裡的水分,把雞樅的香味熬到油裡。
4. 等油裡的泡泡消失時,說明水分都去掉了,加鹽拌勻,放入乾燥的容器密封保存。
做好的油雞樅可以保存一年左右,在吃不到新鮮雞樅菌的時候,可以解饞。
來到雲南,一定要嘗試一盤炒乾巴菌。 乾巴菌的價格比上等真牛肉乾巴要貴得多,還是受到雲南人的熱愛,因為它除了有類似牛乾巴的口感,還有松針的清香。炒乾巴菌的方法也和炒牛乾巴一樣,調料都不用多,辣椒和鹽就足夠,炒出的菌子肉香和山野氣息一起嚼,越嚼越香。
材料:鮮乾巴菌200克、青椒80克、小米辣10克、雞油、菜油各20克、鹽15克
1.乾巴菌揀去雜質用手撕成細絲,先放精鹽五克揉捏一遍,放在清水中淘洗一遍,再撒少許麵粉揉捏,然後在清水中漂洗至洗盡沙土,擠去水分,然後上鍋把水分煸幹;
2.青椒切粒,小米辣切碎備用;
3.炒鍋上火,下菜油、雞油,下乾巴茵炒香後加入青椒炒幾下,調味即可上桌。
牛肝菌家族龐大,傳說中的「見手青」紅牛肝菌,就是其中一種。作為可食用的「毒菌」,見手青菌帽下的黃色海綿物質一碰就變成青黑色,是牛肝菌家族中的異類。
美味和神經毒素並存,所以食客們習慣把它從牛肝菌大家族中拿出來,賦予它更獨立的名號和地位。識別見手青最簡單的方法:菌傘蓋下面的黃色部分一碰就發青。( 摸完記得洗手!)紅見手中的毒素,類似於嬉皮時代流行的LSD(麥角酸),烹飪不當容易致幻,讓你「上天入地看見小人兒」。由於見手青神奇的致幻特性,它成為一代網紅「美食」。有生之年見一次會跳舞的小人,成了不少人的願望。
更魔幻的還有:在廚房看到一條盤旋的龍,喊全家過來抓龍;看到剛回家的爸爸頭上趴著條狗;在病房的白牆上循環播放《小兵張嗄》等等頗具畫面感的場景,聞者無不為之心動,恨不得立刻來一盤見手青,讓自己也見見世面。聽起來很「飛」,但小編嚴肅提醒:請不要把見手青當作致幻劑來磕,非常容易中毒。烹飪見手青的要訣,其實就是一個字「熟」,熟了,毒性自然就沒有了。
保證熟,雲南人通常用以下幾種方法:
1、見手青不同於其它,烹飪只能炒和燉,燉的時間要長一些,建議炒食,更安全也更美味切記千萬不要涼拌啊;
2、切的時候要考下大家的刀法了,一定要細心,厚薄要均勻,儘量攤開一片片的,避免重疊,不然就會增加見到小人、小星星的風險了;
3、炒見手青的時候要用大量的油,並保證高溫烹煮,否則容易中毒;
4、翻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在鍋鏟上有餘留,一定要均勻受熱不停翻炒;
5、雲南人通常炒見手青都會放一些蒜瓣,認為蒜有解毒的功效的作用,是否真實不知道,不過相信幾輩人的實踐總是沒錯的。
民間還盛傳,炒菌子不能蓋鍋蓋、不能說話、不能掉灶灰、不能放味精、不能中途嘗菜、不能炒焦等等一系列不能神技,聽說嚴格遵守的人才不會中毒哦。
雖然說人要勇於嘗試,但是前提是要保障自身的安全,大家,且吃且珍惜。
雲南的菌子,有生之年必須安排上!歡迎留言你最愛吃的菌子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