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海洋寬帶衛星通信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浙大首篇博士生論文被ISSCC錄用!

2020-10-31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徐志偉教授團隊在低軌衛星寬帶通信晶片設計領域的研究取得創新性成果。相關論文以他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厲敏為第一作者被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最高級別會議IEEE ISSCC(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錄用,將於2021年2月正式發表。據悉,這將是浙江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的身份在ISSCC發表論文。

著眼於攻克海洋寬帶衛星通信領域面臨的卡脖子技術,由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徐志偉教授和宋春毅副教授組成的團隊正積極推進低軌衛星寬帶通信從晶片到終端系統的研製工作,並取得重要進展。「我們在今年5月成功實現了接收機晶片的流片,計劃在近期完成發射機晶片的設計並提交流片;同時與上海有關應用單位合作開發適用未來太空網際網路的通信終端系統,尤其是船載終端系統。」宋春毅介紹說,團隊基於相關成果完成的4篇論文已於今年早些時候被微波技術和集成電路領域國際知名學術會議IEEE IMS、IEEE RFIC和IEEE ASSCC錄用。

據了解,徐志偉教授團隊還於今年5月成功實現了毫米波雷達晶片的流片,已成功製備包括適用於不同距離目標探測和環境感知多個頻段的雷達晶片、適用於海洋衛星寬帶通信的晶片等。團隊在單晶片上實現的8輸出波束,是世界上有公開報導的支持波束數目最多和每通道每波束功耗最低的射頻移相合成晶片。

始於1953年的ISSCC,通常是各個時期國際上最尖端固態電路技術最先發表之地。由於ISSCC在國際學術、產業界受到極大關注,也被稱為集成電路行業的「奧林匹克大會」。ISSCC每年大約有200篇論文入選,相當部分的論文來自於晶片領域頂尖的科技公司。中國大陸地區學者於2005年發表首篇論文,至今發表論文的累計總數不超過50篇。


內容來源 | 浙江大學網易號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 方詩晴

責任編輯:周亦穎

相關焦點

  • 新聞 | 浙大首篇!海洋學院博士生論文被ISSCC錄用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徐志偉教授團隊在低軌衛星寬帶通信晶片設計領域的研究取得創新性成果。著眼於攻克海洋寬帶衛星通信領域面臨的卡脖子技術,由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徐志偉教授和宋春毅副教授組成的團隊正積極推進低軌衛星寬帶通信從晶片到終端系統的研製工作,並取得重要進展。
  • 從ISSCC 2021論文看未來技術發展趨勢
    ISSCC2021共錄用202篇論文,錄用率達33.6%。許雲翔博士進一步指出,ISSCC 2021論文的12個技術分類中,論文數量比較多的是高速網絡、5G、Wi-Fi、影像應用和機器學習。從這幾個領域可以看到技術發展的方向,有線傳輸的論文數量佔比從ISSCC2020的6%提高到9%,這主要是雲端數據中心火熱帶來的結果;機器學習方面的論文數量佔比也從ISSCC2020的3%提升到7%,可以看到行業對這個技術的關注。
  • 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13號投入使用 更名為「中星十六號」
    據《科技日報》1月24日報導,1月23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了解到,該衛星是我國技術試驗、示範應用和商業運營成功結合的典範,突破了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諸多瓶頸技術,在軌開展一系列試驗應用並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寬帶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原創 請收藏 浙江大學近日,由浙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在一次與國際同行的交流中,我們發現雷射雷達不僅可以向天上探測,也可以對廣闊的海洋進行觀測。」劉東直言,儘管當前海洋雷射雷達在國內技術積累相對較弱,但國際上已證明了其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漁業、島礁地形等領域的巨大潛力。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團隊萌發出了雷射雷達的「海洋夢」,希望能夠抓住這次拓展技術應用領域、踐行海洋強國國家戰略的機遇。從大氣到海洋,這個嘗試並不容易。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從頻率維度看低軌寬帶衛星網發展
    目前「鴻雁星座」首顆試驗衛星「重慶號」已於 2018 年底成功 發射,並計劃在明年 7 月再發射兩顆試驗衛星,對空間網際網路系統關鍵技術進行在軌驗證,對移動通信、寬帶網際網路、物聯網、導航增強等功能進行示範驗證,對商業模式展開積極探索。
  • 孟小峰教授及其博士生論文被資料庫領域國際頂級期刊IEEE TKDE錄用
    孟小峰教授及其博士生論文被資料庫領域國際頂級期刊IEEE TKDE錄用 來源: 編輯:人大新聞網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在一次與國際同行的交流中,我們發現雷射雷達不僅可以向天上探測,也可以對廣闊的海洋進行觀測。」劉東直言,儘管當前海洋雷射雷達在國內技術積累相對較弱,但國際上已證明了其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漁業、島礁地形等領域的巨大潛力。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團隊萌發出了雷射雷達的「海洋夢」,希望能夠抓住這次拓展技術應用領域、踐行海洋強國國家戰略的機遇。從大氣到海洋,這個嘗試並不容易。
  • 亞太6D衛星——我國首個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
    2020年7月9日20時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三號工位,用長徵三號乙遙六十四運載火箭,將「亞太6D衛星」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成功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現場發射圖01亞太6D首發星發射成功亞太6D衛星是亞太星通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的首發星
  • 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實現零的突破,虹雲工程首星成功發射,這家公司是...
    據中新網報導,北京時間12月22日7時51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虹雲工程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虹雲工程首星是中國第一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其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打造天基網際網路也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中國造星人—新聞—科學網
    這支隊伍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團隊),他們在我國商業通信、數據中繼、移動通信、廣播電視傳輸等多個領域實現了重大技術跨越,正逐步成長為我國通信衛星設計、研製及應用領域的核心力量。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太赫茲通信技術領先全球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太赫茲通信技術領先全球「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重達70公斤,是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與微納星空聯合研製,該衛星搭載了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國星宇航設計開發的太赫茲衛星通信載荷,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這也將成為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什麼是太赫茲衛星通信?下面就跟我一起學習一下吧!
  • 衛星網際網路布局競爭升溫,中國電信開啟太空通信新時代
    衛星網際網路是地面通信手段的重要補充,可有效覆蓋海上、沙漠、飛機等特殊場景,隨著5G與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我國「新基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正加速落地,中國電信依託我國首個自主建設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有望成為排頭兵
  • 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投入使用 有什麼影響?
    近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實踐十三號」衛星投入使用後,將納入「中星」衛星系列,命名為「中星十六號」衛星。「實踐十三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軌技術試驗衛星,於2017年4月12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北鬥、低軌道衛星、高通量衛星與5G
    目前「鴻雁星座」首顆試驗衛星「重慶號」已於 2018 年底成功 發射,並計劃在明年 7 月再發射兩顆試驗衛星,對空間網際網路系統關鍵技術進行在軌驗證,對移動通信、寬帶網際網路、物聯網、導航增強等功能進行示範驗證,對商業模式展開積極探索。
  • 空間通信技術,各國衛星將使用光技術,進行各星球間的通信傳輸
    隨著通信場景的增多,以及人們對數據傳輸速率、信號覆蓋率和時間延遲等技術參數的差異化需求,光通信和空間通信技術逐步發展起來。光通信和空間通信技術具有傳輸速率高、通信容量大、抗電磁幹擾性能強和保密性高等優點,且其通信終端體積小、功耗低、實用性極高,引發各國研究熱潮。
  • 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2013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預告
    同時還特別邀請相關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專家到會,並參與論文評審、優秀論文評定和做精彩的學術報告。在論壇舉辦期間將宣讀優秀學術論文,並就相關論題進行面對面交流。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 1950 年 8 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是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
  • 為中國衛星通信傾注一生
    本報記者 曾詩陽 常 理30多年來,衛星通信融入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的生命,她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抗幹擾衛星通信全體系研製建設,是我國衛星通信領域的帶頭人之一,為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由依賴引進到獨立研發、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作出了突出貢獻。日前,孫晨華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西電陳渤團隊兩篇論文被頂級會議錄用
    該會議是跨學科的,主要包括人工智慧和自然神經信息處理,代表著熱門科研領域的最前沿,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力。NeurIPS會議每年舉辦一次,是國際公認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研究領域頂尖會議,也是中國計算機學會 (CCF) A類top會議,代表著當今機器學習人工智慧領域的最高水平,受到來自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共同關注。
  • 我國低軌寬帶網際網路衛星系統「虹雲工程」開啟發射...
    自古以來,通信是溝通萬物、連接世界的重要交流方式。在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高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如何用更加自如、廉價、高效、便捷的方式讓大眾接入網際網路的世界?12月22日,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虹雲工程」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 中國首個自主建設衛星通信系統上線:電信運營 1000塊包年
    1月11日,據媒體報導,中國首個自主建設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正式上線,這套系統名為天通系統,由中國電信運營,號段為1740,用戶可以在線上或者部分線下營業廳辦理此業務。科技快報科技資訊據悉,天通衛星從2018年3月份試運行以來,中國電信已經為水利、消防、林業、武警、電力、海洋、漁業等多個領域的3萬多行業客戶,提供了基於天通衛星系統的語音、簡訊和數據服務,同時也為超過300萬的航空旅客、1500艘的海洋船隻提供了衛星、寬帶通信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