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聚羥基烷酸酯( polyhydroxyalkanoates 簡稱PHA) ,PHA是由微生物通過各種碳源發酵而合成的不同結構的脂肪族共聚聚酯,其基本結構如下圖。
PHA具有不同的單體結構,因此種類繁多。既有由短鏈單體組成的PHA,也有由中長鏈單體組成的PHA,還有由不同種類單體組成的共聚物。其中最常見的有聚3-羥基丁酸酯(PHB)、聚羥基戊酸酯(PHV)及PHB和PHV的共聚物(PHBV)。由於 PHA單體種類繁多,彼此之間鏈長差別很大,造成不同 PHA的材料學性質也大不相同(如下圖)。
不同種類PHA和通用塑料的物理性能對比
PHA的研究,從1925年被一個叫Lemoigne的法國人發現而開始,他首次在巨大芽孢桿菌(Bacillus megaterium)中發現了一種後來被命名為聚3-羥基丁酸(縮寫為PHB,為PHA家族中的一員)的天然高分子。
PHB是PHA家族中擁有「最」頭銜最多的成員,如最早被發現(1926年被發現)、結構最簡單、最常見(大部分天然的PHA都含有PHB的成分)等等。
1958年williamson用微生物巨大芽孢桿菌,通過葡萄糖發酵,高效合成了聚-β-羥基丁酸酯。
1980年英國帝國化學公司(ICI)(後改為Zeneca)公司從戊酮和葡萄糖出發,用微生物產鹼桿菌發酵合成了以β-羥基丁酯和β-羥基戊酯為聚合單元的共聚物—聚(β-羥基丁酯/β-羥基戊酯)共聚物[P(β-HB-co-β-HV),P(3-HB-co-3-HV)]。
國內對PHA 的研究開始較早,並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科技項目以及國家自然基金委、國家發改委等的研究支持,經過多年的投入,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曾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基因工程菌生產聚β‑羥基丁酸(PHB)和3‑羥 基丁酸與3‑羥基己酸的共聚酯(PHBHHx)。
微生物代謝的多樣性決定了合成PHA的路線也不盡相同,基質的變化也會使其合成路線出現差異,下圖為一些微生物利用不同基質合成PHA的主要途徑。
在不同微生物中從不同基質合成PHA的主要途徑
①真養產鹼桿菌及多數細菌從糖合成PHB;
②深紅紅螺菌從糖合成PHB;
③食油假單胞菌等從中鏈烷、醇及酸合成PHAs;
④一株產鹼桿菌從長鏈偶碳數脂肪酸合成PHB;
⑤銅綠假單胞菌等從糖質碳源(如葡萄糖酸)合成PHA;
⑥真養產鹼桿菌等利用糖+丙酸合成PHBV
PHA的降解機理
PHA的降解機理可以間接地指明產品的應用方向和最終處理方法,下面以PHB為例簡述其降解機理,PHB的降解分為兩種,一種是胞內分解,一種是胞外分解。
①胞內分解
PHB在細胞內的分解是一個以營養條件為變化依據的循環過程,當營養失衡又有碳源存在時,細胞就會大量積累PHB,而當營養重新平衡時, PHB又會被分解,PHB的代謝途徑如下圖所示。
PHB分子鏈的分解是從外端即羥基端開始的,在PHB代謝中,最關鍵的酶是3-酮硫酯酶,它是一個雙向調控酶,既參與合成有參與分解。
②胞外分解
PHB的水解(不排除其植入人體後誘導其產生物分解酶酶解的可能性)對其作為生物醫用材料的應用(如手術縫線、骨針、骨板、藥物緩釋載體等)非常重要。
與聚乳酸的水解完全不同, PHBV的水解是從表面開始逐漸往內進入,而聚乳酸卻是內外同時水解。
PHB在環境中的分解主要為酶分解。通常情況下, PHB出現在環境中後,經過一定的遲滯期,微生物生成的PHB解聚酶會逐漸增多,活力升高,分解速率也會明顯加快。
PHA的性能
作為一種天然的高分子材料,PHA當然具有常見高分子的基本特徵,如熱可塑性或可熱加工性。同時,PHA還具有一些特殊的材料學特徵,如:非線性光學活性、壓電性、氣體阻隔性等,其基本性能與聚丙烯相似。
最重要的是,PHA作為一種生物材料,還具有非常重要的兩大屬性:
(1)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
(2)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正因為PHA有千奇百怪的支鏈,所以這一家族也匯集了眾多的優良性能,其潛在的應用領域也是五花八門。目前已知的PHA可用於醫療、藥物、化妝品等高附加值領域,也在環保包裝材料、噴塗材料、衣料服裝、器具類材料、電子通信、快速消費品、農業產品、自動化產品、化學介質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隨著PHA多樣性的日益拓寬, PHA的應用領域也必然越來越廣。然而PHA的大規模產業化和商業化一直受到生產成本的制約,特別是新型PHA的生產成本大大高於傳統PH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其應用研究的開展。
通過合成與系統生物學、藍水生物技術等手段整合各種PHA的合成,實現一種底盤菌、多個代謝途徑、按需合成某一種的PHA低成本生產平臺,最終將有可能降低所有種類PHA的生產成本,從而促進不同類型PHA應用於不同領域。
免責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來源:全球生物降解塑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