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家宗傳明突破希爾伯特第十八問題 用23年糾正亞里斯多德的...

2020-11-22 觀察者網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相信,如果把正四面體形狀的磚彼此無縫地相接起來,就能裝滿整個空間,即最大密度達100%,這在16世紀被證明是錯的。而一位中國數學家花了23年,給出了正四面體的磚堆起來精確的最大密度。幾何體的最大堆積密度,是著名的希爾伯特第18問題(解釋見下文),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每一個都是公認的最重要的數學難題,其中少數至今沒有解決。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宗傳明的辦公室既狹小又簡陋。一張寫字檯、滿滿一柜子書和兩把舊椅子佔據了大部分空間,一臺用了十幾年的筆記本電腦大概算得上是這裡最現代化的電器了。事實上,宗傳明連手機都沒有。然而,逼仄的空間和陳舊的設施並未束縛住這位數學家的天馬行空。他將最精確的運算和最複雜的推導都放在了自己的大腦中。5月4日,純數學領域的權威雜誌《數學進展》發表了宗傳明一篇長達61頁的研究論文。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宗傳明

一個古老的數學問題

先哲的智慧總是讓人驚嘆。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人就發現了五種正規多面體——正四面體、正六面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和正二十面體。人們將這些正規多面體賦予了靈性,如正四面體代表火,正八面體代表空氣,正二十面體代表水。

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亞里斯多德斷言,在這五種正規多面體中,正四面體和立方體都能砌滿整個空間。換句話說,他認為用大小一樣的正四面體形狀的磚彼此無縫地相接起來,就能裝滿整個空間。

正多面體共有五個,均由古希臘人發現

在隨後的一千八百年中,亞里斯多德的這一斷言曾多次受到著名學者的質疑。但是,對其錯誤的嚴格論證直到16世紀才出現。

「人們發現,當幾個正四面體沿著一條稜圍成一圈時一定會產生縫隙。」宗傳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用專業的話說,正四面體的最大堆積密度是小於1的。

1900年,被稱為「數學界無冕之王」的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了一次演講。他提出了新世紀數學家應當努力解決的23個數學問題,著名的費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均在此列。

而基於亞里斯多德的錯誤和克卜勒關於堆球的猜想,希爾伯特將「確定一個給定幾何體(例如球或者正四面體)的最大堆積(或定向堆積)密度」列入他的第十八個問題。

「數學家要有點志氣」

1991年,在中科院院士王元的支持下,宗傳明坐上火車,歷經7天7夜的長途跋涉,遠赴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當代著名數學家拉夫卡和格魯巴學習數的幾何。

起初,年輕的宗傳明並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直到一個周五的下午,他來到拉夫卡的辦公室。這位老人告訴他:「一個好的科學家要樹立一個遠大理想,要有一個核心研究問題。問題確定後,要堅持獨立思考,圍繞著核心問題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水平。不要整天忙於讀書與聽報告,獨立思考是最重要的。」

之後,宗傳明閱讀了大量書籍,從中確立了他的長遠研究目標:希爾伯特第十八問題。

「我覺得數學家要有點志氣,不能光挑一些小問題研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宗傳明說,「好的數學家都希望能在歷史上留下點什麼,他們關心的是100年後別人如何評價自己。同時,科學也會讓民族有光。如果牛頓、愛因斯坦都是中國人,想必現在我們的腰杆會挺得更直。」

幸運女神降臨

回國工作後,宗傳明得到許多前輩數學家的提攜與幫助。這使他下定決心要在希爾伯特第十八問題上取得突破,遠則告慰恩師,近則對得起前輩的支持。

宗傳明幾乎每天都在思考這一難題,並動手做了許多幾何模型幫助思考,尋求創新思路。但這畢竟是一個「令許多傑出數學家競折腰」的問題,六年過去了,仍然沒什麼實質進展。

2006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密西根大學的兩組科學家藉助計算機對正四面體的堆積密度展開競賽式研究。而材料學家也開始認識到,基本單元為正四面體的納米材料可能具有十分特殊的物理性質,其有望在應用領域大展拳腳。

這使宗傳明感受到巨大的競爭壓力,更讓他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他謝絕了國際、國內的所有邀請並辭掉一些行政事務,開始更加專注地研究希爾伯特第十八問題。

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後,2012年8月,宗傳明發現了一個巧妙的方法,從而在這一著名問題上獲得突破性進展。他證明正四面體的最大平移堆積密度介於0.367346……和0.384061……之間,這是人們對這一問題所取得的第一個上界。

「這篇論文投稿後,審稿時間長達一年半。」宗傳明坦言,「到了後期我真的很緊張,因為萬一中間出了什麼錯,這20多年的心血就全都白費了。」

這一次,幸運女神終於眷顧了他。經過嚴苛的審稿後,論文終於成功發表,並被歐美同行盛讚為一項輝煌的工作。德國著名數學家漢克評價稱:「必須承認,我被其中異常複雜的運算和構造嚇壞了——非常讓人敬佩!」

「有些數學家很幸運,找到一個著名問題很快就解決了。但絕大多數人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他們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不懈努力。」談起自己的成功,宗傳明說,「我絕不是天才,只是比別人更努力一點而已。」

擴展閱讀

「第五元素」是正十二面體?

柏拉圖的「四古典元素」,其形狀如正多面體中的其中四個。

火的熱令人感到尖銳和刺痛,好像小小的正四面體。

空氣是用正八面體制的,可以粗略感受到,它極細小的結合體十分順滑。

當水放到人的手上,它會自然流出,那它就應該是由很多小球所組成,好像正二十面體。

土與其他的元素相異,因為它可以被堆棧,正如立方體。

剩下沒有用的正多面體——正十二面體,柏拉圖以不清晰的語調寫:「神使用正十二面體以整理整個天空旳星座。」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添加了第五個元素——以太(希臘文:Αιθήρ,拉丁轉寫:aithêr;拉丁文:aether),並認為天空是用此組成,但他沒有將以太和正十二面體聯繫。

克卜勒在《宇宙的奧秘》(1596)中給太陽系的柏拉圖立體模型。

約翰內斯·克卜勒依隨文藝復興建立數學對應的傳統,將五個正多面體對應五個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同時它們本身亦對應了五個古典元素。

如果四面體換成球呢?

若將一個容積很大的容器,以大量體積很小且體積彼此相等的小球給填充(顯然不可能完全填滿,一定會有些空隙留下),那其密度就是指所有小球體積的總和對容器空間的比值。若欲使該容器中能放入儘可能多的小球,就必須尋找密度最高的排列法,也就是使這些被裝填的小球彼此間能儘可能緊密地排在一起。

有人做過實驗,並發現隨機裝填的密度大約有65%,然而小心地排列球的位置,可達致更高的密度。若在第一層,先將球以六角形的方式排列(即每個球四周圍繞六顆球),然後下一層的球放在「於上一層球之上能讓球中心位置最低的點」上,然後其餘層以此類推。這就是在市場水果攤上橘子堆棧的方式。每個階段對於下一層該如何擺放,都有著兩種選擇,故若一直重複此法,到了最後,會有無限多的、密度相同的球的堆棧存在,此法最為人知的兩種形式,即是面心立方和六方最密堆積這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的平均密度相同),此法的平均密度大約74%,即74%左右的空間為球所佔據。

面心立方和六方最密堆積這兩種方法

克卜勒猜想說,這是所有可能的裝球排列法所能達到的最高密度,沒有更高的了。

1900年,希爾伯特將此問題包含在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中,作為希爾伯特第十八問題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希爾伯特和他提出的23個問題
    大學畢業時,他寫了題為《關於某些代數形式的不變性質問題》的論文,充分顯示了創造才能。23歲時,他通過論文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1895年通過國家考試,他進入德國著名的數學中心——哥廷根大學任教授,直至1930年退休。進入哥廷根大學後,希爾伯特在數學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1899年他出版了《幾何基礎》一書,把歐幾裡得幾何學整理為從公理系統出發的純粹演繹系統,開創了幾何哲學史上第三時期。
  • 中國科學報頭版頭條:痴迷「鋪地磚」的數學家
    但是,有些外行看起來簡單的問題,卻能讓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感到束手無策。例如,什麼形狀的瓷磚能夠無縫隙地鋪滿整個平面。近日,《美國數學會通告》在2020年第五期以「重點論文」形式發表了天津大學教授宗傳明的一項研究成果,對數學中的經典鋪砌問題給出了一系列完整答案。
  • 希爾伯特23問:「數學之王」希爾伯特給20世紀數學指出了一條道路
    有一次,希爾伯特問系裡的同事「請問什麼叫做希爾伯特空間?」(希爾伯特空間是希爾伯特對於歐幾裡得空間的一個推廣,但是名字不是他取得,數學家一般對於一些問題的研究,名字都是後來的人幫他們取得,像希爾伯特空間就是馮·諾伊曼在其1929年出版的關於無界厄米算子的著作中,最早使用了「希爾伯特空間」這個名詞。)
  • 希爾伯特
    他於1900年8月8日在巴黎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新世紀數學家應當努力解決的23個數學問題,被認為是20世紀數學的至高點,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力推動了20世紀數學的發展,在世界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希爾伯特領導的數學學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數學界的一面旗幟,希爾伯特被稱為「數學界的無冕之王」,他是天才中的天才。人物生平
  • 亞里斯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布爾經常被說成是數學家,但他自視為哲學家,是亞里斯多德的門徒。 布爾在《思維規律》的開篇闡明了自己的目標,就是要探究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律。 接著,布爾致敬了對其著作產生重大影響的亞里斯多德——邏輯學的開山鼻祖。 試圖改進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這堪稱一個大膽之舉。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在兩千多年的學術原則中佔據著核心位置。
  • 從高斯、黎曼到希爾伯特,看世界數學中心哥廷根學派200年興衰史
    然後就是普朗特為首的哥廷根流體力學學派,哥廷根流體力學學派由馮·卡門在美國發揚光大,高曉松的外婆、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奠基者陸士嘉;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郭永懷;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周培源都是出自哥廷根流體力學學派。
  • 世界七大數學難題與Hilbert的23個問題
    他在數學上的領導地位充分體現於:1900年,在巴黎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為20世紀的許多數學研究指出方向。希爾伯特23個問題及其解決情況:   1. 連續統假設 1874年,康託猜測在可列集基數和實數基數之間沒有別的基數,這就是著名的連續統假設。
  • 哥德爾證明(上)-希爾伯特計劃
    19世紀,社會上流行一種不可知論,「We do not know, we shall not know.」1930年,希爾伯特退休前,他在演講中激情澎湃的宣稱:「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將知道!」 希爾伯特去世後,這句話就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希爾伯特最廣為人知的是,1900年巴黎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上,他發表的著名講演《數學問題》。
  • 中國四位數學家分獲華羅庚、陳省身數學獎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中國數學界享有盛譽的三大獎項——華羅庚數學獎、陳省身數學獎和鍾家慶數學獎二日在北京同時揭曉,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摘得第八屆華羅庚數學獎,兩位青年數學家獲第十一屆陳省身數學獎,另有八位數學界年輕學者獲得第八屆鍾家慶數學獎優秀博士論文獎。
  • 希爾伯特之夢,以及夢的破滅
    你聽到的,正是80年前,1930年,希爾伯特在他退休時演講的最後六個單詞,也是鼓舞一代數學家的六個單詞。儘管當時第三次數學危機仍然陰魂不散,但他們堅信,數學大廈的基礎是堅實的。他們也堅信,任何數學真理,只要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努力,都能用邏輯的推理將其整合到數學的大廈中。 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是何等的夢想!
  • 為了她的才華,大數學家希爾伯特在會上直言:這裡不是洗澡堂!
    艾米·諾特(EmmyNoether,1882-1935),女,德國數學家,1882年3月23日生於德國大學城愛爾蘭根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馬克斯·諾特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數學家,他從1875年起到1921年逝世前,一直在埃爾朗根大學當教授。她的研究領域為抽象代數和理論物理學。她以透徹的洞察建立優雅的抽象概念,再將之漂亮地形式化。
  • 「無窮」的魅力,數學家知道
    19世紀末,德國數學家康託爾發明了集合論,無窮被賦予新的含義,原來「不可理喻」的「無窮」是可以進行大小比較的。康託爾的集合論,使近現代數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希爾伯特在1900年舉辦的第二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高度讚揚康託爾的集合論是「人類純粹智力活動的最高成就之一」。希爾伯特在本次大會上提出了指引未來數學發展的23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便是康託爾的連續統假設。
  • 數學家研究七次方程求根的世紀難題,打開了一扇新的數學大門
    法布是芝加哥大學的一位拓撲學家,他最近對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在20世紀初預測的影響拓撲領域未來的23個未解數學問題中的第13個很感興趣。這個問題是關於求解七次多項式方程的問題。數學家們已經有了解二次、三次、甚至四次方程的有效的方法。這些公式(就像我們熟悉的二次公式一樣)涉及代數運算,僅意味著算術和根號(例如平方根)。
  • 希爾伯特第八問題有望終結: 哥德巴赫猜想獲證!
    他於1900年8月8日(也是庚子年)在巴黎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新世紀數學家應當努力解決的23個數學問題,這23個問題統稱希爾伯特問題,後來成為許多數學家力圖攻克的難關,對現代數學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希爾伯特問題中絕大部分現已得到圓滿解決,唯一至今沒有實質進展的是希爾伯特第八問題,世界數學界一直沒有滿意推進,即關於數論方面的哥德巴赫猜想(以下簡稱哥猜),孿生素數猜想
  • 天才華裔數學家取得重大突破 國內數學界拒發表看法
    據他介紹,早前,這位年輕的教授接受了《科學美國人》的採訪,但是他認為他們的文章將他的成果誇大成關鍵性突破,超出了他的預期。而在隨後時代周報的採訪中,大部分的現任數學家都拒絕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言論。在他們看來,這個問題過於敏感和爭議性大。對於大部分的數學家來說,目前他們只能無限地努力去摘這顆數學王冠上的耀眼明珠。
  • 國際數學家大會:七大千年數學難題
    新華網馬德裡8月24日電 1900年,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23個數學問題,認為這些是人類在20世紀裡應該努力去解決的問題。一百年之後,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相對應地提出了七大數學難題,並設立百萬美元巨獎徵集答案。由於克雷研究所設獎徵答適逢千年之交,因此這7個數學難題又被稱為「七大千年數學難題」。
  • 希爾伯特和布勞威爾之戰,誰才是「救世主」,拯救數學於衰退
    然而直到4年後第二次國際數學大會的時候,出現了各種悖論,面對數學基礎問題,很多數學家已經產生了不確定的感覺。希爾伯特看到:「事情的現狀是難以忍受的。只要想想,每一個人在數學中學的、教的和用的定義和演繹方法一一確定性的典範和真理一一都將導致謬論,這是多麼可怕的現實!如果數學思考是有缺陷的,我們到哪裡去找真理和確定性?」
  • 頂級數學家能夠恐怖到什麼程度?
    科技依靠數學的發展而去進步,而數學則是依靠頂級的數學家去發展,可以說你無法想像頂級的數學家有多麼的恐怖,今天就來介紹幾個頂級的數學家。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發明和發展了大量的思想觀念,他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大衛·希爾伯特在巴黎的第二屆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23個數學問題,大衛·希爾伯特指出,這個應該是新時代的科學家應該去解決的問題。
  • 希爾伯特被稱為是數學界無所畏懼的人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德國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他被稱為是「數學界無所畏懼的人」,曾拒絕德皇威廉二世的請求!同時,希爾伯特正氣凜然的無私無畏精神卻博得廣泛的讚譽,巴黎科學院以有希爾伯特這樣的院士而引以為榮。希爾伯特堅持正義的高尚品德使他成為科學家的楷模。只要是真理,他就要勇往直前,義無反顧。他正直和誠實的風格和表現是一貫的,從不考慮個人得失,因此他無所畏懼。當時,德國婦女在學術研究方面備受歧視,希爾伯特不顧外界抨擊,堅決反對男尊女卑的做法,力主選賢任能。
  • 天才數學家與職業數學家的成長之路
    有人做過一個簡單的估計:1940-1989年發表的論著超過100萬篇1900-1940年發表的論著不超過10萬篇1900年以前發表的論著不超過10萬篇由此也能大略的看出,數學家人數和成果的集中年代。到目前為止數學家的總人數可能累計有超過10萬(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