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華裔數學家取得重大突破 國內數學界拒發表看法

2020-11-28 手機鳳凰網

首先看兩個簡單的等式:

35 = 19 + 13 + 3;77 = 53 + 13 + 11

這大概是數學上最容易理解的一種等式,任何受過初等教育的人都能輕易看懂,不過,在這兩個簡單的等式的背後,卻隱藏著數學界最古老的未解之謎,無數天才數學家在證明中耗費了畢生精力,它就是被稱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

大眾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還有一個被稱作「弱哥德巴赫猜想」的姐妹版本。「弱哥德巴赫猜想」要證明的是,可以將任意的奇數面呈三個質數之和(質數又叫素數:不能被其他數字除盡,除了1和它本身的數),就比如本文一開始所提到的35 = 19 + 13 + 3或者77 = 53 + 13 + 11。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5月14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的天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研究「弱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突破,並有望最終解決這個世紀難題,他的文章將以《哥德巴赫的質數》為題發表。

「陶教授表示,他只是在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漸進的發展,但並不是關鍵性的突破,並拒絕了大部分報紙的採訪要求,」陶哲軒目前任教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媒體聯絡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據他介紹,早前,這位年輕的教授接受了《科學美國人》的採訪,但是他認為他們的文章將他的成果誇大成關鍵性突破,超出了他的預期。而在隨後時代周報的採訪中,大部分的現任數學家都拒絕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言論。在他們看來,這個問題過於敏感和爭議性大。對於大部分的數學家來說,目前他們只能無限地努力去摘這顆數學王冠上的耀眼明珠。

有關「強弱哥德巴赫」之謎

1742年6月7日,普魯士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在寫給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的通信中,提出了自己的一個大膽猜想,信的全文如下:

「歐拉,我親愛的朋友!

你用極其巧妙而又簡單的方法,解決了千百人為之傾倒,而有百思不得其解的七橋問題,使我受到莫大的鼓舞,他一直鞭策著我在數學的大道上前進。

經過充分的醞釀,我想冒險發表一個猜想,現在寫信給你徵求你的意見。

我的問題如下:

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它可以寫成三個素數(即質數的另一個說法)之和:77=53+17+7。再任意取一個奇數461,那麼461=449+7+5,也是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

這樣,我就發現:

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但是怎樣證明呢?雖然任何一次實驗都可以得到上述結果,但不可能把所有奇數都拿來檢驗,需要的是一般的證明,而不是個別的檢驗,你能幫忙嗎?」

讀完歌德巴赫的信,歐拉被信中天才的猜想所吸引,同年6月30日歐拉在給歌德巴赫的回信中說:

「歌德巴赫,我的老朋友,你好!

感謝你在信中對我的頌揚!

關於你的這個命題,我做了認真的推敲和研究,看來是正確的。但是,我也給不出嚴格的證明。這裡,在你的基礎上,我認為: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不過,這個命題我也不能給出一般性的證明。但我確信它是完全正確的。」

後來,歐拉把他們的信公布於世,籲請世界上數學家共同謀解這個數論上的難題。當時的數學界把他們通信中涉及的問題,稱為「歌德巴赫猜想」。

上述與現今的陳述有所出入,原因是當時的哥德巴赫遵照的是「1也是素數」的約定。現今數學界已經不使用這個約定了。哥德巴赫原初猜想的現代陳述為: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如今,我們經常說的哥德巴赫猜想陳述為歐拉的版本,亦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

弱哥德巴赫猜想是關於偶數的強哥德巴赫猜想的另一版本,正如它的名字所標明的那樣,如果強哥德巴赫猜想被證實,則弱哥德巴赫猜想也會是真的:一個奇數可以寫成是三個質數之和,它足以被減去3然後得到強哥德巴赫猜想的偶數結果。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自哥德巴赫猜想推出200多年以後,儘管無數數學家為了解決這個猜想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但是迄今為止,它仍然是一個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推翻的「猜想」。

早在1900年,數學家希爾伯特把歌德巴赫猜想列入23個難題之中,介紹給20世紀的數學家們來解決。到了1921年,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代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數學會上說:「歌德巴赫猜想的難度之大,可以與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比擬。」

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數學家在這條道路上,勇於做出自己的貢獻。不管是強哥德巴赫猜想還是弱哥德巴赫猜想,無數數學家用自己的努力一點一點堆積證明的結果。

關於每一個奇數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的猜想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1937年, 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充分證明足夠大的奇數是三個質數之和,隨後英國數學家艾斯特曼在1938年證明幾乎全部的偶數是兩個質數之和,維諾格拉多夫原來所證明的「足夠大的」後來被數學家們將下限減少為足夠大的偶數是一個素數和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1966年,我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地證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個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2個的數之和」。這是迄今為止,這一研究領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這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僅一步之遙,在世界數學界引起了轟動。「1+2」也被譽為陳氏定理。

「在哥德巴赫猜想問題上,陳景潤的成果目前無人能敵。陳氏定理把解析數論的方法幾乎發揮到極至,」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孫智偉在給時代周報的回覆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陶哲軒的突破

實際上,如今的數學家們已經證明,如果強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存在的話,它們應該在數字接近無窮大時變得越來越少。在弱哥德巴赫猜想中,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經典理論說猜想的反例是有限的。換句話說,弱哥德巴赫猜想對於「足夠大的數字」來說是正確的。

一直以來,數學家用計算機來校驗這兩個闡述,直至19位數,還沒找到反例。這個數越大,就有越多的方法來將它寫成另外兩個數的和—更不用說是寫成三個了。所以弱哥德巴赫猜想在數字越大時越準確。

直到今天,儘管大量的計算機測試已經發現這些猜想沒有反例,但還沒有辦法證明。

不過,當代天才數學家陶哲軒發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部分解決方式。

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的陶哲軒是著名的澳籍華人數學家,他主要研究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和表示論,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是澳洲惟一榮獲數學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是繼1982年的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

2012年2月1日,陶哲軒在arXi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每個大於1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五個質數之和」的論文。儘管在這個領域大量的成果已經被發表,但是如果陶哲軒的成果通過了高水平的數學家的審查的話,將會是最強而且是最令人滿意的。

此前陶哲軒就他的成果在博客上發表了一個簡要的大綱,他提到他的論文利用了哈代圓法,這是一個被頻繁使用與分析數論的方法,由英國數學家哈代和利特伍德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但是這一方法主要以哈代早期與印度數學家拉瑪努金的工作為基礎。

陶哲軒的原稿囊括了大量他自己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他小心翼翼地註明了他引用的大量的當代其他數學家的成果(參考目錄包括了39項參考)。他引用了讓·布爾幹、陳景潤、蒙哥馬利、古爾東、希爾伯特、維諾格拉多夫、廖明哲和王天澤的關鍵的成果。正如牛頓曾經坦承的那樣:「我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陶哲軒將基於計算機基礎上的足夠小的數字與足夠大的數字結合在一起。通過證明早期的結論並加以許多細微的調整,陶哲軒說只要他可以使用五個質數,他可以將兩個有效的範圍重疊。

下一步,陶哲軒希望延伸他的探索,並且證明三個質數滿足所有的例子。但這無助於強哥德巴赫猜想。弱哥德巴赫猜想相較而言更簡單,陶哲軒說,因為要將一個數字分解為三個數字之和「有太多的機會獲得好運,使三個數字都是質數」。因此在哥德巴赫死後300年,沒有一個人有解決他提出的這一巨大挑戰的策略。

不管陶哲軒最終是否會解決這個困擾數學家們將近300年的問題,但他的成果仍然令人感到興奮不已。正如陶哲軒此前接受採訪時所說的那樣,達到夢寐以求的成果將會使得數學家將思想運用於現實生活當中,例如加密敏感數據。

相關焦點

  • ...家取得重大突破,國內數學界拒絕發表看法:過於敏感的「哥德巴赫...
    ,無數天才數學家在證明中耗費了畢生精力,它就是被稱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5月14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的天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研究「弱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突破,並有望最終解決這個世紀難題,他的文章將以《哥德巴赫的質數》為題發表。「陶教授表示,他只是在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漸進的發展,但並不是關鍵性的突破,並拒絕了大部分報紙的採訪要求,」陶哲軒目前任教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媒體聯絡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 祖籍上海的華裔天才數學家:24歲成美國名校教授,31歲獲菲爾茲獎
    有這麼一位華裔,他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31歲獲得了菲爾茲獎。這個傳奇的數學天才,名字叫陶哲軒。然而,菲爾茲獎於1936年首次頒發,截止2018年,世界上也只有60位數學家獲得。
  •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全世界60位獲獎,其中2位華裔數學家
    作為中國人歷來被稱頌很高兩個詞就是「聰明」和「勤奮」,那能提現中國既聰明又勤奮的,小編覺得「數學」無疑是最恰當的,眾所周知普通的中國也被普遍說數學好,可是今天小編要講的是兩個數學天才的故事。他們是目前唯一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的華裔數學天才。他們就是——數學家丘成桐和陶哲軒。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14日舉行,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四年前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er Award)的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2018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
  • 北大畢業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取得重大成就 孿生素數猜想或有突破
    在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方面,張益唐的這一研究被認為在終極數論這個古老的數學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兩天,張益唐的名字在國內數學圈一下子熱了起來。北京大學官方網站前天發布消息介紹張益唐,說他1978年進入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攻讀本科,1982年讀碩。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成功解決,名揚數學界
    只有針對一個數學分支,才有可能取得成就。陳景潤大器晚成的數學家張益唐張益唐是華裔數學家,他不如陳景潤出名,也不是個天才他研究數學的前二十年都沒發表過一篇高質量的論文,直到2013年,他才一鳴驚人,發表了《素數間的有界間隔》,解決了困擾數學家兩個世紀的孿生素數猜想,此時的他,已經58歲了。
  • 俄數學家棄百萬美元大獎 曾拒「菲爾茨獎」(圖)
    猜想找到了答案 大獎卻找不到獲獎人     俄數學家拒領百萬美元大獎  在數學界,他很成功,破解世紀難題之一      在社會上,他很失敗,不會做人丟了工作一個世紀以來,它一直困惑著數學家。  克萊數學研究所2000年將長期困擾數學界的7大難題定為「千禧年大獎問題」,為每個難題設立100萬美元獎金,「龐加萊猜想」是其中之一。  2002年和2003年,當時在聖彼得堡斯捷克洛夫數學學院任職的佩雷爾曼在網際網路上發表3篇論文,證明「龐加萊猜想」,因此在數學界聲名鵲起。
  • 隱沒多年,華裔數學家完成「孿生素數猜想」
    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美國《僑報》日前採訪了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夫婦。張益唐儒雅平和,標準的學者形象,一直安靜地獨自坐在休息區沉思。如果不是夫人孫女士引見介紹,沒入休息區零零散散遊客中的張益唐並不引人注意。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逆境中的數學人生
    紐約《僑報》) 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美國《僑報》日前採訪了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夫婦。張益唐儒雅平和,標準的學者形象,一直安靜地獨自坐在休息區沉思。如果不是夫人孫女士引見介紹,沒入休息區零零散散遊客中的張益唐並不引人注意。
  • 一門出三傑 兄弟皆神童 華裔天才獲數學諾貝爾
    華聲報馬德裡消息:繼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後,又一位華人數學家登上了數學界的頂峰。8月22日,在西班牙召開的200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由4人分享,31歲的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據環球時報報導,菲爾茨獎是著名的世界性數學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我國數學家取得重大突破,花6年發表120頁論文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耗時5年運用新思想和新方法終於取得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並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花了6年時間。王兵說,就像在寫一篇小說,「不同之處在於,靠的是邏輯推導而不是故事情節推動。」
  • 俄羅斯天才數學家佩雷爾曼拒領百萬千禧年數學大獎
    俄羅斯數學家格裡戈裡·佩雷爾曼 有「世界最聰明男人」之稱的俄羅斯數學家格裡戈裡·佩雷爾曼說,他不接受美國克萊數學研究所提供的百萬美元獎金。
  • 麥克阿瑟天才獎華裔得主:沈偉出名陶哲軒最出色
    近些年來獲得該獎項的傑出華人天才包括:   首位獲獎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   2003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的莊小威,是該基金會史上頒發的第一名華裔女科學家。  最出色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   2006年麥克阿瑟基金天才獎唯一一名獲獎華人是天才數學家陶哲軒是唯一獲獎的華裔。這是陶哲軒在一個月內獲得的第二個大獎,他在8月22日舉行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了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俗稱數學諾貝爾獎)。
  • 十年磨一劍: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Partial C^0-conjecture)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日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 天才數學家智商有多高?看完這三位數學家的事跡,才知天才的恐怖
    最後牛頓看到這個問題後,花費一晚上的時間才將之解決並發表在刊物上。而這個問題和其他一些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成為變分法的起源,而歐拉找到了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變分法的基本方程,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歐拉方程,可以說是歐拉將微積分發揚光大的。歐拉對於數學的熱情世人皆知,即使在失明的情況下也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數學真理。
  • 曾是數學神童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獲"數學界諾貝爾獎"
    新華社/法新    1975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曾是一位數學神童,他21歲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鑑於在調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同時榮膺本屆菲爾茨獎得主。
  • 俄數學家破解百年難題 百萬大獎還會拒領嗎
    據俄羅斯《真理報》《今日俄羅斯》21日報導,俄羅斯聖彼得堡市44歲天才數學家格裡高裡佩雷爾曼由於成功破解著名的「龐加萊猜想」而在4年前被國際數學家大會授予了綽號「數學諾貝爾獎」的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日前,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又將獎金高達100萬美元的「千禧年數學大獎」授予了佩雷爾曼。
  • 著名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教授在東南大學精彩演講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30日訊(記者 胡曉萌 通訊員 林釗宇)8月27日晚,應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和數學學院的邀請,著名華裔數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張益唐先生做客東南大學「吳院大講堂」,為東南大學學子帶來了「我對數學的追求」的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