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出土的復齒河南龍化石 比恐龍時代至少早5000萬年(組圖)

2021-01-08 網易新聞

復齒河南龍骨架復原參考圖

研究人員回訪復齒河南龍化石發掘現場

  記者朱建豪文洪波攝影

  核心提示在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恐龍稱霸地球近2億年。

恐龍時代

之前,地球上都是些什麼動物?近日,由我省地質專家在濟源歷時兩年挖掘採集的一組古脊椎動物化石,經過三個月的修復,初露真容。這組化石經研究為距今2.59億年前的古生代動物,被命名為復齒河南龍,屬於似哺乳爬行動物。這種大型植食性動物,是恐龍時代之前很長時期內的主要動物,不僅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也是人類的遠祖。  

山溝裡挖出與巖石「骨肉相連」的化石

  在濟源王屋山綿延的群山中,蘊藏了眾多史前密碼。

  2010年10月初的一天,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勘探隊在王屋山下、小浪底岸邊的槐疙瘩嶺一個山坡上,挖出了一塊紫紅色的堅硬巖石。勘探隊員將外層巖石剝離,發現這是一塊拇指大小的椎體化石。

  隨著挖掘的深入,一件件化石出土,塊頭也越來越大。

  參與挖掘的技術人員曾純軍說,分子是互相滲透的,動物骨骼被掩埋上億年,骨骼化石已經與周圍的巖石互相滲透,「骨肉相連」了。不僅原本該為白色的骨骼化石,被「染」成了巖石同樣的紫紅色,巖石和化石也已融為一體。如果要挖出化石,就必須將包裹著化石的巖石一同打包挖出。

  為了保護化石,技術人員挖出來的化石塊,外層都用粘有石膏的麻袋片「打包」,再編號,標出原有位置,最後運回實驗室進行修復。

  進入11月份後,天氣轉冷,12月初,山上飛起雪花。挖掘工作不得不告一段落。2011年10月,勘探隊再次來到這裡,又進行了兩個月的挖掘,收穫頗豐。  

這隻「龍」距今2.59億年牙齒上長牙齒

  從槐疙瘩嶺挖掘出來的寶貝疙瘩,陸續被運到省地質博物館實驗室,接受專家們的「正形」——用工具將化石外層巖石剝離,用膠水將破碎的化石塊進行粘連復位。

  經過三個月的緊張工作,這批化石終於被修復,共得出57件骨骼化石,包括肋骨、鎖骨、椎體、牙齒、肩胛骨等骨骼。

  這些紫紅色的骨骼化石,從外形上看,似乎和肉鋪剔了肉的牛骨頭差別不大。但其牙齒的頂端卻又有一圈細密的牙齒,最多的有15個小牙。

  牙齒上長牙齒,這就稀奇了。這會是個什麼動物?吃啥長大的?長啥樣?

  為了搞清這些問題,這批化石於2012年被送往北京,交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研究。

  劉俊研究員帶領團隊研究分析發現,這批化石屬於一種鋸齒龍類的骨骼化石,距今已有2.59億年。

  因其「牙上長牙」的特徵,這一動物被命名為復齒河南龍。

  根據其骨骼估計,復齒河南龍身長在1米到2米之間,四肢短但卻很粗壯,身材低矮。在距今2.5億年前,濟源地區曾是一片低洼的盆地。復齒河南龍在河南偶然死亡,屍體被流水搬運衝刷到濟源盆地,經過泥沙掩埋,肉質腐爛,骨骼石化,到今天才被挖掘出來。

  在古生物命名中,帶「龍」字的都是爬行動物,帶「獸」字的都是哺乳動物。復齒河南龍名字上帶了個龍,但並不是恐龍,而是一種「似哺乳爬行動物」。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徐莉介紹,這是一種處於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過渡階段的動物。

  專家們根據修復後的骨骼化石判斷,復齒河南龍頭部佔身體比例較小,頭頂有瘤狀或角狀突起,頸短,體型粗笨,四肢強壯、腳掌寬大,尾粗短,身體背面被堅硬的骨質甲片所覆蓋,就像鱷魚的背部,可以防衛掠食動物。  

以煤的「祖先」蕨類為食進化出大板牙和雙層牙

  劉俊說,根據生物演化歷史,恐龍是中生代時期繁盛的爬行動物,而復齒河南龍生活在古生代晚期的二疊紀時期,比恐龍時代早了5000萬年。這一時期,地球上的肉食統治者為楔齒龍類和異齒龍類,還有長著長長的背棘、如同船帆的盤龍。

  復齒河南龍沒有食肉動物那樣的尖牙利爪,只有橫寬的「板牙」,用於研磨植物。劉俊認為,復齒河南龍屬於植食動物。在復齒河南龍同一時期,大量的食肉動物奔波在陸地上,尋找獵物。

  作為隨時可能成為他人盤中餐的植食動物,復齒河南龍吃啥活著?綠油油的青草?那是不可能的!青草和開花植物是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才出現的植物,有些滅絕過早的恐龍物種都無法嘗鮮,更別提比恐龍早至少5000萬年的復齒河南龍。

  這一時期,蕨類森林大量生長,是當時的主要植物。蕨類這種植物還真是「偉大」,活著是當時植食動物的美食,死後掩埋於地層,成為我們今天的煤。要咀嚼蕨類高纖維植物,復齒河南龍不得不進化出大板牙和雙層牙。

  沒有吃植物的復齒河南龍,哪有吃肉的大型爬行動物?早期的四足動物都是食肉動物。劉俊認為,大量的植食動物支撐少量的頂級肉食者,這種金字塔形的營養結構,才能增加四足動物的多樣性和分布。以復齒河南龍為代表的植食動物的出現,完善了爬行動物的食物鏈。  

哺乳動物確切起源於哪一種動物?添新證

  很多人知道,脊椎動物中的爬行類的一個分支,演化出了哺乳類動物,而哺乳動物中的佼佼者靈長類,又演化出了當今地球的主宰——人類。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認為,我們對古脊椎動物化石進行挖掘研究,就是要研究脊椎動物的演化史,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類從哪裡來」的問題,探究「人類將向何處去」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目前,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蛋化石出土頗豐,使得恐龍時代的歷史越來越為人熟知。而古生代動物化石至今數量稀少,使得我們對古生代時期的生物、氣候等研究缺乏更多的史料。為此,一代代地質人披荊斬棘。2010年,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勘探隊經過兩年的工作,挖掘出了大量的骨骼化石,遠比俄羅斯南非等國家挖掘到的同時期化石數量要多。

  目前,根據這批化石,省地質博物館專家和其他科研機構正在進行緊張科研,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將有更多研究成果公布。新一輪的化石挖掘,也將於明年繼續在濟源進行。

  對這批化石的意義,劉俊認為,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哺乳動物確切起源於哪一種動物,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濟源這批化石的發現,將對哺乳動物的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證據。

  這批化石用於科研的同時,也將很快與我們見面。徐莉介紹,這隻復齒河南龍的化石完整度達到六成左右,完全具備組裝化石骨架條件。目前,化石模型骨架已經有一具組裝完畢,送往濟源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用於展覽。今年年底前,復齒河南龍的骨骼化石骨架將組裝完成,擺放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展覽,成為博物館又一鎮館之寶。(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本文來源:大河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河南出土的復齒河南龍化石 比恐龍早5000萬年
    濟源出土的復齒河南龍復原圖  核心提示|在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恐龍時代之前,地球上都是些什麼動物?近日,由我省地質專家在濟源歷時兩年挖掘採集的一組古脊椎動物化石,經過三個月的修復,初露真容。這組化石經研究為距今2.59億年前的古生代動物,被命名為復齒河南龍,屬於似哺乳爬行動物。這種大型植食性動物,是恐龍時代之前很長時期內的主要動物,不僅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也是人類的遠祖。
  • 中國的恐龍與恐龍時代
    時長:7'46'' | 導演:趙闖 | 出品:啄木鳥科學藝術小組本片根據1993年春出土於河南西峽盆地的竊蛋龍類恐龍胚胎化石創作的科學藝術微電影
  • 讓「河南恐龍」離我們更近些:竊蛋龍化石出土
    這部熱播於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電視劇,讓無數個恐龍跑進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從此留下一個奇幻的恐龍王國。  當時,人們可能無法想像,就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裡,就埋藏著一個龐大的恐龍族群。當他們為電視中的假恐龍心馳神往時,霸王龍、恐龍蛋化石等已經在洛陽、南陽挖掘出土。
  • 加拿大12歲男孩發現罕見恐龍化石
    【新華社微特稿】加拿大男孩內森·赫魯什金年僅12歲,但已發現一具罕見恐龍骨架化石。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赫魯什金髮現的恐龍化石15日完全出土,為生活在6900萬年前的鴨嘴龍化石。赫魯什金先前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巴德蘭茲自然保護區找到過一些化石碎片。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河南濟源:好生態引得珍禽來
    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濟源管理局小浪底管護站工作人員盧濤告訴記者。黑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有「鳥中大熊貓」之稱。9月4日以來,他們已連續多日拍到黑鸛,最多時12隻黑鸛同框。
  • 罕見|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原標題: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臺大校長李嗣涔一行赴河南濟源參訪
    臺大校長李嗣涔一行赴河南濟源參訪   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教授一行赴河南濟源參訪。圖片來源:濟源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4月22日濟源消息 日前,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教授一行赴河南濟源參訪。4月20日,濟源市委書記趙素萍、市長何雄會見了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教授一行。濟源市委副書記薛興國、市政協主席任傳國、市委常委、統戰部長白玉成、市人大副主任崔丙亮、市政府副市長胡漢陽、濟源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趙學通等參加了會見。
  • 「許昌人」早於山頂洞人 破解非洲起源說(圖)
    「許昌人」頭骨化石許昌靈井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  「許昌人」早於山頂洞人破「非洲起源說」(組圖)>  早報記者 程奕  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昨天在北京宣布,這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出土於河南許昌靈井遺址,距今8萬~10萬年,考古學家已正式將其命名為「許昌人」。
  •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洞穴處於高山丘陵盆地,四周山巒起伏,怪石嵯峨,三五村舍,疏林掩蔭,半隱於山坳之中,別具情趣 。「長陽人」化石洞, 位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堰鄉鍾家灣村,距長陽龍舟坪縣城45公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這裡,「 長陽人」的發現,證明在遠古時期,長陽境內就已有人類生存活動。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胎生的哺乳動物早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後來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這些原始哺乳類進化而來的,而和恐龍沒有什麼關係。哺乳動物分哪幾類?哪些是胎生的?現代哺乳動物一般分為兩個亞綱,即原獸亞綱和獸亞綱,獸亞綱又分為後獸下綱和真獸下綱。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邱立誠認為,儘管廣東是發現恐龍化石的集中區,但目前所發現、經過定種的恐龍種類並不多,而有的化石還需要進一步定種。「目前廣東省內經發現定種的恐龍蛋化石有9類,恐龍化石類型有3類,包括竊蛋龍類、甲龍類、獸腳類等。邱立誠表示,廣東出土的大部分恐龍化石都大致為白堊紀晚期,距今約6500萬年左右,相對比較「年輕」,這也與廣東地層地貌形成比較晚有關。
  • 河南出土龜甲文字,比甲骨文還早四千年,難道它是甲骨文的源頭?
    而在河南發現的這種符號文字,甚至比甲骨文的誕生還要早4000年。中國關於文字的最古老傳說就是倉頡造字,相傳倉頡是黃帝統治時期的人物,也是文字的發明者。但是倉頡能夠造出成型的文字,說明在當時已經發展出了一套比較成熟的記事符號體系。
  • 巨型恐龍遺骸出土革新演進理論 現場隨便一塊骨頭都比人大
    巨型恐龍遺骸出土革新演進理論 現場隨便一塊骨頭都比人大  黃琨 • 2018-07-11 10:06:11 來源:前瞻網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恐龍曾是雄踞地球的一代霸主,最早在中三疊世開始出現,直到白堊紀末滅絕,延伸整個中生代,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繁盛,從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都有恐龍的身影,支配著地球陸地生態系統長達1億多年。如果沒有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哺乳動物可能永遠要在夾縫中生存。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提到古生物化石,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體型龐大、形態各異的恐龍。恐龍曾是雄踞地球的一代霸主,最早在中三疊世開始出現,直到白堊紀末滅絕,延伸整個中生代,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繁盛,從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都有恐龍的身影,支配著地球陸地生態系統長達1億多年。如果沒有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哺乳動物可能永遠要在夾縫中生存。
  •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在持續近半個月的恐龍化石保護性發掘中,已獲得至少來自6種恐龍的各部分骨骼、一具完整鱷類骨骼等白堊紀古生物化石。發掘團隊在龍山化石第四層發現了長1.5米左右的完整的鱷類化石。鱷類化石從頭部到尾巴保存得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到鱷類的皮膚印痕,這也是國內在白堊紀地層裡非常罕見的新發現。
  • 「恐龍之鄉」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孵卵化石
    ,這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在世界上罕見。  【同期】江西贛州市博物館 研究員 張嗣介  它這個(恐)龍是在蛋上面,反過來就看得到下面的蛋,它那個蛋分布是呈放射形狀態的,至少是三層以上,大概有二十多個,這也是非常難得的,蛋殼啊、胚胎這些東西都看得清楚。
  • 巨型恐龍遺骸出土:恐龍時代有人類?它滅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近日古生物學家周一(9日)宣布,最近在阿根廷西部一處遺址,發掘出一具巨型恐龍遺骸,其生長年代距今約2億年。這次發現或將巨型恐龍出現的時間,由侏羅紀推前約2000萬年至三疊紀。按其骸骨推斷,該恐龍仍未到成年,若完全長大,可能長到約8至10米長、重約10噸,相當約2至3隻非洲大象的重量。被恐龍統治的時代有人類嗎?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的時代,地質學上分為3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 人類滅絕5000萬年後
    隨著人類這種優勢物種的消失,世界上的動物將進入一個長達數萬年的進化混亂期,人類的滅絕會促使許多新物種出現。比如,在人類滅絕5000萬年後,生命世界一定會進化出一種全新的動物體系。 人類時代之後5000萬年的世界地圖,板塊運動讓大陸位置和地形地貌產生了變化。相對於現在已經46億歲的地球而言,5000萬年並不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