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由聖誕節與祭孔日的對比淺析中西文化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幻想著麋鹿、禮物和聖誕老人的故事,聖誕節在孩子們的興奮中來了;遐想著教堂、飄雪和午夜鐘聲的浪漫,聖誕節在情侶們的期盼中來了……任何一種文化,當它能以節日的形式來提醒其存在感、驗證其影響力的時候,這種文化就已經成功地化入人間了。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以耶穌誕辰作為一個公眾慶祝節日,這使它的宗教文化在哪怕並不廣泛信奉基督教義的地域,也行之有效地遍布開來。

  在中國,也有一個日子被戲稱是「中國的聖誕節」,就是港臺等多地每年在9月28日公開紀念的孔子誕辰日,這個日子,以孔子的誕辰作為祭孔日、進而作為教師節。

  當然,從歷史考證來看,這種對孔子出生日的認定是延續了舊有學說,並不準確,孔子誕辰應當在陽曆10月9日。不過以「9·28」來指代孔子誕辰日,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約定俗成,它引起的社會廣泛關注意義,實在是早已超越了嚴苛的考古意義,因此,我們不妨將錯就錯,把9·28這個「中國的聖誕節」,與西方的聖誕節做一番比較。事實上,西方聖誕節也是後人公定的,並非就是耶穌降生的實際日期。

  基督教又分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的教派分支,為便於東西方文化的對比說明,本文就以基督教作為統稱。

  (一)神與人

  孔子與耶穌,在東西方都曾被他們的信眾稱作是「聖人」,《聖經》中記載耶穌稱「我是世界的光」,而《朱子語類》記載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之言,把聖人看作是塵世光亮、照耀世間,這種崇拜確實是很近似的。但是,兩者又有著本質的不同。

  耶穌的定位,是神,他是作為神的獨生子的身份降臨人世的,是以人類的救世主的形象來救贖世人的。在基督教的信條當中,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而儒家開創者孔子,即使在後世被抬高到「素王」的地位、被尊崇到「至聖」的高度,也依然定位在「人」。孔子生前死後的貢獻與影響,使他當仁不讓地被看做是聖人、是賢人、是道德高尚的大人、是才智超凡的君子,但無論如何,落腳點始終在於他是一個人,而不是神。

  孔子名丘、字仲尼,所以他被世人尊稱為「尼父」,而上帝被稱呼為「聖父」;聖父是天國無所不能的神,而尼父只是人間一個可愛的老頭兒。

  我們說的儒家文化,是指儒學,而非儒教。作為宗教的基督教,需要一個高於人類的神秘力量存在,而作為文化的儒學,則不需要,需要的只是人間的智者。

  所以與基督文化信上帝的三位一體相比,中國儒家信奉的是依聖人之言而成為更好的人,無論是信奉的對象還是要成就的目標,都是世間之人。

  儒家文化,是一種討論為人處世之德法的君子型文化。

  (二)末日與現世

  基於開創者是神還是人,基督文化與儒家文化看待世界的標準就有所不同了。基督文化相信末日審判,人在世界末日和生命盡頭將接受神的審判,神來根據人的一生罪責決定其進入天堂得永生,還是走入地獄受永罰。

  而儒家文化是不探討未知世界的,孔子終其一生都是抱著「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看待死後世界,對於無法求證的冥冥空間,孔子並不去獵奇,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認為生前的修習還沒完成好,何需擔憂死後的未知領域。

  那麼問題就來了——信仰神靈的教徒可以用神的審判作為標尺來約束生前所為,無神論者是否就會因缺少敬畏之心而肆無忌憚呢?非也。

  儒家文化強調,要以道德力量作為畢生的行為坐標,講「君子慎獨」,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認為人對自我的道德評判是片刻不離心頭的,認為君子對自我的德行監督是不分人前人後的。

  所以與基督文化的信末日、信天堂與永生、信地獄與永罰相比,中國儒家是一種專注生前修養而不談死後玄虛、信奉道德力量而不借神靈約束的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種修行人間的現世型文化。

  (三)原罪與習性

  基督教的倫理道德觀,基於人類具有「原罪」。上帝造人,造出一男一女亞當和夏娃,他們違背上帝命令而偷吃禁果,這份罪責便隨之傳給後代。所以只要是人,生來就背負著原罪,不能夠自我救贖,必須要依靠耶穌的拯救。

  儒家文化也討論人性原始的倫理道德,而且這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孔子的時代,他不曾明確為人性的善惡定論,孔子只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為人性天生都是相去不遠的,只是後天的行為習慣才使每個人的表現差異越來越大。那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用基督文化的語彙來說,人之初,到底有罪還是沒罪呢?

  孔子沒有定性,而孔子之後的儒家學者卻給出了不同答案。儒家「亞聖」孟子提倡「性善論」,認為人生來懷有善心;而荀子提出「性惡論」,認為人生來具有噁心。正是對人性的基本判別不同,便衍生出了對於治國理政的思想不同:

  孟子堅持德治、提倡仁政,希望用道德的力量感化人心、教化善念;而荀子作為儒學家,在「性惡論」的理論下,教出的是李斯、韓非子這樣典型的法家弟子,法家思想者正是由於不信任人性才重法度,要用法令來約束人性之惡。

  這便是「德治」與「法治」的分野。

  但理論出發點的不同,不影響融會貫通的運用自如,在中國歷史上,往往是「德治」與「法治」並存的手段最成功有效。對於人性的兩面性,既要進行德治的教化和引導,也要運用法治的約束和保障。

  所以與基督文化的信原罪、信救贖相比,中國儒家更信人性善惡並存、信人性天生相近,要靠後天的修習來實現自律、靠德法的兼治來實行他律。

  儒家文化,是一種退而修身、進而治國、修己達人的實用型文化。

  (四)宗教與文化

  兩者還具有最本質的不同:基督文化是宗教信仰,而儒家文化是人生修養。

  基督文化,一切教義首先是以信仰上帝為前提,無條件信服是理論成立的基點,所有信奉都來源於對超自然力量的神性崇拜;儒家文化,以老師的教導內容為至理,一切學說都是經驗總結出的道理、是理性推導出的邏輯,所有認同都是基於對現實存在的人性分析。

  任何宗教的神性崇拜都是強調唯一性、具有排他性的,必然是一種與理性相對立的思維;但是作為人生修養的學術理論正好相反,是從理性出發形成的思維產品。

  有些觀點認為,在中國,嚴格的宗教意識從來都不真正深入人心,所以中國人缺乏信仰,缺少來自教義力量的約束,缺失源自末日審判的畏懼,所以會道德滑坡、所以會喪失底線……但這實在是一種文化上的偏見。對於廣大中國人,雖無宗教,卻有信仰。

  大部分中國人,受文化基因中代代傳承的現世思維影響,對無法證實的神明和死後世界是否存在確實存疑,因此難以徹底信奉宗教中宣揚的唯一真神。但是中國人絕對信奉著在儒家文化主導下、社會形成公論的道德教義,信奉「厚德載物」、信奉「為政以德」、信奉「忠孝仁義,信禮智勇」、信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信奉「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信奉「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信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信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儒家文化從人性本源、到目標設定,從修身過程、到社會推廣,全都給出了明確的思想認知和操作方法,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些理論學說足夠指導一個人成人、成事、成功。所以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冥冥神明的救贖,而是自身文化的指引。

  儒家文化,是一種以文化信念取代宗教信仰的理性力量。

  (五)尊神與尊師

  12月25日聖誕節,是把耶穌當做神聖來禮拜;而9月28日祭孔日,是把孔子還原為教師來禮敬,——所以祭孔日的本質,是教師節,而不是聖誕節。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重點始終是「師」。

  如果以一個周遊列國奔走呼號的政治人物的角度來打量孔子,那麼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失意的一生,他在生前從未圓滿實現過政治抱負。而歷朝歷代優秀的政治家卻數不勝數,他們在仕途上比孔子大有作為,可他們卻都沒有成就孔子的名聲,為何?就因為孔子最偉大的身份,不是政治家,而是教育家!

  他是一個開設私學而有教無類、提倡六藝而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而賢者彌眾、學而不厭又誨人不倦、編撰六經又教學相長、為社會成就「學而優則仕」的有為學子、為後世傳遞經世致用的人間真理——這樣一位具有開創性、示範性的成功學者與師者。

  教師,是孔子最平凡也是最偉大的身份,是他最樸素也最恆久的價值;教師,是中國文化以「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敬重、不同於神性崇拜而達到的一份理性尊崇。

  儒家文化,是一種尊師重道大過尊神拜聖的學習型文化。

  9·28祭孔日,它的意義絕對足以與聖誕節比肩。耶穌作為人類原罪的救贖者,是宗教中的靈魂拯救者;而以孔子為代表的教師,正是現世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當基督文化信徒把心靈歸宿寄予神的時候,中國文化只是讓人們把心靈安頓給自己,以文化教導為信條,不是以到教堂每周禮拜的形式、而是以在社會終身學習的方式,修己達人,內聖外王。(子曰師說曹雅欣)

相關焦點

  • 明代祭孔的含義,是如何祭孔的,快來看看吧!
    現在每年的9月28號是孔子的的生日,全國各地的很多地方都會舉行盛大莊重的祭孔活動,用來表達對孔子的尊崇和懷念。還有很多的祭孔活動是在學校進行的。在古代的時候,學校祭孔屬於例行的祭祀活動,明代的學校也是這樣的,經常舉行釋尊禮,釋菜禮兩種祭孔儀式。因為孔子在文教領域的崇高地位,眾多帝王都不斷地對孔子進行追封、祭祀。
  • 瀏陽市舉行庚子年秋季祭孔大典,再現「國樂古禮在瀏陽」之盛景
    9月28日上午,瀏陽市舉行庚子年秋季祭孔大典,再現「國樂古禮在瀏陽」之盛景。來自社會各界的百餘名來賓相聚在瀏陽文廟,共同緬懷和祭奠先師孔子,共享先賢留下的千年雅樂。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長沙市委宣傳部、文明辦、文旅廣電局、文聯相關領導,瀏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愛民,瀏陽市人大常委副主任劉仙娥,瀏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明,瀏陽市政協副主席提名人選尋院豪出席活動。
  • 英美文化:外國怎麼過聖誕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美文化:外國怎麼過聖誕節?12月底,正當西歐各國在寒風呼嘯中歡度聖誕節時,澳大利亞正是熱不可耐的仲夏時節。因此在澳大利亞過聖誕節,到處可以看見光著上身汗水涔涔的小夥子和穿超短裙的姑娘,與商店櫥窗裡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掛滿雪花的聖誕樹和穿紅棉襖的聖誕老人,構成澳大利亞特有的節日圖景。這種酷暑和嚴冬景象的強烈對比,恐怕在西方國家是獨一無二的。父母給子女最好的聖誕禮物,莫過於一副小水劃。聖誕節弄潮是澳大利亞的一大特徵。
  • 劉哲昕:中西文明對比與政治向心力
    2018年06月24日 10:58 來源:兩江新區官網     在人類文明演化史中,有許多現象值得深思。為什麼古代中國會遙遙領先?如何認識西方的契約精神?為什麼中國長期統一?為什麼歐洲長期分裂?
  • 在中西文化衝突中反思歷史
    古樸精緻的語言,行雲流水般的敘述,100多年前的天津風貌和中西衝撞的慘烈躍然紙上……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書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小說,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他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這部小說很早就在心裡。」
  • 「君子」與「紳士」的對比,碰撞出中西文化精神中的「理想人格」
    這期節目的熱播,不僅讓人了解到了中國的儒家文化,也加深了更多的青少年對儒家精神文化下——"君子",這一理想人格的印象。只是,古今中外,這種理想人格,都是根植於本國的文化,在汲取營養後,才最終形成,並對後世民族性格的產生深遠影響的。所以這樣的現象,在中西雙方的文化精神中,都能找到最好的詮釋。
  • 東方耶路撒冷的曲阜明天要舉行祭孔大典,你被邀請了嗎?
    曲阜文化源遠流長,從始祖文化到夏商文化,從魯國文化到儒家文化,一脈相傳,生生不息,。 孔廟 孔林 孔府一直以來都是世界文明遺產最富盛名享譽中華的所在,從帝王將相到黎民百姓,從文人騷客到布衣白丁,從華夏兒女到海外友人每年都吸引著大批遊客親到此地駐足停留。
  • 小麋鹿大戰程序猿,紅演圈美模引爆聖誕節狂歡!
    聖誕節作為西方傳統節日,經過中西文化融合,已成為世界性的狂歡節日。12月23日,作為目前國內領先的網際網路文化演藝服務平臺,紅演圈精心策劃了一場#聖誕小麋鹿調戲程序猿#活動,六名顏值出眾外形高挑的模特,兩名人氣網紅主播,一同前往新浪、大姨嗎等知名企業與其員工互動。
  • 海外華僑華人過中式聖誕節:火雞與火鍋相遇(圖)
    海外華僑華人過中式聖誕節:火雞與火鍋相遇(圖) 2013年12月20日 13:3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華社活動慶聖誕  16日下午,紐約布魯克林八大道,由華人健康協會與加健保險合辦舉行了一場「聖誕節派送玩具」活動,吸引了數百華裔小朋友和家長,領到芭比娃娃、籃球、小汽車等玩具的小朋友們個個歡天喜地,大喊「聖誕節快樂!」華康會會長陳麗娜表示,接下來還有兩場派送,希望為更多的社區孩童送上聖誕禮物。
  • 當代藝術家郭振昌轉化傳統藝術拼貼中西文化
    華夏經緯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以近10年的創作為選件範圍,從臺灣民間傳統手工藝到社會寫實、中西文化對照,臺灣當代藝術第一代的郭振昌,《之前之後》個展呈現高度的混合性,除了他的個人自覺與廣泛的實驗,也反映了臺灣作為混雜文化的特質。
  • 【Merry Christmas】聖誕節背後的文化背景知識!
    聖誕節的由來 Eve聖誕節前夕(12月24日) Boxing Day聖誕節的次日 Christmas time/holiday聖誕節假期 (12月24日至1月1日/6日) Christmas recess 聖誕節暫停營業、上學、工作期間 Menology聖誕節日曆
  • 12月世界各國節日一覽表,除了聖誕節海外買家還慶祝哪些節日?
    12月2日 阿聯國慶日 1971年3月1日,英國宣布同波斯灣各酋長國籤訂的條約於年底終止,同年12月2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宣告成立,由阿布達比、杜拜、沙迦、富查伊拉、烏姆蓋萬和阿治曼6個酋長國組成聯邦國家。1972年2月10日,哈伊馬角加入聯邦。
  • 聖誕節活動方案:幼兒園聖誕節活動方案
    隨著聖誕節臨近,走在大街小巷都感受到濃濃的聖誕氣息,幼兒園也開始了聖誕節環境布置,不過,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精心設計幼兒園聖誕節活動方案,讓幼兒體驗聖誕節的快樂,同時,還要激發幼兒學英語的興趣。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西方的節日和西方文化。  2、讓幼兒充分感受節日的快樂氛圍,體驗與老師、同伴共慶節日的快樂情緒。
  • 【Merry Christmas】聖誕節背後的文化背景知識!|merry|聖誕老人|...
    催淚短片《聖誕節傳統》不在於聖誕樹,而在於與愛的人共度  那些與「聖誕節」相關的英語詞彙  the birthday of Jesus Christ聖誕Christmas Day聖誕節 Christmas Eve聖誕節前夕(12月24日) Boxing Day聖誕節的次日 Christmas time/holiday
  • 淺析中英文在線翻譯的語言差異——壹品優刊
    原標題:淺析中英文在線翻譯的語言差異——壹品優刊 隨著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國際貿易的發展幾乎遍布了全球,不過由於地區差異性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導致雙方溝通的過程中不能直接進行交流。
  •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商人,家道殷實,後來倭寇入侵上海,家產被毀。徐光啟的父親棄商務農。青年時的徐光啟為了生計,不得不到廣東、廣西等地教書。
  • 打卡山東非遺丨跟著這些民俗文化遊齊魯!
    1.祭孔大典坐標:濟寧曲阜時間:9月26日至10月10日祭孔,是華夏民族為了尊崇與懷念至聖先師孔子,而在孔廟舉行的隆重祀典,是世界祭祀史、人類文化節史上的一個奇蹟。這場大型廟堂樂舞活動,亦稱「丁祭樂舞」或「大成樂舞」,是集樂、歌、舞、禮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於每年陰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時舉行。
  • 中國人應不應該過聖誕節?聖誕節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聖誕節的本質屬性是什麼?聖誕節(12.25)是基督教耶穌誕生的宗教性節日,也是西方國家的公共假日。基督教徒會於平安夜(12.24)在教堂舉行彌撒(宗教儀式);也會有家庭會,其隆重程度不亞於中國人過年,聚會上有豐盛的晚餐,還會互贈禮物。
  • 上海新天地,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遊景點
    新天地以上海獨特的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改造,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是中西融合的城市旅遊景點,這裡分為北裡和南裡,北裡有很多古老的石庫門人家,有很多高檔消費場所和餐館,南裡以現代建築為主,石庫門舊建築為輔,有特色的出租屋和年輕人喜歡的服裝專賣店、服裝飾品店等購物中心。
  • 聖誕節怎麼玩比較好,領導問聖誕節怎麼過
    在中國和日本,聖誕樹是由美國傳教士在19世紀和20世紀引進的,用彩色紙花裝飾。在西方國家,聖誕節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節日,家裡通常會展示一棵聖誕樹。在西方,不管是不是基督徒,都應該為聖誕節準備一棵聖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氣氛。聖誕樹通常由杉木、柏樹等常青樹製成,象徵著永生。樹上裝飾著各種燈、蠟燭、彩花、玩具和星星,掛著各種聖誕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