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驤:留下一張厚重的考卷—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人物簡介

陳世驤,1905年11月5日出生於浙江嘉興,1988年1月25日病逝於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昆蟲學家、進化分類學家。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常委。

曾歷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昆蟲研究室研究員、主任。1953年負責籌建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任首任所長、研究員;1962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昆蟲研究所合併,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任所長、研究員;1982年至病逝前一直擔任該研究所名譽所長。

曾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先後任《中國動物志》編委會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卷副主編,《動物分類學報》《動物學研究期刊》主編以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昆蟲學報》和《昆蟲分類學報》等刊物的編委。1951年參加九三學社,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畢生從事進化生物學及昆蟲分類學理論研究。主要理論貢獻表現在:生物界的六界學說;物種概念與物種形成;「大量生殖是生存鬥爭與自然選擇的結果」;「取食方式(或營養方式)決定了生物進化的基本路線」;「又變又不變」的進化理論。

發表論文和專著約185篇(部),發現昆蟲76個新屬、949個新種等新階元。葉甲系統分類研究和《進化論與分類學》一書同時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主編的《中國動物志·昆蟲綱鞘翅目鐵甲科》(包括4個亞科、417個種)於198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本報記者 李晨陽

步入耄耋之年後,陳世驤決定再收一名關門弟子。組裡當時正在北京農業大學授課的研究員虞佩玉,物色到一名勤奮好學、基礎紮實的研究生。經虞佩玉舉薦,陳世驤給這名研究生寫了一張便條,問他是否對生物進化感興趣,是否願意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跟自己學習。

楊星科當時20多歲,既有對科學的一腔熱情,也有年輕人的懵懂迷茫。在周圍人豔羨的目光中,他隱約知道手上的這張便條是一張無比寶貴的入場券。

但楊星科沒有想到,這張入場券換來的,竟是一份做也做不完的終身考卷。

開基創業

20世紀50年代,韓戰爆發,美軍向朝鮮軍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投放了生物炸彈。這種特殊的彈藥藏著帶菌昆蟲,能迅速向外傳播病毒。

自1952年起,陳世驤便開始主持中國科學院反細菌戰科學調查中的昆蟲研究工作,他領導中科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昆蟲研究室對美軍飛機撒布的大量帶菌昆蟲標本進行了分類鑑定,揭露了美帝國主義的罪行,為中國贏得了政治上的勝利。

國家領導人意識到,有必要建立專門開展昆蟲學研究的科研機構。1953年,包括昆蟲研究室在內的多家相關機構匯聚到一起,組成了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以下簡稱為昆蟲研究所)。

周恩來總理接見了陳世驤,高度評價了他們團隊的貢獻,並決定為新成立的昆蟲研究所建造生物樓。

陳世驤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在法國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還曾在英國倫敦博物院、德國柏林博物院等單位工作。1934年,他回到烽煙漸起的中國,輾轉於多家科研機構,始終堅守自己科學報國的信念。

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學者,又在昆蟲研究所的籌建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由他出任昆蟲研究所首任所長,可謂眾望所歸。

1962年,昆蟲研究所和由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發展而來的動物研究所合併,形成了現在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為動物研究所)。陳世驤再次被任命為動物研究所的首任所長。直到1982年,他才卸任所長一職,作為動物研究所的名譽所長直至去世。

「從昆蟲研究所到動物研究所,陳先生這個『所長』一做就是近30年。他人品好、威望高,有凝聚人才的號召力,也有謀篇布局的眼界格局,始終讓人心悅誠服。」與陳世驤共事多年的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書永說。

幾十年間,陳世驤為研究所的學科建設和領域拓展嘔心瀝血,成就了動物研究所這個一級學科建制、綜合性的全國動物學最高學術機構。他親手創辦《動物分類學報》,組織「中國動物志」「中國經濟昆蟲志」等編研項目,把全國廣大動物學家和昆蟲學家團結起來,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抗蟲救民

1953年,中國暴發蝗災,嚴重威脅經濟生產和人民生活。陳世驤心急如焚,立即召集昆蟲研究所內的有關科研工作者,商討如何配合治蝗工作。中國科學界第一次全面反擊東亞飛蝗的戰役轟轟烈烈地打響了。

從公元前707年到新中國成立前的2600多年間,我國有記錄的重大蝗災就有800多次。蝗災不僅對農業和民生造成毀滅性打擊,甚至直接影響時代興衰和國家命運。

陳世驤在魚米之鄉嘉興長大,自小目睹農業害蟲泛濫成災的慘狀。其父陳志鞏曾發起成立我國第一個民間治蟲組織——治螟委員會,指導農民用科學方法治理稻螟。數十年後,深受家庭薰陶的陳世驤也走上了這條治蟲報國的道路。

在陳世驤的調兵遣將下,欽俊德領銜的生理學研究室分析蝗蟲的代謝和繁衍機制;馬世駿領銜的生態學研究室探究蝗蟲群體行為與外界環境的關係;陸近仁領銜的形態學研究室識別沒有飛行能力的蝗蟲幼蟲,以便將蝗災扼殺於遷飛之前;熊堯和龔坤元領銜的毒理學研究室則致力於開發殺滅蝗蟲的具體方法……多管齊下,終於徹底解決了我國東亞飛蝗的根治難題,完全控制了東亞飛蝗的肆虐和危害。

這一仗打得如此漂亮,為人民群眾贏得了巨大利益,也奠定了動物研究所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

動物研究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東亞飛蝗生態、生理學等的理論研究及其在根治蝗害中的意義」獲得了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還入選了中科院60年百項重大成果展。

「這份獲獎名單上沒有陳先生的名字,他的淡泊名利由此可見一斑。」楊星科說,「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具體工作,卻是制定全局規劃,在幕後運籌帷幄的那個人。」

變與不變

陳世驤自1929年起便開始致力於昆蟲分類研究,遵循傳統分類學的研究方法。而1956年的一場會議改變了他的學術道路。

在當時的中國學界,米丘林學派佔據統治地位,摩爾根學派卻受到壓制,兩派之間儼然勢不兩立。中科院和當時的高等教育部為此在青島舉辦了遺傳學座談會,把兩個學派組織在一起華山論劍。陳世驤應邀在座談會上作了「關於物種問題」的發言。

「我深深體會到,值此分類學的百家爭鳴時代,各個新型學派都在致力於分類改革,進化分類學亦必須有所創新,才能趕上時代。」陳世驤在文章中寫道。自這場會議後,他開始轉向進化分類學研究。

進化分類學有一個核心問題:物種究竟是「變」的還是「不變」的?林奈的回答是「不變」,達爾文的回答則是「變」。

隨著進化論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物種在「變」已是不爭的共識。然而進化論卻無法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看到的物種區別分明,物種和物種之間並沒有無數過渡形態互相銜接?

進化論與分類學之間由此產生了邏輯上的矛盾。甚至有人開始懷疑:自然界真的存在所謂「物種」嗎?抑或「物種」只是人類創造出的一個分類概念?

經過深入思考和系統分析,陳世驤提出了「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他相信,「變」是物種發展的根據,「不變」是物種存在的依據,二者辯證統一,不可偏廢。

「把分類學和進化論結合在一起,是陳世驤的一大創舉,也是他最核心的思想。」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復生說,「『又變又不變』這乍看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實則蘊含著無窮深意。」

漫漫考卷

「陳先生的一句話,就讓我做了幾十年。」說起陳世驤,楊星科無限感慨。

1988年,陳世驤溘然長逝。此時楊星科僅僅跟他學習了不到1年,還沒來得及正式入學——這成了他平生的一大憾事。

在楊星科看來,陳世驤堪稱生物學家中的哲學家。他所著的《進化論與分類學》是一本僅有百頁的小冊子,卻具備驚人的信息密度和思想強度。

「陳先生在這本書中提出的『又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連續又間斷』的分類特徵,都是邏輯推演的產物。受當時研究條件所限,沒有實驗數據可以支撐。」楊星科說,「我這幾十年來,就試圖一個一個去解釋他提出的理論。」

楊星科團隊通過幾何形態學這一先進的科學工具,將生物的各個分類性狀數位化,再用專門軟體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同一物種內的性狀變化是連續的,但再怎麼變,都會有一定的範圍;不同物種之間的性狀範圍則是間斷的。

「我們終於能有理有據地說,生物演化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物種不僅僅是人為創造的概念,更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楊星科說,「就連很多西方學者也逐漸開始認可陳先生的思想和理論。」

每當新生入學,楊星科發給他們的第一本參考書,就是那本薄薄的《進化論與分類學》。課題組裡還有很多廣為傳閱的書籍,也都是從陳世驤那時候流傳下來的。

70後、80後、90後的一代代學子,偶然看到書頁留白處的一些批註,常常會驚嘆:「陳老當年寫下的這段話,我們現在才證明是對的!」

「陳先生留下的考卷實在太過厚重。幾十年過去了,我還沒能交上一份完整的答卷。」楊星科嘆惋道。而讓他欣慰的是,後輩學子們自會把這張卷子繼續做下去。

 

①1978年陳世驤(左)與趙建銘討論昆蟲分類。

②昆蟲學專家陳世驤與其助手龔韻清在實驗室內研究美機所投昆蟲的情形。

 《反對美帝細菌戰》手稿

④《進化論與分類學》手稿

 

⑤1953年3月,陳世驤(前排左二)赴京出任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所長時與該所同事合影。

⑥1978年,陳世驤做昆蟲分類研究。

記者手記

在那短暫的一年裡,陳世驤每周都會給楊星科開一份書單,讓他在一周內學習消化,然後匯報讀書心得。

有好幾次,陳世驤上周布置的書目,又出現在這一周的書單上。年輕的楊星科心中竊喜,心想自己已經讀過了,可以稍稍放鬆一下。

直到有一天,師母謝蘊貞在送他出門時悄悄告訴他:如果陳世驤重複列出一本書,就說明這本書你還沒有讀懂,回去要認真再讀幾遍。

陳世驤給楊星科布置的第一個課題是「高山螢葉甲的形態與演化」,還專門圈定了螢葉甲亞科下的一個屬。他問楊星科:「你知道我為什麼讓你研究這個屬嗎?」楊星科查了一些資料,給出一個回答。陳世驤聽了搖搖頭說,你再想想。

這回楊星科長了心眼,他先去找組裡的老師同學討論,有人提出這個屬的高山螢葉甲有一個特點——分布範圍很廣,最高可以生存在海拔5100米的西藏日土縣,最低在海拔幾十米的吐魯番盆地也有分布。陳世驤顯然對這個答案更加滿意。

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楊星科發現高山螢葉甲的形態會隨著分布地而變化。在海拔越高的地方,螢葉甲體形就越扁,體色就越黑。生存在海拔5100米處的那個物種鞘翅出現癒合,後翅已經退化,基本喪失了飛行能力。

陳世驤繼續追問,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他逼著楊星科一步一步地思考,最後得出結論:高山地區低溫風大,昆蟲的體形變扁、放棄飛行,就不容易被風吹走;體色變深,就能更有效地吸收陽光中的能量。

陳世驤提出的問題一環接著一環,到最後,不僅楊星科答不上來,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了。

「正因為我們看到了自然現象,卻搞不清內在原理,這才有了科學問題。我給你出這個題目,就是讓你明白,在研究中要不斷地發現科學問題,追尋背後的答案。」陳世驤語重心長的一番話,永遠留在楊星科心間。

了解陳世驤的人,都說他嚴肅持重、不怒自威。但這個嚴肅的人從不死板,從不照本宣科。他總是循循善誘地啟發著學生、啟發著同事、啟發著大家做出更好的科學成果,更好地建設動物研究所。

而這只是陳世驤功績的一個很小的層面。

往大裡看,他提出的三總界六界系統,啟迪了人類對生物系統發育的嶄新認知;他開創性地把進化論與分類學結合在一起,啟迪了學界對物種演化的重新思考;他首次提出昆蟲進化的三大階段,啟迪著無數後輩學者在這一框架下展開成體系的研究……

他是生物學家中的哲學家,以罕見的思想高度燭照後世。他留下的那份考卷已經有人做了幾十年,未來也許還得再做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所謂「科學奠基人」,不就是開闢了一條值得長長久久走下去的路的人嗎。

《中國科學報》 (2019-10-31 第4版 人物)

相關焦點

  • 陳世驤:留下一張厚重的考卷
    2.科學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陳世驤:在小昆蟲中研究大學問
    陳世驤,我國著名的昆蟲學家。1905年,陳世驤出生於浙江嘉興的一個書香世家。嘉興是我國有名的「魚米之鄉」,當地也是稻螟蟲害多發之地。年幼的陳世驤曾目睹蟲害過后庄稼顆粒無收,農民生活無著落的狀況。其父陳堅曾發起成立了嘉興第一個民間治蟲組織——治螟委員會,受其影響,陳世驤對昆蟲學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陳世驤於192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
  • 與陳世驤「忘年交」的義大利詩翁是誰?
    讀陳世驤著、張暉編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三聯書店,2015年1月),書之「輯四 人物透視」收入史誠之1971年所作《桃李成蹊南山皓:悼陳世驤教授》一文,文中回憶陳世驤富有人情味,在美國文壇學界交遊廣闊時說:「義大利有位詩翁,地位和年歲與魏翁(指當時年逾八十的美國「桂冠」詩人魏樂克——筆者注)相若,和世驤也是『忘年交』,但我一時記不起那位詩翁之名。」
  • 【小鎮名人】悠悠下睦港 泰鬥陳世驤
    陳世驤,1905年11月5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洲區油車港鎮下睦港一書香之家。昆蟲學家,進化分類學家。192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34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院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陳世驤工作照陳先生原籍河南穎川。
  • 如何畫好一張色彩靜物考卷?這是美術生面臨的問題之一
    如何畫好一張色彩靜物考卷?這是所有美術生面臨的問題之一。其實我可以簡單的和廣大美術生講析一下,把握好4個步驟,勤加練習,多理解裡面需要注意的知識點就足夠了。今天小達為大家通過兩張作品對比來給大家講析一下!
  • 「抒情傳統論」以前 陳世驤與中國現代文學及政治
    陳世驤最少聽了他兩年的課。後來二人更日夕研討中國現代詩的英譯,據艾克敦回憶,他對現代中國文學的了解主要得自陳世驤。1935年11月艾克敦在《天下月刊》發表《現代中國文學的創新精神》;這是早期以英文論述「新文學」的一篇相當有見地的論文,當中不乏陳世驤的意見。另一方面,陳世驤在討論翻譯的過程中,更熟習老師指導的文本細讀批評方法。
  •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陳世驤著2015年1月出版45.00元    中國的文學傳統從整體而言是抒情傳統,著名中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學者陳世驤率先提出的」抒情傳統」論成為中國文學最重要的研究範式之一。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編者按 一張報紙,展卷,傳遞自然真理,釋放創新智慧,弘揚科學精神
  • 論陳世驤「抒情傳統說」「反傳統」的啟蒙底色及其現代性
    陳世驤旅美之初,曾英譯陸機《文賦》,題目即為《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光》(Literature as Light AgainstDark )。據艾克敦觀察:陳氏其時已是一位「已然啟悟的人文主義者」,「這時的陳世驤猶如身陷亂局的陸機。當世人紛紛逃遁於道教佛門,陸機仍然堅守聖人之道,成為『最後的儒者』,好比陳世驤在堅持他的人文主義信念。」
  • 吳嶽良:在科學史上留下屬於中國學者的理論—新聞—科學網
    宇宙留下「時空漣漪」,如何捕捉這美妙卻微弱的信息? 宇宙圖景幽深、神秘,卻讓人如痴如醉。這便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面前的物理世界。 「宇宙充滿未解之謎,吸引著我不斷思考,挑戰自我、探索未知。」近40年來,吳嶽良「仰觀宇宙之廣大,俯探學問之前沿」,努力做出世界一流的物理學研究。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在1000萬年前的遺址上,巨齒鯊留下了一些幼年的牙齒,這是鯊魚化石記錄中唯一留下的,因為它們的骨骼是軟骨製成的,這表明幼年巨齒鯊可能曾在那裡生活過。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一發現是一次性的還是廣泛存在。 在新研究中,一個獨立團隊開始分析之前未被檢查過的25顆看起來很小的巨齒鯊牙齒,它們都是過去20年裡在西班牙東北部發現的。作者計算出,這些牙齒可追溯至1500萬年前小至2.6米的鯊魚。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周口店不僅僅是一個古人類化石的發現地,還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John Olsen看來,中國古生物學家在這裡展現了跨學科研究的視角,並且開展了真正的國際合作。「這一切都為周口店奠定了綜合性古人類研究中心的地位。」 周口店發掘工作的成功先例還留下另一個遺產,那就是研究所的長遠發展。
  •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李佳算了一筆帳:如果每臺設備每天正常工作20小時計算,可挑揀200噸垃圾,挑中率按照90%計算,可挑選紙類3.6噸,塑料類18噸,玻璃1.8噸,可使垃圾減量約10%,減少垃圾分類管理費用約1萬元(每噸400元計算),回收物料價值6.8萬元,每天為客戶提高收益共計7.8萬元。
  • 試試水牛糞—新聞—科學網
    還有的大黃蜂會對蜂巢群起攻之,蜂巢被穿透後,蜜蜂不得不逃走,留下自己的幼崽和食物儲備。 而在越南,與西方蜜蜂不同,東方蜜蜂(Apis cerana)已經進化出頑強的對抗技巧。 當負責警衛的東方蜜蜂發現大黃蜂后,它們還會發出警告,閃爍翅膀迷惑捕食者,其他蜜蜂撤退到蜂巢內,如果大黃蜂設法進入,東方蜜蜂就會一擁而上,用嗡嗡作響的翅膀升高體溫,形成一個可以燙死大黃蜂的「熱球」。
  • 藍環星雲謎題破解—新聞—科學網
    在11月《自然》上線的研究中,以加州理工學院為首的研究團隊指出,兩顆恆星的碰撞孕育出新的恆星,而如今人們觀測到的恆星周圍的星雲,就是這場碰撞留下的證據。也就是說,現在人們看到的恆星,伴隨著它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時產生的印記。 「這是一個有趣的研究對象,一旦搞清楚,可以很快發出研究」,參與此次研究的克里斯多福·馬丁(D.
  • NASA公布比鄰星觀測畫面—新聞—科學網
    因為視差足夠大,人們可以直接看到比鄰星的觀測照片:一張來自柯伊伯帶,另一張來自地球。兩張觀測圖像結合在一起,可以直接得到視差角,人們可以看到恆星明顯的位置偏移。 當觀測點位於地月系統以外的深空,許多天文觀測效果會更理想,比如排除地月系統的幹擾、離太陽光照更遠、得到更精準的視差等。
  • 食人魔蜘蛛的「耳朵」在腿上—新聞—科學網
    康奈爾大學感官生態學家傑·斯塔夫斯特羅姆(Jay Stafstrom)等人發現,這些蜘蛛會從植物上倒吊下來,掛在一條絲線上,四條前腿則形成一張小小的蜘蛛網。用這張小小的網,食人魔蜘蛛可以向下方徘徊的獵物衝刺,或向後翻轉,誘捕飛在空中的昆蟲。 為了確定食人魔蜘蛛如此敏捷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視力,研究者在蜘蛛的眼睛上放了一個小小的眼罩。
  • 探索小臭鼩的春夏秋冬—新聞—科學網
    跨越四季,從行為學追蹤到皮層神經元活性   神經元對觸覺信號的反應可以分為被激活、被抑制或者無反應三類。通過在體雙光子鈣成像實驗,研究團隊重複撥動小臭鼩的鬍鬚,記錄皮層神經元的鈣信號,定量神經元對觸覺刺激的反應。
  • 蝙蝠如何在6500萬年裡戰勝病毒—新聞—科學網
    此外,蝙蝠基因組裡還有之前病毒感染留下的DNA片段,這些片段是病毒基因組複製時帶來的。 「這些非蝙蝠的基因會留下醫療記錄……一份以前的『感染日記』。」 Yohe比喻道。 研究團隊表示,這一『感染日記』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蝙蝠的病毒感染可能比其他所有哺乳動物都多,它們甚至感染了被認為只攻擊鳥類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