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鄰星》影評:不受任何事物限制夢想與母愛

2020-12-03 亦齊電影

劇情簡介

《比鄰星》是一部2020上映的法國太空劇情電影,由艾麗斯·威諾古爾執導,伊娃·格林、桑德拉·惠勒、馬特·狄龍主演,故事講述夢想登上太空的科學家莎拉,終於獲選進入她夢寐以求的國際太空計劃,莎拉雖然在訓練中力求表現,但長期培訓意味將與女兒史黛拉分離,同時要兼顧女強人及母親的兩個角色,也讓她感到心力交瘁。

該怎麼面對分別與獨立?

若勉強把相對偏向動作冒險《星球大戰9》也算進去的話,近期確實有非常多優秀的太空題材電影,從《登月先鋒》、不顧一切延續人類生命的《太空生活》、尋找失聯多年父親的《星際探索》,到回到地球逐漸失去生活現實感的《天空中的露西》,在多位實力派演員相繼發揮他們強大的演技表現後,這股比起大型特效場面更強調角色與劇情的太空熱潮似乎也延續到伊娃·格林的《比鄰星》之上。

《比鄰星》電影好看嗎?

雖然電影是以人類的太空任務為主題,但《比鄰星》其實是一部披著科幻皮的家庭劇情片,故事聚焦在一位費盡努力才好不容易入選火星計劃的女太空人莎拉,因為先天生理條件因素而在培訓過程碰上的各種困難,並透過她獨自撫養的女兒史黛拉,加以探討單親家庭的母(父)親由於時常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導致跟孩子之間產生雖然深愛著彼此,但有時卻又矛盾、不能諒解對方的複雜親子關係,簡單的故事就足以驅動觀眾內心的情緒。

在作品中多半以蛇蠍美人的形象登場,因為出眾外貌而受到大眾關注的伊娃·格林,這次在《比鄰星》飾演一位懷抱著夢想,卻被女性和母親的身份阻礙的太空人,從身為一位獨自撫養女兒的母親,即便處於以男性為主體的環境之中,還是要堅持達成自己想登上太空的目標所做的努力開始,到整個故事核心一位女強人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掙扎,伊娃·格林都做出相當精準完整的角色詮釋,說《比鄰星》是她生涯演技的代表作一點都不為過。

以女性為主體的太空電影

曾編寫《少女離家記》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導演艾麗斯·威諾古爾,一直以來都很擅長描寫女性角色心理層面的成長與轉變。《比鄰星》透過莎拉這位女性太空人一路上經歷的許多難關,無論是先天體力不如男性的力不從心、單親媽媽對年幼女兒的擔心,或者對自身意志、能力與夢想的質疑,都在導演細膩的鏡頭下被巧妙地捕捉出來。

我喜歡導演在《比鄰星》這被認為較為冷硬的太空題材中,以溫柔的敘事口吻講述女太空人莎拉內心深處的矛盾糾結,透過她跟女兒兩人之間從最初親密,到久未碰面之後變得疏離,但內心卻依舊深深愛著彼此,隨時都心繫著對方的關係,讓莎拉在思考自己是否要繼續堅持,還是該回歸家庭扮演好一位母親角色的兩難處境變得更加有層次,並且使所有人都能對此感同身受。

《比鄰星》電影的主題

雖說《比鄰星》以太空人這個許多小朋友嚮往的職業為主軸,全片卻直到最後都還沒有離開地球有些奇怪,但即便如此,在德國與俄羅斯等地太空總署真實場景的配合下,電影這看似單調乏味的培訓過程,其實也都帶出這些太空人為了達成這次任務,必須經歷數個月的艱辛訓練,考驗著體能與意志力,同時承受生理與心理衝擊的巨大挑戰。

因此,導演艾麗斯·威諾古爾對一位母親在職場打拼與卻又放不下女兒的心情作出細膩的描寫,把電影關於夢想、母愛和女權三個重要元素緊緊串聯在一起,完整呈現一位母親面臨困難時脆弱卻又無比堅強的那一面,讓《比鄰星》比起我們印象中的太空科幻電影更加深刻內斂,除了有著清楚明確的故事意涵,也以母女之間堅不可摧的情感連接,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比鄰星》電影的親情元素

一直以來,家庭與親情元素都是我個人最難以抵抗的劇情元素,我們過去已經看過許多關於親情的太空電影,但從《星際穿越》、《登月先鋒》到這次的《比鄰星》,才首度有透過女性角度描寫自己跟家人即將被廣闊宇宙隔離的心情。或許從莎拉對女兒說的那句:「可能沒辦法帶你去看火箭了。」到最後下定決心,不管怎樣也要實現自己諾言的奮不顧身看似自私莽撞,但更重要的,都因此讓觀眾深深感受到一位母親在隻身一人對抗整個社會、實踐自身夢想之餘,也依舊不會忽略自己孩子的偉大。

《比鄰星》告訴我們比起對未知太空的好奇與嚮往,更重要的其實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他們說在登上太空前要將自己地球的人生裝進一個鞋盒,儘管這對母女在不久後便會距離數千萬公裡,但就如同《星際穿越》說:「只有愛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在兩人一同遙望著火箭的此時此刻,他們彼此的心就已經變得比從前同睡一張床時還更加接近。

《比鄰星》影評結論

整體而言,我喜歡伊娃·格林在片中即便背負來自職場與家庭的壓力,卻還是繼續堅持夢想,那種在崩潰挫折中也享受著自己朝著目標越來越接近,並嘗試在兩邊找尋平衡點的詮釋。導演透過她跟女兒之間的關係來建構出《比鄰星》整部電影,從一開始的擔心焦慮、逐漸累積的矛盾衝突,到最後兩人解開心結、相信彼此都能在這段時間照顧好自己,角色的心境成長與情感令人為之動容。

每個人一生都必須面對分離與獨立,該如何調整好自己心態去克服這些難關,迎向前方更多未知的挑戰?我認為都是《比鄰星》透過這個「太空故事」要觀眾思考的課題。

相關焦點

  • 比鄰星b不孤單——過年就要熱熱鬧鬧
    上圖右側描繪的是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候選者——比鄰星c(Proxima c),它以5.2地球年的周期圍繞著紅矮星比鄰星公轉。比鄰星b和母星是潮汐鎖定的,這意味著它上面是冰火二重天。此外,紅矮星十分活躍,強烈的火焰也許早就剝去了比鄰星b的大氣層。)
  • 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
    2016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圍繞著比鄰星運行的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這顆行星幾天前才被確認。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證實了第二顆行星比鄰星c的存在。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有三顆恆星。比鄰星是最小的,也是離我們最近的。
  • 科學家在比鄰星軌道發現第二顆超級地球!
    然而第二顆行星的發現將比鄰星推向了高潮,雖然它可能離它的恆星太遠,不可能有液態水,但它再次引起了人們對PC系統的興趣。這顆新行星名字叫做Proxima c,科學家說需要後續的觀測來確認它是一顆行星。但是通過比鄰星活動的變化表明確實是一顆行星。但他們也表示,他們所擁有的數據無法用任何恆星活動本身來解釋。
  • 比鄰星,發來可能的人造訊號
    ❞在澳大利亞的帕克斯望遠鏡於 2019 年 4 月和 5 月探測到 980MHz 的窄頻無線電波,這個訊號來自比鄰星。研究人員仍在梳理這一發現並預計發表論文。為什麼說可能是人造訊號?但是這個訊號似乎直接來自比鄰星,而且這種限制窄頻的行為,以目前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似乎只能依賴科學的力量才能達成。「這是自 1977 年的 WOW!訊號以來,第二個可能的「人造」訊息。」
  • 為什麼比鄰星不太可能有生命,現在天文學家找到證據了!
    太陽系最近的鄰居-半人馬座三星系中的C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比鄰星,從劉慈欣的《三體》科幻小說走紅以後,一直都是個熱門話題,當然天文學家同樣懷疑它可能存在一個生命行星,所以關注度極高,但最近天文學家的發現,這個夢可能要破滅了!
  • 比鄰星傳來神秘信號,多次重複是為何?
    經過長時間的檢測,發現這一信號來自距離地球4.2光年的一顆比鄰星,這顆比鄰星率先成為了所有科學家的研究對象,科學家們初步猜測這顆比鄰星很有可能是外星文明居住的地方,不然僅僅依靠一顆比鄰星,不可能頻繁向地球發射信號,於是尋找高級文明成為了所有人的重要一個目標。
  • 半人馬座比鄰星b是什麼,距離地球多遠,人類可以在上面生存嗎?
    最有可能的是,載人外行星任務的第一個目的地將是半人馬座比鄰星b,半人馬座比鄰星b是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在2016年發現的一顆行星。半人馬座比鄰星b作為外行星任務的第一個目的地有幾個理由,其中一個是,這顆行星只比地球大一點點,並且位於其主星半人馬座的古迪洛克帶。主要原因是迄今為止它是最近的外行星。
  • 比鄰星發來的無線電,信號源正在高速移動,我們到底該不該回復?
    蘇格蘭天文學家羅伯特·因尼斯在1915年時發現了一顆紅矮星,這顆不起眼的紅矮星視星等只有11等,但誰都不知道它將在百年後的今天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在2019年時,澳大利亞帕克斯天文臺的六十四米射電望遠鏡接收到了一個來自比鄰星系的無線電信號!
  • 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或許擁有第二顆系外行星,來認識一下比鄰星c
    比鄰星b可能終究並不是比鄰星唯一的行星。2016年8月,天文學家宣布一顆大致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圍繞著紅矮星比鄰星,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運轉。比鄰星距離我們僅有4.2光年遠(為便於比照,銀河系的銀盤大約寬10萬光年。)那顆行星被稱為比鄰星b,它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內,即距離恆星剛好的距離,使液態水可以在行星地表穩定存在。
  • 研究表明:比鄰星軌道最近的星球可能適宜居住
    )作軌道運轉的比鄰星b的星球表面視圖,比鄰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在內部結構模型的協助下,他們探究了可能與比鄰星b有關聯的不同的組成成分並推導出了行星半徑相應值。他們將他們的研究限制在潛在宜居星球的情況下,模擬出稠密且堅實的行星,該行星由金屬核及巖石地幔層形成,如同我們在太陽系中其他類地行星上發現的一樣。這些假設為比鄰星b的組成成分提供了大量不同的可能性。該行星的半徑可能介於地球半徑0.94到1.40倍之間(即3959英裡,或6371公裡)。
  • 科學家詳解比鄰星附近的宜居星球
    歐洲南方天文臺公布了一項重要發現,科學家們在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除太陽外)比鄰星的周圍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引發廣泛關注。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最新研究確認其周圍存在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並且由於到恆星的距離適中,這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很有可能較為溫和,從而能夠允許水體以液態形式在其地表存在。
  • 半人馬座比鄰星!我們來了!
    大家湊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討論如何在100年內建造一艘星際飛船,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飛出太陽系,探索另一顆恆星的夢想。為什麼達成這一目標的時間要定在100年內?原因很簡單——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著作《登月第一人》於1901年出版,阿波羅11號飛船1969年成功登月,相隔還不到100年。隨著航天科技的加速發展,人類沒有理由不對未來報以更高的期望。
  • 為什麼比鄰星不大可能出現生命,科學家找到答案
    在大劉開始寫《三體》之前,比鄰星的的行星尚未發現,因為這顆名為Proxima b的行星是2016年歐南天文臺用徑向速度法發現的,它距離比鄰星大約0.05AU,大約是750萬千米,大約是水星軌道半徑的十分之一多點。
  • 天文學家在《科學進展》刊文發現第二顆繞著比鄰星運行的超級地球
    2016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圍繞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 PC)運行的行星,這是一個重大新聞。比鄰星是離我們太陽最近的恆星。這顆行星被命名為Proxima b,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當時,有人猜測,我們可能會在短短幾十年內向其發射一臺機器人探測器。第二顆行星的發現,雖然它可能離它的恆星太遠,不可能有液態水,但這也增加了人們對PC系統的興趣。
  • 歐南臺證實,比鄰星發現宜居類地行星!
    在這幅藝術家繪製的想像圖中,比鄰星這顆紅矮星出現在這顆行星的地平線上方,而在比鄰星這顆「太陽」的右上方還能看到另外兩顆亮星,它們是半人馬座α(南門二)雙星。這顆行星比地球略大一些,處在比鄰星的宜居帶內,溫度適宜讓液態水存在於行星的表面。圖片來源:ESO/M.
  • 這麼近又那麼遠的比鄰星
    哈勃望遠鏡看到的比鄰星有一顆星星,明明離我們很近,卻在夜空中難尋它的身影。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中,它屬於一個三體家園,也是流浪地球的終點站。它與太陽比鄰而居,距離太陽只有4.2光年。或許你聽說過它美麗的名字——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
  • 假設太陽真的發生氦閃,不適合生存了,比鄰星真的是好選擇嗎?
    文/濤聲依舊假設太陽真的發生氦閃,不適合生存了,比鄰星真的是好選擇嗎?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春節時期最火熱的電影《流浪地球》了,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它很好的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而這部電影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思考人類的生存問題,如果未來太陽發生氦閃,太陽系不適合人類生存了,比鄰星真的可以作為選擇嗎?
  • 地球去流浪 比鄰星是個好歸宿嗎
    因此,理論上地球可以選擇任何一顆年輕的恆星代替太陽使生命延續。」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流浪」的地球應該在距離恆星多遠的軌道上「紮根」?苟利軍指出,這就涉及到了宜居帶的問題。宜居帶指一顆恆星周圍有更大機會存在生命或生命生存環境的區域。如何界定這一範圍?
  • 地球去流浪,比鄰星是個好歸宿嗎
    比鄰星究竟能否成為第二個太陽?        地球定居何處 兩因素很關鍵        「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個發光等離子球,其主要作用是為生命提供穩定的能源。因此,理論上地球可以選擇任何一顆年輕的恆星代替太陽使生命延續。」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比鄰星」系統可能潛藏一顆更小行星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再次證實,有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距太陽最近恆星「比鄰星」旋轉,該行星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質量為1.17倍地球質量,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公轉周期為11.2天。  4年前,HARPS光譜儀首先發現了「比鄰星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