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火星研究地球 火星全球風向圖出爐

2020-12-03 科技工作者之家

在這張「MAVEN號」宇宙飛船繪製的可視化圖中,藍實線代表火星上層大氣中的風,白虛線表示風環流的軌道路徑,白虛線下的紅線則指示了該地局部的風速和風向。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12月12日消息稱,在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與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簡稱UMBC)、密西根大學(簡稱UMich)、喬治梅森大學(簡稱GMU)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首次展示了位於距火星地表120至300千米的上層大氣中的全球風環流模式。相關研究成果於同日刊發在《科學》雜誌中。

與之前對地測量不同的是,這個發現基於對火星的實地觀察。最重要的是,採集所有這些觀測數據的宇宙飛船及儀器,原本並非用於收集關於風的數據。2016年,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的Mehdi Benna及其團隊向負責「火星大氣與揮發性演化」(MAVEN)項目的團隊提議,讓他們遠程重新編寫「MAVEN號」宇宙飛船及其天然氣與離子質譜儀(NGIMS)的程序,用以完成一個獨特的實驗——他們想希望看看這個儀器平時固定著的部分是否可以「像雨刷一樣快速地來回擺動」,進而讓這個工具能夠收集新數據。

從2016年到2018年的兩年時間裡,「MAVEN號」開始收集數據,每個月會積累兩天的觀測時長。一部分結果在意料之中,而另一部分則出人意料。Benna介紹道:「令人振奮的是,我們在火星高層大氣中觀察到的風環流模式與數據模型所預測到的結果在其全球範圍內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我們推斷的物理機制是成立的。」總的來說,儘管火星上每個季節的正常環流模式都非常穩定,但其短期變異性比之前預期更強。Benna解釋道:「在火星上,典型的環流模式是穩定的,但是如果你在任意一個時間點拍一張環流狀態的快照,那麼風的參數的可變性是很高的。我們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來弄清對立模式存在的原因。」

另外,研究結果還表明,在火星表面上空數百千米處的風仍然包含著關於山脈、峽谷和盆地等地表形態的信息。當氣團在這些地貌特徵上空流動時,「它會產生漣漪效應」,而且相關變化能夠被MAVEN和NGIMS探測和捕捉到。在地球上,我們也能在較低海拔地區發現類似的空氣波。我們很驚訝,在火星上,它竟能夠傳播到280千米高空。」

在未來,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結果或幫助科學家弄清楚相同的基本物理過程是否也會在地球的上層大氣中發揮作用。Benna評價道:「有意思的是,我們不得不用火星的測量數據理解地球上的相同現象。這將幫助我們了解火星的氣候狀態以及演變情況。」

科界原創

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 《科學》

期刊編號: 0036-8075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19-12-scientists-mars-global-pattern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NASA 第一次繪製出火星的高層大氣風向圖
    NASA的一些研究人員首次繪製出了火星大氣風向圖。因此,他們希望去解開火星大氣,在過去,逐漸消失的秘密——過去的某段時間裡,火星的環境和地球的很相似——還有,去了解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且到底是什麼在空曠的太空裡保護了它們。
  • 首次繪製出:火星全球風向圖!真讓人耳目一新,與地球有何異同?
    ,首次研究了火星高層大氣中的全球風環流模式,距離地表120至300公裡。最初,MAVEN項目團隊不願實施Benna和同事要求的修改,畢竟,MAVEN和NGIMS自2013年以來一直在火星軌道上運行,他們在收集有關火星大氣成分的信息方面做得相當好。為什麼要把所有這些都置於危險之中呢?研究人員認為,這個項目將收集新類型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塑造我們對火星上層大氣的理解。為地球上的類似研究提供信息,並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行星氣候。
  • 火星大氣水蒸氣分布圖出爐
    火星大氣水蒸氣分布圖出爐 2014-12-24 科技日報 劉園園 【字體:大新升級後的「火星大氣特點調查光譜儀」搭載「火星快車號」於2003年12月底進入靠近火星的軌道並一直順利運行,迄今收集了關於火星及其周圍環境的大量數據。  火星上低溫、低壓的環境不允許水分像在地球上的水庫中一樣以液體形式存在。不過火星上有一層很厚的永久凍土,而且兩極極冠上聚集了大量的冰。此外,火星的大氣中有水蒸氣,雖然與地球大氣中的水蒸氣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 全球總共發射了46次火星探測器,火星到底有什麼值得研究的?
    除了地球,科學家最喜歡研究的行星是誰?是的,火星。截至目前,全球總共發射了46次火星探測器,其中美國佔了22次。為何火星如此吸引研究人員?同樣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的木星或者金星為什麼就沒有受到這樣的待遇?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火星給予了人類太多次的希望。它一次又一次的「誘導」,科學家怎能錯過研究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火星。
  •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巖流,當然,火星上也有巨大火山——奧林匹斯山高約2.7萬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的三倍,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常常颳起的猛烈的大風和揚起的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
  • 火星上的全球風暴
    由於火星大氣密度不到地球大氣的百分之一,導致大多人認為火星上不會有大規模的風暴。事實上火星上的沙塵暴風速可達每秒180米,我們通常所說的12級颱風,風速達到每秒32.6米,遠不如火星沙塵暴強度。圖解:右圖為2018年火星全球風暴時照片,左圖為沒有沙塵時的火星。
  • 18億像素火星全景圖出爐 火星荒涼表面被清晰展示
    18億像素火星全景圖出爐 火星荒涼表面被清晰展示原標題:18億像素!火星迄今最清晰全景圖「出爐」科技日報訊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號日前拍攝到了火星地表迄今最清晰全景圖,將火星荒涼表面清晰地展示於世人眼前!據NASA網站近日報導,這張圖像由「好奇」號在2019年感恩節假期期間拍攝的1000多張圖像合成,高達18億像素。
  • 人類熱衷探索火星,能把它變成第二地球嗎?向木星借倆衛星就行了
    不過火星表面的自然環境條件地球的差別還是很大的,火星的表面沒有水,到處都像是乾旱荒蕪的沙漠戈壁灘,沒有水就沒有生命能夠生存,而且火星的氣壓很低,只有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的0.8%左右,這種情況下人會感覺到自己體內有一種向外的脹痛感,而且大氣層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人在火星上面根本無法呼吸,而且火星表面的引力較小,只有地球的40%左右,所以實際上火星的表面環境是不適合人類以及其他地球生物生存的
  • 奔向火星|俄羅斯火星探測尋求多元合作
    蘇聯火星探測的開端正值美蘇全球爭霸時期,在太空探索領域充滿冷戰的迴響,探月、考察火星、載人航天成了美蘇航天競賽的裡程碑賽段。除了冷戰意義以外,蘇聯科學界還認為火星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具有稀薄大氣等特點使其未來有望成為人類宜居星球,因此需深入了解火星。此外,在掌握航天和空間探測技術前,人類只能通過望遠鏡觀測火星,如此遠觀得到的知識需通過近探檢驗真偽。
  • 火星是否宜居?首張「全球風圖」揭開火星大氣層的神秘面紗
    首張「全球風圖」,或解開火星大氣層丟失之謎,火星氣候竟比地球還要穩定?也許很難想像,火星,這個寒冷又布滿塵埃的荒涼星球,曾經是另一番繁榮景象。科學家認為,約四十億年前,火星上空曾經存在厚厚的大氣層,這保護了火星免受破壞性的輻射,並且使水能夠在火星地表流動——火星可能存在過生命。(圖源:天文在線)而如今,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 火星為什麼是人類邁出地球的下一站?
    人類探測火星已有60年歷史,目前依然有8個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在火星工作,它們發現火星水資源可以用「豐富」(當然,相對地球是貧瘠的)一詞形容:火星全球淺層土壤普遍存在2-3%的水分,火星表面在夏季甚至出現液態滷水流動,南北兩大極冠地區蘊藏著超過地球格陵蘭島的水冰含量,火星底部可能蘊藏巨大的液態水湖。對於小規模人口而言,已經足夠。
  • 什麼是火星隕石,火星隕石是怎麼到達地球的?
    掉落到地球上的隕石大部分很小,當然也有大型隕石,比如納米比亞的霍巴隕石,重達60噸上世紀70年代,美國發射了「海盜」號等火星探測器,對火星大氣進行了研究,使得人類第一次對火星大氣有了直接的認識。海盜探測計劃是火星探測史上最昂貴的計劃之一,也是1990和2000年代前最成功,提供信息最多的火星探測計劃火星的大氣成分和地球有很大的區別,科學家在對某些隕石內部玻璃體進行研究時發現,其中包裹著微量的氣體。
  • 把火星變成地球?專家表示火星殖民計劃可以!但別參考地球!
    自NASA宣布了21世紀30年代將人類送上火星的目標之後,似乎火星已經成了地球的可能目標之一。但是人類真的做好殖民火星的準備了嗎?改造火星將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工作,所以也許我們應該先在地球上進行一些實踐。專家喬納森·濟慈表示,如果我們要把火星變成地球,我們可以從重新改造地球中得到一些想法。
  • SpaceX最新火星人類殖民地計劃出爐!宜居火星或指日可待
    他周四在推特上寫道,在尋求更激進的解決方案讓地球更容易進入之前,早期定居者將生活在臨時棲息地。 馬斯克還表示,他希望到2050年火星人口能達到100萬。
  • 火星與地球那麼像,未來地球會不會成為第二個火星?很有可能
    在太陽系中,火星是與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火星還曾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球,因為火星的環境與地球實在太像了,火星也是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並且火星與地球一樣,都是類地行星,存在高山、峽谷、火山,地形複雜。
  • |世界領先火星模擬基地:地球「火星村」 「海西復華火星國際...
    如果你現在還覺得去體驗火星生活很遙遠,那麼你就真的要補補課了。因為在地球上零距離體驗火星生活的時代,馬上要來了!「地球火星村」真的來了!復華開啟零距離體驗火星生活時代近日,由復華文旅與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政府共同提供的《中國火星村(模擬火星基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正式通過了由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院士領銜的專家組評審,這是繼2017年7月復華文旅與德令哈市政府就中國火星村模擬火星基地總體方案召開討論會暨協議籤約儀式順利舉行之後
  • 地球記:火星改造計劃
    同時人類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成功的運用氦3這種清潔能源,隨之而來的是宇宙科技的大爆炸,材料學的進步製造出了核聚變發動機,製造出了超級合金,可以出承受系3%光速的飛船,往返火星的時間縮短了幾十倍,10幾天就可以,研究出了太空電梯,人類可以直接從空間站發射飛船。
  • 揭秘最真實的火星!火星的構成其實和地球不太一樣!
    火星的大氣層太薄,大約含有95%的二氧化碳,根本無法輕易地維持生命。而且火星上極稀薄的空氣也會導致氣壓的差異,風暴成群。地球表面的灰塵經常被巨大的塵暴吹到大氣中——這與地球上的龍捲風很相似。有時,這顆紅色星球會部分或全部被沙塵暴吞噬。有時,火星上甚至會下雪。
  • 與地球有什麼不同?科學家首次揭示火星上層大氣的「全球風圖」
    為了研究地球的氣象結構,我們會把全球的大氣層雲圖繪製出來,你可能期望地球的大氣層比其它任何行星的大氣層都能被更好地描繪出來,然而火星上的風比地球上的風要簡單得多,再加上一點幸運,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有了一幅火星上層大氣中盛行氣流的圖片,它比地球上的任何東西都先進。
  • 科學家研究稱火星大氣遠比地球乾淨
    來自MIPT和俄羅斯空間研究所(IKI)的專家分別是安娜·費德洛娃(Anna Fedorova )、亞歷山大·羅丹(AlexanderRodin)和奧列格·科拉伯洛夫(Oleg Korablev),他們與來自法國巴黎天文臺和LATMOS研究實驗室的同事對軌道空間站火星快車號上的分光儀SPICAM的紫外線和紅外大氣消光進行了同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