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的全球風暴

2021-01-12 街頭巷口胡同

由於火星大氣密度不到地球大氣的百分之一,導致大多人認為火星上不會有大規模的風暴。事實上火星上的沙塵暴風速可達每秒180米,我們通常所說的12級颱風,風速達到每秒32.6米,遠不如火星沙塵暴強度。

圖解:右圖為2018年火星全球風暴時照片,左圖為沒有沙塵時的火星。

由於火星基本上屬於沙漠星球,地表沙石、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所有沙塵暴火星上非常常見。火星上的沙塵暴一旦刮起來可以持續三個月並席捲整個星球。從地球望去火星就如一個暗紅色的燈籠。

2018年掃蕩了整個紅色星球的風暴也導致了我們與「機遇號」的徹底失聯。「機遇號」自2004年以來一直在探索火星上的梅裡迪亞尼平原。在2007年的火星沙塵暴中,由於缺少陽光導致低功率水平,但在這一次我們徹底與他失聯。

圖解:「機遇號」在風暴中想像圖

人們一次看到一場火星全球沙塵暴是在1971年,當時的水手9號飛船(第一個繞另一顆行星運行的太空船),到達了一個被灰塵吞沒的紅色行星。自那以後,我們在1977年、1982年、1994年、2001年、2007年和2018年目睹了火星全球風暴。火星上的風暴會覆蓋整個星球,屆時只有火星上的高山可以被觀測到。

圖解:「火星環球觀測者」拍攝的火星沙塵暴

火星大型塵暴通常發生在南半球的夏季。和地球一樣,火星的季節是因為轉軸傾角產生的。但火星的軌道離心率為0.09,地球只有0.02,火星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沒有地球那麼圓,因此當火星距離太陽較近時會明顯的變熱。而這個明顯變熱的季節正好是火星南半球夏季,此時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比其他季節強,這樣星球表面發生塵暴也持續較久,一般在幾周到幾個月。但是科學家仍不明白為什麼全球性塵暴之間會存在數年的間歇期。

圖解:這一系列模擬火星漫遊者機遇號的圖片顯示了美國宇航局漫遊者周圍的環境是如何變化的,因為在2018年6月,一場巨大的沙塵暴(從左到右)愈演愈烈。圖片:NASA/JPL-Caltech/TAMU

火星是目前太陽系內發現和地球最為相像的星球,研究火星的氣候變化對今後地球環境的保護有很大的幫助。也為我們今後登陸火星打下基礎。

相關焦點

  • 火星上沙塵暴的威力真有電影上那麼大嗎?並不是
    簡介:有兩位天文學家發布一項關於火星沙塵暴的新研究,據分析在火星上一處稱為ASV的地區,風暴自己組織成序列且具有周期性。ASV的風暴是火星風暴的主要貢獻者。他們還認為火星塵埃循環與地球水循環有許多相似處,有待研究。
  • 火星上沙塵暴的威力真有電影上那麼大嗎?並不是
    簡介:有兩位天文學家發布一項關於火星沙塵暴的新研究,據分析在火星上一處稱為ASV的地區,風暴自己組織成序列且具有周期性。ASV的風暴是火星風暴的主要貢獻者。他們還認為火星塵埃循環與地球水循環有許多相似處,有待研究。
  • NASA「大新聞」:太陽風暴剝掉了火星大氣層
    藝術家繪製的示意圖,展示了太陽風暴擊中火星時,火星高層大氣中的離子被剝離的場景。圖片來源:NASA/GSFC(艾麥樂 編譯)研究火星大氣的科學家說,這顆紅色行星從幾十億年前的那顆溫暖宜居的星球變成今天這個寒冷乾旱的世界,太陽風暴在其中可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只是今天凌晨公布的諸多有關火星的發現之一,這些研究都發表在11月5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和《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 火星的軌道。在火星上一年要多長時間?
    與地球相比,火星上一年的時間幾乎是地球日的兩倍——686.98天,這是因為火星離太陽更遠,而且它的軌道周期(繞太陽軌道運行的時間)比地球的軌道周期要長得多。地球日與火星日鑑於火星上的一年明顯長於地球上的一年,地球上的一天和火星上的一天(又名,火星日)之間的差別不重要。對於初學者來說,火星繞軸完成一圈簡單的自轉需要24小時37分22秒(又名,一個恆星日),地球只需要更少一點的時間(23小時56分4.1秒)。
  • NASA:火星風暴暫時消停 機遇號有望恢復聯繫
    美國宇航局(NASA)採用太陽能驅動的機遇號火星車,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經歷了艱難的一年。
  • 怎樣才能避開太陽風暴的可怕射線,安全到達火星?
    火星探測器火星科學實驗室上的一個探測器發現,往返一次火星所遭受到的輻射為0.66SV。在地球上,遭受1SV的輻射,將增加5%的患癌症機率,那麼這麼大的機率對太空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而且去火星的太空人將經歷更多的輻射種類,這對於太空人有什麼樣的健康隱患,並不是很清楚。
  • 太陽系的超級風暴秀,嘉賓模特: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海王星
    火星超級風暴速度:每秒180米火星的風暴準確地說是沙塵暴,速度可達每秒180米動力來源:太陽 因為火星與地球一樣,自轉軸傾角為22度左右,所以會有四季之分,春季最易形成超級風暴!辨識度:四星 黑色風暴髒髒的很可怕火星風暴,一旦形成就是飛沙走石,橙色的氧化鐵塵土和巖石塊都被捲入塵暴,看起來非常髒。所以,火星上的超級風暴,好像是一股黑旋風,從極地向赤道蔓延,這種超級風暴會肆虐整個星球,一旦風暴形成就很難塵埃落定!持續時間會長達數周數月!
  • 《全球風暴》電影劇情簡介,全球風暴好看嗎?口碑如何?
    全球風暴的劇情簡介《全球風暴》的故事發生在未來,環境惡化導致自然災害愈演愈烈,因此世界各國通力合作,創造了能控制天氣的強大氣象衛星網絡。但是衛星網絡突發故障開始攻擊地球,摧毀一切的氣象大災變席捲世界。
  • 火星上的水都去哪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給出了答案
    由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上搭載的火星彩色成像儀(MARCI)照相機,記錄了自2018年火星沙塵暴是如何籠罩這顆紅色星球的。火星上這場沙塵暴導致美國宇航局的「機遇號」探測器與地球失去了聯繫。
  • 除了吳彥祖「全球風暴」還有哪些看點
    在我看來,不如直接把「荷蘭男孩」衛星網絡改為「河南男孩」,畢竟河南在中化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黃帝、倉頡、商丘、墨子、老子等著名歷史人物均出生於河南。而傑拉德·巴特勒飾演的傑克,就是該衛星網絡的創始人之一。有一天,荷蘭男孩發生了故障,全球各地都發生了氣象災害。
  • 《全球風暴》這類只會炫技的災難片會被淘汰
    《全球風暴》的災難片段被戲謔為是《2012》+《龍捲風》+《海嘯奇蹟》……雖然特效依然驚豔,但故事太過套路。  【今日看片】  上映13天,票房近4億元,中國觀眾對《全球風暴》已經夠友好了。特效勉強過關、劇情太多套路,讓《全球風暴》在北美的票房撲街。但如果好萊塢災難片一直這麼不求上進,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觀眾也會厭煩這一口。  失去科學根基的異想天開難以讓人信服  《全球風暴》「給地球穿上外衣」的戲劇設定,讓人想起「給長城貼瓷磚」、「炸開喜馬拉雅山」這種異想天開的說法。
  • 火星新發現,巨型沙坡移動,表面的風暴比你想像的更大
    火星新發現,巨型沙坡移動,表面的風暴比你想像的更大這也是火星上強風強於人類預期明顯的證據。人類能在火星上探測到這些變化是相當令人震驚的。可以這樣說,人類現在可以實現測量另一顆行星表面進程的速度比我們頭發生長的速度快幾倍。這樣的發現其實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對於火星研究跨出了比較大的一步。不過與沙丘不同,巨沙丘是由兩種大小的沙粒組成的。
  • 18天出現8次風暴!火星真適合人類殖民嗎?另一個地球沒有找到
    趣味探索訊 火星,是一個離地球只有上億公裡的地外世界,可以說與地球較接近!儘管科學家想殖民火星,但事實上它真的不是一個適合人類長期生存的星球,因為歐洲航天局火星快車一直觀測到火星時常出現沙塵暴!根據歐洲航天局科學家的說法,火星上小範圍或局部地區出現持續數天或數周風暴十分常見,不過有時也會出現吞沒整個星球的大風暴!就像去年5月至7月期間,出現了一個籠罩整個火星地表數月的沙塵暴,讓美國宇航局心痛地失去了機遇號探測器,搞得多名合作了多年的機遇號團隊成員不得不揮淚告別!
  • 劇情2小時,特效5分鐘,災難片我只服《全球風暴》
    導演不再局限於上一次的玩雪(電影《後天》),這次更是將火山、地震、海嘯、等眾多元素玩了個遍!好萊塢對災難片的打造情有獨鍾,從單一的地球自髮式到後來多重的「人為誘發」災難電影。《全球風暴》就是這樣一部「人為引發」的災難片。
  • 《全球風暴》打造全球氣象浩劫毀天滅地
    《全球風暴》將於10月27日內地公映  搜狐娛樂訊 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2017年度災難大片《全球風暴》(Geostorm)即將於10月27日在內地公映。作為今年唯一引進內地的災難巨製,《全球風暴》以好萊塢頂級水準打造毀天滅地的全球氣象浩劫。《全球風暴》被評論視為繼《2012》(2012)之後又一值得期待的災難大片。  災難片是最受觀眾青睞的電影類型之一,近年來就有《2012》、《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末日崩塌》(San Andreas)等眾多大熱之作,讓內地觀眾記憶猶新。
  • 《全球風暴》一場別開生面的災難大片
    關注我,獲得更多影視推薦《全球風暴》是繼《後天》《2012》後的又一部全球鮮有的災難大片。影片在氣象災難中融入了太空科幻、懸疑諜戰等多種元素中,將因政治陰謀而引發的人禍作為氣象災難的引爆點,無論視覺特效,還是頻穿腦洞的花式毀滅地球場面,較之前兩部作品都有所升級。
  • 火星上到底是什麼樣子,人站在火星上是什麼感覺?適合居住嗎?
    而那紅色正是火星上土壤的顏色,一旦遇到風暴,塵土就會被刮到空中,當然就能看到紅色了。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火星。眾所周知,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離地球最近距離5500萬公裡,幾十年來一直是人們探索的對象。火星和地球相比離太陽更遠,公轉周期為地球的2倍。自轉周期和地球相近,一天為24小時39分35.244秒,直徑約為地球一半,質量為地球的11%,是已知類地行星中密度最小的行星。
  • 5個月發生174次地震,火星的內部在躁動,表面還有數千個漩渦風暴
    地球上經常會發生地震,那麼其他星球上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比如地球的鄰居火星上,是不是也有地震呢?在地球上,三級地震在地面上基本能感覺到,但是在火星上卻感覺不到,因為它傳到地面上時,其傳播的距離就已經足夠遠了,但是四級地震有可能有輕微的感覺。
  • 《全球風暴》:東京巨型冰雹、杜拜滔天巨浪,末日災難席捲全球
    電影中超級英雄再一次用無與倫比的力量為這個漸寒的初冬獻上滿腔熱血。對於漫威迷來說,這個世界是被超級英雄所保護的,而人類軟弱無能,只會在災難面前抱頭鼠竄。 但無論是裝備過硬的鋼鐵俠也好,還是掌管戰爭的雷神也罷,終究只是漫畫中我們所幻想的神。當災難真正發生,可以拯救人類的,只有人類自己,就像10月27日上映的《全球風暴》一樣,我們正在經歷滅世浩劫。
  • 世界上最大無人島,面積約等於五十個香港,號稱「地球上的火星」
    德文島,加拿大帕裡群島的第二大島嶼,亦是全球最大的無人島,面積約為55000平方公裡,相當於50個香港。德文島位於北緯75度,很接近磁北極,天氣嚴寒。島上寸草不生、幾乎沒有植被,氣候極端寒冷和乾燥,其表面為巖脊、谷地和隕石坑所覆蓋,這些都與火星表面相似,因此這裡也被稱為 「地球上最接近火星環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