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hytol. | 西南大學廖志華教授團隊鑑定到託品烷生物鹼生物合成途徑中兩個全新功能的基因

2021-02-18 BioArt植物
近日,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廖志華教授團隊題為 Functional genomics analysis reveals two novel genes required for littorine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鑑定到託品烷生物鹼生物合成途徑中兩個全新功能的基因。


莨菪鹼及其消旋體阿託品都屬於託品烷生物鹼(Tropane Alkaloids, TAs),作為抗膽鹼藥物廣泛用於止咳平喘、麻醉鎮痛和緩解帕金森症等。茄科藥用植物是商業化生產TAs的唯一來源,但TAs在植物中含量很低,導致其供應不足價格高昂。採用代謝工程技術培育TAs含量高的藥用植物或基於合成生物學技術生產TAs成為相關醫藥行業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鑑定TAs生物合成途徑基因。國外科學家在天然產物權威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發表評論(Humphrey & O'Hagan.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2001),認為TAs生物合成是一個世紀以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廖志華教授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員和浙江中醫藥大學開國銀教授組成研究團隊,提出由UGT和SCPL-AT構成的二酶催化體系可能承擔海螺鹼生物合成功能的假設,並採用多學科研究手段,從顛茄Atropa belladonna中分離鑑定了苯乳酸UDP-糖基轉移酶UGT1(催化苯乳酸和UDP-葡萄糖生成苯乳醯葡萄糖)和海螺鹼合成酶LS(催化託品和苯乳醯葡萄糖酯化縮合生成海螺鹼),從而證實了上述假設並解析了TAs生物合成途徑的兩個未知的酶促反應。UGT1和LS的發現和鑑定解決了海螺鹼生物合成這一長期以來困擾科學家的難題,使得TAs生物合成途徑中新增了兩個全新功能的基因,同時為採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生產TAs提供了重要的必需基因。

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邱飛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廖志華教授、黃勝雄研究員和開國銀教授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西南大學為該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團隊已就UGT1和LS申報了相關發明專利。廖志華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和代謝調控研究及產業化,近年來廖志華教授在《Molecular Plant》《Organic Lette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Phyto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著名刊物以通訊作者發表了30餘篇研究論文;獲得授權專利12份。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nph.16317

相關焦點

  • 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連續在多個國際知名期刊發文,成果連連!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科研團隊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本期推送,我們就來看看西南大學近一段時間的精彩表現。1.廖志華教授團隊發現鳥氨酸脫羧酶在莨菪鹼生物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近日,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廖志華教授團隊綜合採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合成生物學等方法,從生產莨菪鹼的商業藥用植物顛茄(Atropa belladonna)中鑑定了一個在鬚根中柱部位大量表達的鳥氨酸脫羧酶基因(AbODC)。AbODC能夠高效催化鳥氨酸脫羧生成腐胺。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遺傳和分子研究表明,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受到多級轉錄調控網絡的精確調控,其中幾個NAC家族轉錄因子被鑑定為次生壁發育的開關基因:在擬南芥中, NST1和SND1兩個NAC家族轉錄因子的同時突變特異的導致纖維細胞中次生細胞壁增厚的嚴重減少。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遺傳和分子研究表明,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受到多級轉錄調控網絡的精確調控,其中幾個NAC家族轉錄因子被鑑定為次生壁發育的開關基因:在擬南芥中, NST1和SND1兩個NAC家族轉錄因子的同時突變特異的導致纖維細胞中次生細胞壁增厚的嚴重減少。
  • ...農業大學羅傑團隊鑑定到植物中首個調控支鏈胺基酸合成的轉錄因子
    近日,New Phytologist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海南大學羅傑教授團隊題為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OsbZIP18 promoter contributes to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levels in
  • ...與生物學院唐克軒教授團隊發表青蒿素和黃酮類生物合成協同轉錄...
    2020年2月11日,Cell旗下植物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 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唐克軒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Parallel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Artemisinin and Flavonoid Biosynthesis
  • 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藥效團Ergoline環中的C環生物合成機制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論文,前輩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了EasC和EasE兩個蛋白參與了C環的生物合成(圖1B),但是具體的分子生物學與酶學機制仍然沒有解析清楚。
  • 中科院陳曉亞團隊完善棉酚生物合成途徑
    棉酚是棉花多種組織(包括種子)的分泌腺體中產生的萜類次生代謝物,具有抵禦病蟲害侵襲的功能,但由於其天然毒性,棉籽需要脫酚處理才能用於食品及飼料行業
  • 美國史丹福大學《Nature》秋水仙鹼合成的發現與工程化
    很少有完整的途徑從植物中合成藥用化合物。因此,許多植物衍生療法是直接從藥用植物或植物細胞培養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最主要的例子是秋水仙鹼,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應對來自Colchicum和Gloriosa物種的炎症疾病的治療的物質。
  • JACS:人工合成草藥生物鹼
    它含有一些強大的生物鹼,已經讓很多科學家對它們產生了科學和醫學上的興趣。然而,這種植物製造的許多這些化合物含量極低,阻礙了檢驗它們的治療價值的努力。對於一種稱為Serratezomine A的化合物——它可以說是這些生物鹼中最複雜的一種——含量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這種生物鹼可能具有抗癌屬性,而且可能治療記憶喪失。
  • 雲南農業大學楊生超團隊在姜狀三七齊墩果烷型三萜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取得重要進展
    內容來源於Planta人參皂苷是人參屬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前期人參屬植物三萜代謝途徑挖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達瑪烷型的人參皂苷生物合成,但針對積累在姜狀三七這一分布在我國西南部的人參屬植物中的齊墩果烷型三萜例,例如ginsenoside Ro、chikusetsusaponin IV和IVa的生物合成卻未見報導。
  • PNAS | 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表徵
    該文章研究了棉酚的生物合成途徑。本文通過轉錄組分析與VIGS分析,確定了棉酚合成的四種酶及其可能的底物。這四種具有功能特性的酶是(+)-δ-cadinene合成酶和參與7-羥基-(+)-δ-cadinene生成的P450,將法尼醯二磷酸(FPP)轉化為半棉酚,還有兩個酶涉及芳構化。
  • Nature Plants:抗癌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轉運途徑被發現
    目前在臨床實踐中使用的許多藥物是從植物中天然存在的特殊化合物開發而來的。英國的科學家們在長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生產有效的抗癌化合物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發現了抗癌植物成分( MIAs )生物合成過程中的轉運機制。
  • 研究解析真菌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途徑及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真菌中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闡明其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對創製果實採後棒麴黴素防控技術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組長期從事果實採後病理學研究。研究團隊前期從擴展青黴(Penicillium expansum)中鑑定到一個含有15個基因的棒麴黴素合成基因簇,證明了該簇中基因對棒麴黴素合成的調控作用,揭示了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發現響應環境pH信號的轉錄因子PePacC能通過調控該基因簇中基因表達控制棒麴黴素合成。
  • 揭示海洋生物鹼Cyanogramide合成機制
    揭示海洋生物鹼Cyanogramide合成機制
  • 從雙環到多環——複雜虎皮楠生物鹼的多樣性全合成
    :從雙環到多環——複雜虎皮楠生物鹼的多樣性全合成如果說萬物皆星塵,那麼浩瀚宇宙中的無數粒子究竟在億萬年中經歷了多少分合與變遷才能最終誕生一個天然產物?天然產物又給我們人類帶來了什麼機遇和挑戰?天然產物全合成的最大魅力之一就在於人類可以在實驗室裡,在相對微不足道的時間內來實現大自然億萬年的造化,這也是人類終極夢想——控制自身命運的漫長徵程中的小小一步。
  • 萜類代謝組、生物鹼代謝組和次生代謝組隆重上線!!!
    >定性準確:自主研發二級譜匹配方法,項目樣本物質二級譜與公司資料庫二級譜逐一智能匹配✦ 定量準確:三重四級杆MRM模式,定量黃金標準,準確檢測物質相對含量植物次生代謝物成分鑑定植物次生代謝物通路研究植物抗病蟲害研究藥用植物活性成分鑑定植物藥用功能與作用機制研究
  • ∣新型細菌四氫異喹啉生物鹼
    近期,他們課題組從菌株Streptomycessp.IB2014/016-6中分離並鑑定了一類全新骨架結構的四氫異喹啉,命名為Perquinolines A-C(1-3)(Figure 1)。活性結果顯示,1-3都具有抗腫瘤活性,其中1具有麻醉的功能。
  • 中國科學家主導破譯鴉片基因密碼,揭示嗎啡類生物鹼合成奧秘
    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公布鴉片罌粟的高質量全基因組序列,揭示其進化歷史上主要加倍和重排事件,同時闡明嗎啡類生物鹼、合成基因簇的進化歷史,為進一步開發鴉片罌粟藥用價值和揭示罌粟科乃至早期雙子葉植物進化歷史奠定了重要基礎。罌粟已知的良效究竟有哪些?
  • Angew:雲南大學夏成峰教授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夏成峰研究員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題「Enantioselective
  • 華中農業大學聯合西南林業大學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以蠟梅為代表的木蘭類植物物種進化位置、蠟梅全基因組多倍化事件以及樟目植物基因組進化歷史;對蠟梅花香合成代謝網絡中相關關鍵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系統解析了蠟梅花芽分化到開花的發育過程;為被子植物演化、蠟梅花香生物合成及開花提供了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