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麥角生物鹼類化合物最早於上世紀從真菌中分離得到,並廣泛產生於多種麴黴和青黴,被譽為最重要的臨床藥用分子和天然毒素(圖1A),在歐美市場上被廣泛用來治療癌症、偏頭疼、產後大出血和帕金森症,FDA批准的上市藥物有12種。研究表明,麥角生物鹼結構中的Ergoline四元環是該類化合物的藥效團,它與神經遞質的結構比較類似,可以特異性結合人腦中的各種神經遞質受體。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藥效團Ergoline環中的C環生物合成機制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論文,前輩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了EasC和EasE兩個蛋白參與了C環的生物合成(圖1B),但是具體的分子生物學與酶學機制仍然沒有解析清楚。

圖1:(A)麥角生物鹼類藥物;(B)中心碳環形成

煙麴黴(Aspergillus fumigatus)可以產生麥角生物鹼fumigaclavine C(圖2A),並且其生物合成基因簇已經被報導。麥角生物鹼化合物以色氨酸為起始,在途徑合成的第一步酶(異戊烯基轉移酶DmaW)和第二步酶(甲基轉移酶EasF)催化下合成1。酵母和構巢麴黴中異源表達前四個基因(dmaW、easF、easE和easC),可以得到化合物2。但是體外從12是如何轉化的卻未見報導。本文研究者就這一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展開了研究。

生物信息學分析EasE是一個FAD依賴的氧化酶,研究者推測其為下一步的催化酶,於是在構巢麴黴中共表達dmaW,easF和easE三個基因,產生了一個新化合物4(圖2B)。將4餵養煙麴黴ΔdmaW菌株,則修復了3的產生,證明4是途徑中的中間體。同源蛋白序列比對發現,EasC與過氧化氫酶(catalase)中的小亞基家族(SSC)高度同源,但是又具有多個不同的保守胺基酸位點。聚類分析發現,EasC蛋白處於一個獨立的分支。這些結果都表明EasC可能不僅僅具有過氧化氫酶活性。此外蛋白同源建模發現,該蛋白含有與SSC類似的heme和NADPH結合位點。因此研究者推測EasC在化合物2的合成中具有重要功能。於是,研究者將easC,dmaW,easF和easE基因共同表達於構巢麴黴中,HPLC分析發現產生了新化合物,NMR結構鑑定該化合物的確是化合物2。接著,研究者在大腸桿菌中純化得到了可溶性的EasC蛋白,EasC可以在體外分解過氧化氫,驗證了其過氧化酶活性。由於研究報導的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酶均利用過氧化氫作為氧化劑,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但是研究者利用各種生化反應手段,包括反應體系添加或不添加過氧化氫、無氧催化、有氧催化、同位素標記(18O2和H218O)等,在體外發現EasC蛋白是利用氧氣作為氧化劑,而不是過氧化氫,區域和對映體選擇性催化兩個非活化的sp3碳形成C-C鍵,並推測了EasC的催化機制,完整地解析了臨床重要藥物前體四環麥角生物鹼的中心碳環形成機制。

圖2:EasC是一種全新類型的雙功能酶

本篇文章報導的過氧化氫酶EasC代表了一種全新類型的生物催化劑,它是自然界首個同時具有過氧化氫酶和單加氧酶活性的蛋白(圖2B)。本項目解決了該類藥物研究中半個多世紀以來懸而未決的難題,將為該類藥物的工業菌株優化、代謝工程改造等研究打下堅實基礎。該研究成果已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 Catalase Involved in Oxidative Cyclization of the Tetracyclic Ergoline of Fungal Ergot Alkaloids」。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姚永鵬博士和博士後安春豔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書山研究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 N. Houk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先導專項、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和青年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青年促進會會員項目的經費支持。

文章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10217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絲狀真菌具有強大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能力,可以產生結構複雜多樣、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許多絲狀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開發成重要藥物應用於臨床中,包括青黴素、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和抗真菌藥物棘白菌素。探索絲狀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對於進一步挖掘次級代謝產物資源和開發新型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技術的發展,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由於受遺傳背景複雜、遺傳操作困難等因素的制約,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一直落後於細菌及低等真菌(Front. Microbiol. 2015, 6, 127)。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因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及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天然產物全合成主要包括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化學合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 年Wöhler 實現尿素的合成,隨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天然產物全合成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化學家們不斷挑戰結構複雜的天然產物,完成了包括維生素B12、海葵毒素等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全合成工作。
  • 林雙君:我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
    為了保證能夠順利地完成這個轉變,我採取了漸進的方式,首先選擇與化學更接近的酶催化有機不對稱合成作為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初步地了解酶,這種特殊的催化劑催化化學反應的本質和過程。然後過渡到酶催化反應的機制,即構成酶蛋白的胺基酸在催化過程中的作用及酶催化反應的動力學在揭示催化機制方面的作用。在掌握了酶學的基礎知識和酶學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之後,我開始了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的探索。
  • Chem.Sci.昆明植物所首次闡明天然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
    除上述強心苷外,弩箭子糖這一不常見的天然結構僅存在於少數幾個天然產物中,且目前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尚不清楚。 2016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前沿交叉團隊黃勝雄研究組闡明了託酚酮吡啶生物鹼類化合物rubrolones生物合成過程涉及二型聚酮合酶和氧化酶介導的複雜氧化重排形成託酚酮環的化學機制(Org.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8月28日,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一流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Unusual Type II Polyketide Synthase System Involved in Cinnamoyl Lipid Biosynthesis」(《獨特的II型聚酮合酶參與肉桂醯脂生物合成》)的研究成果,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博士研究生鄧梓榮為第一作者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植物天然產物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了自身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抵禦病蟲害,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唐雙焱課題組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用同一套途徑酶設計了兩條不同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產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發現當兩條途徑同時工作時,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效率大大提高。代謝工程通常聚焦於單條合成途徑中酶的調控,唐雙焱團隊的該項工作展示了基於酶的混雜催化活性設計多條合成途徑,通過減少細胞代謝負擔並實現碳流的重排,實現羥基酪醇的高效生物合成,進一步拓展了蛋白質定向進化手段在代謝工程研究中的應用,為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的設計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依據。
  • 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建立適用於多核工業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
    industrial fungi」已發表在合成生物學權威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上。通過該方法,高書山課題組在紅曲紅色素多核生產菌Monascus purpureus中實現了內毒素桔青黴素生物合成基因簇(15 kb)的無痕敲除。新菌株經過科隆公司的小罐發酵、中罐發酵以及大罐發酵等層層嚴格驗證,發酵產品品質顯著高於目前市場上同類產品,已經應用於千噸級紅曲紅色素的工業生產,為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細胞重要中間代謝產物醯基-CoA類化合物,作為供體直接參與生物體內的蛋白醯化修飾,從而調控多種重要生物學過程,如表觀遺傳、能量代謝、精子發育等,是目前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在生物體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過程中,醯基-CoA扮演的角色一直被認為是聚酮類、生物鹼類、脂肪酸類及異戊二烯類等多種重要天然產物的合成前體,然而目前人們對其作為醯化修飾供體調控次級代謝產物合成過程的作用認知明顯不足。
  • 中科院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建立適用於多核工業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
    in polykaryotic industrial fungi」已發表在合成生物學權威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上。通過該方法,高書山課題組在紅曲紅色素多核生產菌Monascus purpureus中實現了內毒素桔青黴素生物合成基因簇(15 kb)的無痕敲除。新菌株經過科隆公司的小罐發酵、中罐發酵以及大罐發酵等層層嚴格驗證,發酵產品品質顯著高於目前市場上同類產品,已經應用於千噸級紅曲紅色素的工業生產,為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圖1.
  • 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單加氧酶與底物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產物及糖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尹恆團隊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在裂解多糖單加氧酶(LPMO)與不可溶的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二萜糖苷甜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甜茶素(rubusoside)的生物合成過程,報導了甜葉懸鉤子(R.suavissimus)與明日葉(A.keiskei)中挖掘得到6條新的二萜糖基轉移酶,並對其底物識別的機制進行了研究。  二萜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植物源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理和藥用活性。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中國科學報】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大連化物所發表天然產物微生物合成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團隊發表了題為Advanced Strategies for Produ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in Yeast 的綜述文章。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基於其良好的生物活性,近年來,這類化合物已成為天然產物化學及相關領域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化學家對其進行有機合成和生物合成的研究。研究通過廣泛的NMR數據分析、ECD計算實驗確定了其精確構型,發現它與蒿狀大戟中的一個Tigliane類主要成分3 (Tetrahedron, 2015, 71(34), 5484–5493)有很高的結構相似性,據此,黃勝雄研究組提出了該化合物可能的生源合成機制,主要經由鹼催化下的retro-aldol開環,氧化和酯化三個步驟 (圖2虛線)。
  • 張長生組脂肽類天然產物Totopotensamide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NRPS)和聚酮(PKS)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轉錄調控策略在深海鏈黴菌SCSIO 02999中原位激活了TPM A的生物合成基因簇,通過轉錄調控策略,敲除兩個負調控基因(totR3/totR5)和超表達一個正調控基因(totR1),在所獲得的工程菌中實現了主產物TPM A的產量提高和一個磺酸化的新產物TPM C的分離鑑定(圖1);在糖基轉移酶編碼基因
  • 【科研新進展】(102)徐功教授課題組在天然產物全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植物保護學院徐功教授課題組成功開發了walsucochin降三萜類天然產物的高效全合成路線,在天然產物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生物體在氧化代謝活動中產生的,如過氧化氫(H2O2)和NO等。ROS化學性質活潑,低濃度時在機體內可發揮重要作用,但過量則會導致細胞組織受到氧化脅迫,引起細胞和機體的損傷,並參與許多疾病如癌症、神經系統疾病等的發病過程。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病毒基因組轉錄過程則依賴宿主細胞的RNA PolII複合物,通過掠奪並利用宿主來源的加帽RNA(capped RNA)作為引物合成轉錄產物(messenger RNA,mRNA),從而啟動後續病毒蛋白的表達。病毒聚合酶合成RNA過程又可以進一步分為起始、延伸和終止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