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皚皚,綠林蔥蔥,海子粼粼。這顆塵封在橫斷山中的「明珠」,被墨爾多神山守護了千年,有「中國最美鄉村」之稱。
位於丹巴縣中路鄉,海拔2600米,掩映在藏寨山間的「登龍雲合」森林學校,打破了外界對傳統村小的認識,成了丹巴的「新地標」。
200平米的「自然」建築,是學校校區即功能區:餐廳、浴室、圖書館、多功能活動廳一應俱全。除此之外,還有溫室植物玻璃房和星空觀測室,主要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寓意在大自然的靈動中,找回遺失的自我。
這一切都來自於三十歲返鄉的青年,他們深度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從特產、民宿,到文創和地方品牌等,以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村莊提供發展的路徑,找到了與鄉土、鄉村結合的獨特方式,也找到了自身想要的生活方式。
在西藏建造森林學校,用另一種方式耕種
劉璇很瘦,一襲黑髮長至腰間,背著一個寫著「吃素」的布袋。朋友們都習慣叫她Apple,跟她聊天,她的眼睛必然看向你;說的每個詞,尾音都是收著的,聲音的能量像是從胸腔發出的,給人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感覺。
2019年暑假,她受邀到美國在紐約大學和加州大學幾所分校,分享她這四年多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建立和運營藏區第一所森林學校的故事。20多天出差在外,來不及調回時差又進了藏區。她是北京人,在上海和成都各開設有一間公司,但一年中大半的時間都待在了藏區。
「藏區的事都剛剛起步,需要花多一些時間親自去做。」森林學校不只是一個面向當地藏民和城裡人的自然生態教育中心,這些年來還一直幫助村民探索生態經濟的發展形式。最近兩年,Apple還和先生榮耀陸續在四川海子山自然保護區、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裡,建立與森林學校類似的研學基地。
大學畢業後,Apple因為偶然的機會留在了藏區,做過好幾種工作,走遍了全國各地,現在又回到了她最熟悉的地方。森林學校的租約有30年。她信佛,這30年租約對她就像一個輪迴。「這件事遇到我,我遇到它,緣分到了,就努力做好當下的事。」
只有了解你的土地,你才會愛它護它
2015年,時序已然進入5月,墨爾多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梨樹,仍開著一樹樹勝雪繁花,幾處藏寨稀疏點綴在山地林間。即便常年在藏地行走,劉璇和團隊成員進入保護區緩衝地帶的自然村落中路鄉時,仍驚嘆於眼前的美景。
Apple他們意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是許多保護區內村寨面臨的共同問題。七個月的調研結束,他們沒辦法像做其他的規劃案一樣,交完報告就轉身離開。得知當地最高處的傳統藏式房屋即將被拆,Apple和團隊商量後租下這棟房子,連帶旁邊空置的另一處民居及中間空地,一併籤了30年的租約。他們決定在這裡嘗試做些新的東西,比如一所森林學校,但又不只是一所學校。
Apple團隊專注在以森林學校為基礎的自然教育上。不斷邀請專家、村內長者共同來研究與開發生態教育課程,寄望城市和鄉下的孩子都可以體會到與自然相處的樂趣,能夠以自然為老師,學會尊重與愛。「我們相信,只有你了解你的土地你才會愛它、保護它。」
2015年調研結束後,Apple與登龍雲合森林學校主創設計師榮耀帶領建築設計團隊,引入新能源和新技術,重新改造承租的藏寨。比如具備空氣溼熱和熱水功能的OM太陽能制熱系統,取經自芬蘭的生態旱廁,還有淨化水處理系統、有機垃圾處理系統等。
許多課程和活動都是在這兩棟房子裡舉行,房子改造前後的變化,讓孩子們和村民可以親身感受環境友好型的建築。幾年來,他們持續舉辦各種零廢棄工作坊,如何減少使用塑料,回收垃圾,堆肥等,也讓更多孩子們掌握環保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慢下來,去陪伴,去撬動,去改變
在當地發展四年多,Apple團隊與村民捆綁在了一起。240位村民參與了他們的技能培訓,創造了1070個工作機會,生態旅行和農業種植加在一起,給當地帶來了近400萬元的經濟收入,已經出現了年輕人從城市回流的現象。
「在鄉村做事,不能只是講道理,要去做。要慢下來陪伴,不是一時的。」她說,這種主動溝通、積極互動的風格,其實與她的個人性格有很大衝突。今年38歲的她,幾乎從沒邀請過客人回家,也很少有社交活動,能一個人待著的時候都儘量一個人待著。
每當她感受這種衝突時,她都會問自己,你的初心是什麼?30年租約的意義是什麼?她的初心不是把一腔熱情投射到一個地方,遇到挫折後就換到另一處。她想做的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新農人,而是讓當地人成為新農人,對自己的家鄉有情感有責任的新型農民。
想到這些,她總會調整好心態,以更積極入世、更高效的方式去做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德迦社區和四川海子山自然保護區格聶山在地社區,是在她尋求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值得去做的案例。
2017年前,Apple受邀為德迦社區講授社區發展培訓課程,第一次到訪這座海拔4000米高原上的第一個零廢棄社區,認識了推動這一社區行動的德迦寺降央西然堪布。她深深為堪布和當地居民守護三江源水源地的利他之心感動,先後投資幾百萬元支持社區發展。登龍雲合團隊在當地研發出不使用化肥、農藥、殺蟲劑的有機蔬菜大棚,既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難得的健康蔬果,也減少了蔬果長途運輸帶來的高原碳排放。2019年,他們對口支持德迦社區建立一個更好的自然教室,就是希望當地野生動植物、鳥類、水源檢測巡防隊的功能可以更有效發揮出來,用藏族傳統文化講解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育更多的牧民和年輕人。
有人問她為什麼選擇留在藏區,她說,經濟發達的地方,有很多人在做。藏區諸多保護區內的農村社區、牧區,教育和經濟資源都相對匱乏。她看見了,就想去行動,陪伴他們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至於未來,也許緣分到了,進城也是有可能的。
《三十歲,回鄉去》
藺桃/著
東方出版社2020年9月版
稿件編輯:張瀅瑩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登龍雲合團隊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前往海拔最高的鄉村,返鄉青年把當地小學變成了森林藝術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