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海拔最高的鄉村,返鄉青年把當地小學變成了森林藝術館

2021-01-10 澎湃新聞

積雪皚皚,綠林蔥蔥,海子粼粼。這顆塵封在橫斷山中的「明珠」,被墨爾多神山守護了千年,有「中國最美鄉村」之稱。

位於丹巴縣中路鄉,海拔2600米,掩映在藏寨山間的「登龍雲合」森林學校,打破了外界對傳統村小的認識,成了丹巴的「新地標」。

200平米的「自然」建築,是學校校區即功能區:餐廳、浴室、圖書館、多功能活動廳一應俱全。除此之外,還有溫室植物玻璃房和星空觀測室,主要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寓意在大自然的靈動中,找回遺失的自我。

這一切都來自於三十歲返鄉的青年,他們深度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從特產、民宿,到文創和地方品牌等,以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村莊提供發展的路徑,找到了與鄉土、鄉村結合的獨特方式,也找到了自身想要的生活方式。

在西藏建造森林學校,用另一種方式耕種

劉璇很瘦,一襲黑髮長至腰間,背著一個寫著「吃素」的布袋。朋友們都習慣叫她Apple,跟她聊天,她的眼睛必然看向你;說的每個詞,尾音都是收著的,聲音的能量像是從胸腔發出的,給人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感覺。

2019年暑假,她受邀到美國在紐約大學和加州大學幾所分校,分享她這四年多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建立和運營藏區第一所森林學校的故事。20多天出差在外,來不及調回時差又進了藏區。她是北京人,在上海和成都各開設有一間公司,但一年中大半的時間都待在了藏區。

「藏區的事都剛剛起步,需要花多一些時間親自去做。」森林學校不只是一個面向當地藏民和城裡人的自然生態教育中心,這些年來還一直幫助村民探索生態經濟的發展形式。最近兩年,Apple還和先生榮耀陸續在四川海子山自然保護區、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裡,建立與森林學校類似的研學基地。

大學畢業後,Apple因為偶然的機會留在了藏區,做過好幾種工作,走遍了全國各地,現在又回到了她最熟悉的地方。森林學校的租約有30年。她信佛,這30年租約對她就像一個輪迴。「這件事遇到我,我遇到它,緣分到了,就努力做好當下的事。」

只有了解你的土地,你才會愛它護它

2015年,時序已然進入5月,墨爾多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梨樹,仍開著一樹樹勝雪繁花,幾處藏寨稀疏點綴在山地林間。即便常年在藏地行走,劉璇和團隊成員進入保護區緩衝地帶的自然村落中路鄉時,仍驚嘆於眼前的美景。

Apple他們意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是許多保護區內村寨面臨的共同問題。七個月的調研結束,他們沒辦法像做其他的規劃案一樣,交完報告就轉身離開。得知當地最高處的傳統藏式房屋即將被拆,Apple和團隊商量後租下這棟房子,連帶旁邊空置的另一處民居及中間空地,一併籤了30年的租約。他們決定在這裡嘗試做些新的東西,比如一所森林學校,但又不只是一所學校。

Apple團隊專注在以森林學校為基礎的自然教育上。不斷邀請專家、村內長者共同來研究與開發生態教育課程,寄望城市和鄉下的孩子都可以體會到與自然相處的樂趣,能夠以自然為老師,學會尊重與愛。「我們相信,只有你了解你的土地你才會愛它、保護它。」

2015年調研結束後,Apple與登龍雲合森林學校主創設計師榮耀帶領建築設計團隊,引入新能源和新技術,重新改造承租的藏寨。比如具備空氣溼熱和熱水功能的OM太陽能制熱系統,取經自芬蘭的生態旱廁,還有淨化水處理系統、有機垃圾處理系統等。

許多課程和活動都是在這兩棟房子裡舉行,房子改造前後的變化,讓孩子們和村民可以親身感受環境友好型的建築。幾年來,他們持續舉辦各種零廢棄工作坊,如何減少使用塑料,回收垃圾,堆肥等,也讓更多孩子們掌握環保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慢下來,去陪伴,去撬動,去改變

在當地發展四年多,Apple團隊與村民捆綁在了一起。240位村民參與了他們的技能培訓,創造了1070個工作機會,生態旅行和農業種植加在一起,給當地帶來了近400萬元的經濟收入,已經出現了年輕人從城市回流的現象。

「在鄉村做事,不能只是講道理,要去做。要慢下來陪伴,不是一時的。」她說,這種主動溝通、積極互動的風格,其實與她的個人性格有很大衝突。今年38歲的她,幾乎從沒邀請過客人回家,也很少有社交活動,能一個人待著的時候都儘量一個人待著。

每當她感受這種衝突時,她都會問自己,你的初心是什麼?30年租約的意義是什麼?她的初心不是把一腔熱情投射到一個地方,遇到挫折後就換到另一處。她想做的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新農人,而是讓當地人成為新農人,對自己的家鄉有情感有責任的新型農民。

想到這些,她總會調整好心態,以更積極入世、更高效的方式去做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德迦社區和四川海子山自然保護區格聶山在地社區,是在她尋求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值得去做的案例。

2017年前,Apple受邀為德迦社區講授社區發展培訓課程,第一次到訪這座海拔4000米高原上的第一個零廢棄社區,認識了推動這一社區行動的德迦寺降央西然堪布。她深深為堪布和當地居民守護三江源水源地的利他之心感動,先後投資幾百萬元支持社區發展。登龍雲合團隊在當地研發出不使用化肥、農藥、殺蟲劑的有機蔬菜大棚,既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難得的健康蔬果,也減少了蔬果長途運輸帶來的高原碳排放。2019年,他們對口支持德迦社區建立一個更好的自然教室,就是希望當地野生動植物、鳥類、水源檢測巡防隊的功能可以更有效發揮出來,用藏族傳統文化講解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育更多的牧民和年輕人。

有人問她為什麼選擇留在藏區,她說,經濟發達的地方,有很多人在做。藏區諸多保護區內的農村社區、牧區,教育和經濟資源都相對匱乏。她看見了,就想去行動,陪伴他們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至於未來,也許緣分到了,進城也是有可能的。

《三十歲,回鄉去》

藺桃/著

東方出版社2020年9月版

稿件編輯:張瀅瑩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登龍雲合團隊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前往海拔最高的鄉村,返鄉青年把當地小學變成了森林藝術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成縣:「90後」返鄉青年的「兔大王」夢
    「90後」返鄉青年的「兔大王」夢隴南日報通訊員 左謙茹每日甘肅網5月9日訊 據隴南日報報導 暮春時節,走進成縣紙坊鎮府城村「90後」返鄉青年周鵬的生態兔養殖場,一排排整齊的兔舍中,上千隻小兔子在圈舍裡活蹦亂跳,有伊拉兔、花巨兔、比利時兔、紐西蘭兔等10個品種……周鵬一邊給筆者介紹兔子品種
  • 都勻農商行「貸」返鄉青年發展龍鬚菜產業
    都勻農商行傾情支持蒙邦池等4名返鄉創業青年帶頭人,發展龍鬚菜種植產業,做鄉村產業振興「領頭雁」。自6月10日開採以來,每天有兩噸優質龍鬚菜直發粵港澳大灣區。圖:惠農興邦龍鬚菜示範基地水族青年蒙邦池、蒙勝明和布依族青年蒙秉榮、楊正紅是好夥伴。他們分別到北京、廣西、福建等省市打工,從事產品營銷、產業運營、企業管理,積累了市場信息、發展技能、經營管理等資源後,3年前相約返鄉考察,合夥創業。
  • 世界海拔最高的村莊,海拔5373米,人均壽命45歲,卻沒人願意離開
    12月過後普莫雍措就逐漸冰封,湖面出現壯觀的冰裂現象,由於當地海拔高,氣溫低,只有湖心小島還能長草,每年3月份左右,當地村民將羊群趕上湖中,在酷寒中求生存。相傳,羌塘草原上的一對青年男女一路遷徙來到這裡,遼闊的草原、碧藍的湖泊令他們流連忘返,於是他們便定居下來,歲月變遷,形成了如今的普瑪江塘鄉。直到今天,當地村民仍然以放牧為主。從打隆鎮出發,翻越5373米的格尼拉山山,便來到普瑪江塘鄉,在這裡,看山不是山,5000多米的高山沒有了冷峻的模樣。
  • 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 我們能做什麼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體系的構建,返鄉創業者越來越多,據農村農業部統計,2018年返鄉創業創新人員已達740萬,非農創業人員也有300萬,其中很多是大學畢業生,他們與鄉村振興成為命運共同體。  浙江省經過多年培育,湧現出了一大批積極投身鄉村產業的「農創客」,截至2018年10月,全省「農創客」已有1700餘人。
  • 從坦克兵到養蜂人,關壩村的返鄉青年故事
    這首歌講的是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木皮藏族鄉一個叫做「關壩村」的小山村的故事,同時也是李芯銳和其他6個「返鄉青年」多年以來在關壩村裡一起做保護,做扶貧,做振興的激情歲月。我們常強調一個城市要發展多塊,一座村莊要在幾年內改造成什麼樣子,帶動多少人脫貧致富。與李芯銳的對談,第一次讓人覺得「慢「也是件好事,慢中不但求穩,還多了許多有人情味的故事。
  • 鄉村小字輩智鬥疫情
    家住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鎮楊家務村的6名大學生在返鄉期間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周圍有不少村民對疫情不重視,就連自個兒的父母也死活不肯戴口罩。」兩周下來,一直堅信「宅在家就是為國作貢獻」的6個人,終於坐不住了。「我們能不能為村裡防疫做點啥?」不滿21歲的周瑩第一個想到。很快,她又聯繫了村裡另外5名返鄉大學生,組建起一支志願者隊,「兩個00後和4個『準00後』。」
  • 改善鄉村振興中青年缺席狀況
    不同於前一階段,「青年缺席」正成為中國鄉村發展中遭遇的現實問題。尤其是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需要解決如何吸引鄉村青年回流、城市青年下鄉的問題。  青年參與推動鄉村發展  在傳統社會中,青年與兒童往往被視為社會的預備成員(social becoming)。
  • 昌都市芒康縣小學教師曲海超獲馬雲鄉村教師獎
    原標題:昌都市芒康縣小學教師曲海超獲馬雲鄉村教師獎   三亞海棠灣,100位鄉村教師在這裡走上紅毯,成為舞臺上矚目的明星。1月6日晚,一年一度的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再度舉行,該獎項自2015年發起以來,每年的三亞之約已經成為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鄉村教師們的不變約定。本報作為西藏唯一合作媒體應邀參會。
  • 讓「返鄉不返貧」創業夢落地生根
    受訪者供圖  她放棄城市穩定的工作,毅然回到農村創業;她組織返鄉青年創業團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她自建生態體驗基地,助力精準扶貧……她就是梅州興寧市源清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梅州市品鮮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雪蓮。  今年,張雪蓮被省婦聯評選為2017年度「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她說,這個稱號是對她奮鬥的最佳褒獎和最好鼓勵,她的最大夢想就是助力鄉村振興,讓「返鄉不返貧」。
  • 【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2020-07-02 04: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徽工業大學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閃耀青春光芒
    抗洪防疫中的青年身影今年入梅以來,長江沿岸城市均經歷了較為長期的降水過程,多地防汛形勢日趨嚴峻,吹響了戰洪集結號。時值暑假,返鄉實踐的學子們聞「汛」而動,紛紛自告奮勇加入到抗洪搶險隊伍中,以實際行動保衛家園。
  • 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中閃光 ——記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會長...
    從穿梭於高樓大廈間的「海歸小資」,到奔波在田間地頭的「核桃社長」,再到發起成立國內第一個「青年農民聯合會」,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奮鬥姿態,在綠色的田野上書寫出了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經過幾年的學習實踐,他終於變成了一個具備一定農業技術、同時善於農業管理的新型青年職業農民。2014年12月,在晉中林果豐種養專業合作社的牽頭下,程子昂創辦了晉中林沃豐聯合社,主打核桃為主的乾果產業,整體經營規模、資源體系有了極大提升。
  • 最高的國家森林公園,海拔高達3700米,位於陝西還是南北分界線!
    國家森林公園是現在人們最喜歡的旅遊選擇之一,在這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清新的空氣,舒適的風景,新奇的發現總是讓人放鬆,這裡是野生動物和植物的寶庫,它的探索和發現吸引著人們,今天說到獨特的森林公園,是國家級森林公園中海拔最高的。
  • 網絡流行語科普 返鄉寶藏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返鄉寶藏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8-01 18:59   來源:禮儀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返鄉寶藏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返鄉寶藏青年: 指那些看過了更大的世界,並且將世界帶回家,能夠帶給家人如打開寶藏般驚喜的年輕人。
  • 濰坊80後小夥的鄉村振興路:雜草亂石荒山變身花果飄香
    「這裡的生態太好了,植被覆蓋率高,是一處天然森林氧吧;山裡種的東西是純天然的,糧食好吃,果子也甜。」然而如何選擇一個好的突破口,讓眼前的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眼前這位從臨朐大山裡走出去的80後小夥馬雲強心裡泛起了漣漪。
  • 返鄉創業天地寬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有「中國蔬菜第一縣」之稱的山東聊城市莘縣,越來越多的懂農業、愛農村、善經營的返鄉創業人員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一批批「田秀才」「土博士」在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的舞臺上閃亮登場。  「這些學名叫蠐螬的蟲子別看它小,卻有著驚人的消化和排洩能力。
  • 【科技日報】我國海拔最高氣象站是如何架成的?
    為更好地了解珠峰地區冰川表面與大氣的交換過程及絨布冰川的氣象條件,我國科研人員日前在海拔5832米的東絨布冰川消融區成功架設自動氣象觀測系統(AWS)。  3名中科院科研人員,經過4天連續工作,在5個當地藏族同胞的幫助下,齊心協力在海拔5832米的珠峰冰川上架設起我國海拔最高的長期定位自動氣象觀測站。7月17日,科技日報記者獲悉,中科院科研人員預計在9月份進行首次氣象數據下載。
  • 「博士村」其實沒有神話 中國鄉村教育的「逆水」樣本
    這一背景下,逆水村賡續40多年的教育「神話」,讓人看到了現實的另外一種可能,鄉村學校的復興之光興許就蘊藏在此。在逆水村,能否探尋到鄉村教育的成功密碼?我們帶著深深的疑問上路,從省城合肥驅車潛山市區,再換乘當地的車輛,歷時4個小時,穿越大山的層層懷抱,一路蜿蜒、急轉,終於來到了沐浴在冬日暖陽下的寧靜村落。
  • 碧塔海,位於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內,是雲南省海拔較高的湖泊
    碧塔海位於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內,距離香格裡拉縣城32公裡,海拔約3600米,是雲南省海拔較高的湖泊。碧塔海是藏語,意為「櫟樹成氈的海子」。碧塔海是普達措環保車途經的最後一個景點,這裡和第一個景點屬都湖的距離大約有10公裡,因此必須乘車前往。碧塔海沿岸也有棧道,沿路風景非常美,特別推薦在這兒下車走走看看,運氣好的話,還可以遇到小松鼠之類的小動物找你討吃的。沿著棧道前行可至湖畔碼頭,可以在這裡坐上遊船,泛舟於清澈碧綠的湖水上,盡享湖光山色。
  • 中國「最平坦」的城市,當地沒有一座山,「最高」海拔只有8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城市都在不斷發展,有些城市發展比較好,受到了很多遊客的喜愛,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些遊客喜歡去城市了解當地城市的風俗文化,有些遊客喜歡去一些城市欣賞美景,還有一些遊客喜歡去各個城市品嘗特有的小吃,根據自己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