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武漢一個小區門前,一位居民戴著泳鏡來領取通過微信群團購配送的蔬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崢苨/攝
2月10日,湖南省資興市唐洞街道晉寧路,一輛防疫消毒噴灑車在路上作業。陳雄鷹/攝
疫情大考,難在基層,尤其難在農村。
家住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鎮楊家務村的6名大學生在返鄉期間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周圍有不少村民對疫情不重視,就連自個兒的父母也死活不肯戴口罩。」
兩周下來,一直堅信「宅在家就是為國作貢獻」的6個人,終於坐不住了。
「我們能不能為村裡防疫做點啥?」不滿21歲的周瑩第一個想到。很快,她又聯繫了村裡另外5名返鄉大學生,組建起一支志願者隊,「兩個00後和4個『準00後』。」定點接替那些在村口24小時值守的村民,此外配合村幹部入戶排查,宣傳各種防疫知識。
用好土法子尋求突破
基層抗「疫」遠沒有想像中容易。一開始,作為晚輩向長輩推行口罩「文明」,6個年輕人總能聽到各種各樣搪塞的話語,「病毒這麼遠,怎麼會傳染到我呢?」「這都多少天了,村裡啥事沒有!」
面對這些「不聽話」的長輩,22歲的焦麗君有自己的辦法。她是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大三學生,放假前在保定市一所醫院實習。
因為學醫的緣故,焦麗君對疫情信息特別敏感,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疫情數據。和父母去買東西,她自己全副武裝,並要求父母戴上口罩。開始時,父母不聽話,一家人沒少置氣。
1月23日武漢封城。焦麗君找到了向父母科普的好時機,把專業知識靈活運用,「文字、圖片、視頻,再加上我的講解,輪番轟炸」。
除夕那天,父母終於被一個演示病毒如何隨飛沫傳播的視頻觸動,戴上了口罩。
有了成功經驗,焦麗君依葫蘆畫瓢,將勸說父母的那套方法運用到了志願服務中,挨個兒給村民普及防疫知識。幾次之後,村裡的年輕人都自覺戴上了口罩,只是部分老人還是不習慣。
6個年輕人隨身攜帶口罩,遇到沒戴的,一碰面就遞上去。「老人們其實更在意身體健康,我的秘訣就是告訴他們,現有的病例顯示有的老年人被病毒感染後會比較嚴重。」焦麗君自己總結,對待不同的人,得知道他們的突破點在哪兒。
除了逐一勸說,在農村地區的防疫宣傳中,運用通俗易懂的「土方法」擴大覆蓋面,提高村民防範意識,也尤為關鍵,鄉村「大喇叭」播報就成為一種流行的宣傳方式。
「老大爺們,大家一定要戴上口罩。」「大姐,今年就別走親家了,病毒可不認人呀!」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獅子崗鄉,在鄉裡一家農機合作社擔任團支部書記的汪亞就自告奮勇當了志願者。
汪亞的妻子是獅子崗鄉査婆店村的村幹部,正月初二起,汪亞主動放棄休息,參與協助該鎮的防疫工作。開著一輛「臨時宣傳車」,裝著一個大喇叭,從街頭開到巷尾,再到田間地頭,播送防疫信息。
他每天開車6到8小時,行駛約140公裡,在全鎮10個村循環播放疫情防控知識。遇到聚在一塊打牌聊天的,汪亞就會拿出喇叭,用地道的本地話耐心勸說大家趕快回家。有些村民會反問他:「你幹這個一天多少錢?」還有人很不客氣:「就你逞能!」
遇到這種情況,汪亞都會一一解釋。
還有一些人和汪亞「打遊擊戰」,他們大致掌握汪亞的行車路線後,選擇先避開,再出來一塊玩。汪亞發現後,就及時改變了原有路線、時間,有時早上、下午提前一小時出發,每天換不同路線開,或者放慢開車速度。
勇敢講道理迎難而上
春節大規模返鄉探親,走親戚串門的習俗,以及醫療資源配置不均「城強鄉弱」的現狀,讓農村地區成為防疫薄弱的一環。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陳家峪村的包村幹部王紅梅就陷入兩難境地。
前幾天,陳家峪村一位四世同堂的高壽老人離世,按照當地風俗,這是「喜喪」,葬禮辦得越熱鬧、來的人越多越好。
「一方面是村民的生命健康,一方面是風土人情。」作為西柏坡鎮人大主席,王紅梅頗有些為難。最終,理智戰勝了情感,她和陳家峪村的村幹部帶著一包口罩找到老人的家屬,硬著頭皮講解起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沒想到,逝者的家人很配合,挨個通知親戚不要來弔唁。最後,只有直系親屬參加了葬禮。兩天後,村裡另外一位76歲的老人也去世了。這次葬禮更簡單。
讓村民作出改變的,不僅有村幹部的勸解,還有整個村子應對疫情嚴陣以待的形勢。
陳家峪村是西柏坡鎮政府所在地,全村288戶899人,村民居所散落分布,路口多。疫情開始,村裡就實行「十戶一長」制度,十家成立一個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每天情況匯總,這樣可以全面掌握村民身體健康和人員流動情況。此外,多渠道宣傳疫情防護知識,並在村莊設有8個卡口,有人日夜值守。負責消毒、清理衛生的防疫人員也忙得不可開交。
「隔離」等「硬核措施」同樣要落到實處。年前,村裡有一個從武漢打工回來的小夥子,為了安全,全家被隔離。對於這種情況,西柏坡鎮實行「三包一」的方法,由王紅梅、村支書、派出所民警三人負責,隨時報告這家人的健康信息,照料他們的日常生活。
不止是重點疫區的返鄉人員要做好隔離以及自身防護,在不少農村地區,當地政府都會通過多種「硬核」措施,鼓勵村民減少外出、安心居家。
不過,新問題又產生了。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紅耀鄉,一直值守一線的85後女副鄉長左瑾觀察到,最近經過要道關卡的車輛明顯增加,一打聽,原來是村民年前儲備的蔬菜糧油已經見了底,本村又沒條件購買。可通通放行,又會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壓力。
如何破題?在縣裡有關部門的幫助下,2月初,紅耀鄉下轄的10個村子搭建起了「臨時菜籃子」,因地制宜,在已經開辦愛心超市、具備貯藏條件的村子,設立生活物資保供點,將新鮮蔬菜和米麵油等必需品擺上便民服務臺;其他村子,由村幹部統計村民需求,鎮政府安排供應商及時送貨上門。
35歲的姬彥明是紅耀鄉的蔬菜供應商,在鎮政府監督下,他陸續與各村籤訂了供貨、價格、配送等相關保障協議。每天凌晨5點,出發前往縣城,為7000多位村民帶回千餘斤蔬菜。有時還要根據村幹部提供的信息,為村民捎帶急需的生活用品。
玩轉新點子智戰疫情
「叮,您有新的訂單提醒!」在安徽廣德市柏墊鎮茅田村,「便民代購」服務也悄然興起,負責這項業務的是村裡的8名團員青年。
柏墊鎮茅田村是安徽廣德市海拔最高的村,距離鎮上和市區均有20多公裡。村裡僅有幾家小賣部,無法滿足全村3000多人生活需求。為此,村裡特意安排兩輛小轎車作為「便民代購車」,該村團支部副書記周幽也摸索設計了一個H5頁面,村民通過微信「點單」,由志願者「跑腿代購」將各家所需物品供應到位。
「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們不能出去添亂,但家中有老人80多歲了,行動不便,急需成人紙尿褲。」村民王祖平看到村幹部在朋友圈裡轉發的信息後,第一時間打通熱線電話。「家裡缺什麼,手機上也能預約,志願者真是太貼心了!」等米下鍋的村民張興軍也在一天之內收到下單購買的大米。
代購服務不收取任何額外費用,價格以超市、藥店列印的小票為準。碰到一些特殊需求,志願者盡力完成。一位女士因患有糖尿病急需胰島素,周幽等人駕車去市裡醫院排隊掛號取藥,一單代購花費了3個多小時。有些村民家門口路窄,車子無法到達,志願者步行前往,手機上的步數2萬、3萬是常態。
「大家安全,我們辛苦點還是值得的。」周幽說。
在甘肅隴南的鄉村,網絡同樣是基層戰「疫」的重要武器。在「隴南鄉村大數據」平臺上,12個疫情相關板塊上線,各鄉村、社區及時使用平臺內嵌的「村聊」板塊,傳達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採用短視頻、快板等形式,引導群眾認識疫情做好自我防護。與此同時,3200多位村醫的聯繫方式全部公開,群眾只要身體有任何不適,都能第一時間線上問診。
很多年輕幹部主動為「智」戰疫情出謀劃策。在兩當縣楊店鎮高速出口負責值守的何吉慶、王亮,就針對該出口為兩省交界、每天有大量過路車輛的實際,設計出一款掃碼登記錄入系統,避免了登記人與被登記人紙筆共用的接觸風險,也減少了車輛等候時間。數據上傳還把各項信息及時匯總,一旦發現疫情可以隨時追蹤。
處於四縣交界處的成縣蘇元鎮,年輕人集思廣益,想出了很多好辦法。他們將黨政、醫保、計生等9項便民服務搬到網上,在全縣首個推出「不見面服務」。最近,他們又面向外出務工人員,開展線上意願徵集,對有去向和意願務工的人員進行分類登記,利用簡訊、微信等平臺,及時提供工作信息,讓大家能夠合理安排務工時間。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豪 記者 朱洪園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