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鄉村振興中青年缺席狀況

2021-01-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現代意義上的「青年」概念本身是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產物,美國學者吉爾斯指出這一概念大約在18世紀70年代之後才出現。工業革命開啟了大規模鄉—城流動,大量青少年進入城市並成為諸多社會問題的參與者,由此引發了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伴隨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社會不再視青年群體為社會問題的製造者,而是更加強調和重視他們在適應和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同於前一階段,「青年缺席」正成為中國鄉村發展中遭遇的現實問題。尤其是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需要解決如何吸引鄉村青年回流、城市青年下鄉的問題。

  青年參與推動鄉村發展

  在傳統社會中,青年與兒童往往被視為社會的預備成員(social becoming)。他們被認為需要不斷學習來理解和適應社會,然後才會被賦予正式的成人資格(social being)。因此,傳統的村莊政治也往往是老人政治,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很難進入村莊權力網絡。但是,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社會本身也在快速發展。「文化反哺」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老年人需要向年輕人學習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等科技產品,環境保護之類的新理念也常常是由孩子反向傳遞給家長。農村的老人政治已經無法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在村莊治理中接納青年才能開啟新的發展可能性。

  在中央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產業發展需要有知識、有技術的青年人才助力。已經萌發的很多新型業態,經營的主體也是年輕人,比如農村電商、網絡主播等行業。青年回鄉不再意味著要延續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方式。他們掌握了現代科技知識,對社會需求和變革有一定敏感性,能夠成為農村產業變革的新動力。以農村電商為例,在河南平樂鎮的牡丹畫淘寶村創業人員當中,青年佔比為85%,女性佔比為66%。農村電商帶動了村莊其他產業的發展,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激活了村莊發展的潛力。

  在現代化進程中,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農村空心化」和「農民老齡化」的問題,在發展的一定階段開始反思城鄉關係、開展重振鄉村的政策實踐,也越來越重視青年人才的作用。比如,針對農民老齡化的問題,日本在2006年提出了「青年務農計劃」,旨在從非農領域引進、培養新農民,增加有知識技術且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青年勞動力供給,實現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政策向初次涉足農業領域的新農民提供農業技術人員投資資金、青年務農資金和經營主體培育支援資金等支持。

  此外,村莊治理和基層黨建亟須注入新鮮血液。傳統的鄉村治理主要依靠鄉紳之類的特定社會群體,依賴鄉約等非正式制度。村委會是當前的鄉村治理格局中的關鍵組織,但在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背景下,很多村委會換屆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或者延續了老人政治的格局。村民選舉是青年參與村莊治理最主要的制度化渠道。中央的政策也在強調大力加強村級組織後備力量的排摸、培養和儲備。但是,總體來看,村幹部隊伍當中青年的比例仍然偏低。以浙江2019年的情況為例,在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當中,35周歲及以下的僅佔1.9%和7.1%,而少數偏遠山區61周歲以上黨組織書記比例達到17%。農村青年黨員佔比也較低,35周歲及以下的佔22.6%,還有0.94%的村沒有35周歲及以下黨員。

  鄉愁是青年返鄉的基礎

  面對如何培育、強化青年返鄉動力,除了通過外部政策激勵來改善青年就業、創業環境之外,更應注重激發青年群體的內在動力。在新時期,鄉愁既是青年下鄉的情感基礎,也可能成為連接城鄉的情感紐帶。鄉愁承載的是農村青年關於家鄉以及童年的溫馨回憶,也寄託著城市青年對于田園生活的想像。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都出現過回歸鄉村的社會潮流,城市人湧向鄉村尋找昔日的鄉情、鄉味、鄉風,由此帶動了一些有著較好鄉村文化和自然稟賦的村莊去發展旅遊和民宿。伴隨城市中等收入群體成為鄉村旅遊的消費主體,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開始轉向鄉村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創業青年口中的「情懷」和「理想」是他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使他們能夠克服鄉村條件的限制,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投身鄉村發展當中。越來越多的城鄉青年開始將自己對鄉村的嚮往轉變成創業實踐,創業類型也呈現多樣化的特徵,不限於民宿、電商等新興行業,也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養老服務等領域,對豐富鄉村業態、增加鄉村社會服務供給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青年創業在行業分布以及總體佔比方面仍然偏低,尚未形成可複製的經驗和模式,個案對行業或者村莊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也不夠明顯。如何發掘各類青年人的鄉愁和情懷,並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仍然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的議題。

  當前的鄉村振興政策更加強調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扶持等方面,對於軟環境建設重視不足,尤其是缺乏情感維度的政策支撐。鄉村振興的二十字目標,包含了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它回應青年的發展訴求,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鄉愁反映了人們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反思,開始嘗試探索新的生活可能。在現實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當今社會一種弔詭的現象,一方面對鄉村生活充滿了田園詩般的想像,另一方面農村青年仍然在「流向」城市;在社會觀念中,城市代表了未來和發展,有關鄉村的想像則帶有更多的懷舊色彩,它仿佛停留在一個塵封的世界當中。這種鄉村想像進一步把青年推向了城市,因為青年需要擁抱未來。這樣的社會觀念反映了現實的城鄉差距,但它也說明了鄉村價值的失落,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農村教育。很多學者覺察到了教育當中的城市導向,即在教育當中貶抑鄉村社會的價值,將它視為一個次等的社會體系。因此,他們呼籲加強鄉土教育來重建一套更平衡的城鄉話語。

  另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快速推進的農村中小學撤併,也在現實上影響了農村兒童的鄉土體驗。對於那些幼兒園就到鎮上、小學開始寄宿生活的兒童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被限制在學校的圍牆之內,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看,他們都被阻隔在村莊社區之外。當這些農村兒童成長為青年的時候,他們可能無法建立起很強烈的鄉土認同,也因此更難激發出返鄉的內在動力。

  發展空間是留住青年的關鍵

  近年來,鄉村的發展環境正在不斷改善,也吸引了一些青年的回流,湧現出一些成功案例。要想增強鄉村對青年的吸引力,發展空間是最為關鍵的要素,其核心是理解青年的需求並通過政策去回應。在通常的認識中,鄉村無法留住青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優質的就業崗位。事實上,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崗位亟須青年並且也能夠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但是仍然很難吸引青年。

  在一些具有自然生態資源優勢的村莊,民宿等新興產業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如民宿管家、活動策劃者。但是,現階段就業需求與供給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矛盾。以浙江松陽縣的陳家鋪村為例,當地民宿產業面臨的現實困境是,很難留住優秀的管家,有素質的青年勞動力流動性也很大。主要原因並不是工資待遇,而是來自家庭的阻力以及對個人未來發展的困惑,「除了他們家裡的意見很大之外,他們也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除此之外,專業學習機會、個人生活層面的困境也會導致青年無法安心留在鄉村。比如,鄉村醫生、鄉村教師往往在完成規定的服務期之後,想方設法離開鄉村。相對而言,城市能夠為個人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和專業發展平臺。鄉村醫生和教師的收入雖然在不斷改善,但對於青年而言,未來發展空間是更為關鍵的因素。另外,鄉村生活條件、個人婚戀、子女教育等問題,也降低了鄉村的吸引力。

  要想留住青年需要制定多元的支持政策,即不僅應強調經濟維度,還應重視青年的成長性需求。除了加強在創業、培訓方面的政策支持之外,還應打破城鄉壁壘、暢通城鄉流動的渠道。對於服務鄉村的青年,進行多維度的政策獎勵,除了常規的經濟補貼之外,還應該設立榮譽機制,讓青年獲得價值認可。

 

  (本文系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西部農村的貧困治理問題研究」(2018RCZX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樊氏微生物科技助推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解決了溫飽問題,鄉村振興將解決富有問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上,如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劉彥隨:鄉村振興「四缺五弱」怎麼破?—新聞—科學網
    21世紀以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宏觀戰略相繼實施,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但國內城鄉二元體制和長期「重城輕鄉」的發展偏向,使得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依然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結構性矛盾。 如何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鎮弱村空」局面怎樣破解?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區級試點,三水備受各方關注和熱議。三水將如何全力以赴推進試點工作,既解決自身鄉村發展問題,又形成試點經驗為全市、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提供樣本借鑑?
  • 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置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漠和草山深處的無數鄉村,迎來了振興和重塑的春天。    產業的「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之門    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是鄉村振興的題中要義,說到根子上,這一切都要靠著產業開路。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摘 要]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 東莞寮步霞邊村:改善人居環境 勾勒鄉村振興美好新圖景
    到盤石圍公園散散步、話家常;到盤石圍一街欣賞絢麗奪目的牆面彩繪;到霞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參加各類活動......記者從東莞市寮步鎮獲悉,近年來,霞邊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振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思路,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基層公共服務水平。
  • 鄉村文化的雙重邏輯與振興路徑
    關鍵詞: 鄉村文化;鄉土文化;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振興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作為指引鄉村現代化圖景的綜合戰略,鄉村文化振興是其靈魂所在,缺失文化浸潤和文化底蘊的鄉村社會難以成為真正的「美麗鄉村」。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王東海攝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劉芳奇)「綠色減貧是可持續最強的脫貧手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3月30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在「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上表示。有必要將脫貧攻堅融入到鄉村振興,立足「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提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速度和效果。脫貧攻堅應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張琦表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貧困地區農村發展的兩個階段。
  • 樟樹市發展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這是該市聚焦「六穩」「六保」,圍繞保障糧食生產、豐富「菜籃子」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不斷擴大種養規模,提升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該市堅持把穩定提高糧食產能放在首位,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強化科技裝備支撐、優化生產區域布局、突出規模示範帶動,連續多年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今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26.96萬畝,總產量達59萬噸以上。
  • 清華大學王亞華:「鄉村振興」是總書記擲地有聲的承諾
    當前,鄉村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方力量都在聚集起來,為鄉村振興助力。比如在江西,原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豆羅就在退休後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回到他的鄉村老家當了新農村建設總顧問,改造土坯房,修建農博館,為鄉村建設出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之一。
  • 「連片創建」凸顯鄉村振興「矩陣效應」
    」,集中打造文旅融合旅遊區、健康頤養休閒區、服務提升農業區三大主題板塊,凸顯了鄉村振興「矩陣效應」。目前,「紅葉柿巖」項目將博山陶琉文化、孝文化、飲食文化與旅遊資源相融合,建設了文旅推廣中心、國家地理營地、鄉村振興學堂等,現已成為日客流量超萬人的網紅打卡地。「禹王山鄉村振興示範區只是全市連片創建鄉村振興示範區的一個縮影。」
  • 在希望的田野上實現鄉村振興
    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話題,3位省人大代表接受媒體提問,暢談履職心聲,回應百姓關切。3位代表一致表示,我省是農業大省,當前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結合自身實際加強履職盡責,紮根農業農村謀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探索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顯然,推動鄉村振興成為了繼脫貧攻堅戰之後的又一項艱巨任務。
  • 《山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開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建立鄉村振興考核評價制度和工作年度報告制度,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定和上級人民政府的要求,開展鄉村振興促進相關工作。
  • 用心留住人才振興鄉村
    鄉村振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而我們要開展好鄉村振興工作就必須重視人才,用心把人才留在鄉村一線,我們才能激發出他們無窮智慧,凝結他們無窮力量,最終,我們才能如期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樣的美好願景。  營造良好氛圍,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翔安大宅火龍果豐收 鄉村振興脈動強勁
    國慶旅遊旺季間,鄉村振興精品示範村——大宅,正展示著翔安鄉村旅遊的風採。  循著火龍果的甜香,從島內趕來的遊客、市民絡繹不絕,在大宅紅色的人行步道上,撒下了一路歡聲笑語;年輕的女村民拎著水壺,帶著精心釀製的火龍果茶,熱情地招呼八方賓客。大宅的火龍果,每半個月即可收成一次。  「天剛亮,家家戶戶就下田採摘火龍果,今年是個豐收年。」
  • 淮安:發展鄉村旅遊 賦能鄉村振興
    融媒體記者 張小燕創成全國、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6家,獲批星級鄉村旅遊區52家;發揮鄉村旅遊重點村、星級鄉村旅遊區和特色鄉村旅遊資源品牌效應,吸引外來資本6億餘元;舉辦清江浦區百花節、洪澤湖國際大閘蟹節、漣水農民豐收節、盱眙龍蝦節、金湖荷花節等各具特色的鄉情鄉韻活動。
  • 鄉村振興,哪些做法要不得?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我國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我們應該如何走好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