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 細胞學說創始人施萊登逝世

2020-06-23 搜狐知史

1881年6月23日,施萊登逝世。施萊登是德國著名的植物學家。1839年他從細胞的形成機理與生命的發育過程兩方面,把細胞學說成功地引入動物學,建立起了生物學中統一的細胞學說。他的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有《論顯花植物胚株的發育史》,《植物發生論》,《植物及其生活》等。

歷史上的今天 | 細胞學說創始人施萊登逝世

1804年4月5日,施萊登出生於德國漢堡一個醫生家庭。1824年施萊登進入著名學府海德堡大學攻讀法律,並在1827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施萊登回到家鄉從事律師行業,但是這份看似體面的工作他幹的並不順心,而且陷入抑鬱焦慮的負面情緒中,甚至一度企圖輕生。

歷史上的今天 | 細胞學說創始人施萊登逝世

1833年施萊登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醫學,後又進入柏林大學學習植物學,開始了對自然科學的研究。1838年發表《植物發生論》,在這個基礎上,施萊登提出了植物細胞學說。

歷史上的今天 | 細胞學說創始人施萊登逝世

1840年施萊登在耶拿大學植物學任副教授,1842年出版《植物學概論》,1881年6月23日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逝世。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整理/袁立聰 審核/任慧

相關焦點

  • 科學歷史 創建「細胞學說」--中國數字科技館
    創建「細胞學說」  在柏林,施旺有幸結識了施萊登。1838年,施萊登在對有花植物胚囊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細胞是一切植物結構基本的活的單位和一切植物賴以發展的基本實體。他認為細胞是具有生命的獨立自主的單位,植物的發育是靠新的細胞不斷形成實現的。
  • 教材裡的《名人傳》——施萊登的故事
    細胞學說的創始人-施萊登 施萊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1804.04.05-1881.06.23)(1804.4.5,漢堡~1881.6.23,德國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植物學家,細胞學說的創始人之一。
  • 醫學史上的10月13日:細胞病理學、社會醫學創始人微爾嘯出生
    歷史上的今天1821年10月13日,病理學家、細胞病理學創始人、社會改革家、政治家、社會醫學鼻祖、德國著名內科醫生微爾嘯(魯道夫·微爾嘯Rudolf Virchow,1821.10.13-1902.9.5)出生。
  • 細胞學說的建立
    細胞學說被恩格斯譽為打破形上學自然觀的三大發現之一,它同達爾文進化論、能量守恆定律一起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科學基礎。它和進化論一同成為19世紀生物學的兩個豐碑。細胞學說的建立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對人體的解剖研究;顯微鏡下的發現;對生物體結構統一性的推測;顯微鏡下對動植物組織的觀察;施萊登和施旺的工作;新細胞是怎樣產生的。
  • 細胞學說——細胞分裂程序
    細胞學說是1838~1839年間由 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 動物學家施旺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才較完善。魯道夫 魏爾肖細胞學說論證了整個生物界在結構上的統一性,以及在進化上的 共同起源。1858年,德國病理學魏爾肖提出「所有的細胞都來源於先前存在的細胞」的著名論斷,徹底否定了傳統的生命自然發生說的觀點。至此細胞學說才全部完成。
  • 【微專題】細胞學說的意義
    2.正確理解細胞學說的意義(1)細胞的統一性主要說的是細胞在結構和組成上基本相似。細胞學說的內容不僅僅是教材上的3條,也包括「細胞在結構和組成上基本相似」。除此之外,細胞的統一性還表現在增殖和遺傳等方面。(2)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說的是一切動植物(不包括微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這些生物體在結構上具有統一性。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46.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揭示了生命結構的共性,表明細胞生物有著共同起源,生物彼此之間有著親緣關係。這一學說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並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恩格斯曾把細胞學說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另外兩大發現為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  ⊙奇蹟探秘:  1.細胞學說的創立人是誰?是在什麼時候創立的?
  • 知識|細胞學說
    「知識」這個模塊,可能是生物課本裡的基礎識記內容,也可能是同學們的易錯點以及容易混淆的點,還有可能是課本知識的擴展,在生活和生物科技上的延伸
  • 盤點歷史地位排名前十的生物學家,你認同這個排名嗎?
    達爾文早期因地質學研究而著名,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划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顛覆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到了1930年代,達爾文的理論成為對演化機制的主要詮釋,並成為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在科學上可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一致且合理的解釋,是現今生物學的基石。代表作品:《物種起源》、《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人類的由來和性選擇 》等。
  • 探索生命界的原子——細胞學說
    在科學史上,首先把生命界統一起來,並提出了科學的生命定義的是19世紀的施萊登和施旺。他們創立了細胞學說,從而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紀元。細胞在生命科學中的地位相當於無機界的原子,細胞學說則相當於化學中的原子論。細胞這一名稱是17世紀英國科學家胡克首先提出的。他在用顯微鏡觀察軟木的時候,發現了其中像「蜂房」一樣的微小結構,於是就用「細胞」這個詞來描述這種細微結構,一直沿用至今。
  • 細胞的發現
    雖然列文虎克的顯微鏡的發明使得人類看到了微觀世界,但因為顯微鏡的倍數不夠,焦點只能聚集在狹長的形狀上,人們很難使用顯微鏡聚集觀察到更細微的事物。胡克猜想,如果軟木不乾燥,這些細胞中應該充滿液體----他的猜想是正確的。細胞這個詞就這樣保存下來了。這一發現激勵了生物學家,整個生物領域轉移到對細胞結構和細胞功能的研究上。
  • 今天是蘋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逝世九周年紀念日
    IT之家10月5日消息 9 年前的今天,蘋果創始人、前 CEO 史蒂夫 · 賈伯斯因胰腺癌去世,享年 56 歲,在這一天之前,蘋果高管在公司 Infinite Loop 總部園區的媒體活動上發布了 iPhone 4s 手機。
  • 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動植物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是1838~1839年間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 (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和動物學家施旺(Theodor Schwann) 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德國科學家魏爾肖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觀點,才較完善。它是關於生物有機體組成的學說。
  • BBC經典紀錄片《細胞》
    故事開始於1674年,倫敦皇家學會收到了來自荷蘭的一個包裹,包裹的主人是當時製作出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的安東尼.列文虎克。他在信中描繪了一幅令人驚嘆的畫面:許多微小的生物在顯微鏡下遊動,它們的體型如此之小,甚至一粒沙子上面都能夠放下數百萬的數量。
  • 歷史上的今天|11月29日 彭德懷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 2020.11.29 距離全年結束還有32天 1890年11月29日 日本第一屆帝國會議,實施《大日本帝國憲法
  • 【歷史上的今天 | 1105】
    種質論主張生物體由質上根本相異的兩部分——種質和體質組成。認為生物體在一生中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或器官的用與不用所造成的變化只表現於體質上,而與種質無關,所以後天獲得性狀不能遺傳。認為種質只存在於核內染色質中。魏斯曼認為染色質是由存在於細胞核中的許多遺子集合而成的遺子團。遺子中又含有許多的粒狀物質,稱之為定子,定子還可再分為更小的單位——生源子,後者是生命的最小單位。
  • 初中生物知識點:細胞的基本結構
    1、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液態的,可以流動,內有細胞器等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 10月29日,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這些事……
    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有時候會很好奇,此時此刻遠方的人們在做些什麼,歷史上的人們又經歷了什麼?回首歷史,10月29日,究竟發生了什麼……1889年,10月29日。56年前的今天,我國與尚比亞建立外交關係。1971年10月29日。49年前的今天,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出世。1977年10月29日。43年前的今天,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獲得巨大成果。
  • 金斯瑞解讀 | 新型人工「智能細胞」有望在細胞水平上靶向疾病
    想要深入了解生物學,細胞生物學不可不提。自從1839年施萊登和施旺的細胞學說問世以來,認識細胞就成了深入了解生命科學的必修課題。 隨著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出現,人們對細胞內部結構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基因重組技術的出現更將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風潮推上頂點,研究細胞的分子結構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成為主要課題,基因調控、信號轉導、腫瘤生物學、細胞分化和凋亡更是當代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