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瑞解讀 | 新型人工「智能細胞」有望在細胞水平上靶向疾病

2020-10-22 金斯瑞

想要深入了解生物學,細胞生物學不可不提。自從1839年施萊登和施旺的細胞學說問世以來,認識細胞就成了深入了解生命科學的必修課題。

隨著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出現,人們對細胞內部結構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基因重組技術的出現更將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風潮推上頂點,研究細胞的分子結構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成為主要課題,基因調控、信號轉導、腫瘤生物學、細胞分化和凋亡更是當代的研究熱點。

但是,由於活細胞複雜的內部結構,以及體外環境下活性限制,大大禁錮了其在工程領域的應用。於是科學家們另闢蹊徑,踏上了「人造細胞」的漫漫徵程。近二十年來,製造出具有生命特徵的「人造細胞」已經成為熱門研究。

人造細胞的本質是利用高分子半透膜將具有生物活性物質(酶、輔酶或胺基酸等)包裹起來,模擬人體細胞的各種功能。人工細胞作為自然活細胞的替代品,在研究生命起源與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潛力無限。

2017年發表在 ACS Science 雜誌上的論文表示,已有人造細胞通過經典圖靈測試。簡單解釋就是人造細胞已經可以瞞天過海,騙過自然活細胞,使其將人造細胞當作「盟軍」,並且,人造細胞還可以與自然細胞進行「交流溝通」。

近日,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化學系Sheref S. Mansy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在Science Advances上公開發表[1],該論文表示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人造「智能細胞」,可以通過與體內其他細胞進行細胞通訊,促進神經元的生長和分化。

該論文的著力於人造「智能細胞」在神經分化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研究發現通過檢測內環境的變化,人造「智能細胞」可以作出相適應的響應,釋放特定的蛋白質信號,從而調節聯級反應引發細胞的各種生理活動。

經過特定成份組裝的人工「智能細胞」可以通過轉錄翻譯合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從而促進神經元的存活和分化,導致神經突向外生長,分支以及突觸的形成和穩定,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這意味著這種新型人造「智能細胞」在智能藥物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在細胞水平上有針對性地治療疾病。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工作遠遠超越了以往智能藥物遞送系統的設想,不再止步於將人造細胞簡單的設定為具有簡單的藥物輸送載體,而是以人造細胞為技術應用的平臺,設計開發出能夠定期監測生理狀況且可以相應地合成/釋放不同藥物分子的人工「智能」細胞,這為治療學和治療學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人工細胞與神經幹細胞之間的通訊

或許這些想法聽起來有點像是科幻小說,但研究人員明確地指出了其潛在的可能性:人造細胞最主要優點之一就是能夠有目的的,定製化的設計其功能,這使它們比起其他載體平臺更容易預測和控制。

Sheref Mansy教授也表示:「在不久的將來,人造細胞的工程化會成為一種趨勢,針對不同生理狀況或疾病,可以提供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細胞作為特定治療分子。」。

在越來越重視個性化精準治療的今天,「定製化」的人工「智能細胞」前路明朗,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醫生可以通過精準放置人造「智能細胞」來達到「對症下藥」,從而達到在細胞水平上靶向疾病。

參考文獻:

[1].Sheref S. Mansy,Ö. Duhan Toparlak,Jacopo Zasso.Artificial cells drive neural differentiation.[J].Science Advances.2020.09.18

[2].https://phys.org/news/2020-09-chemists-smart-cells-potential-illness.html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畸形和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帕金森疾病背後的「罪魁禍首」)能夠從腸道移動到大腦中,從而在大腦中擴散並聚集成為致命的塊狀結構—路易小體(Lewy bodies),隨著這些塊狀結構積累,其就會導致大腦細胞死亡。
  • 化學家發展「智能細胞」,有可能在細胞水平上治療疾病|章魚通
    一個國際化學家小組的新研究描述了一種新型人造細胞,可與身體內的其他細胞進行溝通,並可在智能製藥領域應用。」人工細胞的作用是探測體內環境的變化。作為回應,人工細胞產生和釋放蛋白質信號,影響體內其他細胞的行為。
  • ...深度解讀!如何通過靶向作用癌症幹細胞來釋放免疫療法的抗癌潛能!
    2020年8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題為「Unleashing Immunotherapy by Targeting Cancer Stem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如何通過靶向作用癌症幹細胞來釋放免疫療法的潛力,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頭頸鱗狀細胞癌
  • Cell Stem Cell深度解讀!如何通過靶向作用癌症幹細胞來釋放免疫...
    2020年8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題為「Unleashing Immunotherapy by Targeting Cancer Stem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如何通過靶向作用癌症幹細胞來釋放免疫療法的潛力,文章中,
  • 新型蛋白降解技術可靶向細胞外蛋白
    日前,Arvinas公司的科學創始人Craig Crews博士的實驗室又傳來好消息,Crews博士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名為ENDTAC的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平臺,將蛋白降解技術擴展到靶向細胞外蛋白,有望進一步擴展這一創新治療模式的適用範圍。他們的研究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雜誌上。
  • 國信證券:看好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細胞治療創新平臺發展前景...
    毛利率100%)相抵消,整體來看毛利率水平可維持60%以上。行政費用率:預計行政費用率維持現有水平。該項業務淨利率水平約20%左右,則可能貢獻444萬美元淨利潤,考慮金斯瑞在全球基因合成領域的龍頭地位,給予2020PE 20-22x,截止中報,港元:美元匯率為0.1290,該部分市值約69-76億港元。2、生物製劑開發服務(CDMO)業務處於高速發展期:2019年國內生物藥CDMO行業市場份額藥明生物約佔78.6%,金斯瑞約3.2%。
  • Stem Cell Rep:科學家有望利用一種細胞循環工具來治療帕金森疾病
    2020年9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分析了細胞中循環線粒體的分子機器,旨在闡明如何提升這種產生能量結構(線粒體)的產量,研究者表示,線粒體出現問題是帕金森疾病發生的一個關鍵方面,研究人員重點對神經元進行了研究,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Cell:靶向調節性T細胞有望可以治療癌症!
    近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題為「Interferon-γ Drives Treg Fragility to Promote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證實,靶向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s)有望成為治療癌症的有效途徑。
  • 年終盤點:CAR-T細胞重磅研究解讀
    這些T細胞利用它們表達的CAR受體結合到靶細胞表面上的分子,而這種結合觸發一種內部信號產生,接著這種內部信號如此強效地激活這些T細胞以至於它們快速地摧毀靶細胞。近年來,CAR-T免疫療法除了被用來治療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之外,經改進後,也被用來治療實體瘤、自身免疫疾病、HIV感染和心臟病等疾病,具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 TEM:靶向作用細胞「自噬」有望抑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性...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Zhiyong Cheng教授說道,自噬是細胞進行質量控制的一種特殊方式,如果無法進行有效的自噬過程,細胞就無法自我更新,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自噬過多,其也會破壞細胞自身組分的平衡,進而誘發細胞死亡,因此適度調節的自噬過程對於維持機體健康至關重要。
  • 金斯瑞解讀|藥物發現新維度:靶向GPCR複合物
    據統計靶向GPCR藥物銷量佔全球市場的27%。然而,隨著對新型和改良藥物的不斷探索,開闢了靶向受體複合物的新策略。受體複合體是由核心受體蛋白和受體相關蛋白組成,對受體的整體結構、功能和定位有著深遠的影響。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Sci Rep:科學家成功利用人工RNA編輯技術修復基因組遺傳代碼 有望...
    2020年10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並沒有確定的療法來治療由點突變引起的多種遺傳性疾病,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人工的RNA編輯研究了一種治療手段在治療遺傳性疾病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Nature:通過靶向作用癌症幹細胞或有望根治急性髓性白血病
    2019年12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彼得-麥卡倫癌症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從根源上靶向作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acute myeloid leukemia)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發現或能幫助開發治療惡性難治性血液癌症的新型療法。
  • 多篇文章解析NK細胞在抵禦多種疾病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機體免疫系統中重要的細胞,其不僅與抗腫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能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NK細胞在抵禦多種疾病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與大家一起學習!
  • 繼JPM大會後,金斯瑞再起航!邀您共話細胞/基因產業未來
    近年來,細胞和基因治療風靡全球,成為醫療行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預計至2030年,美國FDA有望批准40-60種細胞和基因療法。在今年年初,全球頂級醫療健康投融資盛會J.P.摩根醫療健康大會(JPM)上,金斯瑞作為細胞基因治療行業的領軍者舉辦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產業論壇,吸引了眾多行業領袖的參與,在這個全球生物醫藥健康領域最具規模,信息量最大的醫療投資、產業交流大會上,金斯瑞作為一股獨特的「中國力量」將中國生物醫藥推向世界舞臺,並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 一種新型細胞滲透性多肽嵌合物有望被開發 用於促進傷口癒合
    近年來,細胞穿透肽作為藥物運輸載體引起了科學家們極大的興趣,其或能幫助開發新型治療性製劑或化妝品,通常情況下,分子量大於500Da的化合物幾乎都無法穿過生物膜,在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將一種促進傷口癒合的序列與細胞滲透肽類共價結合,來改善藥物在細胞膜中的運輸效率,在細胞內化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細胞所攝入的新型肽類能夠共軛進入角蛋白細胞中,從而就能在良好的耐受情況下明顯改善藥物的運輸狀況
  • CAR T細胞治療火熱,其靶向生物標誌物的研究呈指數級增長態勢
    作者討論了目前研究較多的CAR T靶向生物標誌物,並著重指出一些未來將有望成為治療靶點的生物標誌物。   生物標誌物可用於腫瘤風險評估、篩查、鑑別診斷、預後判斷、療效預測以及疾病進展的監測,是腫瘤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隨著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的出現,人們發現了一類新的靶向生物標誌物。這些生物標誌物多在腫瘤細胞表面,可作為細胞毒性T細胞的靶點。
  • 解讀!科學家們發現四種三陰性乳腺癌細胞亞型 或有望幫助開發新型...
    ,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這種癌症的新型療法。利用細胞基因組學技術,研究者發現,一種新型細胞類型會產生抑制機體免疫細胞的分子,從而就能幫助癌細胞躲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研究者Alex Swarbrick教授表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預後往往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研究人員在治療方法的進展非常緩慢,研究人員對患者腫瘤樣本的單細胞進行分析並了解了腫瘤的構成,這就能夠深入識別細胞的亞型從而應用到疾病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