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深入了解生物學,細胞生物學不可不提。自從1839年施萊登和施旺的細胞學說問世以來,認識細胞就成了深入了解生命科學的必修課題。
隨著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出現,人們對細胞內部結構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基因重組技術的出現更將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風潮推上頂點,研究細胞的分子結構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成為主要課題,基因調控、信號轉導、腫瘤生物學、細胞分化和凋亡更是當代的研究熱點。
但是,由於活細胞複雜的內部結構,以及體外環境下活性限制,大大禁錮了其在工程領域的應用。於是科學家們另闢蹊徑,踏上了「人造細胞」的漫漫徵程。近二十年來,製造出具有生命特徵的「人造細胞」已經成為熱門研究。
人造細胞的本質是利用高分子半透膜將具有生物活性物質(酶、輔酶或胺基酸等)包裹起來,模擬人體細胞的各種功能。人工細胞作為自然活細胞的替代品,在研究生命起源與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潛力無限。
2017年發表在 ACS Science 雜誌上的論文表示,已有人造細胞通過經典圖靈測試。簡單解釋就是人造細胞已經可以瞞天過海,騙過自然活細胞,使其將人造細胞當作「盟軍」,並且,人造細胞還可以與自然細胞進行「交流溝通」。
近日,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化學系Sheref S. Mansy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在Science Advances上公開發表[1],該論文表示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人造「智能細胞」,可以通過與體內其他細胞進行細胞通訊,促進神經元的生長和分化。
該論文的著力於人造「智能細胞」在神經分化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研究發現通過檢測內環境的變化,人造「智能細胞」可以作出相適應的響應,釋放特定的蛋白質信號,從而調節聯級反應引發細胞的各種生理活動。
經過特定成份組裝的人工「智能細胞」可以通過轉錄翻譯合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從而促進神經元的存活和分化,導致神經突向外生長,分支以及突觸的形成和穩定,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這意味著這種新型人造「智能細胞」在智能藥物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在細胞水平上有針對性地治療疾病。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工作遠遠超越了以往智能藥物遞送系統的設想,不再止步於將人造細胞簡單的設定為具有簡單的藥物輸送載體,而是以人造細胞為技術應用的平臺,設計開發出能夠定期監測生理狀況且可以相應地合成/釋放不同藥物分子的人工「智能」細胞,這為治療學和治療學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人工細胞與神經幹細胞之間的通訊
或許這些想法聽起來有點像是科幻小說,但研究人員明確地指出了其潛在的可能性:人造細胞最主要優點之一就是能夠有目的的,定製化的設計其功能,這使它們比起其他載體平臺更容易預測和控制。
Sheref Mansy教授也表示:「在不久的將來,人造細胞的工程化會成為一種趨勢,針對不同生理狀況或疾病,可以提供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細胞作為特定治療分子。」。
在越來越重視個性化精準治療的今天,「定製化」的人工「智能細胞」前路明朗,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醫生可以通過精準放置人造「智能細胞」來達到「對症下藥」,從而達到在細胞水平上靶向疾病。
參考文獻:
[1].Sheref S. Mansy,Ö. Duhan Toparlak,Jacopo Zasso.Artificial cells drive neural differentiation.[J].Science Advances.2020.09.18
[2].https://phys.org/news/2020-09-chemists-smart-cells-potential-illne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