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寧死

2021-02-13 PhySection

宿舍的三樓鄰著樹叢,因此除了寸草不生的冬季,屋子裡的各類蟲子總是泛濫成災。這一點,哪怕裝了門帘也沒有改善,大晚上總有撲稜蛾子貿貿然的飛到屋裡來,橫衝直撞的撞著燈。

一盞燈在打開幾小時後的溫度可最多達到65攝氏度,足以讓一隻飛蛾灼傷然後下落,發出蛋白質的焦糊味。

自從人成為了大自然的主宰者,並且以侵略者的身份粉飾侵略行徑的時候,就會將這些昆蟲的舉動賦予所謂含義。所以考試作文裡有飛蛾撲火,有螳臂當車。

一隻飛蛾撲火,必死無疑,但它還是衝著光撲了過去。此處必須說明的是因為我所屬的族群仍是人類,所以在此仍舊是「自說自話」的賦予其「自認為」的含義。畢竟站在食物鏈盡頭的人們,確實可以「為所欲為」的。

我們通常會將飛蛾撲火,理解為對光明的追求,然後延展為自由,延展為自由的渴望。古往今來有太多人歌頌著自由了,他們有切實的歷史背景和實際經歷。我並沒有,可能「無病吟騷」的成分多一些,只不過是見事有感罷了。如今世界,對於自由二字的判斷,可能早已不存在所謂純粹的自由。深山老林裡的野人也許可以說是,但是他們又真正自由嗎?全民娛樂時代,錄製性的明星真人秀變的喜聞樂見。觀眾們的一雙雙眼睛隱藏在屏幕之後,想要去窺探所謂明星的生活。然後微博就吹的吹,踩的踩,一張數字榜單升來降去。


關於這一點的思考,1998年美國曾上映了一部名為《楚門的世界》的電影。男主角整整三十年的生活都被當作電視節目實況轉播,可自己卻毫不知情。等到他意識到這一切,想要逃離時,卻發現連藍天白雲都是假的,他所生活的一切都不過是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裡。

電影的最後,總導演以「上帝」的身份自詡,用安樂的生活誘惑楚門留下時,他還是擰開了那扇屬於外部世界的門。

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呢,是選擇自由還是安樂,做一個玻璃裡的小人?關於自由思考的展開,主要源於昨日海洋館的所思所感。100多元的票價感覺就只是消費主義的糖果球,外表看著甜膩,內心卻空蕩無物。排了一個小時隊所看到的,不過是人類把玻璃缸搬上了陸地。

很多人覺得動物是沒有情緒的,然後一大群人嘻嘻哈哈逗弄著來乞食的海豹。我從來都不覺得海洋館,動物園裡這些被訓練著的動物憨態可掬,我只覺得他們,生計所迫。

哪怕巨大如白鯨能夠活動的不過是那片小小的池子,侷促的頂著那個塑料板,搏著人們一樂。我想它心裡覺得,一定不如遨遊大海般暢快。但也有可能它從生來就沒見過大海,就像楚門一樣。

如果在這裡說「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有一種把自己的情緒直加於他物種之上的迫使。因為上述思考的建立,是在「我想」這個假命題的基礎上。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物,這樣的話與那些叫著「阿熊拜拜」的人也沒什麼不同。

社會學講究換位思考。因此換個視角看,如果這幾萬年的物種進化,最後的食物鏈頂端不是人類的話,玻璃板內被戲弄的可能就是我們吧。到那時候再說所謂人權,就像今日強調動物的權力一般可笑。畢竟所謂保護,最終保護的永遠是上位者的利益。

      不過如果是我的話,天天被人隔著玻璃板逗著,吵著,我一定會想向遊客丟石子。但是如果那樣的話,一定很快就會被動物園安樂死吧。就像是逃離瘋人院裡的麥克墨菲,太突兀,太乖張,最後直接被切除了前額葉。

     可是

相關焦點

  • 不自由,毋寧死!美國13州發生暴亂,民眾持槍街頭示威州長
    之後,英國媒體也重點對此事進行報導,稱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攜帶武器在街頭舉行示威活動,抗議各州長倡導的封城隔離措施,同時,還有大量示威民眾高喊反對是美國首席免疫學家安東尼·福奇的口號,認為專家提出的隔離建議是導致美國民眾不自由的罪魁禍首。
  • 美國密西根州居民持武器抗議隔離禁令,宣稱:無自由、毋寧死
    不過即使是這麼嚴重的病毒,美國仍然有一些州民保持著其高貴的自由,「無自由,毋寧死」的口號在他們身上湧現。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疫情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密西根州有大量的居民前往州政府進行抗議。而抗議的理由是政府執行隔離禁令,目的也正是希望這種抗議能夠讓州長取消隔離禁令,還他們自由。
  • 不自由,毋寧死——《飛越瘋人院》
    男主是想逃避勞作而裝瘋進入瘋人院,在外面的世界他至少五次坐牢,他為非作歹、隨心所欲,甚至與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然而直到等他進了瘋人院,他才明白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調戲掌握他生殺大權的護士長,一日復一日地在瘋人院呆下去,然後匪夷所思的發現,裡面許多人都是自願進來接受失去自由的規則管制。
  • 麻雀,動物界最後的烈女,為自由傾注一切
    自由一直作為人們追求卻又時常不得的東西困擾著人們,而法國大革命中《馬賽曲》的最後一句「不自由,毋寧死」歷來為人傳唱而自由是什麼,斯以為,麻雀是整個宇宙中擁有最大自由意識的物種,並非它們足夠強大,更多的是因為它們的天行使然。
  • 安然納米:不創新毋寧死,安然公司13年創新基因
    不創新毋寧死:安然納米公司榮膺多項大獎創新的公司身上總是會流淌著創新的血液和基因,對於他們來說,不創新,毋寧死!多年來,在安然納米夥伴們的團結拼搏下,安然納米公司一路高歌猛進,日新月異,呈現一副蒸蒸日上的大好勢頭。
  •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卻無往不在枷鎖中。第二重悲劇:求生不得,求死亦不得普羅米修斯擁有著永世不滅的靈魂,然而所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永無休止的煎熬。看著自己的身體一部分痛苦地消失,又再次復生,卻無可奈何。這種循環不止的折磨,看不到盡頭,希望渺茫。求生不得,求死亦不得。這是第二重悲劇。
  • 奧古斯丁:自由意志走不出塵世之都
    亞當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人類,如果除了上帝之外人類應當有一個偶像的話,被上帝懲罰之前的亞當是擁有上帝所賜予的神聖性、正直、不死和超拔欲望的自由意志的。 亞當在犯罪與不犯罪之間選擇了前者——奧古斯丁認為這其實是上帝的絕對權力的體現:上帝給予了亞當最大的選擇權,給了他自由意志,亞當選擇了犯罪。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成年人的世界裡,總有些話說不出口,藏在心裡,那句我喜歡你,就像是被按了暫停鍵,永遠聽不到完成版。《飛越瘋人院》,來鄭州啦!全城各大公交車站牌、商場戶外大屏都已經安排上了。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作為西方的倫理學家,康德以自由的觀點,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
    必然性在此非但不是對自由的限制,相反它毋寧是對自由的一種拯救。斯賓諾莎說「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而康德則認為;自由不僅是對必然性的認識,而且還是對必然性的遵循。自由離不開必然,自由和必然性是統一的。對自由的這種深層理解,也使得康德哲學體系自身得到了統一,使他關於自然界與倫理界的理論取得了一致,即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倫理界,人都必須服從必然性。
  • 盤點被宜昌鄉村娃兒「玩死」過的蟲嘎子~
    小時候抓住一隻麻雀,一會就死了,都說是麻雀「不自由毋寧死」給氣死了!大人還說捉了麻雀手會抖,當年絕對是相信的。  其實小時候這傢伙恨人,吃莊稼。  除了每年夏天吵的人睡不著教之外,還是有一點點作用的。那就是將脖子上的精肉奉獻出來,稍稍表達一下對人類叨擾的歉意。  小時候我們年齡小,不會用捕魚工具,也不敢下水,活潑遊動的鮮魚,都被年齡比我們大的人捉走了。我們只能到水邊的泥地裡捉泥鰍玩。雖然泥鰍也喜歡生活在靜水的底層,但它常常鑽進泥中,離開了水的泥鰍,在溼泥中也照樣生活,它跑得不快,只要被發現,定能捕獲。
  • 一滴水從高處自由落體下來能不能砸死一個人?
    有哪個傷著啦,還是死啦?」群裡突然死一般的寂靜……哈哈,這只是一個笑話大家別信以為真。即便是在不死人,也會有明顯的感覺。如果一滴水的體積是一立方毫米,那麼該滴水的質量約為1毫克。從3000米的高空到地面的重力加速度是30000米/秒方。而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所以水滴到達地面的重力,從理論上講可以達到30克米/秒方。相當於一兩左右的物體在一米高處落下來的力量。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對雨滴有明顯的感覺呢?這是因為水滴並不是自由下落的,其會受到空氣的阻力,從而極大地減緩了水滴下降的速度。
  • 生無愛吾寧死英文翻譯 I want love or death出自哪裡
    生無愛吾寧死英文翻譯?I want love or death出自哪部電影?  有的電影,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看過,可能已經記不住電影中的一些情節了,但當說起電影裡面的某一個片段或者臺詞時,記憶猶新。生無愛吾寧死英文翻譯?I want love or death出自哪部電影?
  • 不創新,毋寧死,那論文可重複性呢?
    他們在原始研究中發現了許多錯誤,數據不一致、遺漏和其他令人不安的細節。例如,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測試了比他們報告中提到的要多得多的內容,之後按照研究人員自己的「主觀判斷」,刪除了約一半的樣本數據,這一舉動與完全公開的慣例不符。比利時科學家對數據進行仔細研究,並確切地還原了原始實驗的執行方式,光是這個過程就花了幾個月時間。
  • 這麼硬的片子,你不一定頂得住
    安娜不喜歡這種生活,她提出了離婚。從而也被系統視為異類,進了監獄,被判處流放。流放相當於死刑,因為要步行去到一個叫幸福島的地方,路上有很多怪物。路上他們果然碰到了各種各樣的怪物。比如這種吃人的樹。原來,歐文是總統顧問,系統的很多功能都是他設計的,後來他覺得這樣不對,要反對總統,這才被流放。但他被流放之前已經在系統中植入了病毒代碼,如果起作用,將會改變整個系統。那麼,他能行嗎?他不僅要面對不知道什麼時候出來的怪物,還要面對人。狼領導的那一部分人。
  • 從日常生活經驗考察自由意志
    可以說,否定了自由意志,也就等於否定了人的存在。但奇怪的是,一到了西方哲學那裡,這個問題就成了頭號難題,爭了兩千年,現在也沒個定論。為什麼呢?因為概念界定出現了扭曲,非要認為自由意志與因果必然性不共戴天。在自由意志問題爭論中佔上風的不兼容論就斷言,在決定論的氛圍下,自由意志只是個幻覺,不可能真實存在。
  • 人們似乎並不驚慌,為什麼
    美國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眼看就要突破40萬大關了,美國人民卻似乎並不驚慌,依舊是該吃吃,該喝喝,偶爾搞點小動作,就這兩天還給全世界人民上演了勇奪國會山的戲碼。我們不禁好奇,美國病毒肆虐,每天都要死幾千人,美國人民怎麼就不急呢?美國人之所以像沒事一樣,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 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而自由意志的根基正在於這種原子運動的偶然狀態。可見,爭論的雙方儘管在具體觀點上針鋒相對,卻都認定因果鏈條會對人的自由產生否定性的限制作用。西方哲學傳統中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就是這樣確立起來的。俄狄浦斯悲劇也因此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經常被人們拿來證明「決定論勢必否定自由意志」的不兼容論。不過很可惜,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誤讀。
  • 自由是什麼呢,是不受束縛?是隨心所欲?
    那麼,什麼是自由呢?這個問題爭辯很多年,那些名人說的話我這裡就不引用了,我只說我的理解,自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舉一個例子,假設現在存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與外界沒有任何的交流,現在裡面產生了一種生物,這種生物在這個系統裡,按照系統的設定運行著,這些生物在生存的過程中,演化出了智能,然後這些生命描繪出一幅自己世界的畫卷,他們認為自己是自由嗎?也許會是這樣。那麼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身為系統的創造者,你是否會覺得一切都如你所料?
  • 自由聯想技術
    自從聽了這個故事之後,患者便增加了一個強迫觀念,就是要把這個懲罰施加在他的女友和他已經死去多年的父親身上,這個念頭反覆出現,為此他很焦急,才來找弗洛伊德要求治療。家庭的這個計劃打亂了他,因為這時他正和一個貧窮的姑娘相愛。是走父親走過的道路還是和貧窮的姑娘結婚呢?他心裡很矛盾,就在這時,他的病加劇了,從而休學數年。  弗洛伊德指出,這是他患病的真正動機,目的是拖延學習時間以逃避不自願的婚姻。一開始,患者不承認這一點,後來,他逐漸認識到自己患病的根本原因是究竟要照著父親的樣子去做還是遵循自己的愛情去做,這兩者之間在進行激烈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