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代爾:社會和文明永不分離 二者指向同一現實

2020-12-10 騰訊網

[摘要]《文明史》是20世紀最偉大的史學家布羅代爾獨力撰寫的一部簡明世界通史,初衷是為法國16到18歲的中學生提供一部用全新的史學方法編寫的教材。

《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著,常紹民,馮棠,張文英,王明毅 譯,中信出版社

本文摘自《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著,常紹民,馮棠,張文英,王明毅 譯,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5月

作為社會的文明

離開社會的支持,離開社會帶來的張力和進步,文明便不能存在。

因此,我們第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便是:倘若「文明」一詞仍舊不過是「社會」的同義詞的話,是否還有必要創造這個詞,並在學術上推廣這個詞的使用?阿諾德·湯因比不是持續不斷地使用「社會」這個詞以此取代「文明」嗎?馬塞爾·莫斯也相信,「文明這個概念肯定不如社會的概念含義清楚,前者以後者為前提」。

·社會與文明永遠是不可分離的(而且反之亦然):兩個概念指的是同樣的一個現實。

或者像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所指出的那樣:「它們所表述的並非是迥然不同的對象,而是對單一對象的兩種相輔相成的看法,這個對象可以根據人們的不同視角選用其中任何一個術語完善地加以表述。」

「社會」這一概念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就此而論,它與文明的概念極為相似,而且二者之間還常常彼此關聯。例如,我們生活於其中的西方文明依賴於「工業社會」,後者是前者的驅動力。通過描述社會及其組成部分、社會張力、社會的道德價值和知識價值、社會理想、社會習俗、社會趣味等等——換言之,通過描繪作為社會的體現者和傳承者的人民,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簡要勾畫出西方文明的特徵。

如果社會發生動蕩和變革,建立在社會之上的文明也會發生動蕩和變革。這個觀點是在呂西安·戈爾德曼(LucienGoldmann)的一部優秀著作《隱蔽的上帝》(LeDieucaché,1955年)中提出的,這部書論述的是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戈爾德曼闡述說,每一種文明都從它所採納的「世界觀」中得出其基本見解,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這種世界觀即使不為社會張力所決定,也因之而豐富多彩。文明簡直像一面鏡子一樣折射出社會。

詹森主義(jansénisme)[或譯詹森派,為天主教的一個非正統派別,主要於17、18世紀活躍於法國、低地國家和義大利。其主要倡導者是荷蘭神學家詹森(1585—1638年),認為反宗教改革運動的神學家在反對路德和加爾文關於上帝的恩惠的教義的同時,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人的責任,以致貶低了天主的主動性。該派自17世紀中後期起即被宣布為異端,遭到壓制。——中譯者]、拉辛[拉辛(JeanBaptisteRacine,1639—1699年):法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之一,他使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戲劇臻於完美。主要作品有詩劇《安德洛瑪克》、悲劇《菲德拉》和《愛絲苔爾》等。——中譯者]、帕斯卡爾[帕斯卡爾(BlaisePascal,1623—1662年):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篤信宗教的哲學家和散文大師,近代概率論的奠基者。他提出了關於密閉液體能傳遞壓力變化的一個定律,後人稱之為帕斯卡爾定律。在哲學上,他建立的直覺主義原則對盧梭、柏森斯等及存在主義者都有影響。主要著作有《思想錄》、《致外省人書》等。——中譯者]、聖西蘭神父(abbédeSaint-Cyran)和巴爾克斯神父(abbéBarcos,戈爾德曼重新發現了他的趣味盎然的書信)所處的時代,如《隱蔽的上帝》所表明的那樣,是法國歷史上的一個激情蕩漾的時代;當時所流行的充滿悲劇色彩的世界觀,初始於議會中的中產階級上層,為他們與之作對的君主制所擊碎。他們命運的悲劇性、他們對這種命運的自我意識以及他們的智力優勢結合在一起,使這個偉大的世紀瀰漫著他們自己的主流精神。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在論證原始社會和現代社會之間——(或者如同大多數人類學家所主張的)文化與文明之間——的區別時,也以不同的精神將文明與社會等同起來。這種意義上的文化即是社會,「(它們)產生了輕微的失調——醫生們稱之為『熵』(entropie)——而且往往不確定地保持它們最初的狀況: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看來它們就像既缺乏歷史又缺乏進步的社會一樣。而我們的社會(也就是那些與現代文明相符的社會)卻為一種不同的電壓所驅動,可以說它們表現為各種形式的社會等級制度……這樣的社會總是設法在其內部造成一種社會不均衡。利用這種不均衡,它們在人際關係方面既帶來更加穩定的秩序——我們所擁有的社會就像機器一般運作——又導致更加嚴重的失調,更不用說熵了」。

因而,對列維-史特勞斯來說,原始文化是平均主義社會的果實,在這樣的社會裡,群體之間的關係一成不變、確定不移;而文明則是建立在等級制社會的基礎上的,群體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隔閡,因此,緊張局勢、社會衝突、政治鬥爭以及持續的發展交替進行著。

·文化和文明之間這些區別的最明顯的外部標誌,無疑就是存在和不存在城市。

在文明階段,城市大量存在;而在文化之中,城市仍然處於萌芽狀態。當然,二者之間也存在著中間階段和中等程度。黑非洲就是一個各種傳統社會——或文化——的集合體,它正處於文明成長和城市發展的艱難而且時而非常殘酷的過程之中。除此之外,黑非洲還會是什麼樣子呢?非洲城市根據國外的一種現在很國際化的風格,確立了它們自己的模式,但它們仍然只是停滯的農村之汪洋大海中的幾個孤島而已。不過,它們成為社會和文明將要來臨的預兆。

然而,最輝煌的社會和文明在它們自己的範圍內以較為初級的社會和文化為其前提條件。就以城鎮和農村之間的交互作用為例吧,這一點就從來未被低估過。無論哪一個社會,其各個地區和全部人口都不是均衡發展的。通常,為現代通訊所不知悉的山區和窮鄉僻壤處於不發達狀態——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原始社會,是處在某種文明之中的真正的「文化」。

西方最初的成功無疑是城鎮對農村——即農民「文化」——的徵服。在伊斯蘭世界,相對於西方而言,二重性更加明顯:伊斯蘭城鎮興起的速度要比歐洲快得多——可以說,它們的城市特徵更為早熟;同時,農村仍然非常原始,到處是過著遊牧生活的地區。在遠東地區,這種反差至今仍然是普遍的現象:其「文化」依然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依靠自身的資源孤立地生存。處在最輝煌的城市之間的是大片大片的農村,這些地區的生活方式差不多能自給自足、勉強維持生存,有時甚至是處於半開化狀態。

·既然文明與社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在考察漫長的文明史時採納社會學的範式是有意義的。

然而,作為歷史學家,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把社會與文明混為一談。

在接下來的一章裡,我們就將解釋我們所認為的兩者之間的不同:從時標上看,文明所隱含和包括的時段相比於任何特定的社會現象都要長得多。文明的轉變遠不如它所支持和包含的那些社會的轉變那樣迅速。但是這裡還不是充分展開這個問題的時候。每次我們只能說明一件事情。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在吉登斯看來,儘管個體主義(行動主義)和整體主義(或結構主義)分別強調個體(或能動)和整體(或結構)的本源性,二者的一個共同局限,就是把能動(agency )和結構(structure )看成是割裂的雙方。吉登斯則試圖將能動和結構看成是互構性的,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即是說,能動和結構通過實踐而得到了互構。為此,吉登斯重新界定了「結構」概念的含義。
  • 緣分天註定的星座配對,相守一生,永不分離
    兩個人相遇是一種緣分,相愛更是一種緣分,能夠相伴一生不離不棄,更是天大的緣分,命中注定兩個人會相遇相愛,結得一世之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緣分天註定的星座配對都有哪些吧,他們相守一生,永不分離。雙子跟水瓶的性子都很灑脫,隨性自在,不願受到任何約束,好奇心重,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有時很熱情,有時很沉默,雙子的善變和水瓶的忽冷忽熱相遇,碰撞出的火花也不同,能夠相處和諧,彼此理解,註定相守一生,白頭到老。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今天的法國已經從一個「契約的產物」變成超越個人利益的集體利益的保障者,作為民族它又是一個主張自由平等的公民個體以理性和自願的方式所組成的集合。雖然它具有同構性,但當指向國家和民族兩個不同含義時,它又有了不同的意義,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飛越瘋人院》的出現則讓好萊塢製造的大量英雄史詩般的傳奇和美國夢掀開一片衣角,讓人窺探到殘酷而荒誕的現實。在此之後,好萊塢電影又進入一輪新的循環。喜劇、傳奇、悲劇輪番佔據奧斯卡的最佳影片。
  • 難道地心文明和瑪雅文明二者之間有聯繫?
    地心人,由於地球外部日益不適合生存,逐漸的退居二線,將地球的主場讓了出來,可是瑪雅文明的消失和地心人又有什麼聯繫呢?還是說,人類生存的地表和地心人生存的地心,是兩個獨立的空間呢?雖然科學家們的猜想是本著對古老文明的挖掘和對地心文明的探索,但是如果強行將二者聯繫在一起,即使對於科學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社會與現代性重構
    科技創新驅動社會發展,為人類文明提供了不竭動力,推動人類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網絡社會。科學技術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性力量,在其演進過程中,對世界格局和時代主題的演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時代機遇,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嚴峻挑戰。
  • 郭宣成: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的關係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一.試述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的關係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答:(1)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是指歷史決定論,社會歷史發展的選擇性是指主體選擇的作用。承認歷史決定論和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是一致的。人們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揭示,正是為探尋人的選擇活動開闢廣闊的天地,使人們以日益合乎客觀規律的活動,更加自覺地創造自己的歷史。(2)下面從三個方面說明社會形態發展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一致性及其現實意義。第一,在歷史決定論看來,在現實生活中規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為一種趨勢、一種平均數而存在。
  • 科技進步與社會文明
    在我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等思想不斷深入人心,然而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新型文明建設中遠沒有發揮出其重要作用。現實告訴人們,儘管科技社會化是當代科技與社會間互動的主導趨勢,但實現社會科技化這一過程無論在觀念上與實踐中都並非坦途。因此,探索科技進步與社會文明發展的內在聯繫和協調機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提出的重要課題。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保馬今日推送吳曉明老師《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一文,通過恢復與重建黑格爾和馬克思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繫,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的理論遺產。 如果說,對從屬於主觀思想的外部反思而言,社會現實還根本未曾在其視野中出現,那麼在黑格爾和馬克思這裡,理解和把握社會現實則成為根本的哲學任務。
  • 世界史: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那教與佛教的共同點,印度文明形成
    百家原創作者:花絮觀歷史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隨著耆那教和佛教的傳播和系統化,印度文明所特有的世界觀沿著不曾中斷的幾條線索明確下來。二者都將輪迴看作宇宙的基本原理,都尋求通過正確的認識和修行擺脫生死循環,都持無神論。但是,二者在教義細節上的差異卻尤為懸殊。耆那教認為靈魂是永恆的實體,推崇禁欲主義,甚至不惜絕食至死;將禁慾視為使靈魂擺脫業和獲得解放的主要手段。與之相反,佛陀否認靈魂的永恆性,也否認世間其他一切事物的水恆性。
  • 《三體》中的歌者文明,像極了現實中的美國
    02雖然歌者文明在整部系列中只有一次出鏡機會,但還是可以根據它出鏡後的種種表現判斷出,它像極了現實中的美國。首先歌者文明一出場便是宇宙中實力最強的宇宙文明之一,但是由於其他與之實力相當的文明沒有出鏡,所以暫且稱它為最強。這一點就像極了現實中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American,無論是從經濟、軍事、科技等一些單方面領域,還是其綜合實力來看,它都是最強的。
  • 墨學的淘汰:中國古代統治者在社會背景和現實下做出的文化選擇
    最後中途站在了儒家的對立面上,其在社會中的文明程度曾經甚至威脅到儒家思想的生存與發展,引發了孟子與墨家思想的論辯。 而其發展速度和銷聲匿跡的速度都極為迅速,似乎只是短暫了在社會思想流派的前幾位列中發了一次光。
  • 資源、制度與情境:現代社會中時間意涵的理論流變
    一、問題緣起:時間意涵的多維理論論爭  人們在不同的場合感受到相異的時間流逝感,生產生活領域內精準的時間管理模式和現代社會中日益突出的時間壓力,都指向了對於時間的社會意涵的思考和情感性體驗。時間的隱喻嵌於社會結構和人們的行為當中,成為社會整合和指示人類行為的框架。
  • 史前文明良渚文化:和蚩尤族同一時代,中國5000年文明的有力證據
    對於中華文明來源的研究,中國人從未停止。我們一直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活,也一直探索著幾千年前那個遙遠國度的痕跡。那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的魂。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對於外界的質疑,我們不予理會,而是通過實地考察和證據去回擊他們。
  • 著絲點和著絲粒並非同一結構
    著絲粒(centromere)是真核生物細胞在進行有絲分裂(mitosis)和減數分裂(meiosis)時,染色體分離的一種「裝置」。
  • 2021考研政治馬原衝刺訓練:文明和文明形態
    文明和文明形態。物質、政治、精神三個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1)文化與文明是不可分的,文明是文化的積極成果,文化是文明的精神動力和支撐。(2)二者又有不同點,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社會結構的概念,它與經濟、政治相結合構成一個具體的社會,而 文明是社會進步的尺度,是與人類的野蠻狀態相區別的。
  • 《水氣火土——元素發現史話》書評:永不謝幕的四元素
    這個思想學說的產生,是希臘人可貴的好奇心的直接產物,他們曾經永不止息地思索這個世界運作的奧秘。 人類在探索世界本原的過程中,發現了元素,找到了元素,而且還把其中一些元素予以拆分或者予以組合,獲得了屬於人類自己創生的元素。可以說,人類的文明社會就是建立在這些元素的基礎之上的,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也無不源自種種元素。科學源自古希臘人的思考。
  • 我國航天取得重大突破,「永不著陸」已成現實,美:中國動真格了
    如今我國在航天領域又取得重大突破,「永不著陸」已成現實,美:中國動真格了。實際上,「永不著陸」這一奇思妙想是由德國提出來的,飛機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不管是民用還是軍用,都需要從地面上起飛,到燃油耗盡,最後再次回到地面。而德國卻想打破常規,想讓飛機在不加油不降落的情況下實現滿世界不停歇的飛行。
  • 以下2個生肖在一起,註定是天生一對,一生一世永不分離!
    以下2個生肖在一起,註定是天生一對,一生一世永不分離!1、生肖馬與生肖羊馬羊相配,天生一對,看起來都是「食草」的屬馬和屬羊兩個生肖,命中乃是前世註定的相合,一個屬火,一個屬土,婚姻搭配指數為100,不為別的,就因為這兩個屬相的人最容易一見鍾情,婚後感情常保鮮,家財入萬貫,因為命理相合,就連生的孩子都十分聰明有福氣,生來如貔貅,助家庭財運只進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