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怎麼看電影裡的科學元素?
威爾:我本身就是個喜歡在科學故事裡挑刺的主。我常在一些故事裡找出一些明顯的錯誤,我可不想讓這事發生在我讀者身上……如果你真注意到(電影裡)所有的科學元素和所有的細節,那你再看下主情節,就會覺得這真的很酷。
斯科特:大多數情況下,它跟我們真實能得到的東西一樣精確……這真讓人耳目一新,我愛死它了。我希望用現實中的科學限制(幻想),當有人看了電影討論:「在飛行器繞行地球時,如果不對其進行減速,是否能節省燃料?」這類問題我覺得會十分有意思。
格林:亞瑟·馬克思是雷德利的道具設計師,當我和他合作時,我對他說要有創造力、想像力,要用藝術把一些東西的感覺做對。
導演和劇組多名演員在開拍前受邀來到位於美國休斯敦的詹森空間中心體驗問:電影裡有大量技術我們現階段尚未掌握,如何保證科學現實性?這些技術又是從何得知?
威爾:我整個人生都在當名太空極客,但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沒有認識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全部專家,當然現在我全認識了!我的主要信息源是谷歌……我讀了成噸成噸的研究材料。還有,《火星救援》我是一章章地發布到網站上,所以無論裡面有什麼物理學或是化學錯誤,我的讀者都會電郵我。這很棒,相當於我有了一群人幫著我做事實校對。
斯科特:在我決定執導電影的那一刻起,我便與NASA方面討論其(電影裡)涉及的進程、生活艙、火星發射器、太空服等一切細節。他們發給我圖片,幾乎就像是真的照片一樣,因為他們確實希望這些概念圖付諸實施。如果劇本裡有什麼令他們質疑的話,他們會當面說出來。
格林:我們帶著雷德利去了詹森空間中心。我讓他有機會了解「Habs」(太空生活艙)到底長什麼樣子……太空人如何獲取食物,飛行器長什麼樣子,他們如何操作?所有這些小說裡可以不用提,但當成為畫面之後,它們就必須被呈現出來,而這些畫面值得寫上千言萬語,讓整個故事具有現實性。
《火星救援》演員在詹森空間中心參觀。問:吉姆、安迪,你倆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到影片製作中去?
格林:我很快就意識到幫著寫劇本、確保視覺真實性與如何構建事物之間的區別。後者是我參與的主要方式。比如說電影裡有個東西叫「放射性同位素熱交換器」(radioisotope thermogenerator),就是一種利用輻射發電的裝置,我就幫著創意,它應該造成什麼樣子?溫度能達到幾度?能產生多大的輻射量?你該怎麼去操作?
在「赫爾墨斯號」裡,如何製造人工重力,它看上去會呈現什麼狀態,它的旋轉速度得多快?在電影裡如何表現出來?NASA現有概念裡的火星車是什麼樣子,NASA概念裡的火星生存支持系統又是什麼樣子?
威爾: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兌現支票!但他們也希望我參與其中,當德魯·高達在寫劇本的時候,我們常打電話,幾乎每天一通。後來電影開拍了,雷德利也會匯總些問題給我,這些技術性問題讓我意識到,這幫傢伙想要努力確保科學準確性。比方說,雷德利會問我,「我們想讓馬克穿著太空服在火星表面上,把聯氨從一個容器倒到另一個容器裡?」我說,「不,我覺得這有問題。聯氨的揮發性很強,而且由於火星上的大氣壓力,它應該會蒸發掉。」然後那邊說,「好吧,我們不會這麼幹的。」
(注,聯氨,分子式N2H4,一種無色發煙的、具有腐蝕性和強還原性的無色油狀液體,主要用作火箭和噴氣發動機的燃料部分)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給主演馬特·達蒙講戲。問:那電影裡有沒有看上去像真的一樣、但其實只是電影演繹的部分?
格林:電影裡有很多地方是這樣,但不是說絕大多數地方都如此,它們實際上很接近正確,但卻並非完全真實。
比如影片一開頭就有一場沙塵暴的戲,
火星上的沙塵暴並沒有電影中描繪得那麼危險。因為火星上稀薄的大氣層,真的很難揚起多少東西。還有一些東西要比呈現出來的少許多,比如太空服裡的呼吸混合物首要的是氧氣,而不應該是氧氣與氮氣的混合物,因為氮氣並不參與(呼吸)循環……其實(電影裡)應該再加幾段在火星上工作生活的戲。
安迪書裡寫的很多東西,都是NASA當前正在做的,比方說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軌道飛行器,基本設施是有的。我們離開火星表面需要一種火星發射器,實際上我們正在開發中。我們也正在開發高性能的離子推進系統,就像電影「赫爾墨斯號」用的那種系統……這一切都可在另一個層面激蕩我們現實中的工作。
威爾:在火星沙塵暴這場戲裡,我故意為了戲劇性犧牲了真實性……因為在一個人與自然對抗的故事裡,我決定讓大自然打出第一拳。另一件我有意為之的事是關於輻射問題。這的確是當前火星任務中最大挑戰之一。
斯科特:我從沒想要在電影裡變魔術。我覺得是這樣的,就算是你要去拍一部科幻電影,比如說《異形》,如果你沒能找到一個最好的拍攝理由,那你肯定是不會去拍它的……但(電影裡)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作弊」。最後大家會說,好吧,你拍的是電影(所以就算是假的),我們也會原諒你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