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為什麼像真的?作者、導演和NASA專家告訴你

2021-01-08 澎湃新聞
從小說到電影,《火星救援》被許多擁躉津津樂道的,正是其科學性。但這其實是一件很弔詭的事,因為在現實的2015年,尚未有一名地球人踏足過火星,而在故事設定的2029年是否真能上演營救太空人馬克·沃特尼的戲碼,一切都是未知數。

那麼為何這部電影會被認為是「真的」,或者至少可以說「看上去像真的一樣」?今年9月,《科學雜誌》請來了小說作者安迪·威爾、影片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以及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行星科學部主管吉姆·格林三人,就有關電影如何追求細節真實,做了一番圓桌訪談。格林正是影片的顧問之一,而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有多位NASA頂尖科學家參與其中。

左起:雷德利·斯科特、安迪·威爾、吉姆·格林

問:

三位怎麼看電影裡的科學元素?

威爾:

我本身就是個喜歡在科學故事裡挑刺的主。我常在一些故事裡找出一些明顯的錯誤,我可不想讓這事發生在我讀者身上……如果你真注意到(電影裡)所有的科學元素和所有的細節,那你再看下主情節,就會覺得這真的很酷。

斯科特:

大多數情況下,它跟我們真實能得到的東西一樣精確……這真讓人耳目一新,我愛死它了。我希望用現實中的科學限制(幻想),當有人看了電影討論:「在飛行器繞行地球時,如果不對其進行減速,是否能節省燃料?」這類問題我覺得會十分有意思。

格林:

亞瑟·馬克思是雷德利的道具設計師,當我和他合作時,我對他說要有創造力、想像力,要用藝術把一些東西的感覺做對。

導演和劇組多名演員在開拍前受邀來到位於美國休斯敦的詹森空間中心體驗

問:

電影裡有大量技術我們現階段尚未掌握,如何保證科學現實性?這些技術又是從何得知?

威爾:

我整個人生都在當名太空極客,但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沒有認識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全部專家,當然現在我全認識了!我的主要信息源是谷歌……我讀了成噸成噸的研究材料。還有,《火星救援》我是一章章地發布到網站上,所以無論裡面有什麼物理學或是化學錯誤,我的讀者都會電郵我。這很棒,相當於我有了一群人幫著我做事實校對。

斯科特:

在我決定執導電影的那一刻起,我便與NASA方面討論其(電影裡)涉及的進程、生活艙、火星發射器、太空服等一切細節。他們發給我圖片,幾乎就像是真的照片一樣,因為他們確實希望這些概念圖付諸實施。如果劇本裡有什麼令他們質疑的話,他們會當面說出來。

格林:

我們帶著雷德利去了詹森空間中心。我讓他有機會了解「Habs」(太空生活艙)到底長什麼樣子……太空人如何獲取食物,飛行器長什麼樣子,他們如何操作?所有這些小說裡可以不用提,但當成為畫面之後,它們就必須被呈現出來,而這些畫面值得寫上千言萬語,讓整個故事具有現實性。

《火星救援》演員在詹森空間中心參觀。

問:

吉姆、安迪,你倆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到影片製作中去?

格林:

我很快就意識到幫著寫劇本、確保視覺真實性與如何構建事物之間的區別。後者是我參與的主要方式。比如說電影裡有個東西叫「放射性同位素熱交換器」(radioisotope thermogenerator),就是一種利用輻射發電的裝置,我就幫著創意,它應該造成什麼樣子?溫度能達到幾度?能產生多大的輻射量?你該怎麼去操作?

在「赫爾墨斯號」裡,如何製造人工重力,它看上去會呈現什麼狀態,它的旋轉速度得多快?在電影裡如何表現出來?NASA現有概念裡的火星車是什麼樣子,NASA概念裡的火星生存支持系統又是什麼樣子?

威爾: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兌現支票!但他們也希望我參與其中,當德魯·高達在寫劇本的時候,我們常打電話,幾乎每天一通。後來電影開拍了,雷德利也會匯總些問題給我,這些技術性問題讓我意識到,這幫傢伙想要努力確保科學準確性。比方說,雷德利會問我,「我們想讓馬克穿著太空服在火星表面上,把聯氨從一個容器倒到另一個容器裡?」我說,「不,我覺得這有問題。聯氨的揮發性很強,而且由於火星上的大氣壓力,它應該會蒸發掉。」然後那邊說,「好吧,我們不會這麼幹的。」

(注,聯氨,分子式N2H4,一種無色發煙的、具有腐蝕性和強還原性的無色油狀液體,主要用作火箭和噴氣發動機的燃料部分)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給主演馬特·達蒙講戲。

問:

那電影裡有沒有看上去像真的一樣、但其實只是電影演繹的部分?

格林:

電影裡有很多地方是這樣,但不是說絕大多數地方都如此,它們實際上很接近正確,但卻並非完全真實。

比如影片一開頭就有一場沙塵暴的戲,

火星上的沙塵暴並沒有電影中描繪得那麼危險。因為火星上稀薄的大氣層,真的很難揚起多少東西。

還有一些東西要比呈現出來的少許多,比如太空服裡的呼吸混合物首要的是氧氣,而不應該是氧氣與氮氣的混合物,因為氮氣並不參與(呼吸)循環……其實(電影裡)應該再加幾段在火星上工作生活的戲。

安迪書裡寫的很多東西,都是NASA當前正在做的,比方說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軌道飛行器,基本設施是有的。我們離開火星表面需要一種火星發射器,實際上我們正在開發中。我們也正在開發高性能的離子推進系統,就像電影「赫爾墨斯號」用的那種系統……這一切都可在另一個層面激蕩我們現實中的工作。

威爾:

在火星沙塵暴這場戲裡,我故意為了戲劇性犧牲了真實性……因為在一個人與自然對抗的故事裡,我決定讓大自然打出第一拳。另一件我有意為之的事是關於輻射問題。這的確是當前火星任務中最大挑戰之一。

斯科特:

我從沒想要在電影裡變魔術。我覺得是這樣的,就算是你要去拍一部科幻電影,比如說《異形》,如果你沒能找到一個最好的拍攝理由,那你肯定是不會去拍它的……但(電影裡)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作弊」。最後大家會說,好吧,你拍的是電影(所以就算是假的),我們也會原諒你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作者:電影有個硬傷
    2014年,《火星救援》的實體書進入了《紐約時報》十大暢銷書之列。一天,經紀人通知他,電影《火星救援》的主創已經確定: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大明星馬特·達蒙。這一刻,安迪·威爾像是一個中了彩票還要看了又看的人:「我是不是看錯(彩票)號碼了?」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本月初,書評君採訪了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礪珺,看過前1/3原著內容的他說,這本書「主要在講如何(在火星)活下去和如何種土豆」,而書評君的小夥伴甚至在20日的電影首映式上真的拿到了土豆呃……在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火星救援》這本「日誌體」的科幻小說。
  • 創業者看《火星救援》的理由
    而IDG君在看完了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 主演的太空科幻史詩《火星救援》(The Martian),除了發現馬特·達蒙真的是世界上最需要被拯救的男人——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再到《火星救援》,為什麼你總是那個倒黴蛋——IDG君還意外地發現,與其說這部片子是科幻片,其實這部片子的故事更是我們身邊的創業者們每天生活的縮影嘛。
  • 《火星救援》是怎樣煉成的:80高齡雷德利·斯科特不滅的科幻夢
    無論你是否對科幻片感興趣,你一定聽過雷德利·斯科特的名字。沒有導演能像英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一樣,在二十多部片子裡涉及了幾乎所有的電影類型。科幻片《銀翼殺手》、恐怖片《異形》、公路片《末路狂花》、史詩片《角鬥士》、奇幻片《黑魔王》、災難片《巨浪》、黑幫片《美國黑幫》等等,幾乎每個片子都創造一個類型片經典。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火星救援》的創作歷程。
  • 《火星救援》真的完爆《星際穿越》嗎?
    《火星救援》已經連續兩周領跑北美周末票房榜,影片的中國檔期暫定在11月25日。近年來太空片掀起熱潮,《地心引力》和《星際穿越》都令觀眾印象深刻。那麼,這部傳聞中「2015年底最值得一看的科幻大片」,跟那兩部已經聲名卓著的作品相比,有什麼不同?其實從數據看,它真沒有那麼牛。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網易娛樂12月9日報導 試想你一覺醒來,發現躺在火星的沙漠裡,太空人隊友都以為你掛了,正光速飛回地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印度洋裡飄,好歹還有一隻老虎陪著,你抬頭,周圍連只蒼蠅都沒有,咋辦?這正是當下備受熱議的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飾演的馬克·沃特尼的真實處境。
  • 《火星救援》,可能真的被高估了
    類型片裡,極限生存或極限救援二者具其一就足以支撐起一個好故事。這類影片要求過程巧妙和衝突合理,極其考驗導演對影片的戲劇化處理能力。與原著作者Andy Weir相比,Scott當然更擅長通過鏡頭剪接和畫面切換來抓住觀眾的情緒。 一面是生存的歡樂逗逼,一面是救援的有驚無險,Scott處理得太流暢,而且很討巧的地方在於Matt Damon。
  • 這可能是在《火星救援》上映前唯一與馬特 達蒙和其他主創私密溝通...
    那個在火星上獨自生存了500多天的馬特 達蒙(Matt Damon)終於回到了地球,並將於本月底來到北京。與達蒙一起降臨北京的還有《火星救援》(The Martian)的導演雷德利 斯科特(Ridley Scott)、製作人西蒙 金伯格(Simon Kinberg)、主演塞巴斯蒂安 斯坦(Sebastian Stan)和陳數等。
  • 【解碼】在觀看《火星救援》之前,這幾件事你需要了解
    這大概是因為《火星救援》小說和電影的大熱,為NASA的火星之旅計劃免費造勢,樹立了正面的形象,吸引了公眾對這個項目的關注。(學霸你不要太謙虛OK?)原著作者安迪·威爾也對改編非常滿意,他說:「沒想到Drew能這樣保留我的作品,如果不是他的改編,可能我的書要拍成一個10小時的電影也說不定。」
  • 《火星救援》的導演說,他只在乎自己會不會讓觀眾無聊
    包括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主演馬特·達蒙和塞巴斯蒂安·斯坦在內的大牌明星,都來到了中國為影片宣傳。這是 78 歲的英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首次來到中國。在那個電腦特效還沒有佔領好萊塢的年代,斯科特憑藉《異形》(1979)和《銀翼殺手》(1982)兩部科幻影片奠定了自己在好萊塢和科幻圈的地位。
  • 《火星救援》一部學霸在火星被拋棄後種土豆,最終獲救的高分電影
    大家好,我是Mandarin,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學霸在火星被拋棄後種土豆,最終獲救的電影——《火星救援》。學好數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科學家會種樹誰也攔不住,呆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己用材料搭建了一個蔬菜大棚,然後用自己的大小便施肥,居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是的,你沒有聽錯,呆萌靠一己之力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這就解決了糧食的問題,真的是一個人吃飽,全火星不餓。
  • 知道了這些,你可能更想去看《火星救援》|CBNweekly
    它在IMDB上評分高達8.4分,爛番茄上也有93%新鮮度。除了馬特・達蒙的吸引力之外,下面這些故事也可能想讓你將它列入周末計劃。1. 電影中的情節有科學依據嗎?要知道,幫這部電影搞義務宣傳和科普知識的可是NASA。
  • 《火星救援》首映發布會 陳數體貼為導演戴耳機
    《火星救援》首映發布會 陳數體貼為導演戴耳機 (1/8) "← →"翻頁
  • 《火星救援》:達蒙版火星生存百科全書靠譜
    再也不想「回火星種土豆」   馬特·達蒙在火星憑藉自己植物學家的本領建起了土豆種植農場,片中很多幽默段子都是由「土豆君」貢獻的。他透露,自己在拍戲過程中真的學會了種土豆,「因為在影棚裡有一個小的土豆農場,劇組天天盯著小土豆的苗。做演員這一點很好玩,就是可以學到一些五花八門的小技能。
  • 直擊《火星救援》中國首映禮
    時光網訊 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今日在北京舉辦了發布會和盛大的中國首映禮,影片導演、科幻電影大師雷德利·斯科特攜主演馬特·達蒙、人氣影星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國演員陳數、金牌製片人西蒙·金伯格、麥可·謝費及編劇德魯·高達先後亮相紅毯
  • 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國元素亮了
    電影揭秘NASA火星計劃導演延期《普羅米修斯2》拍攝其實電影《火星救援》的故事很簡單,2029年人類首次登陸火星,但不幸的是,因為遭遇風暴,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被認為已經死去而被留在了火星上,而醒來後的沃特尼只能靠自己獨自在火星上生活下去,等待救援。
  • 揭秘電影《火星救援》幕後精彩故事
    《火星救援》這部電影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等人主演,影片於2014年11月開拍,2015年3月拍攝完成,拍攝地點主要在約旦和匈牙利,影片製作成本1.08億美元,2015年10月開始上映,最終獲得全球票房6.3億美元。同時這部影片獲得了7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口碑和票房都獲得了極大成功。
  •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時間:2015.11.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桃桃林林 分享到:
  • 11月24日24時《火星救援》IMAX首映開售,震撼視聽!
    這個,小編真的說不好,那麼讓資深導演告訴你——最佳觀影體驗,就看IMAX!!!獨自被困在火星,大概是馬克·沃特尼這輩子最倒黴又最能炫耀的事情了。只能支持一年的食物,4年後才能到來的援救,還有隨時可能失靈的供氧及供水系統,沃特尼的內心的吐槽寫下來應該能繞火星300圈。而此時的NASA卻還在討論要不要救他!救他很可能是五命換一命,不救他,那就是用一命保五命!真是太難抉擇了!如果你是NASA的局長,火星任務的負責人,你會怎麼選?
  • 《火星救援》:他竟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令火星顫抖的植物學家
    如果你發現自己穿著太空衣從火星醒來,周圍空無一人,整個星球甚至整個太空都無人回應你會怎樣?有個植物學家的做法是,那就在火星上種土豆吧,於是火星被他殖民統治了。因為一旦你在哪裡種下莊稼,就意味著你對那兒開始了殖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