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最後一部上映的好萊塢超級大片,《火星救援》為了中國市場可以說是拼盡了全力。包括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主演馬特·達蒙和塞巴斯蒂安·斯坦在內的大牌明星,都來到了中國為影片宣傳。
這是 78 歲的英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首次來到中國。在那個電腦特效還沒有佔領好萊塢的年代,斯科特憑藉《異形》(1979)和《銀翼殺手》(1982)兩部科幻影片奠定了自己在好萊塢和科幻圈的地位。
「其實科幻類型的電影一直在飛快地進化、升級,人們可以天馬行空地做任何的想像,不過我覺得有一個重要的技巧是,放慢腳步和節奏,這樣才能把故事說好。」斯科特在發布會上說。他說自己的確更偏愛科幻作品,影片裡的邏輯性和宏大的敘事背景總是能讓他思考:種種事情究竟是無意為之,還是冥冥中就已註定?
斯科特能接拍《火星救援》也是一件十分「巧合」(你也可以認為是註定)的事。當原導演德魯·高達雖然完成《火星救援》劇本的改編後,他因為與執導的新「蜘蛛俠」電影檔期相撞,不得不放棄執導該片。而正好斯科特籌備中的《普羅米修斯 2》也出現了狀況,空出了檔期。
《普羅米修斯》劇照
對於有著多年科幻和太空電影拍攝經驗的斯科特來說,拍攝技巧上並沒有太大困難——根據馬特達蒙的現場「爆料」,斯科特用四臺機器超高效完成了拍攝,用導演自己的話說就是「簡單粗暴」。
真正難的是小說和電影之間的合理轉換,也就是期科特一直強調的「把故事說好」。舉例來說,安迪·威爾創造的小說是用第一人稱寫就的,這意味著故事的視角較窄且有很多的內心獨白。導演需要找出一種方式,讓電影中像有個人在陪著馬特·達蒙。他想到了在機艙內,讓馬特·達蒙給自己拍記錄視頻、自我調侃的這個辦法,電影情節不僅得以推進,而且變得有趣起來。
儘管斯科特因科幻片成名,不過他導演生涯的最高光時刻出現在 2000 到 2001 年。2000年,他憑藉《角鬥士》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五項奧斯卡大獎;而一年之後,另一部題材截然不同的影片《黑鷹墜落》又為他帶回了兩座小金人。
雷德利·斯科特在《火星救援》發布會現場
在被問到從業 40 多年總結過一些什麼經驗時,斯科特說了兩點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在這個行業裡,只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就是——沒有什麼事情是確定的。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點。」 斯科特對《好奇心日報》說。
其次,他認為電影學院裡那些東西只能是「點到為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演或是電影工作者,更多的需要你動手實踐,和觀眾的溝通。
「我個人是沒有念過電影學院,以前從事的廣告行業。我是一個很棒的設計師,但是後來我得到了一個機會,能拍電影了,所以廣告行業就是我的電影學院。」斯科特說,「在我看來不管是《麥克白》,亦或只是簡單的商業廣告,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就只是: 我在和觀眾好好溝通了嗎?我有沒有讓觀眾很無聊?僅此而已。 」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本文來源:好奇心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