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宇宙飛船阿瑞斯3號成功抵達火星,誰知一場破壞力極其巨大的風暴向太空人們襲來,阿瑞斯3號被迫中斷任務,緊急返航。撤離途中,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 Matt Damon 飾)被飛船上吹落的零件擊中,由於生還希望渺茫,隊友們只得匆匆返航,並向世人宣告他已犧牲的事實。出乎意料的是,馬克以極低的概率活了下來。他躲進駐火星的航天基地療傷。下一次火星任務要等到四年後,而基地內的補給僅夠他維持31天。
對技術宅來說,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真是相當好。就只說敘事手法,它也是讓我相當喜歡的——平鋪直敘不煽情,如果說《地心引力》是感情澎湃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火星救援》就像看技術報告,沒什麼文採,卻絕對不無聊。那些本該被「感情」和「高大上的主題」所填滿的部分,被一個個具體的小項目所取代了。導演真懂得抓住死宅們的心,把一場艱難的火星生存戰化整為零。
Hermes上那麼多的太空人,每個都是蜻蜓點水,有些模板化。Jessica的表演得給個差評,念臺詞的時候一點情緒都沒有。演堅強的女隊長也不能這麼演啊,不是說四平八穩就等於有底氣。NASA的人也不例外。為了有衝突而衝突,這也是在理解之中。畢竟是「救援」,不僅僅是男主想辦法生存那麼簡單。他要是聯繫不到地球,種多少土豆都沒用。但是人物線索一多,導演就有點力不從心了。為了快速讓觀眾知道在哪裡,每個人物心裡想什麼臉上就有什麼,不夠立體。
不同於《地心引力》淡然深邃的精神哲思,也有別於《星際穿越》過於滿溢的科學和親情討論,《火星救援》簡單直白線條單一旗幟鮮明傳達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看完開頭五分鐘你就知道最後主人公一定能回來,但你依然會屏住呼吸揪著心看完兩個小時他怎麼回來以及在回來之前怎麼讓自己活下去,所以全片唯一重要的就是把過程處理得科學和好看,而這部分簡直就是各種經典梗的集大成。
電影是要打動人的藝術,《星際穿越》瞄準的是父女穿越時空的愛,核心或者說目標是「人性」,而拯救世界只是順手為之,在片中科技更多只是一個介質/工具,而《火星救援》中「科技」則是影片所表達的重要部分之一。《火星救援》電影並沒有著重表現馬特呆萌在火星被遺留下來以後絕望啊,孤獨啊等等心理和情緒。故事開頭是類似於《地心引力》的太空人協同工作場景,嘻哈的逗笑與緊隨其後的災難,構成好萊塢開頭的典型套路。接下來的火星風暴,則讓人想起《星際穿越》裡的沙暴與大海嘯。風暴之後,主角秒變「魯濱遜」,冷靜異常地處理各類危機場景,心理之堅挺如同鈦合金鋼板,影片也逐漸滑入「如何在火星養殖土豆」的農業科普節目——倘不是鏡頭不時切換到地球和赫爾墨斯號,觀眾幾乎快忘了本片還有零零碎碎的人性關懷。
整體不算太驚豔,算得上是部不錯的影片,裡面有些地方很有寓意,十字架象徵造物主,火代表文明。由於環境特殊,不允許帶易燃物,可是總有虔誠的信徒,會把信仰掛在身邊, 由於主角的樂觀和智慧,上帝也會幫助,甚至犧牲自己,給主角帶來文明的火種,進一步創造出生命之源。雖然環境惡劣,也不知道能不能繼續存活,只需要想著把一個一個的問題解決,也許能搏得一線生機,當然結局是美好的,如果現實中就沒那麼多好運。
本片所涉及的內容,是以往外太空的電影少有關注的方面。一個人依靠現有的技術,在外太空中孤獨艱難的生活,實在是超過了人們的想像,這就好比是星空般的荒島求生了。雖然說本片是一部視覺效果驚人的科幻片,但聰明的只是將科幻的效果服務於劇情的發展,以實實在在講故事為提前,避免了淪為空洞無物的炫技片。
電影沒有傳統的慢-快-慢節奏,沒有離奇曲折,只是很平淡的在講一個太空人是怎麼逃離火星的。由馬克達蒙飾演的男主角馬克因為一次登陸火星的行動中,被暴風捲起的鐵皮擊中不見,隊員們在極端惡劣的情況下搜救未果,為了不使火箭無法發射致使全體成員都喪生,大家只好扔下他一人離開。主角甦醒過來後發現隊員棄他而去回到補給站展開了一場自我救生的活動。在補給站裡只有日常的必需品,水和食物只能維持上百個太陽日的時間。
這部片子或許並非傳統意義上美式大片,既無精彩的打鬥,亦無壯觀的飛船大戰,甚至連劇情都不怎麼燒腦。充斥整部電影的,是一個男人,在荒蕪的火星上是如何堅強地用他的意志與知識煎熬過哪一個個日日夜夜等待他的團隊的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