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怕花錢拖半年,醫生主動增加手術難度為患者省下萬餘元

2020-11-25 澎湃新聞
醫生推著張大娘奔向手術室。

三門峽陝州區75歲的張大娘頭痛病又犯了,越來越重。為了省錢,為了不給兒女添麻煩,張大娘忍了半年多。這一次,她實在是挺不住了。

來到三門峽市中心醫院。一檢查,情況糟糕。

在她大腦硬膜與腦組織間有一個腫瘤,直徑7釐米,足有成人拳頭大!需要趕緊切除!

心焦的張大娘「沒想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她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當得知張大娘因為沒錢治療,才將病情一拖再拖後,三門峽市中心醫院的醫生決定為她節省治療費用,但這也增加了手術的難度……

病發頭疼得厲害,連胳膊和腿也不聽使喚了

2月18日一大早,張大娘像往常一樣在忙活著,突然,困擾她半年多的頭疼病又犯了……

張大娘這次頭疼不但是一陣一陣的,且越來越重,持續了半天也不見好轉,還暈得厲害,緊接著連自己的右胳膊和右腿也不聽使喚了。

老伴見狀也著急得不行,因為張大娘這頭疼病已經持續了半年。「看來這次不到醫院治療實在是不行了。」

老兩口一共養育了五個兒女,因為四個女兒眼下都已有了孫子,平日裡都忙著照顧孫子們上學,而唯一的兒子,在水泥廠幹的是出力活兒,辛苦得很。

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老兩口決定不將此事告訴他們。

就這樣,兩位70多歲的老人相伴坐著公交車,直奔三門峽市中心醫院。

張大娘手術前頭顱CT顯示,腦子裡發現拳頭大的腫瘤。

震驚 腦子裡發現拳頭大的腫瘤

到了醫院後,經頭顱CT和磁共振一系列相關檢查,顯示在張大娘的硬腦膜與腦組織間有一個7釐米的腫瘤,足有成人拳頭大,已壓迫到運動前區。難怪張大娘的右胳膊和右腿不聽使喚了。

檢查結果一出,把張大娘和老伴嚇得不輕。

「真是怕啥啥來!」張大娘說。她告訴大河報記者,自己也算是個苦命人,好不容易把五個兒女拉扯大,各自成家,眼看老了該享清福了,幾年前又得了青光眼,右眼目前已經失明,左眼雖然做手術保住了視力,但跟正常人比,還是不濟。

張大娘的老伴,早年間幹農活時傷了雙手,導致兩隻手不能伸展,所以平時家裡的活兒基本上都是張大娘一個人幹。

頭疼的毛病張大娘之所以一忍再忍,一拖再拖,據她講,主要是怕花錢,而且自己也沒有多少錢。

就這麼一忍一拖,竟拖出個拳頭大的腦瘤來!

動情 見到老人想到自己的父母

2月18日上午11點,張大娘入住三門峽市中心醫院腦病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

「看到檢查結果,我的心咯噔一下!」

神經外科二病區主任盧國奇說,這麼大的腦瘤需要儘快切除!否則,隨著腫瘤繼續增大,張大娘不僅會持續頭疼、頭暈、肢體偏癱,還會發展到意識不清、腦疝,甚至突然死亡……

可如果手術,張大娘的巨大腦瘤已從額葉左側向中心擴張,侵犯到上矢狀竇。而上矢狀竇是大腦上方的一根大靜脈,匯集了大腦回流的血液。如果手術切除腫瘤過程中傷及矢狀竇,會引起顱內大出血,張大娘很可能下不了手術臺。

手術難度大、風險高,這對神經外科醫生來說是家常便飯,醫生願意冒險。可盧國奇心裡納悶:

「腫瘤體積如此之大,這病看來拖了很久了,怎麼會是張大娘描述的頭疼了半年?」

盧國奇拉住張大娘的手詢問:「大娘,你頭疼了半年怎麼不來醫院看呢?」張大娘搓著粗糙皸裂的手,怯怯地說:「怕花錢啊,家裡本來就沒啥錢,也不想麻煩兒女們,他們都忙。這次是不看不行了,才來了。」

「看著眼前這兩個飽經風霜善良的老人,不由想到自己的父母雙親,心裡一陣酸楚。」盧國奇低聲對記者說,這樣的病人、這樣的老人,他見得太多了……

「當時我就想,想辦法儘可能為老人省點手術費!」

術後,張大娘的右胳膊也能抬高了,恢復得很好。

成功手術5個半小時,是疲憊更是欣慰

2月21日9:20:術前準備就緒,張大娘被推進手術室……

盧國奇主刀,樊旭輝博士擔任助手。

他倆發現,張大娘的腦瘤起源於硬腦膜,侵犯了顱骨內板,侵犯面積大,血供豐富。

兩人配合默契,切除腦瘤的同時保護上矢狀竇,保護靜脈回流。

由於腫瘤侵犯硬腦膜面積大,切除後硬腦膜缺損大,還要進行硬腦膜成型術,就是用生物材料補片代替和修補缺損的硬腦膜。

為給張大娘省錢,盧國奇決定用張大娘自體的顳肌筋膜為她修補硬腦膜,而不用昂貴的生物材料補片。這樣做,雖然給手術團隊增加了難度,但能為經濟拮据的張大娘省下1萬多塊,手術效果也不受影響,盧國奇「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據盧國奇的同事介紹,盧大夫平時給別人看病時,經常這麼做,能省的錢都儘量幫病人省下。

經過奮戰,巨大腦瘤成功切除,考慮到腫瘤細胞源發於硬腦膜,還侵犯到顱骨內板,為防止腫瘤細胞殘存在顱骨內板,形成新的病灶,盧國奇又用磨鑽磨除了一部分顱骨內板,以絕後患。

置引流管、回納骨瓣、鈦釘固定顱骨、縫合、包紮……

手術歷經5個半小時,14點50分告捷!

盧國奇和同事們一身疲憊,卻相視一笑。

瘦弱的張大娘在神經外科二病區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扛過了感染關,也沒有出現術後顱內血腫等嚴重併發症,一點點在恢復著。

手術成功至今,一個月的時間,張大娘因手術剃光的頭髮也已經長了出來,傷口也拆了線,結了痂。

盧國奇扶著張大娘的肩膀說:「大娘,你看現在你右胳膊也能抬高了,恢復得很好,放心吧……」

「哎哎哎……」張大娘的老伴見到盧國奇很是激動,嘴角都在不住地抖動,不善言辭的他將手術前的緊張和煎熬、手術成功後的感慨和慶幸都化作了一聲聲感嘆……

溫馨貼士:頭疼這些事兒,千萬別小視

盧國奇說,近年來,由於天氣變化大、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等原因,頭痛疾病的發作日益嚴重,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困擾。

在頭痛患者中大約一半多是偏頭痛,其特徵是發作性、多為偏側、中重度、搏動樣頭痛,伴有噁心、嘔吐的症狀。除頭痛本身外,偏頭痛還可能進一步導致其他損害。

此外,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用腦過度、伏案工作時間過長,或者焦慮不安、過度疲勞等還可引起緊張性頭痛。其特徵是頭痛多為整個頭部的疼痛,頭頂像被重物壓迫,有束帶緊勒等感覺,有時,疼痛可波及頸部和肩部。

盧國奇提醒說,如果病人平時遇到頭疼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做檢查,切莫一拖再拖,造成「省了小錢,花了大錢」。

此外,平時還應該注意飲食,多吃綠色食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菸,不喝酒,摒棄負面的情緒,合理緩解壓力,加強身體鍛鍊,早睡早起。

醫生感言:

「當時看到張大娘,得知她是農村的,因為怕花錢、沒錢治病,將病情一拖再拖,我的心裡一陣酸痛。」盧國奇說,自己從小也是在農村長大的,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父母再苦再難,都堅持把孩子拉扯大。

盧國奇說,如今,許多老人和張大娘一樣,哪怕自己忍受病痛折磨,也不願給兒女添一點麻煩。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作為一名醫生,只有盡全力救治,只有用高超的醫術和真誠的耐心為老人省錢,才能盡到一個醫者的責任,才能盡到一個兒女的孝心。」

(原標題為《醫生主動增加手術難度為患者省下萬餘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哈醫大二院成功為八旬結直腸腫瘤患者實施手術
    最終,劉明教授帶領團隊以最快的速度、最精準的治療方案,成功為老人切除了直徑4釐米的右半結腸腫瘤,解決了腸梗阻的症狀,術後老人各項指徵平穩,直接轉回普通病房。術後,已經將近三個月沒有好好吃過飯的老人終於有了胃口,主動要求吃飯,並且排便正常。劉明教授帶領團隊進行手術。
  • 高齡老人能耐受白內障手術嗎?102歲的她重見光明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最近接診了一位102歲的白內障患者肖奶奶(化名)。經過一系列專科檢查,眼科主任醫師吳年浪認為肖奶奶需要進行白內障手術,並且肖奶奶的身體狀況可以耐受局部麻醉的手術治療。畢竟是給百歲老人動手術,手術時間需要儘可能縮短,術中切口要儘可能小。整個手術耗時10分鐘左右。術後,肖奶奶在患有眼底黃斑變性疾病的情況下,視力依舊提升至了0.5。吳年浪介紹,年齡越大,白內障的患病率也就越高,遺傳、紫外線照射、糖尿病、大量吸菸、飲酒、營養不良等都會增加白內障發生的機率,情況嚴重可能會致盲。
  • 癌症晚期,治療花錢又受罪,和醫生商量放棄治療,為何子女不同意?
    在醫院待久了,看多了人間冷暖,有時候,並不是患者就能決定我們的命運,其實想想我們每個人誰又能完全左右自己呢? 查出來癌症晚期,到底要不要治療,並不是患者一個人就能決定的;也根本不存在患者與醫生約定好,不治療,想舒服的走這回事。
  • 白內障手術千萬不能拖,越早做越好
    視覺2020 守護老人眼健康系列④(健康時報記者林敬)"白內障不痛也不癢,再加上國內有定期體檢習慣的老人不多,部分老人一經發現就已經是成熟期的晚期白內障了!" 武漢愛爾眼科漢口醫院青白科主任、GCP機構主任許榮提醒,"白內障患者出現晶狀體混濁是不可逆的,一旦發現,別拖!
  • 老人誤認為痔瘡手術會要命 強忍痛苦四十五年
    這幾天江寧橫溪62歲的於秀珍老人在南京醫院病房裡不斷地重複這句話。原來,她被痔瘡折磨長達45年之久,因為年輕時聽信一位鄉醫的話,認為再割痔瘡會要命,一直久拖不治,痛苦不堪,沒想到伴隨自己半輩子的難言痛苦在這裡得以解除。
  • 白內障手術做晚了會有什麼後果
    對於白內障老人也是如此。確診白內障之後,眼科醫生一般都會告知,手術是治療白內障的唯一正確方法。但是,不少老人仍然拖到幾乎看不見了才會就診。國內知名白內障專家、愛爾眼科遼寧省區副總院長周衍文來告訴大家,白內障手術做晚了會有什麼後果。
  • 免費不代表不花錢,農村老人遭遇白內障手術騙局
    從去年開始,根據國家的《光明扶貧工程工作方案》,我國開始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免費治療。許多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因此福利獲得了免費治療機會,可謂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由於普通大眾對時事信息的不敏感,許多人並不知道這樣一項福利。
  • 成人疝不可自愈,別拖了!日間手術即可輕鬆搞定
    門診時間:周一、二、三、四上午(後湖院區) 在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中,疝氣是「常客」,其患病率為3%以上。然而調查發現,約80%的老年疝病患者要麼強忍痛苦,要麼聽信民間偏方,一味保守治療。
  • 九旬老人疝氣發作腸子被卡,醫生「隔空問診」勸說就醫
    楚天都市報11月26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劉姍姍)日前,武漢市中心醫院疝與腹壁外科羅文醫生晚上下班後,突然接到一名陌生患者家屬的諮詢電話,他通過微信「隔空問診」,判斷這位94歲老人出現疝氣嵌頓,病情兇險。
  • 鄭州普瑞眼科醫院陳剛院長:白內障越拖手術風險越大
    雖然老年性白內障的患病率極高,但很多老人對白內障的認知卻還停留在空白階段。許多老人害怕做手術,只要視力還能勉強看得見,寧可拖著也不肯手術,或者根據市面上的廣告隨便弄點藥吃,直到快要看不見了才想起到眼科醫院治療。很多年前,陳大爺患了白內障,看遠處的東西越來越模糊,最近更加嚴重,以至於在家不小心被凳子拌倒,發生了骨折。
  • 免疫+手術治療或為中晚期肺癌患者帶來希望
    採用國際最前沿的免疫治療方法使一名中晚期肺癌患者腫瘤從原來的4.2公分縮小到了2.8公分,獲得寶貴的手術機會。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2月5日電 (記者 陳靜)免疫治療可用在術前誘導或者代替化療,這不是天方夜譚。
  • 直腸癌漸趨年輕化,傳統手術要挖掉肛門,西安這位醫生為患者保...
    醫生提醒,直腸癌是老年病,多發於45歲以上人群,但近幾年卻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患上了直腸癌,且男性比例稍高一些。早期手術治癒率高 但傳統方式很尷尬每周二下午是西安交大一附院腫瘤外科醫生宋永春教授出診的日子,開診時間還沒到,號就已經掛滿了。他從2010年就開始主攻直腸癌,據介紹,直腸癌是一種早期手術可以達到很高治癒率的疾病,但是每一個挖掉肛門的病人都會攜帶永久性糞袋。
  • 75歲老人咽癌不能手術碘粒子植入2天即出院
    6個月前胡江暉老人因咽喉疼痛半年,症狀加劇前往當地醫院檢查,被確診口咽癌。「一開始只是偶爾發作,我以為只是慢性咽炎,但之後痛得越來越厲害,連水都喝不下。」老人沒想到「慢性咽炎」竟然變成了口咽癌。為求進一步治療,老人在兩個女兒的陪伴下來到長沙珂信腫瘤醫院就診。
  •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0:5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Yusuke Tsugawa團隊研究了在外科醫師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的死亡率。
  • 重見光明:南京白內障患者符合條件下可免費手術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導:由省紅十字會主導的江蘇「博愛光明行」公益活動,專門針對白內障患者開展救助。貧困人群經過申請,白內障手術可獲1000元補助。9月7日,在公益活動現場,記者了解到,2017年,已有632例患者獲得救助,重見光明。
  • 老人白內障久拖不治竟致晶體脫落,醫生:視力低於0.5即可考慮手術
    龍頭新聞訊(徐旭 記者 霍營)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視力減退看東西不清晰,經醫生診斷為白內障建議手術治療,但很多老年人因為恐懼心理或認識誤區拒絕手術,結果延誤了治療。年過八旬的李奶奶(化名)患有多年的白內障,老人覺得眼睛只要還能見點光,就還能用,一直沒做手術。不久前,老人突然感覺看東西亮堂多了,視力變好了,可是眼睛卻很疼,後來症狀越來越重,這才去醫院眼科就診。經檢查,老人的白內障十分嚴重,晶體核像鑽石一樣堅硬,竟然掉在了眼後部的玻璃體內。經過手術治療,老人術後視力得到了提高。
  • 罕見胸廓畸形患者突發主動脈夾層,同濟醫生手術挽救順帶矯正...
    他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主動脈夾層,醫生不僅幫他拆除了體內的定時「炸彈」,撿回一條命,還將困擾自己多年的重度漏鬥胸矯正了。據了解,這是全國首例A型主動脈夾層全弓替換術同期重度漏鬥胸矯正手術。黃先生是湖北鹹寧人,近日突感胸口極其不適,到當地醫院檢查發現,連接心臟的升主動脈內層已完全撕裂,並累及了全程主動脈,是最兇險的A型夾主動脈層。
  • 心臟長在右邊 醫生「反著」為他做搭橋手術
    為這類病人做手術是對醫生極大的考驗。日前,株洲愷德心血管病醫院成功為一位罕見的「鏡像人」施行了高難度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解除了患者的「心頭大患」。今年42歲的鐘先生,患有多年高血壓,近日總感覺胸悶。「小時候一次就醫,醫生說我的內臟都長在右邊,但沒有影響到我的日常生活,所以也沒在意。最近胸口總是悶悶的,就到愷德醫院來看看。」鍾先生說。
  • 頸椎發炎致使老人幾近癱瘓 妙手仁心醫生膽大切「病根」
    不久前,藍十字腦科醫院6B病區內,周老人的女兒李女士感慨,「沒有膽大細心的醫生,就沒有姆媽的今天,是姬馨彤主任創造了奇蹟,給了我們全家希望!」  半世紀前的舊傷再度發炎  周阿姨的病情,整整折磨了快一年。去年國慶時,老人突然發現,頭頸背後處,43年前做的第五頸椎減壓手術發炎了。她在子女陪同下前往家門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療,幾次創傷換藥仍然無濟於事。
  • 26歲患者上了麻醉在手術臺上被叫醒!瑞金醫院為其完成「開掛」的...
    希望,沼澤地裡的拯救在瑞金醫院急診,接診的王正廷醫生發現小樂的血鈉已低至危機值,立即為她聯繫會診。「你就該到我們這裡來!」小樂媽媽回憶說,當時婦產科許嘯聲醫生篤定的話語是他們這段時間來聽到的最有信心的語氣,感覺一切到了這裡就都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