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國漢堡大學和義大利巴裡大學的聯合團隊對軟體開發工程師在軟體開發中的代碼理解(Code Comprehension Activities)活動進行了研究,研究中採用了多種輕量化的可穿戴式的生物信號傳感設備,用來度量實驗樣本人群的腦電、心電和皮膚阻抗等信號。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這種關係代碼理解行為與潛在認知之間的關係機制。
通過使用更為廉價便捷的研究設備,該研究試圖利用更為成本可控的方法複製一項由B Floyd, T Santander, W Weimer等人在IEEE學術平臺上發表的實驗論文《Decod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de in the brain: An fMRI study of code review and expertise》。在該原始實驗中使用了fMRI核磁共振設備進行了受試者生物成像數據的採集。而本實驗則希望通過可穿戴式的設備進行信號採集,並通過信號特徵呈現於原實驗相近似的研究結論。
實驗採集了28位大學電腦科學本科學生的腦電、心率和皮電數據。受試者需要在佩戴這些設備的過程中進行2組語言理解任務,分別為計算機程式語言和自己的母語自然語言。研究人員通過生物數據的對比分析,能初步判斷出受試者的大腦認知負荷水平,從而分析出受試者在進行那一項語言分析任務。該研究幫助更多的語言學、神經生物學和軟體工程師們更好地了解人體生物機制對不同語言(包括編程和自然)的設計機制的反映。實驗研究成果將有望幫助一些軟體編譯標準機構優化其程式語言的設計,以便讓其受眾人群更快速地降低學習門檻。
(文中所採用的2款可穿戴設備:BrainLink腦電傳感器和Empatica E4心率手環)
該聯合實驗論文由漢堡大學應用軟體科學學院(MAST)的Dr. Davide Fucci博士和巴裡大學的Daniela Girardi等人發布在康乃爾大學arXiv學術網站文獻庫。arXiv.org是全球最大的預印本系統,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能源部資助,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建立的電子預印本文獻庫(目前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管理)。
資料來源:https://arxiv.org/abs/1903.0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