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發布|德國和義大利大學用可穿戴設備研究程式設計師代碼理解能力

2020-08-28 宏智力

來自德國漢堡大學和義大利巴裡大學的聯合團隊對軟體開發工程師在軟體開發中的代碼理解(Code Comprehension Activities)活動進行了研究,研究中採用了多種輕量化的可穿戴式的生物信號傳感設備,用來度量實驗樣本人群的腦電、心電和皮膚阻抗等信號。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這種關係代碼理解行為與潛在認知之間的關係機制。

通過使用更為廉價便捷的研究設備,該研究試圖利用更為成本可控的方法複製一項由B Floyd, T Santander, W Weimer等人在IEEE學術平臺上發表的實驗論文《Decod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de in the brain: An fMRI study of code review and expertise》。在該原始實驗中使用了fMRI核磁共振設備進行了受試者生物成像數據的採集。而本實驗則希望通過可穿戴式的設備進行信號採集,並通過信號特徵呈現於原實驗相近似的研究結論。

實驗採集了28位大學電腦科學本科學生的腦電、心率和皮電數據。受試者需要在佩戴這些設備的過程中進行2組語言理解任務,分別為計算機程式語言和自己的母語自然語言。研究人員通過生物數據的對比分析,能初步判斷出受試者的大腦認知負荷水平,從而分析出受試者在進行那一項語言分析任務。該研究幫助更多的語言學、神經生物學和軟體工程師們更好地了解人體生物機制對不同語言(包括編程和自然)的設計機制的反映。實驗研究成果將有望幫助一些軟體編譯標準機構優化其程式語言的設計,以便讓其受眾人群更快速地降低學習門檻。

(文中所採用的2款可穿戴設備:BrainLink腦電傳感器和Empatica E4心率手環

該聯合實驗論文由漢堡大學應用軟體科學學院(MAST)的Dr. Davide Fucci博士和巴裡大學的Daniela Girardi等人發布在康乃爾大學arXiv學術網站文獻庫。arXiv.org是全球最大的預印本系統,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能源部資助,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建立的電子預印本文獻庫(目前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管理)。

資料來源:https://arxiv.org/abs/1903.03426

相關焦點

  • 學術發布 | 程式設計師的專注力怎麼樣?
    每年10月24日就是「程式設計師」節,每到這個時候各位老闆都會各出奇謀,好好犒勞一番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小哥們。畢竟一年就一次機會,必須好好安撫一下,無非也是為了讓程式設計師有個好心情,產出才會高。然而,情緒真的影響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嗎?我們看一下來自德國和義大利的研究人員都有哪些發現。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醫療傳感器數據的準確度主要取決於傳感器本身特性、傳感器測量方法和位置、背後的算法三個因素。   上海丞電自主研發的肌電傳感器是一種電荷傳感器,具有採樣率高,抗幹擾能力強,濾波效果好的特點。其核心算法可以將採集到的有效肌電數據通過濾波轉化為清晰波形,然後通過處理波形應用到康復、健身、VR\AR等領域,目前已經通過國家二類醫療器械質量檢測。
  • 科學家研發的新型可穿戴設備,未來有望用於智能假肢
    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蘇黎世IBM研究院(IBM Research Zurich)、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等多家研究機構的的工程師們聯合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實現這些場景。
  • 應用於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柔性混合電路方案
    設備尺寸小型化已經成為業界發展趨勢,同時,可穿戴技術和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創新的腳步已經超越了原有的的改進模式(在這種改進方式下性能提升已經達到了極限),步入了一個嶄新的設計理念: 柔性電子。 這一波新的技術浪潮也被稱為柔性電路,設計思路為將電子組件印刷/安裝到介電柔性基底上,從而可以在保持功能完整性的同時對設備進行彎折、捲曲、摺疊和拉伸。
  • 噴墨列印石墨烯實現太陽能可穿戴電子設備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悉,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解決了如何使用墨水3D列印具有有用特性(例如將光轉換為電能的特性)的新型電子設備的難題。這項研究表明,可以噴射包含二維片狀細小材料(例如石墨烯)的油墨,可以將這些複雜的定製結構的不同層堆積並嚙合在一起。
  • 研究開發新型材料,以汗水助力可穿戴
    然而,傳統的吸溼材料,如沸石和矽膠,吸水率低,塊狀固體結構使它們不適合吸收水分從汗液蒸發。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新型薄膜,相較於傳統的吸溼材料,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吸溼膜吸收的水分是傳統材料的15倍,速度是傳統材料的6倍。
  • 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對汗液、淚液及唾液...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動脈網」(ID:vcbeat),作者 陳鵬,36氪經授權發布。 可穿戴設備以其對人體生理信息動態、連續及實時的監控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廣泛影響,在大健康行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不過,目前已經商業化的可穿戴設備主要實現心電圖(ECG)和光電容積圖(PPG)測量心率,分別屬於電化學和光學生物傳感器類型。
  • 腦部掃描發現:程式設計師編程大腦活動區域與語音相同
    開姆尼茨工業大學位於德國薩克森州的西部城市開姆尼茨,在德國63所最被人喜愛的大學中的第2名。同時還引以為豪的是,她的計算技術屬於德國最先進的,她的顯微電子中心在工業和科研領域都擁有很高的地位;薩爾大學世界排名第461,該校在計算機科學、計算機語言、材料科學及醫學教育及研究領域尤為著名。
  • 太空發電、柔性可穿戴設備……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特等獎論文將...
    四川在線記者 高杲 攝影 郝飛作為一種新的能源材料,薄膜太陽能電池具備質量小、厚度極薄、可彎曲等優點,越來越收到業界的關注。但薄膜加熱溫度高卻一直是行業難題。12月10日,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暨四川科技學術大會上,優秀論文特等獎的獲得代表——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臧志剛分享了他的學術成果。臧志剛表示,此次成果最大的貢獻,就是大幅度降低了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的加熱溫度,使其降低到160度以上,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使薄膜太陽能電池大規模商業化成為可能。這項成果會對哪些行業和領域帶來重大變化?
  • 索尼發布用於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接收器晶片
    索尼發布用於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接收器晶片 速途網8月19日訊(報導:喬志斌)今日,索尼公司宣布將發布用於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高精度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 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前途無量
    但隨著該領域在技術上的突破,很多人仍然看好可穿戴生物傳感器的市場前景。目前,可穿戴設備主要採用物理傳感器,用於監測行動能力和生命體徵,如步數、熱量消耗或心率。隨著研究人員從跟蹤體育鍛鍊活動擴展到關註解決醫療保健應用,比如糖尿病管理或者老年人的遠程監控,可穿戴設備需要進行自我革新。
  • 可監控用戶心率和步數的電子皮膚或可替代智慧型手機等可穿戴設備
    根據《dailymail》消息:美國專家通過將液態金屬線包裹在兩個柔性聚合物層之間,開發出了一種完全可回收的「電子皮膚」,其作用類似於可拉伸的電路板。未來,可穿戴設備可以採用能自我修復的「電子皮膚」,可以監控用戶的心率和步數。
  • 2020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區冠軍揭曉 溫差發電解決未來可穿戴設備供電...
    有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中國香港、印度、義大利、愛爾蘭、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紐西蘭、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中國臺灣、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美國。參賽者首先在國家或地區範圍接受評選,入圍者可以晉級國際賽。
  • 可穿戴設備新方向?復旦發明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
    、高分子及其先進複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課題組成功實現了一種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為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與此同時,柔性、輕質、可穿戴電子設備受到了人們密切關注。目前,可穿戴電子設備已經廣泛應用於微電子、生物醫藥、運輸和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隨著可穿戴纖維狀能源器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纖維狀發光器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一迫切需求,彭慧勝教授團隊經過三年多的潛心研究,通過低成本的溶液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
  • 程式設計師猜不到,計算機剛出現的時候,是用女人頭做計算能力單位的
    1885-1917年間,哈佛大學天文臺(Harvard College Observatory)僱傭了80個女人肉「計算機」來分析成千上萬的天文學攝影。 這些「照片「是秘魯和馬塞諸塞州的天文望遠鏡拍攝的。因為當時的技術限制,這些「照片」用的是感光玻璃板。哈佛大學介紹,每塊玻璃版上可能有超過10萬個恆星。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01 新型電子皮膚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宣布開發一種能夠感知疼痛、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材料。這是一項顛覆性的研究,因為它複製了真實皮膚對刺激的反應,刺激通過神經通路向大腦發送適當的電信號。
  • 【材料】中山大學童葉翔教授及其合作者在陽光碟機動的可穿戴儲能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隨著智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蓬勃發展,人們對於輕便的可攜式柔性可持續電源的需求日益凸顯,可穿戴的新型電源成為一種重要的思路和趨勢。
  • 中國信通院寇家華等:基於可穿戴計算的體域網技術應用現狀與趨勢研究
    3 基於可穿戴計算的體域網技術發展趨勢在2012年IEEE 802.15.6標準正式發布之前,基於可穿戴計算的體域網技術主要聚焦於網絡通信協議、MEMS傳感器設計和設備組網方式等方面的研究。2012年之後,隨著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的蓬勃發展,基於可穿戴計算的體域網技術也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 紗線電池可以為智能衣服和可穿戴設備供電
    紗線電池可以為智能衣服和可穿戴設備供電香港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紗狀可充電鋅離子電池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新電池可以編織到裝有傳感器的智能衣服中,併集成到商業生產的紡織品中,為電子設備,可穿戴顯示器和醫療植入物供電。
  • 學術發布 | 一項基於大腦生物電和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的交互研究
    近期,來自湖南大學、英國華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USA)、以及IBM人工智慧研究院(IBM Research AI, USA)的Di Wu、Huayan Wan、Siping Liu等研究人員在arXiv學術平臺發表了題為《DeepBrain: Towards Personal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