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酒圈的人應該沒有人不知道醬酒有多熱了吧,就拿筆者現在所在的山東市場來說,目前山東很多地方流行一句話,叫「無醬不成席」,就是說擺個席面,如果沒有醬酒的話,那是肯定算不上好的席面的。
當然,不是每場宴席用的都是茅臺。
我們梳理這一輪醬酒熱的發展脈絡會發現,醬酒熱的源起是在2015年-2016年前後,整個中國白酒產業步入拐點之時,#茅臺酒#先觸底反彈,標誌性事件是茅臺醬香酒公司的成立,並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破百億營收,2016年營收23億,2017年實現營收65億,2018年突破80億,2019年突破百億達到103億元,可以說茅臺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家百億酒企,當然這一時間段醬酒熱的本質是茅臺頭部效應之下的內生驅動。
醬酒熱的快速增長是在2018年前後,此輪增長,是茅臺之下頭部醬酒企業的快速擴張,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郎酒(青花郎)、習酒、國臺、金沙等名酒企業,這一輪增長原因較為複雜,既有茅臺快速增長的內生驅動,也有郎酒、習酒等一線名酒企業的品牌品類規模化效應拉動。郎酒、習酒本身就屬於白酒圈中的頭部百億規模酒企,加上本身也是做品牌做營銷的高手,所以這一輪醬酒增長應該屬於「眾人拾柴火焰高」。
醬酒熱的高峰期從2019年開始,2020年疫情之後,醬酒的抗跌效應十分明顯,成為行業中率先走出疫情陰霾的品類。自5月份開始,社交逐漸恢復,市場上明顯可以看出,醬酒的動銷要高於濃香等其他香型,而且,此輪的增長已經不再局限於頭部醬酒企業的增長,而是整個醬酒品類的普漲,具體表現在:
1、凡染醬者,皆增長。從茅臺到郎酒到習酒、金沙、國臺、釣魚臺到珍酒、武陵、雲門、賴茆等或頭部酒企或區域型酒企,只要是運作醬酒的,今年都實現了逆勢增長。
2、凡染醬者,皆漲價。筆者前段時間寫過一組系列文章,白酒漲價可以,但不要步入雷區(一),白酒漲價的誤區很多。但這樣的邏輯放在醬酒裡面卻實在是有違常理,不論是茅臺的王子、迎賓還是郎酒的青花郎還是國臺還是金沙,最近幾年基本上每年都要漲好幾回的價,而且越是漲價,反而賣得越好。
3、從「王謝」到「百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醬酒的高端屬性原本屬於少部分高端群體的消費品,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逐步提高,高端醬酒也不再是大眾消費者望塵莫及的消費品。
當然,醬酒發展到快車道之後,會逐步遵循市場的軌跡,尤其是最近幾年,不論是茅臺還是郎酒還是習酒金沙都在做擴產工作,醬酒的市場還會一直保證稀缺嗎?
當醬酒的供應量滿足了市場需求量之後,我相信,醬酒也就開始逐步走向市場化競爭的軌道上了,那時候,才到了真正拼品質、拼品牌、拼渠道的時候。
現在很多的醬酒廠家都在做產品回購。有的是市場主導的(比如茅臺),大部分是廠家主導的,其實回購說白了無非是企業通過回購機制增強市場信心,另外也是增加現金流,採取回購的廠家必然會按照回購的力度逐步提高打款價,誠然,羊毛終歸是出在羊身上。
正是因為回購的存在,所以很多高端醬酒被賦予了一定的收藏屬性。
筆者最近在市場走訪中發現,有不少終端商開始主動向客戶推銷醬酒了,其實幾個月前這種現象還不常見,第一是看見市場上很多醬酒都一直在漲價,誰都擔心自己沒有賣在最高點,第二是按照現有的價格出售,還沒有達到廠家回購的點數,在不是十分缺錢的基礎上,終端還是不太願意出貨的。
當市場開始普遍出現醬酒的動銷加開瓶的話,可以明確的是醬酒的收藏屬性與消費屬性的邊界正在逐漸被打破。
白酒不論多好,本身是一種消費產品,收藏屬性是他的附加值,因為產品稀缺,所有具備增值功能。
至於說消費功能與收藏功能的邊界被打破,筆者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產能擴大。茅臺都從3萬噸擴產到近6萬噸了,郎酒的吳家溝產區據說新增2萬噸,加上現有的3萬噸,也到了5萬噸了,習酒的規劃也是5萬噸,初步計算的話,醬酒市場的產能預計在5年後會翻一番,供需關係決定產品價格,醬酒熱是因為稀缺,當不再稀缺的時候,那麼所有的醬酒是否都值得收藏呢?
第二、漲價太猛。一年漲一次可以理解,一年漲三次,尚可接受,如果頻繁的漲價呢?當然,站在市場供需關係的角度來看,供不應求的時候,企業是掌握了定價權與話語權的,但從終端來看,頻繁漲價也是促使終端套現的一個誘因,畢竟現在及時出貨掙個盤滿缽滿,萬一哪天價位漲不動了,下來的可能更快。
第三、消費需求。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醬酒的存在本身也能滿足消費者在特定場景下的消費需求,此外,如前文所述,經濟的增長讓醬酒也成了普通消費者可以消費的產品,收藏屬性逐漸弱化,那麼自然而然其消費屬性就會逐漸增強了。
小結:從現在的市場行情來看,醬酒熱應該還有3-5年的持續,但像現在這樣保持超高的增長率估計不太可能,而伴隨著產能擴張、入局眾多,醬酒也將回歸消費屬性,走上濃香型白酒一樣的競爭之路上,那時,恐怕中小酒企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