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飛機在低空、低速飛行時,通常用「節」描述速度;而在高空、高速飛行時,又會用「馬赫數」衡量速度。
其實馬赫數不是速度,而是氣流速度與當地聲速的比值,用來表徵流場壓縮性大小。馬赫數越大,氣體壓縮性越大。
馬赫數很重要,它反映了飛機當前運動的特性,對飛行安全、機翼改進、結構設計都有重要意義。
1、音速。
聲音是一種機械波,音速就是聲波在某種介質中的傳輸速度。在1標準大氣壓、溫度15℃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米/秒。
但大氣層不是一個上下均勻的整體,它有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等不同環境。
在對流層中,隨高度升高,大氣密度、溫度相應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平均下降0.65℃。到1萬米高空時,溫度已下降到零下50℃左右。
再往上到35~40 千米的平流層中下區域,氣溫幾乎不隨高度變化,基本保持在零下45℃左右,所以也叫「同溫層」。
在空氣介質中,音速的變化與溫度密切相關。溫度越高,空氣分子越活躍,聲音傳播速度越快;反之,溫度越低音速越慢。
因此,飛機以相同速度在不同環境中飛行,得到的馬赫數卻不相同。比如飛機以340米/秒在溫度15℃的海平面上飛行,馬赫數為1;在1萬米高空仍以340米/秒飛行,馬赫數卻變成了1.14左右。
在高空飛行時,就算飛機空速表指示空速不變,也會因高度增加音速減小,而不知不覺的超過臨界馬赫數,從而影響飛行安全。用「馬赫數」衡量速度,能讓飛行員快速清晰的了解飛行狀態,提高安全性。
2、馬赫數的作用。
音速是大氣中運動物體的速度標杆。飛機在空氣中飛行時,機身不斷擾動空氣形成聲波,並以音速向四周傳播。
飛機速度<0.3 Ma時,氣體密度變化很小,對飛行影響很小;
0.3<Ma<0.8亞音速時,空氣流場會壓縮但不會產生激波;
0.8<Ma<1.2跨音速時,出現激波,產生巨大阻力,飛機狀態不穩定;
Ma>1時為超音速,Ma>5時為高超音速,會產生強激波、高溫、振動激勵,並伴隨化學反應和輻射。
可以看出,1馬赫是個重要節點,在此節點前後很多事情會發生變化。
當飛機速度超過音速時,飛機會追上自己產生的聲波振動,聲波來不及向前傳播,就堆積在前方形成一堵「空氣牆」,壓力越來越大形成激波。
激波造成巨大阻力,飛機變得很不穩定,頭重尾輕,劇烈振動,升力驟降,燃料消耗也大大增加。
二戰後期,很多優秀飛行員在這上面吃了大虧。當時的飛機動力增加很快,達到2000~2500馬力,飛機速度開始接近音速。當飛機俯衝時會瞬間超過音速,進入「音障」,飛機突然失去控制,甚至空中解體。
3、機翼設計。
不光俯衝時超音速,機翼上表面氣流也會先於飛機進入超音速。
按照伯努利原理,從機翼上表面流過的氣流速度會加快。當飛機接近音速時,機翼上表面氣流就已經超音速了,此飛行馬赫數被稱為臨界馬赫數。
此時飛機局部超音速,激波阻力大增,機翼下沉、機頭下栽,難以控制。為了推遲機翼上表面氣流超音速,提高臨界馬赫數,人們對機翼進行了很多改良,產生了很多新翼型。
二戰時的飛機大多是平直機翼,升力大,結構簡單,控制方便,但不適合高速飛行。它與空氣來流垂直,上表面空氣流速很快。
工程師將機翼向後斜置,使其與機身軸線形成一個後掠角。這樣機翼就不與來流垂直了,來流速度被分解為垂直機翼前緣的法向速度和平行於機翼的速度。法向速度分量小於音速,就能推遲激波產生,減小阻力。
後掠翼很快在大部分機型上使用,但它的缺點也很多。後來又陸續發展了三角翼、雙三角翼、變後掠翼、梯形翼、鴨翼等,使飛機在高速飛行時仍有優秀氣動性能。
對大型飛機和運輸機來說,三角翼不太合適,1967年,美國航空科學家惠特科姆提出了超臨界翼型。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這種翼型前緣鈍圓,上表面平坦,下表面後緣處反凹,後緣較薄向下彎曲,能有效減小附面層分離,延緩激波產生,提高臨界馬赫數,在大型運輸機、客機上使用效果很好。
綜上,飛機在跨越音速時會產生各種複雜的物理現象,對飛行影響很大。用馬赫數衡量飛機高速運動特性,對飛行安全、控制、飛機設計都有重要意義,是不可缺少的指標參數。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