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的人老了,
看這本小說的第一個感覺。
畢竟當年的代表作太深入人心,看這本小說總是不自覺地和老作品對比。
西遊題材的作品裡面,《大話西遊》和今何在的《悟空傳》是我比較喜歡的故事。
角色、情節、語言,有趣卻深刻。
重要的是,它對於當年的我們,可以說是比較影響三觀的一個存在。
當年讀《悟空傳》的時候,自己也小,覺得猴子好帥好勇敢,崇拜地不行。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我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我要這諸佛都煙消雲散。
那時候的猴子很燃,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是個勇敢前行、打造命運的典範。
初生猢猻不懼一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去衝撞邊界,去挑戰規則,肆無忌憚。
金箍算毛線,頭疼欲裂也依然眼中冒火,
我想鬧天宮,棒子一甩,就打你個三界六神九天全都叫喚孫爺爺。
十二年,猴子你變了。
西行還是那個路徑,故事還是那樣走一遍,
但猴子從一開始就被扭轉了靈魂參數。
他看見了我手中的箍問:「那是什麼?」「是自由。」我說。他接過那個箍,對著光打量,看它在陽光下閃耀著。「這有什麼用?」「這能讓你換一個角度看世界,不再痛苦。」「有這麼好?」他毫無戒心地戴在了頭上。猴子的眼神立刻變化了。「多麼美好的一個下午啊。」他說。分明是清晨。「哇,聽這些鳥叫聲,多麼清脆!」那是烏鴉吧。「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猴,」他說,「劈柴、餵馬、週遊世界。」我很高興他意識到了他今後將從事的工作。「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從明天起,和每個妖精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我看著這抒情的猴子,有些感動。他是那麼幸福,這是我一生致力尋找卻無法找到的。金箍在他的頭上閃閃發亮。我也希望有一個這樣的箍屬於我,好讓我忘記痛苦。
戴上幸福的金箍,猴子變得有點佛系。
偶爾有些片段讓我看不清,滿眼幸福究竟是箍的「功效」,還是他的刻意、世故或是成熟。
總之猴子就這麼不太一樣了。
好在這個故事依然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依然有自成一體的價值觀,比前作也沒啥超越。
師徒互懟依然笑料爆滿,人神妖都有真實人性,
我們以為只是人 才會有的那種「人性」。
在書中分明看到歲月,
寫書的人成長了,故事更加遊刃有餘,角色們也有了更「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世界,
他們開始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傷害。
他們多了一些智慧,多了一些淡然,
少了不顧一切。
意外地被配角寥寥的刻畫戳到心裡。
想到同期在看的《未來簡史》中「敏感性」一詞——感受得到自己的情緒、想法和欲望,並能夠讓它們影響自己。
人的本性追求減輕痛苦,有一條路徑便是麻木,降低對痛苦的「敏感性」,
對快樂等情緒的敏感性也同步下降,於是,安寧。
幸福感,安寧與快樂的動態配比。
倏然發現自己看故事角色,終於跳出「人型」,看到他們的意義。
神,並非全知全能,只是不會承認錯誤,
佛,並非神奇法力,只是某種心智類型,
三藏,萬千人生命途的縮影,
悟空,註定要去毀滅,毀滅「他們」或是自己。
作者大概也深深知道歲月在筆下、在身上的痕跡,所以在封底他說:
即使擁有一千萬種選擇,最後的結局卻只有一個,莫非西遊便是如此?那些血,那些犧牲,那一片廢墟和荒涼,全來自我們的熱愛與理想。我們都回不去了。
西遊日記沒有寫完,也寫不完。
沒有結局,
他們、我們,誰都不會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