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直有個段子,說按照印度空軍米格-21戰鬥機的「半摔期」,如不儘快退役極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摔完。
能不能徹底摔完小兵兵不知道,但提及印度空軍,相信大多數人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一仗未打卻損失了上千架飛機。
前面提到的米格21,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先後進口裝備的872架米格-21系列戰機,從1966年服役至今已經摔掉了482架,非戰損率接近百分之六十。
而造成這種悲劇和笑料的原因,除去印度空軍自身的毛病,大多數要歸咎到印度最大的航空製造公司——印度斯坦航空公司。
▲LCA「光輝」幾乎是世界航空工業史上研發時間最長的飛機
除去摔機,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另一大「絕活」,堪稱史詩級漫長的自研之路。
沒錯,就是LCA,一架被印度空軍賦予「光輝」美譽戰鬥機。
被戲稱「只有設計師足夠長壽才能看到自己研發的飛機升空」,成為了世界軍工史上的一大笑話。
但是大家知道麼,就這樣的印度斯坦航空,曾經也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一度被稱為「亞洲之光」。
01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印度斯坦航空,就自主研發過印度乃至亞洲的第一款噴氣式超音速戰鬥機,並且還成功了。
當時正處於第一、二次印巴戰爭中,印度空軍表現低迷,甚至創造出了被巴基斯坦飛行員在30秒內擊落四架戰鬥機的世界紀錄,因此當時的印度,急需要更先進的戰鬥機來抗衡巴基斯坦空軍。
於是立國未久,國內百廢待興的印度,將自研先進戰鬥機,作為優先項目而被提上了日程。
▲巴基斯坦空軍歷史上最偉大的王牌飛行員阿納姆,曾經創下了30秒內擊落4架印度戰機的奇蹟
在當時,有能力挑起這個大梁的,只能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
成立比印度建國都要早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擁有一定維修和製造軍用飛機經驗。
但是當時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僅有3個高級工程師,對於研發新戰機而言最重要的設計部門,也僅有13位技術人員。
印度空軍則是不管那麼多,他們直接提出了非常高的研發性能要求:既可以執行高空攔截,又可以執行低空對地攻擊,最大航速不低於兩倍音速,最大升限不得低於18000米,還需要研發配套的艦載機和雙座教練機。
印度空軍的這個要求是真的過分,要知道在當時,二代機的研製剛剛起步,美國人和蘇聯人都沒辦法滿足這個要求。
更何況是人力和物質資源都極其匱乏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
無奈之下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不得不對外尋求援助,於1956年請來了德國著名飛機設計師庫爾特·譚克博士。
後來他們又從德國和英國聘請了上百名技術人員參加研製工作。
誠所謂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在外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項目迅速步入了正軌,於第二年就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更是與1959年初,完成了第一架全比例木製模型,第二年四月就始了第一架原型機的組裝工作。
但是在研發工作快收尾的緊要關頭,英國人卻擺了印度人一道,提出增加130萬英鎊,才會提供由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奧菲斯」bor12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
當時的印度不想就這樣被敲詐,於是他們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蘇聯求援,同時還去和埃尋求合作研發發動機。
可惜最後這兩條路都沒有走通。
而就在項目處於瀕死邊緣的緊要關頭,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提出,將「飛馬」發動機的核心機,用在當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仿製的「奧菲斯」703發動機上。
連連碰壁的印度人不得不妥協,於是方案最終採用了被閹割的「奧菲斯」無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改進型號。
最終預生產型在1964年正式交付印度空軍服役。
▲進入印度空軍服役的FH-24「風神」戰鬥機
只等了不到十年就拿到新飛機的印度空軍自然非常自豪,他們為新飛機命名為HF-24「暴風之神/風神」。
而風神也不負眾望,首個於1969年裝備風神的印度空軍第220中隊,在兩年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多次出擊,展現出了優異的作戰性能和可靠性。
在一次戰鬥中,一架風神的左發動機被高射炮擊中停車,儘管當時飛機深入巴基斯坦腹地接近三百公裡,但是飛行員依舊開著飛機順利返航。
風神在整個戰爭中只損失了六架,大多是在執行地空對地打擊任務中被防空火力擊落,對空作戰中則無一損失。
02
儘管FH-24「風神」各項指標起來很美,實戰表現也值得稱讚。
即便風神的實際性能,沒能達到印度空軍預設的需求,最大速度從預設中的大於兩倍音速,削減到了現實裡的1.1倍音速,最大升限也從18000米下降到了14000米。
可這些放在當時的亞洲,的確算是佼佼者。
但是真的如同印度人所吹噓的「亞洲之光」那麼神奇麼?
小兵兵要說,這個「亞洲之光」其實是買來的,它亞州就沒啥關係。
FH-24的設計團隊中,基本上沒有印度人,而是由來自英國和德國,並且擁有豐富經驗的航空工業技術人員,負責大大小小的設計工作。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請來的擔任總設計師的庫爾特·譚克教授,也是大名鼎鼎。
譚克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德國著名飛機製造廠——福克沃爾夫航空公司的主要設計師,主持設計了德國二戰空軍中著名的FW-190「屠夫鳥」系列戰鬥機,和Ta-152系列戰鬥機。
在戰爭末期更是主持研發了堪稱黑科技的Ta-183噴氣式戰鬥機,要知道Ta-183的「直系傳人」可是大名鼎鼎的米格-15戰鬥機。
在二戰結束之後,他更是受到阿根廷政府的邀請,主持設計了南美洲的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I.A.33「龍舌蘭II」。
有這樣的牛人做總設計師,印度的FH-24「風神」自然不會差到那裡去。
在設計完FH-24「風神」之後,譚克教授也在60年代後期,受到了中國同行的邀請,到中國進行交流。
不知道在看到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的中國航空工業後,譚克教授對「買定一切」的印度斯坦航空工業作何感想。
除去全部是外籍人員的設計團隊,風神的各個核心部件也都是海淘而來。
無論是來自英國的發動機,還是作為主要武器的「阿登」30毫米機炮。
抑或是來自瑞典、德國、美國的機載電子設備,完全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乃至於印度沒有丁點關係。
連最簡單的自由落體航彈和機炮炮彈都是原裝進口。
而號稱全裝備國產戰機的第220中隊,恐怕只有飛行員是印度國產。
▲和印度國產航母一樣,風神戰鬥機,也是一個萬國牌武器
03
可悲的是,在研發完FH-24「風神」之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竟然沒能在設計出一款可堪重用的戰鬥機。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印度對大批本土航空技術人才絲毫不重視,而是任其慢慢流失。
而這些被印度拋棄了的人才,才是真正可能為印度帶來希望的「亞洲之光」。
到1985年FH-24「風神」全部退出現役之後,印度空斯坦航空公司開始準備研發下一代輕型戰鬥機以對抗巴基斯坦的F-16戰機時。
卻發現當初的研發團隊早已七零八落,一切都要從頭做起。
也正因如此,從1988年開始,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就開始折騰LCA輕型戰鬥機計劃。
研發工作陸陸續續到1995年才完成,而量產工作更是拖延到2016年才步入正軌。
可就在這漫長的三十年間,中國的航空工業卻已經實現了從仿製到自主研發的突破,從二代機到三代機再到四代機的飛躍,從單一機種到全方位研發的跨越。
而當時被印度吹噓的「亞洲之光」早已暗淡不見。
「風神」的當年威名,也就這樣被吹進了歷史的角落。
「亞洲之光」早已暗淡,「風神」也不再吹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