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縱橫論
由於航空工業基礎薄弱以及對大型飛機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國的大型飛機技術是我國航空業的短板。雖然以運-20為首的大飛機出現,證明我們正在補上過去的短板,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正視在大型飛機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的事實。就拿俄羅斯航空業來說,雖然近幾十年其資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需要繼續吃蘇聯老本來維持航空裝備,但蘇聯的航空工業技術直到今天,仍然是大多數國家都無法企及的。
在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一樣,都有利用空中載具進行快速部署和運輸的需求,其大縱深作戰思想需要戰略空軍的支持,故戰略運輸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直到今天,我國的戰略運輸機主力仍然是俄制伊爾-76,這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型號。除去伊爾-76外,蘇聯當年還有很多的其他型號戰略運輸機,其中,安-22就是極具特色的一款飛機,這款飛機由前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屬於四發渦槳軍用運輸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螺旋槳飛機,沒有之一。這種飛機從1962年開始研製,1966年投入批生產,但1974年便已經停產。
然而,就是這樣一款已經停產足足46年的飛機,其關鍵性能放到今天仍然是不俗的存在。其翼展為64.40米,長57.92米,高12.53米,空重即高達114噸,堪稱巨無霸級的存在。4臺功率為15000軸馬力發動機,驅動直徑達到6.4米的螺旋槳,令安-22獲得了740千米每小時的最大平飛速度,這已經超過很多螺旋槳戰鬥機的速度。由於渦槳發動機利於省油,安-22擁有超遠航程,其極限航程達到11000千米,這是一個及其恐怖的數字,甚至超過了今天的伊爾-76。如此巨大的航程,使其具備了跨洲執行任務的能力。
從運輸機最關鍵的載重來看,安-22極限載重為80噸,這個狀態下的最大航程為5000千米,同樣足以執行一個方向的戰略運輸任務。而在標準狀態下,安-22攜帶45噸重的貨物,可以飛行超過10000公裡的距離,也就是說,這種怪物理論上可以攜帶一輛中型坦克和部分士兵,從一個大洲飛到另一個大洲。事實上,安-22運輸機的貨艙容積高達640立方米,這種級別的大貨艙設計,就是用來運輸防空飛彈發射車、火箭炮、坦克等大型裝備,這樣的能力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不容小覷的。
相比之下,即使是我國最先進的國產戰略運輸機運-20,在各大關鍵指標上也都落後於安-22。運-20的載重極限為是66噸,最大航程不足8000公裡,安-22明顯佔優。當然,論電子設備和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安-22是沒有辦法比的,且運-20最大飛行速度達到920千米/小時,同樣甩開安-22一大截,噴氣式飛機和螺旋槳飛機的差距還是明顯的。
其實,我國本來有可能獲得安-22,並對其技術進行剖析和消化,以提升自己大型飛機的製造經驗。烏克蘭當年就保有不少狀態尚可的安-22,完全有可能向外出口。但當年中國軍工技術還不足以對這種級別的飛機進行逆向工程,而有一定技術能力的時候,優先選擇了更加現代化的伊爾-76。應該說,即使是停產46年的蘇聯武器,其技術水平仍然達到一度令中國都感到困難的地步,可見蘇聯時期的技術積累,尤其是大型航空業方面的積累,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