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27日,第一批10架國產殲-5噴氣式殲擊機裝備部隊,這是國產噴氣式戰鬥機首次列裝空軍部隊。該飛機是我國仿製的蘇聯米格-17Φ 型飛機生產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標誌著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能夠成批生產噴氣式戰鬥機的少數國家之一。

殲-5原型機
1954年10月,瀋陽飛機製造廠接受試製蘇聯米格-17Φ 型飛機的任務,並定名為「東風-101」。根據引進試製計劃,整個試製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用蘇聯提供的部件裝配飛機;第二階段是用蘇聯提供的組合件裝配飛機;第三階段是用蘇聯提供的零件裝配成飛機;第四階段是用自製零件裝配成組合件, 再裝配成部件,直到總裝成國產飛機。為了縮短試製周期,工廠採用了四個階段平行交叉作業的快速試製方法。1955年4月,蘇聯提供的圖紙資料到齊後, 工廠立即組織翻譯和繪圖。8月完成工藝規程和模線樣板等準備工作,9月開始製造飛機,到 1956年2月,整個飛機的14719種253550個零件全部製造完畢。7月13日,第一架飛機完成總裝。26日,02號飛機完成靜力試驗,129種受力情況試驗全部符合技術要求。
1956年7月19日,主任試飛員吳克明駕駛飛機在東北某機場進行首次試飛,銀白色的飛機上噴著幾個鮮紅色的大字:中0101。意思是新中國生產的噴氣式殲擊機的第一批第一架。
試飛前吳克明熟悉了飛機全部結構和發動機的1721個零件、三門火炮和各種儀表設備。他觀看了飛機強度試驗,親眼見到各部件在大過載下的受力情況。經過19架次試飛,8月2日試飛結束,試飛證明該機的技術性能和產品質量全部合格。

在中南海航空工業展覽會上展出的我國第一架殲-5飛機
9月8日,國家驗收試飛委員會在瀋陽飛機製造廠主持驗收籤字儀式,同意投入批量生產。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副司令員王秉璋、常乾坤、徐深吉等領導向112廠全體職工發了賀電,新華社以《我國試製新型的噴氣式飛機》為題作了公開報導。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對我國航空工業這一重大成就作了專門報導。10日,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聶榮臻元帥參加了國產第一種噴氣式殲擊機仿製成功慶祝大會。殲-5 型飛機的仿製成功,實現了周恩來總理 1953年提出的空軍所需殲擊機在1956年、1957年兩年間國內自給的設想,結束了空軍飛機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1956年10月1日,4架殲-5型飛機參加了國慶閱兵,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指著飛機對外國朋友自豪地說:我們自己的飛機飛過去了。4日,國防部將其命名為「五六」式殲擊機,1964年改稱「殲-5」。1959年5月轉產新機型,殲-5型飛機停產,共生產了767架。殲-5 型飛機裝備部隊後,在國土防空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先後擊落過 F-84、F-86、RB-57A 和F-4B 等多型入侵敵機。
新中國航空工業在引進外國技術的基礎上,在一年半時間裡,一舉試製成功新型的噴氣式戰鬥機,這在世界航空發展史上,速度也是相當快的,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裡程碑式的機型。試飛的0101號殲-5型飛機是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作為中國航空史上的階段性標誌產品,於1958年6月6日被拉進中南海進行展示,向黨中央、毛主席匯報。後來,該機被中國航空博物館收藏。
(中國之聲國防時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