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新賽道」 大灣區與長三角競合下半場

2021-01-15 南方新聞網

南方網訊 上海浦東新區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又稱「張江藥谷」),華領醫藥研發生產部高級副總裁佘勁正準備新藥上市申報的材料,上海藥品審評核查中心就設在園區;100公裡之外,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管理公司產業服務部的沈正英剛結束企業回訪,她是園區企業基石生物專屬的「店小二」,為其提供「一站式」服務。

長三角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高地。作為全國最早的生物醫藥園區,上海張江藥谷聚集了1300多家創新企業,獲批上市的新藥全國第一;後起之秀蘇州「BioBAY」園區集聚430餘家創新企業,發展勢頭強勁。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前景廣闊。在這條新賽道中,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正不謀而合加速布局。廣東在2020年9月發布了《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2個千億級產業園區。

起步較早的長三角有哪些機制創新?如何構建全產業鏈閉環?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訪上海、蘇州兩地,探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生態構建的方法論。

 讓企業不建實驗室也能完成研究

「當初選擇在張江藥谷創業,最看重的是這裡不用自建實驗室、不用買設備,企業有研發新藥的技術就行。」華領醫藥創始人兼CEO陳力博士回憶,創業初期,公司獲得了超過100平米辦公區三年租金優惠政策。2011年,陳力創立華領醫藥,針對糖尿病患者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研發全球原創新藥,7年後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給了華領醫藥強大助力的,是張江藥谷創新的研發模式——「VIC+Q」。V代表的是VC,風險投資;I就是IP,智慧財產權;C就是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Q是Quality Control,質量把控。創業者唯一要做的是控制研發質量。

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樓琦表示,生物醫藥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實驗室以及設備共享尤其重要。很多像陳力一樣從跨國藥企出來創業的博士都是單槍匹馬,唯一有的是創新藥的智慧財產權。對接資本之後,恰好張江藥谷有一批CRO服務的公司。

時間撥回到上世紀90年代,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在浦東新區成立。兩年後,張江高科技園區啟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計劃,張江藥谷高速發展的序幕由此拉開。至今全球十大藥企中已經有八家在園區設立了研發中心。隨著國際巨頭扎堆入駐園區,海歸人才溢出效應明顯。

與陳力一樣,君實生物執行長李寧也選擇了張江藥谷。在加入君實生物之前,他曾任賽諾菲集團副總裁,就職於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十多年。2012年,君實生物成立,先後在港交所、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如今,君實生物在中國和美國建成了四個研發中心。

「全球藥企集聚張江藥谷,毫無疑問是博士的第一選擇。」在李寧看來,張江藥谷有著人才自由流動的環境,這也是不斷湧現創新企業的內因。很多高管從原來的企業出來,成為了新的創業者。

多家跨國藥企巨頭入駐,帶動張江藥谷CRO發展駛入快車道。由於中國具有藥物開發成本低以及龐大的患者群體,企業通過為跨國藥企提供CRO服務,從外包服務向創新研發轉型,逐步加入新藥開發的全球醫藥價值鏈。

為支持創新藥企發展,張江藥谷從2005年逐步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包括生物技術平臺、研發外包平臺、設備共享平臺等,陸續引進中科院藥物所等30多所高校、20多個國家和市級生命健康研發平臺。目前,張江藥谷擁有2700平方米的公共實驗室。數據顯示,僅採購儀器一項,10年來為企業節約成本數億元。

當君實生物、華領醫藥等一批創新藥企業誕生時,CRO服務平臺可以做到無縫對接。

在樓琦看來,這也讓越來越多創新藥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了臨床階段,加速衝向「終點線」。這些創新藥在沒有實驗室的情況下完成了所有臨床前研究。從0到1,創新藥企以最小的投入獲得了最大的成果。

讓創新藥以最快的速度上市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是張江藥谷機制創新的集中體現。這一項改寫產業規則的探索變革,直接推動全國生物醫藥產業與國際接軌。

根據我國原來的藥品管理法,新藥從研發到生產再到上市只有一家法人實體。但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有規模化的量產能力,而對於初創型的創新藥企來說成本過於高昂。

「新藥的研發周期一般是10年,研發經費超過10億美元。在新藥能否順利上市未知的情況下,藥企如果一開始就花幾個億建設工廠,風險實在太大了。」華領醫藥的佘勁表示,MAH制度是國際較為通行的藥品上市、審批制度,上市許可和生產許可相互獨立,上市許可持有人可以將產品委託給不同的生產商生產。

為了降低創新藥企對於產業化的高成本,張江藥谷早在從2011年啟動了「先行試點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研究」。2017年5月,生物製藥基地正式建成啟用,標誌著張江藥谷可為中國與全球客戶提供符合標準的生物製藥產品代工生產服務。

在樓琦看來,這項制度可以從源頭上抑制製藥企業的低水平重複建設,提高新藥研發的積極性,促進委託生產的繁榮。

2020年,華領醫藥獲得了在研全球首創新藥多扎格列艾汀(一種用於治療糖尿病的創新藥物)的藥品上市許可證,成為上海市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首批重要案例。這也是2019年新版藥品管理法實施以來,首批獲得藥品生產許可證的生物技術公司。

隨後,MAH制度在上海、北京、廣東等地試點推廣,本土創新藥駛入了研發上市的快車道。

為了給企業新藥審批提供「快車道」,上海藥品審評核查中心就設立在張江藥谷。佘勁告訴記者,園區架起了橋梁,讓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的溝通非常順暢。目前,張江藥谷已經形成了藥物研發、化合物篩選、藥理毒理評價、臨床註冊認證以及產品批量上市的完整產業鏈。

在樓琦看來,張江藥谷的發展路徑清晰:先通過上海國際化的地理區位特質吸引跨國藥企巨頭入駐,再培育本地生物醫藥企業從研發到應用形成一個閉環,推動國產創新藥以最快的速度步入上市階段。

從最初的阡陌農田到如今的一流科技園,張江藥谷獲批上市的新藥佔全國近25%,排名第一,同時有超過60個創新藥物處於臨床Ⅱ、Ⅲ期試驗。2020年張江藥谷企業融資額超300億人民幣,截至目前孵化了超過35家已上市企業。疫情之下,2020年1—11月張江科學城生物醫藥工業產值為397.1億元,同比增長6.9%。

生物醫藥產業「新賽跑」進入下半場

距離上海100公裡,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展廳,不到1小時服務團隊已經陸續接待了3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調研參觀團,包括媒體、投資人、政府機構等,其中就有來自張江藥谷的調研團隊。

上海與蘇州,長三角兩個重要城市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競合頗具看點。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建於2007年,企業習慣稱為「BioBAY」。彼時的上海張江藥谷正進入跨國藥企密集入駐的豐收期。後來者如何突圍?BioBAY給出的答案是:差異化競爭和專業化服務。

「如果說上海是大型知名藥企的首選,那蘇州的定位就是支持創新藥企」,園區管理公司產業部總經理顧莉娟告訴記者,早期為了吸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和企業家入駐,她和同事每隔一段時間就飛往美國波士頓等產業高地。

顧莉娟直言,園區從一開始就轉變傳統的「招商引資」為「招才引智」,邀請一批瞄準細分領域前沿技術、具備較強自主創新實力的團隊進駐。

瞄準創新藥物研發賽道的基石藥業,就是在2016年落地BioBAY,成立不到3年時間便在香港上市。基石藥業政府事務部副總監周志雲表示:「除了完善的硬體設施和獎補政策,園區合作的投資機構是其孵化誕生的關鍵。」

起步晚,但BioBAY以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服務而著稱。

園區有專門的服務團隊,他們將落戶的企業人才稱作「客官」,將自己稱作「店小二」。在BioBAY,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己專屬的「店小二」,為其提供從園區入駐、人才申報、融資對接等「一站式」服務。而針對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BioBAY提供不同規模的辦公空間和符合標準的醫學實驗室,小到幾十平的辦公室,大到幾棟樓的生產車間。

在BioBAY二期的百濟神州SIP生物產業園研發實驗室,身著白色的研發團隊正在對小分子藥物進行對比實驗。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化學生產與控制部首席總監杜爭鳴博士介紹,百濟神州把小分子藥物產業基地放在了蘇州,大分子的研發中心則設立在廣州。

「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是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競爭的主賽道,全球藥企都會提前布局。」杜爭鳴說。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推進,BioBAY形成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三大重點產業集群,即將而立之年的張江藥谷也發出了「再出發」的吶喊。2020年11月,上海發布《關於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重點發展創新藥物和高端醫療器械的研發轉化製造產業鏈。

放眼粵港澳大灣區,幹細胞、醫學檢驗以及醫療器械等一批前沿技術不斷突破,一批專業的生物醫藥園區正在規劃建設,一個具有龍頭集聚效應的產業生態圈正逐步形成。全國生物醫藥產業新賽跑剛剛進入下半場,長三角與大灣區競合發展更值得期待。

 建言灣區

在「AI+生物醫藥」等

前沿領域率先突破

新冠疫情凸顯了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價值。長三角起步在前,大灣區如何彎道超車?記者走訪調研中,企業家和專家都提到一個關鍵詞:錯位競爭。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魏航認為,張江藥谷的崛起離不開上海的工業基礎先發優勢以及大力引進外企外資,再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突破創新。廣東應該錯位發展,比如生物醫藥與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結合發展,後兩者都是廣東的強勢產業。

他指出,目前在東莞形成了以松山湖高新區為核心的生物醫藥企業集聚區、以華為領頭的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園區,合力發展「AI+生物醫藥」大有可為。

對此,復星醫藥高級副總裁梅璟萍也持同樣觀點。她認為,廣東在高端醫療器械、人工智慧與傳統中藥方面都有優勢,尤其是高端醫療器械。

2020年4月,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獲批在深圳組建。11月,國家藥監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對藥品審批、醫療器械監管提出了很多創新試點,這正是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彎道超車的機會所在。

在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機遇下,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科研力量以及國際資本,促進生態圈各類創新要素加速流通、優化配置,有望在「AI+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率先突破。

南方日報記者 郎國華 彭琳 李赫 王佳欣 拱千舒 實習生 祖豔詩 程朗 朱韻靈

相關焦點

  • 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人力資源融合發展論壇召開
    本次論壇圍繞「智匯、人才、產業、融合」為主題,旨在加強交流,緣聚共識,促進合作,促進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與人才的協同發展。主論壇議程由台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柯婉瑛主持,主題演講及圓桌論壇由傑特思哲諮詢(上海)創始人&CEO高翔主持。
  • 當下是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最佳時期
    在擁擠的賽道中,做好差異化  鄧華進:好的,謝謝各位嘉賓。我們都知道最近這幾年生物醫藥產業非常火熱,尤其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他已經是到風口浪尖了,各路英雄豪傑都要投資生物醫藥產業。我們希望看到未來生物醫藥產業欣欣向榮的局面。  我們請嘉賓交流最後一個問題,因為時間關係。今天習主席也到了深圳了,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戰略,我們請各位嘉賓用一兩句話,我們生物醫藥產業未來怎麼在大灣區做布局,怎麼樣在生物醫藥產業鏈的上下遊做好更好的整合?我們先請陳總。
  • 醫藥生物五大優質賽道龍頭公司名單新鮮出爐!醫藥生物公司為什麼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於醫療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醫藥生物行業的優質公司也出現快速增長。當然我們也要具體看看各細分行業龍頭增長較快的優質賽道:第一優質賽道IVD之化學發光,第二優質賽道消費醫療,第三優質賽道創新藥及產業鏈,第四優質賽道創新器械,第五優質賽道創新疫苗。
  • 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風險為中級需防範上遊高端進口波動風險
    「綜合三季度情況來看,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風險等級定義為中級,未來需密切防範上遊高端產品進口波動風險。」在日前舉行的首屆長三角產業安全發展論壇上,商務部長三角產業安全監測工作站發布的《長三角產業安全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對公眾衛生健康領域加大了重視,持續加碼生物醫藥領域布局。
  • 國家藥品、器械審評長三角分中心年內運營,生物醫藥產業加速集聚上海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邱愛荃報導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又傳來好消息。國家藥品審評和國家醫療器械審評長三角分中心將落戶上海,預計今年底前啟動運營。這是記者從28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大會上獲得的消息。
  • 沃特世生物製藥高端會議圓滿落幕,共話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喜歡就關注我吧,訂閱更多最新消息中國上海,即時發布 –近日,由沃特世公司組織的華南地區生物製藥高端會議在廣州成功舉辦。來自生物製藥企業、監管機構及重大創新載體的業內人士匯聚一堂,分享分析科學技術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共話生物醫藥質量體系搭建,共謀產業創新發展。
  • 雙抗創新藥賽道龍頭——康方生物科技港交所掛牌上市!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評選活動將在2020年6月份啟動,一如既往的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生物技術發展歷程、發展現狀與趨勢,共同發掘和培育生物科技未來獨角獸,推動大灣區生物科技行業的發展。國內雙抗創新藥賽道龍頭康方生物科技登陸資本市場2020年4月24日,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企業—康方生物科技(開曼)有限公司(股份代碼:9926.HK,以下簡稱「康方生物科技」)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完成了從「雙抗賽道龍頭公司」向「港股生物醫藥明星股
  • 廣州展生物產業布局雄心 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廣州生物醫藥產業有哪些優勢?將怎樣布局?在大會期間,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市大灣區辦主任曾進澤解讀了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藍圖。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廣州完全有能力、有責任把生物醫藥產業做大做強,率先建成全國乃至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 天津醫藥集團混改落地,醫藥領域企業混改加速度
    日前,天津醫藥集團宣布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由津滬深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摘得天藥集團 67%股權。據了解,國企改革是以混合所有制為核心,通過資產重組等方式提高效率,國企在經營效率、盈利能力、資源利用率等方面向市場靠攏,使行業整體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盈利和估值將迎來雙提升。
  • 廣州獲評「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生物醫藥創新城市」 成為全球生物醫藥...
    論壇現場(通訊員供圖)「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生物醫藥創新城市」綜合排名發布據悉,「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生物醫藥創新城市評價」項目由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簡稱:RDPAC)、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簡稱:中國藥促會)聯合發起,項目選取我國當前布局生物醫藥
  • 友邦人壽總經理張曉宇:希望拓展長三角市場,嘗試投資新賽道
    雖然暫時還無法披露友邦人壽接下來要新設分支機構的區域,但張曉宇表示,友邦人壽新設分支機構區域的意向,這些地方將會是一些經濟比較發達、人才供應比較充足、中高端客戶群體比較聚集的城市或省市,這肯定是會放在友邦選擇的前列。
  • 買茅臺等於買黃金、醫藥生物上演賽道為王、生豬牽一髮動全身?2021...
    隨著中國最先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人們在定神之餘開始關心糧食和蔬菜,一切與自身福祉相關的領域都走出了深V反彈的行情。這一年,我們看到醫藥生物的賽道為王,消費巨頭市值迎風起舞,生豬價格依舊牽一髮而動全身……大消費領域產業鏈的價值再次凸顯。2021年即將到來,大消費領域還會是投資的黃金標的嗎?高估值的標的還能繼續跟投嗎?如何把握風口下的投資邏輯?在風險與趨勢之間,我們需要專業研究的分析與建議。
  • 專訪海普洛斯創始人、董事長&CEO許明炎:專注腫瘤基因檢測賽道 大...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整個生物醫藥行業產生持續影響
  • 優質賽道牛基篇(三):醫藥生物行業最牛基金經理都有誰?
    接著上期優質賽道系列文章,今天幫大家尋找一下醫藥生物行業的牛人牛基 天相投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基金前50大重倉股主要集中在消費品及服務、信息技術和醫藥行業。其中,醫藥行業有8家公司,包括恆瑞醫藥、邁瑞醫療、愛爾眼科、康泰生物等。 明星基金經理的投資也大都集中在這些領域,比如劉格菘重倉股主要集中在科技、醫藥領域,如康泰生物是其重倉持股之一。
  •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榜單揭曉
    與榜單同日發布的還有《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創新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本屆50強榜單中,核心業務涵蓋生物醫藥的企業居多,共23家,醫療器械企業15家,精準醫療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入圍企業共有15家,而涉及醫療服務領域企業有7家。
  • 國家發改委:未來五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計劃...
    據《證券時報》,11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全面部署加快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整體推進三大區域軌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發展,打好打贏三大區域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建設攻堅戰。會議要求,要準確把握推進三大區域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建設的重點任務。一是準確把握「十四五」建設目標。
  •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須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環境」
    第三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召開,專家指出——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須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環境」  本報記者 葉 青  「昨日舉行的官洲生物論壇圓桌會議提出人才為本、人才第一的觀點。」
  • 為何漕河涇開發區能夠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的「最強大腦」?
    然而,隨著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光機電、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領域加速融合,科研機構集聚、創新資源豐富、信息產業發達的漕河涇開發區同這一全球最活躍的創新領域形成了最佳契合點,正在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環節的「最強大腦」。截至目前,漕河涇開發區已有5家生物醫藥企業在國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實現上市。
  • 中山藥企打造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化基地
    這個對標全國頂級的生物醫藥科技園區的落地建設,既承載了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下稱「康方生物」)這個創立僅8年的港股上市公司的新角色,也肩負著中山本土生物醫藥企業創新發展的新使命。灣區國際醫療城、中國科學院藥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院、生物醫藥智創中心、深圳醫療器械科技園……在馬鞍島乃至翠亨新區密集落地的生物醫藥產業項目中,由康方生物這樣一個本土生物醫藥企業主導建設的科技園區,能夠在創新水平上達到怎樣的高度?這既是對康方生物未來發展提出的新命題,也是對中山本土生物醫藥企業創新能力的一次試煉。
  • 【大咖雲集·免費直播】第二屆「三醫聯動」下的粵港澳大灣區醫藥...
    第二屆「三醫聯動」下的粵港澳大灣區醫藥企業發展戰略高峰論壇(2020)  直播觀看方式  邀請函  鑑於南方地區醫藥行業同仁們強烈需求和呼籲,廣東省藥學會、廣東省生物醫藥創新技術協會、東莞暨南大學研究院和知一學堂(廣州國標檢驗檢測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創新技術與市場準入高峰論壇」將於2020年12月26-27日於廣州召開,邀請醫保、醫院、醫藥政策方面的頂級專家及業界大咖對近年來頻頻出臺的醫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