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諾如病毒複製的「拉鏈頭」—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獲知,該所周溪研究員課題組發現諾如病毒3號非結構性蛋白(NS3)蛋白具有RNA解旋酶及分子伴侶功能,推翻了先前認為的諾如病毒沒有活性解旋酶的觀點,為抗諾如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上。

在一個有幾十張餐桌的中型飯店,一名感染者在嘔吐之後,整個飯店近一半的就餐者都被感染——這個關於諾如病毒的故事反映出其超強的感染力。作為急性腸炎的主要致病原,諾如病毒每年約感染6.84億人,導致約21萬人的死亡。人類杯狀病毒科諾如病毒屬,無包膜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約為27-40nm,基因組全長約7.5-7.7kb,科學家用這幾個簡單的參數描述諾如病毒。

2015年,專門研究RNA病毒的周溪把目光投向了「特別難搞」的諾如病毒。「病毒的單鏈RNA複製時,需要解旋酶將新複製產生的單鏈核酸與原有的單鏈核酸分離,就像兩條拉鏈被拉開一樣,解旋酶的作用相當於拉鏈頭。」周溪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在與諾如病毒差不多大小的許多病毒上,「拉鏈頭」已經逐一被發現。而通過對「拉鏈頭」解旋酶的抑制來控制病毒的複製效率成為目前治療病毒感染的常用手段。

然而,2001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埃卡德·威默(Eckard Wimmer)發表研究稱,在大腸桿菌的原核表達系統內的實驗證明諾如病毒沒有具有解旋酶活性的蛋白。仔細研究文獻並結合自己實驗室之前對其他病毒解旋酶的研究,周溪認為這項研究存在方法上的漏洞。「大腸桿菌的原核表達系統並不能完全代表諾如病毒在人和哺乳動物體內繁殖的過程。」他說。

周溪帶領課題組換用真核表達系統,試圖在諾如病毒的7個非結構蛋白中重新尋找解旋酶活性。研究人員在體外合成了多條諾如病毒雙鏈RNA,並對其中一條進行了螢光標記。隨後,將體外表達的多種諾如病毒蛋白與合成的雙鏈RNA進行反應。在瓊脂糖凝膠電泳實驗中,研究人員看到,螢光標記的RNA遷移速度更快。這表明,螢光標記的RNA比其他質量更小,這條RNA被蛋白成功的從雙鏈RNA上解旋。上百次實驗後,研究人員確定了NS3具有解旋酶活性,並證明這種蛋白在沒有ATP功能的情況下仍具有解旋的功能,但活性有所降低。

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還發現,治療類重症肌無力症候群藥物「鹽酸胍」能抑制諾如病毒NS3蛋白的活性。他們與英國劍橋大學及帝國理工學院的兩個課題組合作,用活病毒證實了藥物的有效性。周溪據此猜測,該藥物對諾如病毒抑制的發生可能與胍類物質的電荷極性相關。不過,在研究人員看來,這一實驗為達到明顯抑制效果使用的藥物濃度較高,儘管在該濃度下沒有明顯的細胞毒性,但能真正直接用作抗諾如病毒藥物的可能性較小。目前,他們正在通過對胍類衍生物的繼續研究,尋找對諾如病毒真正有用的藥物。

相關焦點

  • (科技)專家在諾如病毒複製及抗病毒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12月18日電(記者李偉)諾如病毒導致的感染性腹瀉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感染對象覆蓋全年齡段,每年感染約6.84億人。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英國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專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諾如病毒核糖核酸複製中的作用及機制,為世界抗諾如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研究員介紹,諾如病毒是正鏈核糖核酸病毒,目前尚無針對諾如病毒的疫苗與抗病毒藥物。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4月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首個三組分環狀單鏈DNA病毒FgGMTV1,這種病毒的寄主是小麥赤黴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禾穀鐮刀菌。發現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郭立華團隊,利用克隆載體成功構建了該病毒的侵染性克隆。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
  • 研究揭示美國新冠病毒複製特性—新聞—科學網
    ,並描述了其基因組序列和複製特性。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為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提供參考試劑。公共衛生界也需要病毒裂解物作為診斷參考,而研究界需要病毒分離物測試抗病毒化合物、開發新疫苗和進行基礎研究。 美國第一例患者於1月20日被華盛頓州和美國疾控中心確診。研究人員從該患者鼻咽(NP)和口咽(OP)標本中分離出病毒,並對病毒序列、複製特性和細胞培養向性進行了表徵。
  • 諾如病毒,我們如何應對它?
    其實,諾如病毒開始是叫諾瓦克病毒的,因為最先是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諾瓦克市(Norwalk)發現的這種病毒。後來,為了簡寫,將Norwalk和病毒(virus)合在一起,就成了Norovirus,音譯過來就是諾如病毒。諾如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是發達國家引起成人和兒童急性胃腸炎最常見的病毒(最高能達到30-90%)。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MICROSCOPY CENTER UFMG-BELO HORIZONTE 病毒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
  • 諾如病毒
    virus,NLV)直至2002年8月第八屆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批准名稱為諾如病毒(Norovirus,NV)。諾如病毒與在日本發現的札幌樣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正式名稱為札如病毒(Sapovirus,SV),合稱為人類杯狀病毒。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流行,全年均可發生感染,感染對象主要是成人和學齡兒童,寒冷季節呈現高發。美國每年在所有的非細菌性腹瀉暴發中,60-90%是由諾如病毒引起。
  • 常德家長,冬季來臨,當心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高發!
    最近一個叫諾如的傢伙總是上!頭!條!尤其喜歡在冬天犯事兒,那諾如是何許人也?讓我們來尋找它的前世今生吧。以該地命名,因此稱為諾瓦克樣病毒,2002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正式命名為諾如病毒。
  • 諾如病毒是什麼 預防諾如病毒的方法有哪些
    各種各樣的病毒是極其危險的事物,我們今天的話題便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病毒——諾如病毒,有人可能會問小編諾如病毒是什麼?別著急,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詳細解釋吧。諾如病毒是什麼諾如病毒也被人稱之為瓦克病毒,是一種人類杯狀病毒中諾如病毒屬的原型代表,這種病毒在全世界方位內都有流行爆發過,一年365天都有機率感染,主要感染對象為成人以及學齡兒童,一般在冬季高發,在美國每年非細菌性腹瀉爆發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諾如病毒所引起的。
  • 諾如病毒不可怕 做好防控最重要
    諾如病毒不可怕 做好防控最重要 2020-12-03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秋冬季節,如何預防諾如病毒胃腸炎?
    秋冬季節,如何預防諾如病毒胃腸炎?2002年8月,第八屆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其命名為「諾如病毒(Norovirus,NV)」。諾如病毒具有潛伏期短、變異快、環境抵抗力強、傳播途徑多樣、感染劑量低的特點,因此很容易在人群間造成傳播。所有人都普遍易感該病毒。人體感染諾如病毒後產生的免疫保護持續時間短,因此同一個人可重複感染同一毒株或不同型別的諾如病毒。諾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發生,10月到次年3月是諾如病毒流行的高發季節。
  • 利用人腸道細胞培養物成功地培養人諾如病毒
    2016年8月30日/生物谷BIOON/--人諾如病毒(norovirus)---全世界急性腹瀉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很難研究,這是因為科學家們沒有發現一種方法在實驗室中培養它們。如今,在Albert Kapikian博士鑑定出人諾如病毒是急性腹瀉的一種病因40多年後,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在人腸道上皮細胞的實驗室培養物中培養諾如病毒。這項成果代表著人胃腸炎病毒研究取得一項重大進展,這是因為它建立一種能夠培養許多諾如病毒毒株的系統,這將允許科學家們探究和開發新的策略來預防和阻止感染,以及更好地理解諾如病毒的生物學特徵。
  • 諾如病毒感染進入高發季!保定市疾控中心提醒:嚴防「病從口入」
    市疾控中心提醒:「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屬於自限性疾病,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物,以對症治療為主。預防諾如病毒,關鍵在於防止「病從口入」,做好個人衛生、食品衛生和飲水衛生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據市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防治科科長王春豔介紹,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流行,全年均可發生感染,感染對象主要是成人和學齡兒童。
  • 新發現!在感染之前諾如病毒或擁有兩種可交替轉換的衣殼結構!
    人類諾如病毒是引發全球範圍內胃腸炎爆發的主要原因,其在發展中國家每年會引發大約20萬人死亡,然而目前並沒有針對諾如病毒的有效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製劑,因為目前產生諾如病毒的細胞培養方法非常有限,而且研究人員也缺乏對該病毒結構的研究和認識;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
  • 哈市疾控中心發布諾如病毒提醒!
    哈市疾控中心發布諾如病毒提醒!>哈市出現多起聚集性疫情哈市疾控中心發布提醒注意預防諾如病毒感染▽諾如病毒是能夠引起人類感染性腹瀉的一種常見的病原體,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流行,全年均可以感染,冬季為諾如病毒急性胃腸炎感染的高發期,在人口流動較大或人群密集場所更容易引起聚集性病例或暴發疫情
  • 諾如病毒,腹瀉爆發的常見「肇事者」
    近日有報導稱,廣州一所學校接連數百名學生出現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廣州疾控中心確定為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事件。一時間「諾如」成了「登革熱」後廣州的又一流行詞。但這個罪魁禍首諾如病毒是什麼呢?此後,世界各地陸續出現了許多胃腸炎患者,從他們的糞便中可以分離出多種形態與諾瓦克病毒相似但抗原性略異的病毒樣顆粒,均以發現地點命名,直至2002年8月才被國際病毒命名委員確定命名為諾如病毒。
  • 預防諾如病毒感染,校園防控是關鍵!
    9月份以來,我國校園諾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報告明顯增多,我省周邊的多個省份均發生了諾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學校聚集性疫情,近日我省某中學也出現多例諾如病毒感染病例。目前已被人類發現的有10個分支(基因組),其中第1、2、4分支最喜歡侵襲人類。旅居史:遍布全球各國、各地。最早活動記錄是出現1968年美國諾瓦克鎮的一所小學發生急性胃腸炎暴發疫情中,1972年才被人類科學家發現是引起此起急性胃腸炎的案犯。
  • 臨夏州衛生健康委員會諾如病毒防範提醒
    臨夏州衛生健康委員會諾如病毒防範提醒 2020-12-03 2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諾如病毒頻頻「放倒」學生!速看校園諾如病毒感染預防指引!
    近一個月來 全國多地出現學校等集體單位的 感染性腹瀉聚集性疫情 而罪魁禍首便是諾如病毒 廣西一幼兒園16名兒童嘔吐腹痛,疾控中心:因感染諾如病毒;
  • 諾如病毒為什麼又出現了?
    諾如病毒病是消化道傳播疾病,與新冠肺炎的呼吸道傳播是完全不同的,諾如病毒的威力與新冠相比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新冠肺炎病毒在人員密集處的傳播力、對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以及患者的死亡率都要遠高於諾如病毒。
  • 【傳染病】諾瓦克病毒(諾如病毒)感染及預防
    諾瓦克病毒最早是從1968年在美國諾瓦克市暴發的一次急性腹瀉的患者糞便中分離的病原。此後,世界各地陸續自胃腸炎患者糞便中分離出多種形態與之相似但抗原性略異的病毒樣顆粒,均以發現地點命名。該病毒曾被稱為小圓結構病毒,後稱為諾瓦克樣病毒,直至2002年8月第八屆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批准名稱為諾如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