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排列順序不同,意義不同的事情,不僅僅是數學的專利,語文更是如此。下面用三個故事講這個道理。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
出自《莊子 齊物論》的「朝三暮四」,宋國老頭養了一群猴子,冬天的時候食物匱乏,他跟猴子們商量,每一天早晨吃三個果子,晚上吃四個果子,猴子們不同意。等到顛倒順序,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就很高興。
好好的一群猴子,被人挖苦了幾千年,就是因為搞不清十以內的加減法。這是語文課上老師們喜歡講的故事。
因為無論順序怎麼顛倒,總數都是七。所以站在人類的角度來看,猴子是有些笨的。但是別忘了,人類自己也經常為順序的事情,想來又想去。順序的先後,其實大有學問。即使是寓言故事中,猴子的做法是值得表揚的。總量不變,早飯多吃,晚飯少吃,這是多麼健康又養生的做法。
田忌賽馬
另一個和順序有關的故事出自語文課本:田忌賽馬。戰國初期,魏國的軍事家孫臏,受到同學龐涓的迫害而逃到齊國,齊國的大將軍田忌把孫臏敬為上賓。當時齊國的貴族喜歡賽馬,田忌多次參加比賽,每次下很大的賭注,卻屢戰屢敗,孫臏看在眼裡,決定幫幫他。又一次比賽,孫臏隨田忌來到賽場,他觀察到,比賽雙方的馬都是按照奔跑的速度分為上中下三等,各家的馬依等次比賽,賽制是三賽兩勝。孫臏發現田忌的馬和齊王的馬差得並不遠,於是他告訴田忌一個妙計,田忌聽後非常高興,下了千金做賭注。一直是勝利者的齊王爽快的答應了。按照孫臏的想法,田忌用下等的馬對抗齊王上等的馬,第一局落敗;第二局用自己上等的馬對抗齊王中等的馬,扳回平局;第三回合,用中等馬跑贏了齊王下等的馬。最後是三局贏了兩局。
馬還是從前的馬,可是按照孫臏的設計,就能取得勝利,所以順序的問題真是不可忽視。
「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兩個詞,也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因為順序不同,意思也不一樣。相傳曾國藩率領湘軍和太平天國軍隊打得難分難解,屢吃敗仗,他上書朝廷匯報情況,說到自己一直是屢戰屢敗,但他手下的師爺李元度卻更改為「屢敗屢戰」,同樣是多次打不贏,但後一個詞,卻顯示了奮勇無畏的作戰精神,結果卻被嘉獎。打了敗仗,被嘉獎。由此可以看到語言的力量,其實就是詞語順序不同而已。
一字不變,只改變順序,就造成不同的的表達效果。在教育教學中,在語文課堂上或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現象背後好玩的事兒。
語文,就在日常裡。會觀察生活的孩子,語文成績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