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老師在朋友圈分享了學生的語文答卷,其中有道題目是用「只要…就…」造句,其中一個學生的答案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贊:「只要媽媽喊我的大名,我就知道我死定了」。該學生的造句反應了她生活中的現實狀況,作為家長的我們,對照著自己的孩子,捧腹的同時,對於孩子的教育又覺得心酸。
在家裡,我一般也是叫孩子的小名;但當孩子非常不聽話時,不禁怒從心起,站直掐腰,板著臉並用手指著孩子大吼,當然是叫大名。這爆出了家庭教育的現狀,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容易啊!
上小學的孩子年齡都很小,頑皮是他們的天性,但家長在很多時候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習慣於用大人的行為標準來規範孩子們,他們當然做不到了。一般結果是,小孩子乖乖認錯,順從家長的要求,這不僅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影響他們的專注力和想像力。
當下,關於幼兒教育的書籍很多,但書中的很多內容太過理想化、教條化,其中有一條教育觀點被大家津津樂道:如果孩子不喜歡什麼,就拿它當做一種「懲罰」,比如孩子不想做作業,就拿不給孩子做作業當做對其的懲罰。小孩一聽說懲罰,就會很排斥,因而就會積極、主動地要求做作業。
事實上,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在實際情況中一般未必。不按時做作業的孩子,你懲罰不做作業,也許很多時候小孩高興還來不及呢。
教育不分年齡,都需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不能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來教育。教育一門很大的學問,我們家長需要有耐心,給孩子更多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