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靜靜地聆聽,
世間所有的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
飛蛾赴約,豔遇美麗:
傳說中的那些被稱為「蠱」的大撲稜蛾子
圖文原創 :登圍牆
To the time to life,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
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帕斯卡
美蛾赴約——赴人——赴湯——赴宴,你見過嗎? 故事的主角是這隻大燕蛾。故事發生在2011年7月20日23:12 ,海南三亞。 注意到那個紅褲男衣服上的東西了嗎?
美蛾引誘了我。讓一個八尺漢子跟著......
然後,它開始赴湯——到沙灘上吸食海水
最後,我們去大排檔吃宵夜,美蛾也跟著赴宴
【物種簡述】:大燕蛾,Nyctalemon menoetius,燕蛾科燕蛾屬的一種昆蟲。這種蛾子有早起的習性,太陽一出就開始飛舞,中午飛行相當活潑,直到飛至日落。翅長約50mm;前翅赭褐色,有黑、白相間的節形紋,並有棕黑色散紋,外側有較寬的灰褐色區,頂角至外線處為煙褐色;後翅呈粉白色;外緣有齒形突及長達25mm的尾帶,基部赭色,端部白色。它們用相當快的速度飛行在森林的高高樹枝上,連續飛行時,在陽光下能陸續反射出閃閃發光的金屬紅色光,顯得異常燦爛和華麗。靜止時,低下頭,伸開兩翅,後翅的風羽又輕輕地滑走移動,此時,真是美極了,就像森林的妖精。大燕蛾儘管白天飛翔,夜間點燈時,有時也會屢屢飛來。幼蟲取食一種琉璃草的植物。分布:湖南、福建、海南、廣東、廣西、重慶、貴州、雲南。
2010年10月4日8:31 ,在珠海的荷包島上,營地外豔遇了一隻綠尾大蠶蛾(也叫長尾水青蛾、寧波尾大蠶蛾)。
粗壯的羽毛狀觸角
好像沒有口器
長尾水青蛾的羽翼特寫,眼紋是此蛾的特徵
顯微鏡下,長尾水青蛾的羽翼鱗片
【物種簡述】:長尾水青蛾 是蛾的一種。主要分布於印度、中國大陸和臺灣,在日本和美國等地也有相似的品種。以楓香類似的樹為食。英文名:Indian moon moth。學名:Actias selene 。與所有的天蠶蛾科物種一樣,長尾水青蛾的成蟲並沒有具功能的口器,所以它們破蛹之後無法進食,一般只有數天到一周的生命。
2019年11月24日9:03,在帽子峰生態公園售票處外豔遇了此蛾。帽子峰林場坐落在南雄市西北部,北和西北部與江西省贛州大餘縣接壤。2011年1月,經廣東省林業廳批准,設立"廣東帽子峰省級森林公園" ,帽子峰林場總面積為2924.6公頃,屬低山丘陵,山脈走向起伏顯著。林場境內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廣東帽子峰森林公園,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季降雪,呈現出南方少有的雪景氣候。很多地方保留了原始森林風貌,野果滿山遍野。林場四季鳥語花香,飛禽走獸在林間出沒,樹木花卉眾多,四季飄香。特別是深秋季節,林場銀杏金黃,層林盡染,受到了許多攝影發燒友的追捧。有"粵北九寨溝"之美譽。
拉丁名:Saturnia (Rinaca) thibeta Westwood, 1853。 分布:福建,海南,雲南。
珠大蠶蛾屬是國內比較豐富的大蠶蛾類群之一。比如常見的銀杏大蠶蛾、後目大蠶蛾都是此類,其中不乏很多狹域分布的少見種,共同點就是體型很大,四翅皆具有眼紋斑,各種形狀的比如什麼丹鳳眼、吊角眼、銅鈴眼,就是長的很任性。另一類和珠天蠶蛾很像的是鴞目大蠶蛾屬,因為屬中成員的眼紋周圍多有波浪形花紋等點綴,頗有貓頭鷹眼睛的神韻,故中文為「鴞目」,幼蟲長的像個巨型扁螢,成蟲多為超大型鱗翅目昆蟲,極度拉風,不過出鏡率不是很高。海南鴞目大蠶蛾,該屬目前已知最大種。當然「蠱」可能指代的成員裡還有一個異端就是籮紋蛾,不僅幼蟲非常的朋克,成蟲也是滿滿的後現代藝術範兒。事實上烏桕大蠶蛾所屬的巨蠶蛾屬Attacus和相近的冬青巨蠶蛾屬Archaeoattacus應該是中國分布的最大型的蛾子類群,這兩類多出現於華南和西南地區,具有強烈的趨光性,而夜間飛行時慢節奏的振翅配合四翅上透明的三角型斑塊確實有一種詭異的美感。尤其對於郊區人家,於清晨之際在自家門板、牆面或者果園發現前夜停歇還未離開的這類大撲稜蛾子,視覺衝擊力應該是max級別的。其實除了大蠶蛾的「蠱」,國外也有很多關於蛾子的妖魔化傳說,最著名的當屬鬼臉天蛾系列,以及那部傳世經典「沉默的羔羊」,讓很多人對它們有了陰影 籮紋蛾是密恐症患者的剋星。
在春天,2017年2 月19日 11:05,在高明盈香生態園拍到油菜花叢裡的黑端紅尺蠖蛾, 少見的在白晝飛翔的熱帶蛾類。飾以鳥類所討厭的黑白橙警戒色的獨特圖案。主要分布在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地。
2011年7月26日 11:20 在珠海荷包島
2015年10月4日8:59 黃金周,從廣西黃姚古鎮到姑婆山,在景區門口,剛停下車,一隻雙星錦斑蛾飛到我的車上,表示歡迎。或者說,表示這是它的地盤!
【物種簡述】:雙星錦斑蛾,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斑蛾科(Zygaenidae)斑蛾屬(Ino)的昆蟲。中國已知140種以上斑蛾。成蟲顏色常鮮豔奪目,白天飛翔在花叢間。口器發達。翅多數有金屬光澤,少數暗淡,身體狹長,有些種在後翅上具有燕尾形突出,形如蝴蝶。
2016年初秋 17:25 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乾坤灣鎮。
蜂鳥鷹蛾,蜂?鳥?鷹?蛾?4種動物合為一體?跨界?有點意思。蜂鳥鷹蛾,被稱為昆蟲世界裡的"四不像",像蝶,和蝶一樣白天活動,口器是長長的喙管,且有尖端膨大的觸角,還有色彩繽紛、美麗炫目的翅膀;它又像蜜蜂,在夏秋季節飛舞於百花叢中採食花蜜,並發出清晰可聞的嗡嗡聲;它還像南美洲的蜂鳥,夜伏晝出,很少休息,取食時,和蜂鳥一樣,時而在花間盤旋,時而在花前疾馳。
粉蝶燈蛾,太厲害了:蝶也是它, 蛾也是它。
【物種簡述】:粉蝶燈蛾:燈蛾科(Arctiidae)。 寄主於柑桔、 菊科、無花果等。為害綠肥作物葉果等。本種為同屬中最常見的燈蛾。 翅展44-56毫米。 除了冬季外,成蟲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區。白晝喜訪花,夜晚亦具趨光性。
【物種簡述】:腎巾夜蛾,體長23mm左右;翅展58mm左右。拉丁名:Parallelia praetermissa (Warren,1913) 分布:湖北,江西,臺灣,四川,雲南。
平眼尺蛾 2010年11月7日 番禺
金星尺蛾, 展翅35-45mm, 翅面白色,前翅中線近後緣有3-4枚小斑點群聚,外線為點狀單線紋,近外緣中央有一枚較大的灰黑色斑塊。
2016年5月1日 14:51 連南
2011年7月 百色 。 一點燕蛾,中小型,翅面白色,前翅密布橫向的細紋,中央有3條灰紫色的橫帶,後翅斑紋近似前翅,後翅具尾突,內各有一枚黑色圓斑。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停棲時展翅,數量稀少。
2013年8月 尼泊爾博卡拉費瓦湖畔
2010年8月8日16:40 廣西
鹿彩虎蛾:Episteme adulatrix Kollar:背面基部黑色,其餘各節有黑橫條;前翅黑色,基部有二列粉藍斑,在後緣處相連,中室基部一嫩黃小斑,中部一嫩黃大方斑,其後連一同色大方斑,外區前半有二組長方形嫩黃斑,亞端區一列白斑。後翅黑色,亞端區一列藍白斑,在2脈後為二桔紅斑。分布:雲南、貴州、四川;印度,緬甸,尼泊爾等 。
鹿蛾,鹿蛾科(Amatidae)小至中等大蛾類,外形似斑蛾或黃蜂。喙發達,但有時退化,下唇須短而平伸,長而向下彎或向上翻,頭小,觸角絲狀或雙櫛伏。胸足脛節距短,腹部常具斑點或帶。翅面常缺鱗片,形成透明窗;前翅矛形、頗窄,翅頂稍圓,中室為翅長一半多;後翅顯著小於前翅。幼蟲色澤鮮豔,具有4對腹足、1對臀足,體表常具毛瘤,其上著生長毛簇,腹足趾鉤半環形;蛹光滑、堅硬、有繭。在花叢中飛翔吮吸,休息時翅張開,因為鹿蛾體鈍,加上後翅很小,飛翔力弱,人們常可用手去捕捉它們。
貴州鎮遠石屏山
巨豹紋尺蛾 ,成蟲出現於夏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白晝喜訪花,夜晚具趨光性
對於蛾或螟,小編連菜鳥級別都不是。所以疏漏和錯誤,在所難免。還望高人指點。
一種夜蛾(2011年7月20日 11:42 攝於海南萬寧市日月灣)
貴州鎮遠石屏山上的一種蛾
甜菜白帶野螟成蟲? 螟蟲就是磷翅目有喙亞目 螟蛾科昆蟲的統稱。中國的常見種類有:螟蛾科的三化螟、褐邊螟、二化螟、臺灣稻螟和夜蛾科的大螟。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是水稻的歷史性大害蟲。
綠翅絹野螟
橙帶藍尺蛾
錨紋蛾是錨紋蛾科的一類昆蟲,白天活動,形似蛺蝶,曾有一著名的分類學家將觸角損壞的錨紋蛾誤認為蝶類。世界上約知50種左右,大都分布於東南亞一帶及大洋洲北部,太平洋島嶼上比大陸上多,往往成群飛翔,或在草木葉上,或在路邊飲水。
隱錨紋蛾
蝴蝶與蛾,可謂鱗翅目的「雙嬌」,叫鱗翅目是因為它們的翅膀上都布滿鱗片,人們覺得抓蝴蝶蛾子會掉粉,其實這「粉」就是翅上細碎的鱗片。自古至今,人們對蝴蝶的偏愛遠遠大於蛾子。中國人向來圖吉利,民間愛把貓和蝴蝶畫在一起,因八九十歲稱為「耄耋」(mào dié),用貓蝶諧音寓意長壽。在建築中,也會用蝴蝶的元素代表「福」。詞牌名有「蝶戀花」,卻沒有關於蛾的。「莊生曉夢迷蝴蝶」,「兒童急走追黃蝶」,「穿花蛺蝶深深見」,人們用各種詩句詠蝶賞蝶,形容蛾的詩句卻都帶著「飛蛾赴燭甘死禍」的寥落。
蝴蝶和飛蛾,到底界限在哪裡?
60年代以前,人們把鱗翅目分為2個亞目:錘角亞目(蝶)Rhopalocera和異角亞目(蛾)Heterocera,至此把「蝶」與「蛾」對立起來。但事實上,蝶與蛾是為人們的主觀稱呼,這20多萬種鱗翅目昆蟲之間的親緣關係當然不可能是對立的兩類,需要在進一步的系統發育研究下得以呈現。
按傳統的分類方法,蝶和蛾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觸角。即蝶是棒狀觸角(像火柴棒,末端膨大),蛾是絲狀、櫛齒狀或羽毛狀觸角,這對於絕大多種種類都是最靠譜最簡單的分辨方法。還有如蝶兩翅聯絡無翅韁,蛾有翅韁(翅韁是由後翅前緣基部發生的一根或多根硬剛毛,飛行時用於連鎖前、後翅的結構)。但這些也不是絕對的,存在特例。1986年Scoble發現原屬於尺蛾總科Geometroidea的絲角蛾科Hedylidae ,比弄蝶總科更接近鳳蝶總科。在形態上它們的特點是成蟲是夜行性、絲狀觸角,但卵、幼蟲和蛹的形態類同粉蝶和蛺蝶 。Scoble認為它與鳳蝶總科和弄蝶總科是姊妹關係這一觀點在2005年Wahlberg等人基於分子和形態特徵的研究中獲得認可。自此,原屬於蛾類的絲角蛾總科改為了絲角蝶總科。分類學的事就交給科學家處理吧,就普通觀察到的蝶和蛾而言,還是可以依據之前傳統的方法的,觸角是最簡單方便的分辨方法。此外還可以通過習性(蛾多夜行,蝶多日行)還有停歇狀(蛾多平展,蝶多豎立)等幾個方面進行初步的判斷。當然,觀察多了自然也會有分辨的能力了。舉兩個慄子。很像蛾的弄蝶,黯淡粗壯,棒狀觸角暴露了它「蝶」的身份。停歇時豎立翅膀也很像蝶的錨紋蛾。
蛾的種類是蝶的好幾倍之多,在野外每每見到蛾都要感嘆它們的多樣性如此之高,各種形態,各種顏色,美輪美奐。
蝶與蛾在英語、漢語裡的用詞不同,但在法語、俄語等語種中就是同一個詞,沒有區別。如果非要在鱗翅目中進行科學的分類,還需要在進一步的系統發育研究下才能得以呈現。
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遊記中這樣熱情稱頌雲南大理蝴蝶泉:「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但據後人考證,遊記中所描述的成串垂吊在樹枝上的,竟都不是蝴蝶,而是一種蛾。因其腹部為紅色,所以被人們稱之為「紅腹燈蛾」。雖然當年徐霞客把成串倒懸的人紋汙燈蛾錯認成了蝴蝶,不過幾百年來倒也夢倒了不少人,圓了諸多的夢。
由於蛾類和蝶類在昆蟲分類上同屬昆蟲綱Insecta鱗翅目Lepidoptera,其形態和習性也極為相似,致使一部分人將它們混為一談、常常指鹿為馬。現已經發現的鱗翅目昆蟲約有20萬種之多,其中蝶類僅佔有10%左右,其餘全是蛾類。事實上,曾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鱗翅目昆蟲的幾十個種裡,蛾類佔了近一半。蝶與蛾的大小、形狀和顏色多得驚人。其巨大的差異以及對任何氣候條件的適應能力,使它們成為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從北極凍土到高山之巔、從熱帶雨林到沿海的紅樹林沼澤,到處都可見它們的身影。鱗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二大目,僅次於鞘翅目Coleoptera。鱗翅目是由瑞典生物學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所創設的一個目,是由希臘文λεπνѕ,λεπνδοѕ(鱗)+πτερον (翅)而來。體表和翅膜密被扁平而細微的鱗片,並具有虹吸式口器,是這類昆蟲的主要特徵。早在1906年Dumeril根據觸角的形狀,將鱗翅目昆蟲又細分為錘角亞目Rhopalocera與異角亞目Heterocera,蝴蝶屬錘角亞目、蛾屬異角亞目,這也同我國對蝶與蛾的劃分相吻合。也不是所有的蛾類都在夜間活動,白天活動的蛾類稱為晝出性蛾類;有很多喜食採蜜的蛾類也會在白天出現在花叢中。比如,長喙天蛾。蝶與蛾並不是生物學的分類,而是為人們的主觀稱呼,這20多萬種鱗翅目昆蟲之間的親緣關係當然不可能是對立的兩類。
▼
作者簡介:登圍牆
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出版兩本著作。 在《今日頭條》《樂途旅遊》分別擁有三百多萬讀者。
編輯:登圍牆
出品:登圍牆 《詩意地旅行》
喜歡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美德
▼
但願每一隻蝴蝶都能被溫柔對待
假如蜜蜂、蝴蝶統統消失,世界會怎樣?
廣東的蝴蝶王國:盈香生態園
【尼泊爾之旅】動物也來曬神仙般的幸福
在安徽九華山第一高峰發現珍稀蝴蝶——黑紫蛺蝶
在荊門的秋天,豔遇會飛的花朵: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蝴蝶的天堂——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羅營村明珠禪寺附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