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科學考:玉米為何能成為「末日作物」?

2020-12-07 生物谷

把人類的未來推向近乎末日的絕境,是不少科幻大片所津津樂道的故事背景。最近熱映的電影《星際穿越》在這方面也不免俗。影片中,激發人們穿越蟲洞尋找新家園的最大原因,就是地球環境的極度惡化:高溫、乾旱和疫病席捲了全球,人類只能依靠種植玉米苟延殘喘……

在這部聘請了多為知名科學家作為科學顧問的影片中,蟲洞、黑洞也成為了重要的「角色」,而另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角色」就是玉米。在惡化的環境中,玉米的確可能成為為人類提供食物甚至能源的主要作物。

那麼,玉米究竟是何德何能,能讓它擔負起「末日作物」的重任呢?

豈止未來,就在當下

事實上,玉米不僅在想像中的未來裡成為決定人類命運的作物。在現實之中,玉米已經成為了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物。目前世界每年玉米產量達10億噸以上,遠超過號稱「養活世界一半人口」的水稻——後者的產量還不到每年5億噸。雖然我們平時看不到那麼多的玉米,但實際上我們或多或少在間接以玉米為食——因為我們所食用的肉、蛋、奶等動物製品,其飼料主要就是由玉米加工而來,而多種食物生產所需的高果糖漿,也是玉米澱粉分解而來。另一方面,大量的玉米還被用來發酵為乙醇,可以作為機械使用的能源——可以說,玉米現在就已經被人類社會所依賴。

然而,這種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植物,為人所知的歷史並不長久。約1萬年前,玉米的祖先只是分布在中美洲一帶的一種高大、多分支、穗小的植物。今天,這種被稱為大芻草的植物在中美洲地區仍然能夠見到。然而,也許是印第安農民的辛勤選育,亦或是機緣巧合,約在1萬年前到7千年前之間,大芻草的兩個基因的突變使得其分支減少、果穗增大,具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玉米樣子的雛形。當然,那時的玉米棒還不到今天的1/3長,但即使是這樣的作物,就足以支持起中美洲多個部落和王國的興起和發展,並被冠以「父親」和「神」的美稱。

數千年來,玉米只是在美洲被人種植和崇拜,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將這種神奇的植物帶回歐洲。在當時以小麥和豆類為主食的歐洲,玉米一開始並不受到重視,並不如同樣從美洲傳入、更加適應歐洲寒冷氣候的馬鈴薯受歡迎。然而,19世紀中期的晚疫病摧毀了歐洲的馬鈴薯種植,而玉米則成為了緩解這次饑荒的關鍵糧食之一。這次「末日」的預演使得玉米在歐洲變得流行,而大量逃入美國的饑民則進一步使得玉米在美國中西部的種植面積大增。不到200年時間裡,玉米以其高產和易植的特性,順利擊敗了歐洲、西亞地區種植的小麥、土豆和東南亞種植的水稻,登上了世界糧食霸主的寶座。

我有特殊的固碳技巧

從單位面積產量上來說,玉米和小麥、水稻相比並沒有顯著的優勢。然而,玉米卻具有後兩者不具有的優勢——更加耐熱、更加耐旱。這就是為什麼在《星際穿越》之中,環境惡化的地球上只剩下玉米一種作物。

玉米的這一特性是由它獨特的固定碳的方式決定的。在水稻和小麥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進入細胞後,首先需要和一種名為二磷酸核酮糖的含有5個碳原子的分子(記為C5)結合,產生兩個分別含有3個碳原子的分子(記為C3),其中一個C3分子通過一定的反應重新變為C5分子,而另一個C3分子則被合成為含有6個碳的糖類。因此,通過這種過程固定二氧化碳的植物,就以其最初產物的碳原子數目,命名為C3植物。而催化最初C5和二氧化碳結合的酶,被稱為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

然而,這個酶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在二氧化碳濃度不足、光照過強或溫度過高的情況下,它會選擇利用氧氣氧化C5分子。這樣一來,在這個稱為光呼吸的過程中,這個酶非但不能固定二氧化碳,反而會消耗C5分子——這對於需要通過固定二氧化碳來獲得有機物的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然而,玉米卻巧妙地規避了這一點。它的葉肉細胞分化為兩種類型,一類和小麥、水稻類似,鬆散分散在葉片之中,而另一類則緊密圍繞在葉脈周圍。在那些直接和空氣接觸的鬆散葉肉細胞內,一種稱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的酶代替RuBisCO來固定二氧化碳,這種酶對二氧化碳有很強的親和力,而最初的碳固定產物是一個具有4個碳原子的分子(記為C4)。相應的,玉米被稱為C4(碳四)植物。由於PEPC並不利用氧氣,因此避免了碳的損失。而結合了二氧化碳的C4產物,則進入包圍葉脈的細胞之中,在那裡脫下二氧化碳,進行和C3植物中類似的產生糖類的過程。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二氧化碳被富集到了圍繞葉脈的細胞之中,此時RuBisCO的氧化活性被細胞內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所抑制,光反應所造成的碳損耗遠低於C3植物。

如果你看暈了,以上概括起來就是,玉米這類C4植物可以主動「捕獲」二氧化碳,而其他C3植物更像是「守株待兔」。

C4(左)和C3(右)植物葉片結構的比較。圖片來源:biobar.hbhcgz.cn

正因為有著這種特殊的固碳技巧,使得玉米更加耐受高溫、高光強和低二氧化碳濃度。這三大優勢讓玉米在應對未來可能遭遇的末日環境中佔據了先機。短期來講,大氣內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對植物來說是有益的,然而過多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加強了總體光呼吸的損耗,而玉米能在高溫和強光照射下依然保持較高的光合速率,這無疑對保證糧食的產量是有益的。而就長期來說,大氣二氧化碳並不會無節制地升高——在高溫和強光下,地殼內豐富的矽酸鹽的風化將加快,大量二氧化碳在矽酸鹽風化時被吸收,並固定於地殼之中。這一過程中大量丟失的二氧化碳將造成地球碳循環的崩潰。那時,不耐受低二氧化碳濃度的C3植物將最先因不能得到足夠的碳而「餓死」。而玉米,則可能是水稻、小麥這類C3植物消亡之後,人類得以殘喘的為數不多的「救星」。

技術的寵兒:遺傳操作優勢

除了自身的先天優勢之外,玉米的特殊地位也給它帶來了特別的優勢——玉米是世界糧食作物中為數不多的擁有成熟遺傳操作體系的作物。

儘管玉米天賦異稟,但在末日災害來臨時,單純依靠自然選擇賦予它的優勢並不一定抵禦得了。在影片中,世界範圍內農業作物的突然死亡,其直接因素被歸因於一種神秘病菌的侵襲。因此為了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風險,人類有必要打破自然演化中時間所編制的窠臼,讓需要百萬年才能形成的優良特性,在短期內出現。

幸好,人類掌握了這門技術,得以通過對玉米基因組的改良,讓玉米產生新的或更強的特性,來適應更加惡劣的環境。就在當下,全球約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種植著接受了遺傳改良的玉米。這些玉米,或是更加抵禦蟲害,或是能夠耐受除草劑以適應工業化種植,抑或是改良了籽粒成分。而在全球各地的實驗室中,擁有更加抗熱、抗乾旱、抗病菌侵害的新的玉米品種也在不斷問世。2008年2月,繼水稻之後,玉米成為了第二種被全基因組測序的農作物,而就在隨後短短6年間,新的測序技術又成功地從不同角度測序和分析了多個玉米品種的全基因組序列。這些信息將更加有助於人們對玉米進行改良。可以相信,在現實之中,依靠這些技術手段,人類並不會像影片中那樣束手無策。

誰還有潛力成為「末日作物」的候選者?

當然,在末日作物的名單之上,並不只有玉米一個人選。那麼,還有什麼作物能夠和玉米一樣擔當起延續人類種群和文明的重任呢?

顯然,這樣的作物需要和玉米類似,能夠在惡劣環境下保持較高的光合效率,合成足夠的有機物。也許有人會提議沙漠中極為耐旱耐熱的仙人掌等多肉植物,但實際上,這些植物也許更適合充當點綴,而不適合作為作物來種植。這是因為,這些多肉植物採取了一種將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分別在不同時間進行的策略。這種策略雖然能夠避免水分的散失,但嚴重降低了光合速率——換句話說,雖然抗旱,但產量太低。

事實上,有一類人們並不將其視為作物的植物,更有可能擔此重任,那就是甘蔗。和玉米一樣,甘蔗也屬於C4植物,因此同樣具有較高的光合效率,而甘蔗本身合成的大量的蔗糖,可以直接被人類用於食品的生產。同樣的,同屬於C4植物的高粱也是末日植物的有力候選者,但是,它們還需要人類努力提高其產量,才能和玉米一較高下。

另一個問題是,未來的末日也許並非是乾旱和酷熱,也可能是一個冰期的到來或世界大戰後核冬天的降臨。那麼在地球表面溫度驟降的環境下,玉米、甘蔗等適應熱帶氣候的作物將喪失它們的優勢(也許可以依靠遺傳改良的耐寒品種),而這時,另一種植物可能會異軍突起,那就是甜菜。

甜菜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在它的肉質塊根之中,累積著大量的蔗糖。甜菜原產於歐洲中西部,雖然身為C3植物的它光合效率較低,但相比玉米和甘蔗來說更加適應寒冷的氣候,而我們主要利用的塊根,則正是甜菜用於抵禦嚴寒而做的儲備。在歐洲和亞洲北部,甜菜是人們冬季最為重要的食物之一,由此誕生出用紅甜菜熬製的聞名遐邇的羅宋湯。至於甜菜製糖業,更是應對19-20世紀歐洲乃至世界連綿數十年的「末日之戰」的產物——早在拿破崙戰爭之時,蔗糖海上運輸的路線被戰爭切斷,從而刺激了歐洲本土的甜菜種植和製糖;而在隨後的兩次世界大戰之中,糖用甜菜也在其中作為重要的食品和工業原料被大面積種植。在現在,雖然甜菜被玉米來源的糖搶去了風頭,但在末日之時,甜菜還是極有希望進行逆襲的。(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星際穿越》深度彩蛋分析!為何選玉米為末日穀物原來還有這操作
    影片中描述的植物枯萎病末日,只剩下玉米勉強能種植。這裡為何選用玉米作為末日穀物,其實是很講究的,玉米有一個奇怪的別稱,叫做「外星植物」,現實中科學家就玉米的發源地和野生玉米起過很大爭執,在這就不展開了。
  • 如果末日到來,人類能靠哪種作物撐到最後?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如果世界末日到來,高溫乾旱、極端氣候還有疫病等席捲全球,人類要依賴哪種作物苟到最後?被譽為科學性最高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給出了答案——玉米。
  • 《星際穿越》取景地探尋【足記】
    看過《星際穿越》(Interstellar)的小夥伴一定對Dr. Mann居住的那個冰雪星球印象深刻吧?
  • 星際穿越影評
    大家好,我是作者小咖,今天要為大家帶來的一部電影名為《星際穿越》   劇情簡介:在不遠的未來
  • 面對地球末日,《星際穿越》與《流浪地球》做出不同選擇
    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還是有可比性的。首先,都是世界末日,應該說是地球末日的設定。但星際穿越裡的地球被放棄了,而流浪地球裡的地球被推著走了,是一次全人類帶著地球一起搬家的行動。其次,兩者都面臨著地球毀滅的危險,星際穿越的結局是地球毀滅了,倖存下來的一部分人開始漫長的無目的流浪,而流浪地球是地球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得救了。第三,都有一個太空人被選中作為人類的火種,但是星際穿越的男主一心想的都是救自己的女兒,甚至兒子他都不在乎,更不用說。流浪地球則是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地球。
  • 平行宇宙中的「星際穿越」
    2.對尚不明確的物理定律和對宇宙的猜想要源自於真正的科學。猜想的依據至少要被一些「備受尊敬」的科學家認可。史匹柏聽完後不僅十分贊同,甚至還召集了一批科學家集思廣益,組織了一場《星際穿越》科學研討會。
  • 平行宇宙中的「星際穿越」
    史匹柏聽完後不僅十分贊同,甚至還召集了一批科學家集思廣益,組織了一場《星際穿越》科學研討會。》的編劇工作時,喬納森其實對宇宙科學的了解並不多,但他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啃各種書本,惡補了《星際穿越》裡的科學知識。
  • 細說《星際穿越》:5年多過去,它仍舊是最好的科幻電影
    ,為什麼《星際穿越》5年後,依舊是最好的科幻電影。 不同於一般的末日題材科幻電影中的那樣,總會出現一個從天而降的英雄來拯救世界。《星際穿越》首先從一開始的設定就是要逃離地球,所有的科學家和航天從業人員都在為此做準備,還精心策劃了planA和planB。其次《星際穿越》並沒有出現一個大公無私的救世主,男主角庫珀心裡最重的,永遠都是他的家人。
  • 《星際穿越》曝中文特輯 諾蘭造最科學「蟲洞」
    《星際穿越》曝中文特輯 諾蘭造最科學「蟲洞」 這支視頻涉及不少天體物理學知識,導演諾蘭透露,影片創作過程中還特邀史蒂芬·霍金的好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跨界合作,聯手呈現極致星際宇宙景觀。毫無疑問,《星際穿越》將在感性的電影藝術和理性的科學理論之間實現前所未有的完美結合,為觀眾打造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
  • 《星際穿越》:明白孤獨才能享受孤獨,一次麥田守護者的太空漫遊
    藍天,農舍,一覽無垠的玉米田,這是美國最普通不過的農家景色。卻從未想到,這也是人類的末日場景,導演用一切元素來強調出末日世界的灰濛感,人類不得不向未知世界探索適宜生存的星球。這就是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影片《星際穿越》。溫室效應引發洪水淹沒城市,強烈的地震和火山噴發讓地球變成人間煉獄,在大銀幕想像出的這些末世景象當中,人類從未放棄堅守地球的希望。但是在這部電影中,植物的慢性枯死卻迫使人類不得不向浩瀚的宇宙進發,尋找一線生機。影片憑藉對宇宙真實的展現很獨特的敘事結構,一經上映便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收穫了全球6.75億美元的票房,成為了觀眾議論的焦點。
  • 有人認為《星際穿越》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漏洞百出,你怎麼看?
    適當的指出一些科幻片中的低級錯誤,比如《流浪地球》在空間站裡劉培強中校背後的道具位置不一,或者《星際迷航》中某個配角的衣服換來換去等,這幾乎是每一部電影中都會出現的小瑕疵,但如果將一部科幻片中的情節當成教科書一樣翻來覆去的分析,這就過分了!
  • 科幻電影裡的「末日種子庫」真的存在嗎?
    種子的「諾亞方舟」為了預防人類因為戰爭或者其他突發性災害導致農業癱瘓,以及保護作物基因多樣性,全球多地均有設置種子庫,用於保存作物種子等種質資源。圖源網絡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不僅僅國外有末日種子庫,我國也建立了類似的機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主要包括種子庫、植物離體種質庫、DNA庫、微生物種子庫、動物種質庫、信息中心和植物種質資源圃,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種子庫,僅次於末日種子庫。
  •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與幻想
    《星際穿越》因為眾多科學家的參與,以科學的態度儘可能準確展示出一幅奇異而壯觀的宇宙景象,必將成為科幻作品的新標杆。其實,電影中運用的主要的情節與場景,例如地球上發生無法挽救的災難必須移民外星,駕駛飛船穿越蟲洞、進入黑洞、探索地外行星,以及在極端情況下人性的改變……這些橋段在之前的很多科幻電影中早都被運用過多次,電影中很多帶有諾蘭導演個人色彩的故作深沉的臺詞更是顯得做作。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星際穿越》成為一部讓所有人都開始討論理論物理的電影呢?
  • 細說《星際穿越》:不要被它的名字騙了,科幻只是它的外衣
    尤其是諾蘭現象級的神作《星際穿越》,極富想像力、極具人文關懷、也極為遵循科學的嚴謹,在這部影片裡,他弱化了他以往慣用的非線性敘事,構建了一個多維的時空,將愛量化,進行跨時空的溝通。
  • 重發:電影《星際穿越》觀後
    >電影,看的正是克裡斯多夫諾蘭的2014最新力作《星際穿越(Interstellar)》。這場景是諾蘭超越了已知的科學極限,而獨出機杼的想像或設計或創造。這其實就是象徵前述無限複雜的人文網絡。真的,所謂五次元空間,從線、面、體、時間四次元再提升,那第五次元其實就是人心,由人心在前四次元的基礎上再創作或造作出的心靈世界,就是第五次元世界。
  • 《星際穿越》曝「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視頻/片方提供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經典作品《星際穿越》將在8月2日重映,「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及海報7月31日曝光。 此次發布的製作特輯講述了《星際穿越》中令人嘆為觀止的蟲洞及黑洞奇觀從構思到最終展現的整個過程。
  • 關於《星際穿越》不為人知的6個秘密!
    今天要聊的這部《星際穿越》,來自大名鼎鼎的:評分網站霸主、亡妻俱樂部VIP、米其林三星燒腦主廚、時間の傀儡師、電影膠片的守護者、「好萊塢最後一位作者導演」,英國編劇、導演兼製片人,克里斯多福·愛德華·諾蘭!
  • 星際穿越你可能不知道的冷知識,劇情細節及部分物理學終極解析
    重新看一遍《星際穿越》依然會有不同的感觸,除了感動,還會對其中的各種內容產生深思。《星際穿越》,選擇的只是拯救人類。而新的家園,在更遙遠的地方,觸手可得,卻又遙不可及!我相信地球終究會有一天,會遭遇到我們所有科幻片裡都愛提的那個詞:末日!而末日那天,人類何去何從,或者是否還有人類我們不得而知。
  • 《星際穿越》:明白這三個科學理論,就明白劇情為什麼這麼安排
    當我們以人類為一個個體去考慮的時候,星際旅行,找到另外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是那麼的有必要。基於這樣的一種想法和理念,諾蘭和弟弟一起以上世紀30年代的沙塵暴為藍本,創造出《星際穿越》的劇本,但是跟以往的科幻電影不同的是,諾蘭以科學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構建星際旅行的可能性,不光是著眼未來,也為了能讓當下沒有科學基礎的人群能夠了解科學常識,了解未來。
  •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火力吐槽Interstellar星際穿越
    "Neil deGrasse Tyson是一位以從事科學傳播聞名的美國天文學家,現任羅斯地球與太空中心海頓天象館弗雷德裡克·羅斯館長;同時也是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天文物理部的助理研究員。"追The Big Bang Theory的同學,有沒有覺得這個哥們越看越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