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深度彩蛋分析!為何選玉米為末日穀物原來還有這操作

2020-12-04 大聰看電影

影片一開始,其實諾蘭就已經開始玩自己最擅長的時空疊加,把過去,未來,現在三個時間用最短最快速的方式呈獻給大家。

過去是主角庫珀是一位宇航駕駛員,他在艱難操控著飛船,未來是她女兒的一段自述,現在則是庫珀在夢中驚醒,似乎夢到了自己唯一一次墜機意外。

影片中描述的植物枯萎病末日,只剩下玉米勉強能種植。

這裡為何選用玉米作為末日穀物,其實是很講究的,玉米有一個奇怪的別稱,叫做「外星植物」,現實中科學家就玉米的發源地和野生玉米起過很大爭執,在這就不展開了。

從影片角度來看,玉米是能在惡劣環境下保持較高產量的作物,而且玉米也是人類馴化最成功的穀物,在影片中,玉米經過了更多的基因改造,能更好抵擋枯萎病,但影片設定也就能維持幾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大片的玉米地,是諾蘭在拍攝前,就事先種下的,諾蘭為了的短短幾場實景戲,直接種植了一片玉米地,也是沒誰了。

而影片中的沙塵暴,靈感則來自於美國1930年的黑色風暴事件,也被稱為骯髒的三零年代,當時美國西部平原由於長期草地被大面積翻耕,裸露的表層被沙漠化,導致了黑色風暴災害。

其中小說和影視作品《憤怒的葡萄》,故事背景就是在這場黑色風暴事件下。

接著我們來看庫珀他們的主體空間站飛船,Endurance耐力號。

這個名稱是1912年時,由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爵士,帶領27位船員乘坐的船隻。

耐力號當時在探險南極圈附近,在1915年遭遇意外撞冰導致沉沒,但幸運的是,船上的人全部生還。

影片中的NASA給空間站飛船取名耐力號,其寓意就是想給船員們好運氣,即使遇到危險,也能化險為夷。

如果大家仔細看,耐力號空間站,其實像一個轉動的時鐘,而正好空間站有12個區塊組成,對應了時鐘1-12的數字,影片也是和時間有著非常強的聯繫。

同樣的,其實《星際穿越》的英文標題Interstellar,正好也是12個字母。

而最早NASA派出去的飛船,也正好12艘,12個人,12個未知的領域,至於這些是不是巧合,大家可以自行解讀。

我的理解是12這數字,除了最重要的時間顯示制式的含義。其實人類對12這數字也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基督教裡耶穌的12門徒,佛教的12因緣論,希臘神話的12主神,亞瑟王的12圓桌騎士,西方有12星座,我們有12生肖,一年有12個月等等。

NASA整個星際探險的任務,取名為拉撒路計劃,拉撒路其實是新月《約翰福音》11章的內容,拉撒路是耶穌的門徒也是好友,拉撒路在病死後被埋在洞穴中,四天後耶穌奇蹟般復活了拉撒路。

影片把這次重要的任務叫拉撒路計劃,其意義就在於想通過該計劃,得以重新拯救全人類。

在庫珀他們進入空間站,啟程去土星蟲洞時,布蘭德教授念起了一首詩,影迷應該都知道,這是英國詩人狄蘭.託馬斯的《不要溫和地走入那個良夜》。

狄蘭.託馬斯對生與死有著自己的犀利見解,如果你整首詩讀完,可以體會到其中對人性光明的批判,詩中的「良夜」其實指的是代表著死亡的死神。

這首詩可以展開聊很多,在這先簡單說了,這首詩要結合布蘭德教授的秘密去分析,布蘭德教授自己從來沒有解開過方程,也就從來沒有A計劃解救人類,只有B計劃殖民人類。

這首詩布蘭德教授不止一次提到,甚至曼恩博士在幹掉庫珀時,還引用了這首詩,我的理解是人類要對終結宿命般的無盡黑暗,也要有所抗爭和咆哮。

當然,這首詩的解讀的角度還有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這或許正是諾蘭設計在這裡的原因,用如此硬核的科幻去交織最浪漫化的詩詞,以此來升華影片故事的思想和學問。

在庫珀他們到達土星附近時,大家是不是覺得土星很美輪美奐,其實這土星的模型已經在《超人:鋼鐵之軀》的時候用過一次了,雖然當時鏡頭只是一閃而過,但這次在《星際穿越》中得到更完美的呈現。

因為這兩部電影的特效團隊,都來自諾蘭創立的先兆暈厥公司。

在科學家給庫珀解釋蟲洞的那一段,其實在影視作品中並不是第一次表現了,早在1997年保羅.安德森的《黑洞表面》,就用這方法解釋過蟲洞,不過當時在影片中叫次元空間門。

當然,《星際穿越》中的更科學解釋了蟲洞,其實《星際穿越》整部電影,雖然融進非常多的物理宇宙等相關科學,但影片都用了最通俗的方式讓觀眾看懂,還要結合劇情和情感,由此可見《星際穿越》的劇本功力了。

當庫珀他們準備前往1小時等於地球時間7年的水星球時,道爾說了一句對黑洞的描述:這真是黑暗之心。

在英文中heart of darkness,是英籍波蘭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1902年的代表作《黑暗之心》,該作品講述了一個將「文明進步」帶到非洲的理想主義者,後來墮落成貪婪的殖民者的經過。《黑暗之心》也反映了人類文明以及人性這一主題作了深刻的思考。

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就是由《黑暗之心》改編的。

類水星失敗後,地球時間已經過了23年,他們投票去了最近冰山星,結果被在火星種過土豆的博士騙得差點小命不保。

當時土豆博士在騙庫珀他們介紹該星球的數據時,其中有一個畫面給到土豆博士的機器人KIPP基普,這機器人的名字,其實就是致敬這部電影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

之後影片視線轉回地球,這時地球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有一家人舉家搬遷,坐在貨車上的小女孩,就是諾蘭的女兒弗洛拉.諾蘭,感興趣的小夥伴再刷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

影片最緊張的時刻,就是庫珀墜入了黑洞,墜入的過程一些鏡頭語言和《2001太空漫遊》很相似。

其實《星際穿越》整部電影,致敬《2001太空漫遊》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耐力號的造型,還有可視電話區域的設計,方形機器人的造型,也讓很多人聯想到《2001》中的黑方石。

還有兩部作品的幕後,《2001》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是實拍狂魔,諾蘭同樣也是!

斯坦利庫布裡克當時在上世紀60年代時,拍攝《2001》就突破了不少技術瓶頸,為了拍攝太空人在飛船跑步鍛鍊的那場戲,就專門設計了一個離心機去模擬太空船。

如今電影技術突飛猛進,想怎麼拍就怎麼拍,但諾蘭也依然秉持著能實拍就不做後期特效的宗旨。

不過《星際穿越》畢竟場景放在了浩瀚的宇宙,要展示星際,蟲洞,黑洞等,因此《星際穿越》也成了諾蘭作品CGI特效佔比最多的一部。

即便是這樣,諾蘭依然是能實拍就實拍,這其中就有耐力號,雖然不是1:1,但模型做得也是足夠大。

而且還專門打造了3個空間站的倉,分別是駕駛艙,居住艙和低溫倉,我們影片中看到船員的活動範圍,沒有一點特效成分,全是實景打造。

到了登陸飛船,諾蘭就更不願意妥協了,直接造了一個1:1的,同樣登陸飛船裡面也是全部實景打造,每一個按鈕都可以控制,每一個顯示屏都能顯示。

其實這種實景打造不光讓影像更真實,這也能讓演員在真實的情境下,更有代入感也更融入劇情環境,而不是一直對著綠幕去演。

比如庫珀最後掉入黑洞接觸的立方體,同樣也是實景打造,飾演庫珀的馬修.麥康納看到實景立方體時,終於能明白當時劇本所描述的情景是什麼亞子,一秒入戲。

就連最後那場布蘭德所在的星球,遠處只出現幾秒鐘完全可以後期貼圖的殖民帳篷,諾蘭都要實景搭建出來,太瘋狂了。

相關焦點

  • 《星際穿越》科學考:玉米為何能成為「末日作物」?
    把人類的未來推向近乎末日的絕境,是不少科幻大片所津津樂道的故事背景。最近熱映的電影《星際穿越》在這方面也不免俗。影片中,激發人們穿越蟲洞尋找新家園的最大原因,就是地球環境的極度惡化:高溫、乾旱和疫病席捲了全球,人類只能依靠種植玉米苟延殘喘……在這部聘請了多為知名科學家作為科學顧問的影片中,蟲洞、黑洞也成為了重要的「角色」,而另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角色」就是玉米。在惡化的環境中,玉米的確可能成為為人類提供食物甚至能源的主要作物。
  • 《星際穿越》取景地探尋【足記】
    看過《星際穿越》(Interstellar)的小夥伴一定對Dr. Mann居住的那個冰雪星球印象深刻吧?
  • 深圳地鐵被網友扎堆打卡,星際穿越還有無數彩蛋?網友:我也想去
    地鐵通道變身星際空間了解一下?充滿科幻元素的牆體以及帶有靈魂拷問的問題"如果要去流浪宇宙你一定會帶上的是?",整個地鐵通道,這牆上的彩蛋可不是一般的多。在地鐵通道兩側的牆體會隨著玩家的行走,距離也在發生變化,當你走完這條通道之後,會發現你已經從一個星際通道穿越回現實世界,在通道中不同的距離也會提示你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哪個星球。
  • 原來《星際穿越》還有那麼多好看的海報
    原來《星際穿越》還有那麼多好看的海報 2020-08-18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星際穿越》萬字影評,為您探索影片中的魔鬼細節和花絮彩蛋
    沒錯,這僅僅是一部復映電影。回到14年,《星際穿越》的討論熱度已經超過了同期任何電影,視野最宏偉,涉及科學和科幻構思最深入的影片。星際穿越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提名。這部科幻巨作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諾蘭出品,必是精品,諾蘭的名字就代表著這部電影的質量保證。
  • 美媒:中國的「穀物之王」為何是玉米而非大米?
    原標題:美媒:中國的「穀物之王」為何是玉米而非大米?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5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穀物之王為什麼是玉米,而不是大米?長期以來,大米都是中國飲食的一種文化符號。大米最早由亞洲農民於8000年前開始種植,目前它已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主食之一,並且是中國種植面積最廣的農作物。
  • 面對地球末日,《星際穿越》與《流浪地球》做出不同選擇
    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還是有可比性的。首先,都是世界末日,應該說是地球末日的設定。但星際穿越裡的地球被放棄了,而流浪地球裡的地球被推著走了,是一次全人類帶著地球一起搬家的行動。其次,兩者都面臨著地球毀滅的危險,星際穿越的結局是地球毀滅了,倖存下來的一部分人開始漫長的無目的流浪,而流浪地球是地球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得救了。第三,都有一個太空人被選中作為人類的火種,但是星際穿越的男主一心想的都是救自己的女兒,甚至兒子他都不在乎,更不用說。流浪地球則是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地球。
  • 星際穿越影評
    大家好,我是作者小咖,今天要為大家帶來的一部電影名為《星際穿越》   劇情簡介:在不遠的未來
  • 平行宇宙中的「星際穿越」
    那次的科學研討會長達8個多小時,來自各個領域的14位科學家暢所欲言,其中包括太空生物學家、行星科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心理學家和空間政策專家等等,他們都為《星際穿越》的籌備提供了許多全新的思路。隨後,史匹柏就開始為電影物色專業編劇。在面試過許多編劇之後,他最終將目光鎖定在年輕的編劇喬納森·諾蘭身上。
  • 細說《星際穿越》:5年多過去,它仍舊是最好的科幻電影
    電影《星際穿越》最終的成績也十分亮眼:全球票房累計超過6億美金;在豆瓣上取得了9.3的高分,在TOP250中排在第16位,同時IMDb上獲得了8.6的高分——這成績在諾蘭生涯中,僅次於《盜夢空間》。 所以從這一點上說,《星際穿越》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功。
  • 豆瓣9.3分《星際穿越》:穿越時空,為愛而歸!
    為了與父親的一個約定,在那未來幾十年的時空變換裡,把自己的妻子和兒子都給害死,這無疑不是明智的選擇,而他為此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遵守承諾固然重要,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去變通、去調整對承諾的遵守方式,這樣才能避免損失。《星際穿越》主要以相對論、黑洞、緯度空間等如今熱門的理論課題為基礎,描述出一對父女那超出時空界限的愛和親情。
  • 以《星際穿越》為標尺,深度評價《流浪地球》
    拿《星際穿越》來對比一下《流浪地球》,來看看我們的電影還需要完善哪些方面。首先說故事。《星際穿越》的故事是根據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的理論來支撐,經過編劇團隊近一步細化而成,《流浪地球》的故事來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兩個故事各有特點,不分伯仲。《星際穿越》玩時空穿梭的技術理念,《流浪地球》講的是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情懷。
  • 平行宇宙中的「星際穿越」
    那次的科學研討會長達8個多小時,來自各個領域的14位科學家暢所欲言,其中包括太空生物學家、行星科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心理學家和空間政策專家等等,他們都為《星際穿越》的籌備提供了許多全新的思路。隨後,史匹柏就開始為電影物色專業編劇。
  • 關於《星際穿越》不為人知的6個秘密!
    不過這部《星際穿越》雖然是諾蘭電影裡,國內評分最高的一部,但同時也是關於電影本身,最有爭議的一部。這期節目我們仍然用夾敘夾議的形式,以二刷的心態回顧劇情,結合導演手法、配樂等角度的分析,也會分享一些搜集到的創作背景。即便剛剛看過《星際穿越》的朋友,也一定會有新的發現!開嘮!
  • 你可能不知道:全球爆紅大片《星際穿越》取景地原來在加拿大的阿爾伯塔...
  • 細說《星際穿越》:看懂這部電影,只需要看懂這幾個詞
    《星際穿越》是諾蘭於2014年拍攝的現實主義硬科幻電影,電影上映後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討論,包括那些不明覺厲的物理名詞、科幻外衣下探討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以及對於愛的表達。諾蘭在電影中採取的,是科幻電影中常見的"末日危機"形式,也就是在地球產生危機的時候,人們發起的自救行為。
  • 《星際穿越》:明白孤獨才能享受孤獨,一次麥田守護者的太空漫遊
    藍天,農舍,一覽無垠的玉米田,這是美國最普通不過的農家景色。卻從未想到,這也是人類的末日場景,導演用一切元素來強調出末日世界的灰濛感,人類不得不向未知世界探索適宜生存的星球。這就是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影片《星際穿越》。溫室效應引發洪水淹沒城市,強烈的地震和火山噴發讓地球變成人間煉獄,在大銀幕想像出的這些末世景象當中,人類從未放棄堅守地球的希望。但是在這部電影中,植物的慢性枯死卻迫使人類不得不向浩瀚的宇宙進發,尋找一線生機。影片憑藉對宇宙真實的展現很獨特的敘事結構,一經上映便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收穫了全球6.75億美元的票房,成為了觀眾議論的焦點。
  • 細說《星際穿越》:不要被它的名字騙了,科幻只是它的外衣
    《星際穿越》,不但網羅了以基普·索恩為代表的天體物理學家作為顧問,甚至得到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的首肯,奠定了電影紮實嚴謹的科學性,這讓《星際穿越》作為一部科幻片,在劇情上不會存在巨大的科學上的BUG。
  • 《星際穿越》致敬人類,偉大的探索。人類命運與親情,你會怎麼選
    正如我們的影片《星際穿越》所展現的那樣,如果我們的星球正在變得糟糕,那麼有一天將不再適合植物生長,人類繁衍,最終剩餘農作物一一消失,而剩餘的生物也會因氧氣耗盡窒息死亡或者挨餓而死。電影的每一幕都可以截屏做壁紙,一開始的末日景象與大片的玉米田地鮮明對比,壯闊的土星星環,美的窒息的蟲洞,後來的主角庫珀和隊友一起飛臨第一個星球的巨大海嘯,第二個星球的冰凍雲層,都極為漂亮與震撼,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科幻片,裡邊所展現出現的場景都是包括編劇以及科學家們基於嚴謹的科學理論和合理猜測所描繪的宇宙世界。
  • 《星際穿越》誕生史:成就「諾神」的12塊拼圖
    而據說,在這屬於他的首次亞洲之行以前,他還曾懷疑過自己在亞洲的知名度。發布會上他回答記者問的樣子有些嚴肅,這與馬修-麥康納口中所形容的「有幽默感」的人有所出入。專訪前半開玩笑地問他「為什麼不把《太空大戰》放到片尾彩蛋裡?」,他才開始哈哈大笑起來:「沒那個膽,說實話,前不久拿出來看了一遍,也沒覺得多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