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萬有引力傳遞速度項目建議書

2020-09-05 彭曉韜

編制人:彭曉韜

編制日期:2020.04.25

一、項目目的

萬有引力的傳遞速度到底是多少目前並沒有任何的實際測量數據。只有依據所謂的引力波觀測事件與天文觀測事件人為配對推算出的結果:與光速基本相同。但因為引力波事件目前人類僅發現過幾期,但天文觀測事件幾乎每天都會有。因此,在這種事件的數量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進行的人為配對的成功率和可信度如何仍無法驗證。急需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實測萬有引力的真實傳遞速度。本項目就是為了完成此項任務,以填補萬有引力傳遞速度測量的空白,其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自明。

二、項目基本原理

我們知道,在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勘探中,需要對天體,主要是太陽與月球產生的萬有引力值進行校正。此種校正補稱作日改正。而日改正值的大小是隨時間或太陽與月球的空間位置變化而變化的。一般採用固定位置、固定採樣間隔進行實際觀測方法來獲得實測數據。在勘探精度要求不高時,也可以利用天文臺提供的太陽與月球不同時刻所處的空間位置數據進行計算。根據實測或理論計算的日改正數據均存在一個規律:太陽或月球位於觀測點所處的天頂位置上會出現極大值。而當日食時,日食位置位於天頂處時會出現比其他任何時候都大的極值。也就是當日食的食甚時刻正好為本地時12點時,日改正值為前後兩次日食期間的最大值(重力實際觀測值為最小值)。

我們知道,月光與陽光到達地球的平均時間分別約為1.27秒和8分20秒。也就是我們在地表看到日食的食甚時刻(月球、太陽與地面觀測者位於一條直線上)實際是1.27秒前的月球擋住了8分20秒前的太陽。也就是此時刻月球與太陽的實際位置分別位於1.27秒、8分20秒後我們才看到它們的位置上。

當萬有引力傳遞速度不是無窮大時,則會出現與月光和陽光一樣的現象:地球表面測量到的數值是月球與太陽一定時刻前所處位置產生的萬有引力值,並非實時數值。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萬有引力傳遞速度與光的傳遞速度間的相對關係進行萬有引力傳遞速度值的間接測量。具體方法是:利用日食食甚位於天頂處時刻前後一定時間段內的重力測量數據計算出實際重力觀測值中的最小值所對應的時刻(此時刻實測的重力值正好為月球、太陽和觀測儀處於一條直線上的時刻產生的萬有引力值),並利用此時刻與食甚時刻間的相互關係再計算出萬有引力的傳遞速度實測數值。

三、項目可行性分析

目前實測重力設備的精度及採樣間隔均可達到本項目的所需要的精度與頻率。只需根據天文預報的日食時間,事先在日食食甚時刻位於天頂處的地面上的南北子午線方向上均勻布置幾臺同精度的重力儀,並在食甚開始前半個小時以上開始採集重力數據,直到食甚結束後半個小時以上再停止數據採集就可以獲得所需要的實測數據。再對實測數據進行求極小值即可獲得所對應的重力上的食甚時刻(月球、太陽與重力儀位於同一直線上的時刻,太陽與月球產生的萬有引力同時到達地面的時刻)。從技術和設備上講,本項目不存在任何問題,項目是完全可行的。

四、實施方案

利用日食期間實測萬有引力傳遞速度方法

(一)、實測條件簡介

1、日全食位置:實驗裝置設置在日全食位於天頂處附近的地面,以確保實驗裝置能實測到太陽、月球正好位於實驗裝置上方的天頂處時由太陽(月球)產生的電磁輻射強度和萬有引力強度實測數據。也就是說:日全食食甚正好位於實驗裝置的正上方。如下圖一所示:

2、太陽輻射強度測量裝置:測量裝置的測量時間間隔應在0.1秒以下(採樣間隔越小越好),以便更好地計算萬有引力傳遞速度。測量開始與結束時間分別為食甚前、後30分鐘。

3、萬有引力強度測量裝置:測量裝置的測量時間間隔應在0.1秒以下(採樣間隔越小越好),以便更好地計算萬有引力傳遞速度。測量開始與結束時間分別為食甚前、後30分鐘。

(二)、實測結果預測

假設:萬有引力傳遞速度為U;陽光傳遞速度為C;食甚時太陽到實測裝置的距離為L,則有:

陽光從太陽表面到實測裝置所需時間為:

        T光=L/C                  (公式一)

萬有引力從太陽到實測裝置所需時間為:

        T引=L/U                  (公式二)

當日食達到食甚時,太陽輻射強度應為最小值,萬有引力(實測重力值)也應為最小值。因此,可利用日食期間對太陽輻射強度和萬有引力強度的連續測量,分別求得太陽輻射和萬有引力強度的最小值所對應的時刻T光和T引。再利用兩者的關係計算出萬有引力傳遞速度U:

將(公式二)減去(公式一)可得:

      T引-T光=L/U-L/C              (公式三) 

整理(公式三)可得:


(三)、實測結果可能性分析

由(公式四)可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當T引=T光時,由(公式四)可知:U=C。即萬有引力傳遞速度與光速相同;

2、當T引>T光時,由(公式四)可知:U<C。即萬有引力傳遞速度低於光速;

3、當T引<T光時,由(公式四)可知:U>C。即萬有引力傳遞速度高於光速。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只要測量太陽輻射強度和萬有引力強度的採樣間隔足夠高(求得的最小值對應的時刻足夠準確),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定萬有引力與光速間的相互關係。但要準確測量萬有引力傳遞速度,則需要儘可能提高測量太陽輻射強度和萬有引力強度的採樣間隔。當然,就測量技術而言,人類目前完全有能力利用以上方法實現對萬有引力傳遞速度的實際測量。

相關焦點

  • 真空中光與萬有引力傳遞介質存在的必要性淺析
    萬有引力傳遞速度目前並無確切的實測數據,一般認為與光速相同。本人設計了一個利用日全食期間實測萬有引力傳遞速度的方法,可解決此方面的問題。2、真空中電磁力的傳遞現象與萬有引力一樣,電磁力也可以在真空中存在並傳遞,且傳遞規律非常相似。不僅原子中的電子與電子、電子與原子核,就是原子核內部的質子與質子間也存在電磁相互作用。
  • 萬有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多少?
    萬有引力到底是什麼?其實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時,我們首先要對這個對象進行一個準確的定義。如果我們要搞清楚萬有引力的速度是多少?實際上就得先搞清楚萬有引力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先給出一個結論,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是一個理論,用來描述「物體之間彼此吸引」的現象。
  • 萬有引力的速度是多少?
    牛頓認為,萬有引力以與古代光一樣的速度移動——無限。他解釋說,如果太陽突然從太陽系中心消失,所有的行星都會瞬間被拋入太空,其方向是瞬間的切向速度。然而,愛因斯坦不同意。牛頓萬有引力的問題牛頓萬有引力的無限範圍意味著每個粒子都會影響其他粒子,而不管它們之間的距離如何,即使它們位於宇宙的相反角落。
  • 檢驗光速恆定假設真實性研究項目建議書
    編制人:彭曉韜 編制日期:2020.04.24 一、項目目的愛因斯坦在建立狹義相對論時,根據前人對光速的一些實驗結果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光速在任意慣性系中速度恆定不變。二、項目基本原理1、目前測量光速方法存在的問題目前所使用的齒輪法、幹涉儀法和空腔法等測量光速的方法主要存在測量環境多為地表大氣層內、測量對象均為被環境介質或觀測裝置改造後的次生光(反射、折射或透射光),而非不同運動狀態光源產生的原生入射光。
  • 檢驗哈勃定律正確性研究項目建議書
    再找到合適的、距離相等但相對視速度不等或視速度相等但距離不等的一組星體作為實際觀測對象。這樣就可以消除距離或視速度的影響後求得與距離、星光旅行時間和視速度有關的紅移分量,進而驗證哈勃定律的正確性。三、項目可行性分析通過測量已知距離和轉動速度的同一傾斜星系對稱部位上的天體紅移量就可以實現紅移量的分解,並得到與距離、旅行時間和視速度有關的紅移分量。目前一般天文臺均有能力完成這方面的數據採集工作。因此,本項目是完全可行的。
  • 新版《萬有引力之虹》:奇特之書的奇特編輯之旅
    為了保證對原著的最大還原,在單行本的打造上,我沒有採納分冊的建議,因為任何沒有依據的分割都是對原作的篡改。我還查閱資料,做了幫助讀者理解的別冊,內附作者介紹、作品介紹、評價、章節梗概、試讀和大事年表等。
  • 貴州審批的項目建議書代寫範文這樣
    項目立項、批地(拿地)、銀行申請、招商引資,代寫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代寫的諮詢師敬業高效是有名的。貴州審批的項目建議書代寫範文這樣,專業鑄就輝煌,敬業成就理想。
  • 楊堯其論萬有引力和重力異常
    楊堯其論萬有引力和重力異常作者 楊堯其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幾百年來一直是自然科學研究的聖經。但兩個實驗發現了一些地方重力異常,並由此產生對「萬有引力是真的嗎」產生異想。實驗與求是 到底物體間有沒有引力呢?
  • GPS啟動到底有多慢 多環境實測速度
    以往我們主觀認為在樓內是肯定接收不到GPS信號的,其實這種觀念不完全正確,就算是看似封閉的空間,其實也要看具體構成建築的材料是什麼才能確定是否會阻擋信號的傳遞,今天我們在測試的時候也特別選取了幾個非正常的位置進行測試,以得到影響搜星定位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 5條萬有引力定律的局限性
    局限性之三:引力波傳遞能量問題。部分科學家對於「引力波是否會如同電磁波那樣可以傳遞能量」感到困惑,這樣的困惑來自於一項事實:引力波沒有局域能量密度,對於引力、能量張量的量值不會造成貢獻。不像牛頓引力,愛因斯坦引力不是一項力理論,引力在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中不是一種力,而是一種幾何,因此這樣的場被認為不含能量。
  • 教育部: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教材建議,轉編寫出版單位
    教育部: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教材建議,轉編寫出版單位 澎湃新聞記者 程真 2019-09-04 08:42 來源:
  • 廣義相對論與萬有引力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和聯繫?
    萬有引力是自然界四大基本作用力之一,而廣義相對論是對萬有引力的全新詮釋,並彌補了牛頓力學萬有引力定律的不足。四大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其中萬有引力最先被人類認識,首次提出並構建萬有引力引力體系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艾薩克·牛頓,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該書奠定了近代科學的基礎。牛頓認為,引力是一切有質量物質的基本屬性,無論兩個物體相距多遠,本質上它們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這種力和兩者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者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蘋果落地與牛頓萬有引力,讀《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一點覺悟
    很早/小就聽聞牛頓因被樹上落下的蘋果砸中而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小學的自然讀物寫萬有引力,中學的物理課本講萬有引力並引入數學公式來分析,及在那之後讀到的各種科普讀物上介紹牛頓和萬有引力,幾乎所有的這些都直接展示萬有引力原理、公式的直觀、正確,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來傳遞科學知識,同時彰顯牛頓的天才、偉大、非凡。
  • sata2和sata3區別 M.2接口速度實測
    sata2和sata3區別 M.2接口速度實測 2016年03月01日 00:52作者:廠商投稿編輯:張涵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快」應該是很多人使用過
  • 關於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你應該知道的事
    就是那位牛的不能再牛的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在他的那本著名的不能再著名的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的。據說萬有引力是牛頓是被蘋果砸了一下就想出了的,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可愛的謠傳,不過這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了,咱們後文再敘。
  • 萬有引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萬有引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萬有引力定律是解釋物體間相互作用的萬有引力定律。在深度上,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引力場存在於宇宙中,以及物質和能量如何產生引力場。它似乎是宇宙和物質世界存在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許多基本問題尚未得到解答,至少目前還沒有答案。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描述力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關聯的。這些事情對你來說就足夠了!牛頓曾經說過:「我無法從這些現象中找到重力的原因。」
  • 基金委徵集化學科學領域重大項目立項建議
    二、重大項目領域建議人建議重大項目立項領域時應突出「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綜合考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中的優先發展領域,特別鼓勵根據科學發展趨勢提出前瞻性研究方向。與化學科學部在研重大研究計劃及重大項目相近的領域原則上不再接受建議。
  • 高考物理公式:萬有引力公式總結
    高考物理公式:萬有引力公式總結 2012-10-09 18:09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聯通開展5G終端外場實測:下載速度達750Mbps
    聯通開展5G終端外場實測:下載速度達750Mbps聯通方面表示,5G終端外場測試基於3GPP最新標準,採用非獨立組網就測試結果看,在多種網絡環境下,5G設備最大下載速率能達到750Mbps,為當前4G網絡下載速度的近6倍。並且聯通預計,在不久之後5G設備最大下載速率能達到1Gbps。
  • 高中物理常考十大公式之萬有引力定律公式
    天體運動是一種處於萬有引力作用下的典型的圓周運動。本文系統闡述萬有引力定律,及處於萬有引力作用下的天體運動。  萬有引力定律的概念  萬有引力定律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的重要貢獻。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