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的網絡

2021-01-21 陳仲凱老師

大家讀研讀博會跟著導師。導師的學術地位可能會決定你的論文發表(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你是扶不起的阿鬥)。如果這個導師在群內很牛逼,那麼他的學生的學術成果確實會被更看重。聽起來有些胡說八道?有些坊間流傳?或者僅僅是我個人的經驗?今天,我終於看到一篇研究說到了這件事情(文獻見截圖)。這份研究結論說,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如果死了,他所領導的學生或者合作者,的成果數量會下降,但是,其他的研究團體會因此獲得機會,已故科學家所在的領域,的整體科研成果是上升的。

由此可見,一切都是圈子。一切都是社交。學術界也是如此。「多學一樣手藝,少說一句求人的話」真是一劑毒藥,是世世代代流傳的謊言。愚蠢的人把社交理解為「找關係」,智慧的人把社交理解為「合作」。


回到主題,我聯想到了一本書,和一部電影。書的名字是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科學革命的結構》),其中提到了範式革命。一旦科學的範式確定,一切都是小修小補。比如,在牛頓時代,一切都是三大定律。後來愛因斯坦的出現,才迅速升級了人們對宇宙更為精準的認知。電影的名字則是《電流大戰》。其中講述了愛迪生和特斯拉之間的鬥爭:直流電和交流電的鬥爭。愛迪生為了維護自己的直流電的地位,在公眾注視下,用交流電電死了一頭大象從而營造人們對交流電的恐懼。特斯拉儘管才華橫溢,也受到了「專利蟑螂」的愛迪生的壓制。


我又想到了另外兩個理論。一個是apical dominance(植物學中的頂端優勢),大致是說植物的主莖的芽生長很快,側枝的芽則受到抑制。一旦打掉頂端,側芽就會更快發展。另一個理論是:如果一個人的頭髮掉光了,眉毛和鬍鬚的生長都會很快……


(文章選擇飯糰)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讚賞防脫髮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學術界表情包走一波
    學術界表情包走一波時間:2019-04-26 15:39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tan90度是什麼梗? 學術界表情包走一波 俗話說數學學不好學渣當定了,原以為畢業了就能脫離數學苦海帶來的噩夢了,萬萬沒想到果然還是高興的太早了。
  • 周蓬安:「土皇帝」太多,學術界被弄得斯文掃地
    周蓬安:「土皇帝」太多,學術界被弄得斯文掃地繼核心學術期刊《冰川凍土》發表「論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論文、核心社科期刊《銀行家》發表「主編10歲兒子散文」引發廣泛關注後,一張涉及2019年高等教育專業博士論文答辯海報,近日也開始在網絡流傳。
  • 學術界該相信AI還是審稿人?
    學術界該相信AI還是審稿人?匿名且具有各種迴避措施的同行審閱是今日大部分學術期刊依賴的評審制度,也就是整個學術界的支柱,隨著全球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及科研的快速發展,許多頂級期刊及國家級科研單位在手稿及資助的審閱分量日益增加,擔任同行審閱的審查人工作分量呈現超飽和狀態,成為整個學術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 過半博士後想要離開學術界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發現,由於過長的工作時間,缺乏工作保障,再加上工作中的霸凌和歧視,許多博士後正考慮離開學術界。55% 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她們曾考慮離開學術界,而男性中這個比例是 46%。而在自我報告有殘疾的受訪者中,三分之二的人因為精神問題考慮離開學術界。
  • 學術界否定史前文明的原因
    學術界否定史前文明的原因如下:1。對於史前文明最初起源於神話、傳說和宗教典籍的事實,學界認為是錯誤的,並予以駁斥。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學術界走上了這樣一條道路,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
  • 知網被指壟斷,學術界怎麼看
    原標題:知網被指壟斷,學術界怎麼看  翟天臨在直播中的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啊」,推倒了「學術打假」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也讓知網被裹進了這場「開年大戲」。圍繞知網壟斷所展開的持續多年的質疑,也再次成為公眾話題。  知網全稱為「中國知網」,是我國最大的文獻資料庫,其收錄的文獻總量超過2億篇。
  • 扒一扒:中國學術界的兩大懸案
    2016年的中國學術界有一懸案持續了半年之久,那就是韓春雨事件,從5月至今,韓春雨是否設計到學術造假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實在是懸之又懸,這不禁讓小編想起去年的張生家事件,這就不得扒一扒學術界的這兩大懸案了。
  • 那些上海財經大學學術界知名校友!
    那些上海財經大學學術界知名校友!上海財經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經管為主,法、文、理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建校以來培養了許多學術界的優秀人才。嚴濟慈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工作的創始人之一嚴濟慈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大氣物理學和應用光學等方面做出重要成果。
  • Angew.Chem.編輯部致學術界同仁的公開信
    致學術界同仁的公開信 近期,一篇觀點文章在國際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這篇文章的作者針對不同性別、種族和國家的群體使用了具有攻擊性和煽動性的語言。 我們為發表這篇引起反感和充滿誤導的文章致以真誠的歉意。
  • 專家: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發表費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爭議。  林賢祖在文中稱,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會對發表論文收取幾千元到幾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版面費,這些費用名義上是用於維持學術期刊和學術出版社的運營,徵收作者的論文版面費已是中國學術界公開的潛規則。
  • 中國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發表費?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爭議。開放存取期刊本身是一種免費的網絡期刊,所有用戶都可以通過網絡無限制訪問論文。但此種期刊一般採用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獲得、無限制使用的運作模式,論文版權由作者保留。在論文質量控制方面,OA期刊與傳統期刊有類似之處,但不一定都採用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比起傳統模式,這種開放存取模式有許多明顯的優勢,使得投稿、出版、傳播更為便捷。
  • 中國學術界的抄襲風何時剎車?
    中國學術界的抄襲風何時剎車? 2008年10月08日 14:25 來源:荊楚網 就是因為學術界的抄襲之風,強取豪奪別人的勞動果實,包括國外專家學者的,才助長了學界懶散腐化的風氣。如果教授院士都天南海北地到處講座,跑去忙著賺錢,忙著做與學術無關的事情,那還有誰去潛心研究,中國的學術還怎麼能夠得以前行。悲哀,莫大的悲哀!  因為專業學習需要,筆者經常去中文期刊全文資料庫查找資料。在相同的關鍵字的搜索下,搜出一系列文章,打開之後會發現,眾多文章上面都有雷同之處。
  • 學術界為啥不愛投中文期刊?
    學術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麼?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最近再次出現在某知識問答平臺熱榜。短短兩周,便吸引了180個回答,瀏覽量超過34萬。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面對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計算機領域,很多頂級會議獲得認可,一定程度是因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源頭就在會議上,或者來自某一個期刊,學術界與期刊、會議的互動經形成正向循環。如果哪一天中國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夠在國內找到技術方案,那這些技術來自哪裡,哪裡就會形成新的輿論陣地。問:絕大部分優秀論文流向國外,中國是否是學術全球化的受害者?
  • 大陸學術界提「智統臺灣」說法 國臺辦回應
    有記者提問,最近大陸學術界有「智統臺灣」的說法,請問發言人有何看法?朱鳳蓮表示,最近大陸學術界有舉辦很多涉臺的研討活動,其中有一個是2020年12月29日全國臺灣研究會在京舉辦「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4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兩岸關係熱點問題進行研討交流。
  • 智能安全的話題引發學術界/產業界共同聚焦 |...
    本次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得到了深圳市寶安區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最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根據大會安排,6月30日迎來了仿生機器人專場,機器人行業應用專場,計算機視覺專場,智能安全專場,金融科技專場等專場。
  • 揭秘學術界論文掛名亂象:夫妻店型、剝削型、抱大腿型
    這便牽扯到學術界的一大痛點:論文掛名亂象。針對昨天的文章,讀者也發表了很多看法:大老墨: 「寫論文掛名、送論文不是啥稀罕事吧。許多高校的夫妻老婆店不在少數吧,公開的秘密。」森森:「但是這種合著論文貢獻度很難量化,所以才會有很多空間被投機。」
  • 中文學術界知名「奇葩論文」賞析
    其實,此類奇葩論文,在中文學術界可謂層不不窮,試再舉幾例: (一)行長的面部寬高比影響銀行績效 這篇論文的標題叫做《行長的面部寬高比影響銀行績效的路徑研究》,在2018年的中文網際網路上大火了一番。
  • 「做了大量工作,但成就屬於導師」關注學術界「臨時工」
    今年6月中旬到7月底,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與市場調研機構合作,首次對學術界的博士後群體展開了一項大規模問卷調研,近100個國家的7600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詳細回答了他們在職業前景、工作負擔、職場文化等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近日,完整的調查數據已公布在go.nature.com/3tmckuq。《自然》雜誌發布系列報導,對調查結果展開探討。
  • 「僧多粥少」,「前浪」難超,學術界的「後浪」們越來越難了!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學術界的「後浪」們又過的如何?博士越來越多,學術競爭越來越激烈,分到的「蛋糕」卻越來越小。這項來自 Nature 的職業發展調查數據告訴我們:超越「前浪」不容易,「頂著壓力前行」才是學術「後浪」——青年們的人生關鍵詞。
  • 國慶獻禮,綠盟科技天樞實驗室研究成果再獲學術界認可
    童明凱研究員的論文關注工業界和學術界的熱點與難點:「DGA域名檢測」,依託綠盟科技採集的真實DNS數據和大量真實DGA域名數據,指出域名的預處理階段對於DGA域名的檢測效果有顯著影響,並提出系統的域名預處理方案,使用該方案可以使目前的DGA域名檢測算法的檢測效果得到明顯提升。童明凱研究員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主要從事DNS安全、安全運營、郵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