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讀研讀博會跟著導師。導師的學術地位可能會決定你的論文發表(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你是扶不起的阿鬥)。如果這個導師在群內很牛逼,那麼他的學生的學術成果確實會被更看重。聽起來有些胡說八道?有些坊間流傳?或者僅僅是我個人的經驗?今天,我終於看到一篇研究說到了這件事情(文獻見截圖)。這份研究結論說,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如果死了,他所領導的學生或者合作者,的成果數量會下降,但是,其他的研究團體會因此獲得機會,已故科學家所在的領域,的整體科研成果是上升的。
由此可見,一切都是圈子。一切都是社交。學術界也是如此。「多學一樣手藝,少說一句求人的話」真是一劑毒藥,是世世代代流傳的謊言。愚蠢的人把社交理解為「找關係」,智慧的人把社交理解為「合作」。
回到主題,我聯想到了一本書,和一部電影。書的名字是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科學革命的結構》),其中提到了範式革命。一旦科學的範式確定,一切都是小修小補。比如,在牛頓時代,一切都是三大定律。後來愛因斯坦的出現,才迅速升級了人們對宇宙更為精準的認知。電影的名字則是《電流大戰》。其中講述了愛迪生和特斯拉之間的鬥爭:直流電和交流電的鬥爭。愛迪生為了維護自己的直流電的地位,在公眾注視下,用交流電電死了一頭大象從而營造人們對交流電的恐懼。特斯拉儘管才華橫溢,也受到了「專利蟑螂」的愛迪生的壓制。
我又想到了另外兩個理論。一個是apical dominance(植物學中的頂端優勢),大致是說植物的主莖的芽生長很快,側枝的芽則受到抑制。一旦打掉頂端,側芽就會更快發展。另一個理論是:如果一個人的頭髮掉光了,眉毛和鬍鬚的生長都會很快……
(文章選擇飯糰)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讚賞防脫髮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