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地球上太多動植物面臨滅絕,以至於科學家們不禁擔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進行。生物體正在面臨各個方面的打擊——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等等。很難一下整理出應對辦法,況且保護方面的成功案例並不多見。上周三《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布了一份針對全球海龜數量的分析報告,足見海龜的情況算是個特例。
希臘薩洛尼卡大學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生態學家 Antonios Mazaris 與一隊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發現,全球海龜數量總量在經歷過之前歷史性銳減後出現了明顯反彈。此外,他們的研究還幫助闡明此前保護和研究團隊在不同地區有不同觀測結果的原因。
不同於許多瀕危無脊椎動物,由於多年來各方面的保護,海龜數量似乎正在回升。圖片版權:Kostas Papafitsoros
Mazaris 博士及其團隊成員對目前全球各地海龜棲息地相關公開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對象年限 6 到 47 年不等。他們對各個數據進行標準化整理,然後對各個地點進行評估,最後綜合地區內數量綜合以觀測變化形勢。他們發現,有一些數量較小的海龜棲息地也在不斷自我修復,而這通常看來是非常困難的。
不過他們同時發現仍有一些海龜數量仍在減少,例如太平洋東西海岸的稜皮龜。
這項研究發現同時肯定了此前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的分析結果,後者將 6/7 的物種列入脆弱、瀕危或極度瀕危門類。
與其他瀕危物種不同的是,或許海龜所遭遇的危機更為具象也更容易管控:它們往往意外受困於漁網或者被當做珍稀寶物或是催情食物捉走,或是單純被當做裝飾品。最誇張的情況,如在哥斯大黎加託爾圖格羅(Tortuguero)一帶,幾乎所有雌性綠海龜曾在某一段時間被出口用以製作海龜湯。
好在 50 年代推出的保護措施有效起到了作用,通過保護海灘,規範漁獵行為,建立海洋保護區域等措施,多地海龜得以得救。並不是所有動物保護故事都如同這樣,例如瀕危物種北美馴鹿威脅控制難度要大得多。
科學家們發現即使數量較小的海龜群體仍有機會倖存下來。圖片版權:Kostas Papafitsoros
為了真正了解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研究人員發現最好的方式是觀測長期形勢,儘管短期數據同樣有意義。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海龜一般棲息在方便捕食的區域。而同一片海灘每年的情況可能有很大出入。要真正了解一隻幼年海龜是否能存活到繁殖年齡需要10 至 30 年的時間等待其成熟。
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只要保護工作充分,即使很小數量的海龜群體也能倖存下來。夏威夷有一片名為法國巡洋艦的淺灘(French Frigate Shoals),在《瀕危物種法案》籤訂的 1973 年,綠龜的數量僅僅只有 200 只,到 2012 年增長至 2000 只。國際自然保護委員會也因而判定這類物種「已脫離危險」。
儘管如此,相關研究還是不足。就海龜而言,雄性和磁性海龜的數量比例仍然不清楚,而這關乎繁殖方面的研究。性別比例受到沙灘溫度升高的影響,出現了更多磁性海龜。而另一個觀測澳大利亞附近平背海龜的大型數據項目可能受到該國政策的影響而變得更為複雜,澳洲政府有意縮小其海洋保護區面積。
Mazaris 博士認為這篇報告表明了謹慎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評價了海龜保護工作者在過去 70 年的努力,同時指出 「長期工作仍然需要支持。
翻譯 國舅
題圖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2017 THE NEW YORK TIMES